03.06 为什么河北省很多地方对河北没有认同感?

罕默德


看了这么多,说说我的看法吧。说明一下,我自己是沧州东北部,离天津近,口音经常被河北其他地区人误认为是天津大港静海地区的人,被南方人误认为是河南人。

首先,我觉得口音不是问题,因为中国很多省都有省内口音不一致的问题。比如隔壁的山东,西北部是冀鲁官话,西南是中原官话,东部是胶辽官话。还比如广东,广东有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全国除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山西省内部相对比较一,其他的省差异很大。

河北省大部分,也就是长城以南的叫冀鲁官话,承德是北京官话,靠近山西和张家口地区是晋语,还有部分是东北官话。

之所以会出现╳╳省话,可能因为省内(或地区)有中心大哥。比如广东(或岭南地区)有广州,给人印象里粤语=广东话。福建有福州厦门,一个闽南话概括成福建话。山东有济南青岛,河南有郑州,湖南有长沙……

偏偏河北省没有一个中心城市,没有强大的向心力(跟江苏差不多)。

有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石家庄这个省会做的有什么意思,除了带“河北省╳╳╳”想起石家庄,干其他的事都去天津,连买个修正带都写着“天津专供”。


袁利浦


唐山人有钱、石家庄人有权、廊坊人有房、保定人有谱、张家口人穷……这是流传在河北各个城市之间的一条“鄙视链”。老实说,作为一个河北人,确实对河北缺少整体的认同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1:历史原因。

在历史上,河北一直处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交界之地。时至今日,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依然相对“独立抱团”。而且,在民俗文化、地方方言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河北唐山人更接近东北人,河北邯郸人更接近河南人。


2:现实原因。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就能发现:河北省的地图可以说是“相当奇葩”了。整个河北省没有区域中心,或者说,河北的中心位置被北京和天津占据,而在京津之间形成了一块巨大的“飞地”。整体来说,河北各个城市之间被行政区划割裂开来,依附于北京与天津两座大都市。



在北京与天津的巨大光环影响之下,河北人自然也就是失去了对“河北”的认同感,转而偏向于靠拢北京与天津。所以,提起东北人豪爽、山西人精明,而提起河北人,很多人却想不起一个词来概括。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当做是“抛砖引玉”。欢迎更多的人留言补充、多多指正!我是头条号“背着女儿去旅行”,足迹遍布100座城市。欢迎关注、吐槽,有问必答,有评必回!


背着女儿去旅行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专业的人文地理科普媒体——大地理馆为您解答


河北省文艺家协会主席 郑一民先生曾经这样说:说起山东人、河南人、山西人,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性格判断,但对于河北人,外人却很难有清晰的印象。我们往往是在离开河北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河北人身份。

郑先生这种感受,代表了很多河北人的体会,简单概括就是题主所说的:“河北人”没有鲜明特征,本省人对本省也没有太多认同感。

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历史变迁频繁,“河北”区域没有统一连续性

河北,顾名思义:“黄河以北”的区域。这个词诞生其实很早:在东汉末年,南阳地区就流行这样的童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这里的河北,指的就是今黄河下游以北地区。至少在汉末,“河北”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地理名词,而且被视为得失天下的关键区域。

谢灵运有诗曰:“皇汉逢迍邅,天下遭氛慝。董氏沦关西,袁家拥河北。”意思是,汉末朝纲崩溃,天下大乱,董卓割据关西,袁绍坐拥河北。当时河北,比今天河北省要大,以冀州、幽州为中心,并包括今山西所在的并州,及今山东的一部分青州区域。

|汉末割据地图|

多说一句,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汉末坐拥河北的是河南人袁绍,占据河南的是安徽人曹操,河北人刘备带着老乡张飞赵云,山西人关羽、山东人诸葛亮,把兴汉创业基地放在四川。唐代正式建立以河北为名的区域——河北道,早期为监察性质的建制,后期有了行政大区的性质

管辖范围与今京津冀地区大致相当,囊括了今山东省、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甚至一度管辖东北。宋沿用了唐代名称,称为河北路。元、明、清,河北地区分别为中书行省、北直隶省、直隶省管辖。有了直属中央的“直隶”待遇,“河北”这个词有所被淡化。至1928 年国民政府南迁,“直隶”改名“河北”,此时距离唐代“河北道”设置1300多年,距离宋代设置“河北路”近1000年
不过,这“河北省”存在不久便被拆分,北部划归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49 年,冀南5 县划归平原省;1952 年、1956 年,察哈尔、热河省撤销,原属地重归河北,今河北省版图雏形确立。

|河北省与周边地图|

河北的历史积淀深厚,处于不停的分分合合中,跟临省山西的稳定版图相比,河北历史呈现碎片化。从汉代就有的“河北”一词,但没有形成持续的积淀的历史。


二、地理地貌景观多元复杂,多个单元交织在一起

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各省中,河北的地理单元最为丰富多元。我曾为家乡作赋道:燕赵焕彩,宝地福天。南望黄河,北控燕山。太行西倚,沧海东观

冀北有燕山山区、坝上高原,冀西有太行山区,冀中南为河北平原,冀东北则是滦河平原,海河、滦河出山麓不远就是海滨。拥有沙漠、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海滨、海岛等自然景观,覆盖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洼地等地貌。

从人文地理区划来讲,河北地区大体分为燕与赵两种文化积淀,但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兼有二者融合特征,并有自己鲜明符号的中间地带,大体为春秋战国中山国的疆域所在,以今石家庄为中心,延伸至周边保定、衡水、邢台。

后来,同为中山文化区域的保定、石家庄,又衍生出新的文化,前者长期作为直隶乃至华北地区行政中心(直隶总督),形成了保定府文化。后者在中山都城故地上,因交通、工业发展,形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省会之一,被视为新型城市文化的代表。

原属燕国东北部疆域的唐山、秦皇岛,古代以来积淀出边关文化,近代以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唐山更是成为省内经济实力超过省会的存在。当然,外界多知道唐山大地震,却未必将其跟河北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破碎的历史、多元的地理,交织在一起。生活在这样区域的人们,很难凝聚成总体一致的“河北人”形象。


三、北京和天津太强大,吸收了河北的精华


河北其实出了很多名人、明星,但因为北京的光芒太强大,遮蔽了河北,让这里成了所谓的“灯下黑”。

河北人令人没有印象,并非本身实力。更多的原因是:两颗更耀眼的明星,遮蔽了河北的光芒,这就是北京和天津。

元、明、清三代,北京为都城,天津先后作为军事卫所、港口城市而逐渐崛起。一方面,优秀的河北人更愿意涌入这两个大城市,变成了北京人、天津人;另一方面,河北人的光彩聚焦在这两大城市,周边地区也就成了暗淡的边缘。

潜移默化中,河北人鲜明的性格逐渐被磨平。河北人在慷慨悲歌传统中,逐渐多了顺从、精明、平庸。河北人没有“河北人”意识,有客观原因(历史、地理原因)导致的的弱化,有因自卑意识导致的放弃,更有出于随遇而安的佛系心态所致——越不被关注,越没有自信,长此以往,河北人的标签,也就模糊了。

大地理馆——专业的人文地理科普媒体,欢迎关注头条号和同名其他平台的“大地理馆”


大地理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让人伤感。作为河北人,静夜史深感不仅仅本省人对河北省没有认同感,外省人也对河北省一脸茫然,我的一个海南同学认真地问我:“你们河北省省会是不是保定?”

河北省作为古冀州所在地,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省份之一。然而,今日的河北省却渐渐地默默无闻,连本省人都缺乏对河北省的认同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历史渊源:河北省区划一直在变迁

从元朝创立行省制度以来,为了加强统治,省界的变迁无可厚非,但是像河北省这样从元朝变到建国后的情况,真的不多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从元朝之后,河北省一直是京畿之地,因为元朝以后北京就是中原王朝的都城,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性,防范各个方向的潜在威胁,河北省的边界一直不断变迁。

元朝时期,河北省属于中书省,此时的中书省包含了今天的河北省大部、山西省、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北部、内蒙古中部以及蒙古国的一部分,面积之大前所未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大都。

明朝之后,经历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变迁,河北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从北平行中书省升级为北直隶,河北省开始成型。

明朝时期,京师辖区有:顺天府、延庆州、万全都司、保安州、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其中河北北部属大宁都司,张家口蔚县、保定涞源属山西大同府,石家庄元氏西部属太原府,邯郸涉县北部属辽州,邯郸丘县和馆陶属山东东昌府,沧州吴桥属济南府,邯郸涉县大部、武安、磁县、临漳属河南彰德府。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朝旧制设置直隶省,先驻大名府,后驻保定,设总督。此时的直隶有11府:顺天、保定、正定、大名、顺德、广平、天津、河间、承德、宣化、永平,还有六个直隶州,分别是遵化、易、冀、赵、深、定。雍正、乾隆后将承德、张家口以及内蒙古科尔沁等地设置州、县,划属直隶,直隶省辖境空前扩大。另外,邯郸涉县、武安、临漳县仍属河南彰德府;张家口阳原以西属山西大同府;石家庄元氏以西属平定州;沧州吴桥属山东济南府;邯郸丘县、邢台临西属临清府。

民国建立后,省界再次变迁,主要是热河、察哈尔省的设置,将北平以北地区全部划出。1928年2月28日,改直隶为河北省,废道及京兆区,北平成为河北的一部分。

建国后,河北省区划再次变迁。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成立,省会保定。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武安、涉县、临漳划归河北;

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赤城、怀来、宣化、涿鹿、万全、怀安、阳原、崇礼、张北、沽源、康保、尚义、蔚县、张家口划归河北省。

1956年1月,热河省撤销,承德、隆化、围场、丰宁、滦平、平泉、青龙、兴隆、承德等划归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

1958年2月,天津市划归河北省,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

1967年1月,天津市重新成为直辖市。

1973年7月,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县划归天津市。

1996年,衡水地区撤销,设立衡水地级市。

可以说,正是由于河北省区划的不断变迁,特别是北部的变迁,使得河北省更像是一个被强行糅合在一起的省份,所以各地对河北省的认同感很低。

2、地理碰撞:河北省始终是民族融合前沿

河北省属于古冀州地区,是九州之中位置最靠北的地区,也是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碰撞最为激烈的地区。

历史上,河北省一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的主要地区,也是民族融合最为激烈的地区。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集合了几乎所有地形的省份,在这个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的省份内,河北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以及海洋等几乎所有的地貌形态。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奇观,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太过特殊。

河北省的北部,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地形向南延伸到张家口、承德地区;

河北省的西部,隔着太行山脉和山西陕西相望,这让河北省和黄土高原以及西北地区特别亲近;

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向南直通中原地区,和华中、华东地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河北省的东南部,是山东丘陵和渤海地区;

河北省的东北部,隔着辽西走廊直通东北地区,距离东北仅仅是一个山海关的距离。

所以,河北省虽然不大,但是却很巧妙地坐落在各个地理单元的交汇处。

所以,虽然大家都是河北省,唐朝、秦皇岛人更加豪爽,有东北人的特质;张家口、承德,更和内蒙古亲近;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西部地区,口音带着山西味;邯郸地区有着河南的影子,而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东部则带着山东人的豪爽。

这些多样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河北人的特质。由于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除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等55个少数民族,河北省成为一个民族的大家庭。

因为巨大的差异,所以河北省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省内文化,自然也就难以形成对河北省的认同感!

3、人文因素:河北省会变迁消耗了认同度

河北人对河北省没有认同感,首先就是对省会没有认同感。

河北省省会是石家庄,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而在1968年石家庄成为河北省省会之前的55年时间,河北省的省会变迁高达11次,这还不算河北省在抗战期间建立的流亡政府。

清朝时期,直隶省的省会经历了从大名府到保定府再到天津的变迁。

1913年,民国初建,直隶省省会在天津;

1928年10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省会迁至北平;

1930年10月,在张学良要求下,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

1935年6月,日寇侵略加快,省会迁回保定;

抗战期间河北省会居无定所;

1945年11月,省会迁往北平;

1946年7月,从北平迁回保定;

1947年11月,从保定又迁回北平;

1949年7月,河北省会为保定;

1958年2月,天津市成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迁往天津;

1966年5月,天津重新成为直辖市,省会迁回保定;

1968年2月,省会迁往石家庄,并延续至今。

人们说“搬家三年穷”,河北省频繁的省会变迁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更严重消耗了省内对河北省的认同感。

再加上政治的需要,北京和天津相继成为直辖市,河北省如同被挖去心脏一样,区划变得支离破碎。

北京和天津的设置使得河北首尾不相顾,特别是北京北部的承德地区和天津东部的唐山和秦皇岛地区,这些地区因为北京和天津的阻隔,对省会的认同感微乎其微。包括其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两个直辖市的经济腹地,而不是省会石家庄的经济腹地。所以,经济联系如此薄弱,在认同上的认同就更加尴尬。

而且,因为石家庄是河北省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包含了河北省的太多无奈。石家庄位于冀中南,在地理位置上太偏南,对于北部和东部的联系和带动几乎没有,这使得石家庄的地位非常尴尬。

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山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省会石家庄,这让石家庄地位更加尴尬。

因为对省会的认同感几乎不存在,所以整个河北地区的认同感更像是一盘散沙。

所以,尴尬的河北必将继续尴尬下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河北省属于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地方,即便是在中国,省份众多,但是也很少有像河北省这样,固执地将每一步路都走得破绽百出。

河北省没有认同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做出的众多选择,都在加剧隔阂,而目前来看,河北省没有任何想要去解决的想法。

清末之时,直隶省的岁入与岁出在各省份中位列第三。

等到了1980年,排除掉天津的河北省,位列第11,而2015年,位列第8。

河北是一个走下坡路的省份,经济上行阶段,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分蛋糕,等到了经济下行阶段,利益纠纷加剧,前景不明朗,自然是各走各的路了。

经济增长无力,是河北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1950年代的时代,河北省在省会保定市确定了许多新的街道名称,例如裕华路,寓意“富裕繁华”,此外,还有“三丰路”,寓意——粮丰、棉丰、钢铁丰。

当时的河北省,算是很有进取之心的省份,对于整个地区的估量,也十分准确。

河北省并没有将眼光局限在保定,因为三丰——粮、棉、铁,保定市都并不属于高产区。

保定作为河北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有上百年的时间,同时也是沟通河北南北的重要的交通要道。

河北众多地市与天津同处华北平原,保定与这些地方比起来,资源禀赋优势不是很强。

河北的粮食产区,主要位于河北省的石家庄与邢台。

一定程度上,这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位于太行山偏东一点点的石家庄与邢台地区,比起其他地方,更容易发生高温现象。

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使得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有利。

而河北省的棉花产区,则集中在了衡水、沧州、邢台和邯郸等地。

这些地区是棉花主产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土质原因,这些地方,由于古黄河流经,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是盐碱地。

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是一个折中选择。

而河北省的钢铁资源,毫无疑问,以富含矿产资源的唐山地区和邯郸地区为代表。

除此之外,在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廊坊、石家庄都有大型钢铁厂的布局。

1950年代的河北省,借助棉花产区的优势,发展起了纺织工业,借助钢铁资源的优势,发展起了钢铁厂。

但是,这也是如今河北省广受弊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60多年过去了,河北省仍旧停留在了“三丰路”的思维中,但是可惜的是,河北的粮丰,没有抵抗得住河南;而棉丰,最终面临了纺织工业的纷纷倒闭;唯一剩下的一张钢铁牌,又有着特别强的对内对外的依赖。


如今仔细思考,会发现一点,地处河北中部的保定地区,与廊坊南部地区,没有粮、棉、钢铁高丰的优势,河北省虽在保定透析了河北的经济走向,但是却没有规划出保定的经济走向。

而河北的政治中心从保定搬离后,保定与河北就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保定与廊坊南部,和河北的主流经济格局,长期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

从这一点上看,河北的经济发展不仅受阻,河北的中部地区,也成为了真空地带,看起来和河北有关,但是实际上和河北无关。

河北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滞后性,几十年过去了,仍旧是老一套。

而除此之外,保定与廊坊,又天然与河北经济格格不入,导致河北中部弃逃河北,加剧了河北经济的断裂。


从经济上面来说,河北的经济在不断下降,共同利益少了,自然认同感也就降低了。

而河北中部经济模式与南北经济模式的差异,则加剧了河北认同感的降低。


除此之外,河北省的交通,也可以看出,这个省份没有远见。

河北省中部经济的独特性,也使得河北省中部的保定与廊坊,在河北省丧失了话语权。

这种局面,导致了保定与廊坊,很难在铁路建设上争取到河北省主动与被动的支持。

河北东部的唐山、秦皇岛,一直围绕北京、天津、东北修建铁路。

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与承德,一个围绕北京、内蒙修建铁路,一个围绕北京、东北修建铁路。

位于河北中部的保定与廊坊,除了围绕北京,便只能围绕河北修建铁路了。

但是,河北省对于保定与廊坊,采取的态度十分难堪。

京津城际跨越廊坊,一直是不少廊坊人心中的痛处。

而津保铁路被河北省拖延20多年,也让保定人最终对河北失去了信心。

而张家口想要联络上河北省,除了北京,便只有保定一条路可以走,但是河北省的规划里面,从未有过这项提议。

总之,河北中部的塌陷,与话语权的丧失,使得河北省的铁路交通,不再具备省份沟通能力。

津保铁路的开通使得秦皇岛和唐山终于可以就近到达河北中部与南部,而对于张家口与承德来说,他们仍旧与河北东部、中部、南部没有联络线。

河北省爱将这些事情说成是北京的过错,但是即便是河北内部,做做纸上谈兵,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的意图。

怪北京很容易,但是真正做点事情,似乎很难。


目前的河北,面临着经济的落后于下行,也面临着交通的支离破碎与没有打算。

从直隶时期的八督之首,到如今的GDP第8,河北省没有了荣光,也没有了存在感。

没有方便的铁路可以沟通交流,也没有做大的蛋糕作为共同利益,河北省的路似乎没有走正确过,即便河北地区的人没有意识到河北的错误,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错误的路子导致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共鸣。

最终,这个省份,也就丧失了认同感。


林一行


首先我得对这个说法提出疑问,不知道真的有这么多地方对河北没有认同感吗?就我个人而言,外地人先问我是哪儿的,我肯定先说是河北,再问河北哪儿,我接着会说保定。但少部分河北人对河北没有认同感,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一,河北省各市的地理位置分布有间接的影响。河北省许多个城市被北京还有天津分隔开,导致河北北部和南部形成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文化还有饮食方面上,例如张家口,就好吃羊肉,口味和东北相雷同;而南一点的城市,比如邯郸,跟河南还有山东那边习惯等方面就挨得近一点;保定、唐山、石家庄等就比较能代表真正的河北,所以这些就导致了各城市之间没有真正的融合,如果要求这部分地区对河北有强烈认同感也是不太现实的。

其二,在离京、津距离较近的地方,也很难对河北有强烈认同感。为什么呢?将心比心而论,你要买个东西或者生病想去大一点的地方去,到北京天津开车半小时,到河北省会一个多小时,你选择哪儿?北京还有天津这两个大城无论在医疗设施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和河北相隔久远的间隔。不过说到这一点,我想说一句,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依靠北京、天津捞得到多少的好处,所以能在自家解决的事情还是自家解决的好。

最后一点不知道有没有人认同,可能很多河北城市对河北省会“石家庄”没有太大的感觉,这可能在认同感方面也有一定影响。石家庄的这个省会的兴起在新中国发展新部署之后才发展起来,虽说在数几十年时间里也发展了不少,但是还是会有不少人觉得“差点意思”。

以上观点皆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哪个地区,咱们也不以偏概全,很多人都是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家乡发展更好,我们都能引以为傲!


保定事儿


河北省的认同感低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抛开贫富差距的问题,各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河北省省会如走马灯式的在保定、天津、北平变换着,最后定在石家庄。河北没有河北话,更没有河北菜,这主要是由于版图的多次演变,比如张家口的风俗更接近内蒙,它曾是察哈尔省省会,后来又做过几年的内蒙自治区首府。另外秦皇岛当地口音则是一股东北话。如今房山、怀柔、通县、大兴等京郊地区过去也属于河北。也许这是地缘带的影响,历史上唐宋时期,这是是河北,元明清时期,这里称为中书省或者直隶。


五味社


这个题目说的有些太主观性了,这只是你自己的观念或者观点,不能代表所有河北人。唐山人对别人介绍的时候,自称是我是唐山人,这样的介绍很正常啊,难道他(她)不是唐山人吗?不能因为没有说河北人或者河北唐山人,就说我们对河北不认同,这的结论太主观了,也太强词夺理和没有依据了。

喜欢说自己是唐山人或者沧州人,这是因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而且更重要的时,我们这介绍,是因为大家都能明白,唐山市哪里,沧州是哪里,根本就没有必要非要带上省。这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很有知名度的城市,只要提到我们是唐山人或者沧州人或者秦皇岛人,大家都应该知道:哦,是河北省的唐山,是河北省的沧州,不会想到其他地方去。

我们不论是唐山的也好,还是石家庄的,或者是邢台的,归根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河北人。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河北人对河北不认可的情况。题主所找的论证不能证明论据,更主要的是论据(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牛城小巷


本人廊坊人,不是市里是下边县里的,我们这看病先去县医院,县医院看不了廊坊都不去,直接就天津北京,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卫星锅,没有有线电视,只能用天线杆子,电视只能收到几个台,虽然是河北人,却看不到河北的电视台,信号很差,画面模糊,从小都是看着中央一套,天津北京的电视节目长大的,天津卫视,一套的午间剧场,12点报道,二套的动画片,老片场,多彩剧场,现在还记忆犹新,石家庄真的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省长是谁,书记是哪位,从来不知道,


淙岳红木152660983


河北省是抱着金碗要饭的感觉,以其独特的的区位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更好的发展的!可惜的是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不要怪北京、和天津的集聚效应,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怎么就没有形成灯下黑的结果呢?像廊坊这样的地段本是世界范围内都不可多得的,然而人均GDP竟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只能说当地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根源,那就是缺乏文化!大家都拼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会急功近利,你看苏州、无锡以及宁波等城市无不是经济和文化一起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是深圳,除了建设一流大学以外还积极引进建立研发机构、引入艺术人才,这些都是河北省的短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