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宋代寶玉”謝希孟:中國有性別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從性別角度看,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總體上是一部女性被壓迫、被摧殘的歷史。表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女性大多是可憐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淫賤的甚至以受玩弄受蹂躪為樂為榮的形象,如宮怨詩、思婦詩的主角,如劉蘭芝、崔鶯鶯、杜十娘,如《金瓶梅》中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等等。直到《紅樓夢》才集中塑造了一批“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見識’不凡的、有獨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舒蕪《紅樓夢·前言》,嶽麓書社1987年版,第1頁)。曹雪芹通過賈寶玉之口唱出了一曲女性讚歌:“這‘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淨的,比那阿彌陀和元始天尊的名號更加尊貴”、“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紅樓夢》第二、二、二十回),成為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之先聲。賈寶玉是曹氏虛構的“新人”,但在歷史上卻真實存在一個具有寶玉“新人”質素的人,寶玉對女性的讚詞最早就出自他口中,他就是南宋人謝希孟。

謝希孟的性別平等思想

謝希孟,台州黃岩人,淳熙十一年(1184)衛涇榜進士(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三)。《談藪》雲其“避寧宗諱”改名直,字古民。實為避理宗生父趙希瓐諱。然其改名也晚(理宗之立在嘉定十七年即1224年),故仍以初名見知於世。希孟少豪俊,負才名,“天分之高非人可及”(陶元藻《全浙詩話》卷一六)。志向亦遠大,嘗言“行事不法周公,無志也;立言不法孔子,無學也”。孫應時譽之雲“逸氣如太阿之出匣”,並說不僅自己“敬愛之”,“文昌樓公(指樓鑰)時為監州,亦甚愛之”。不過謝希孟性格“曠達,終不受羈束”(《燭湖集》卷六),這在官場當然不是優點,是以一生屈沉下僚,歷太社令(即郊社令,隸太常寺)官終奉議郎、通判嘉興府(萬曆《黃岩縣誌》卷六)。據孫應時記,兩人“己亥庚子間”相交時年齡相當,在二十四五歲(《燭湖集》卷六),己亥為淳熙六年(1179),則謝希孟生當紹興二十六年(1156)——秦檜剛於上年去世;其曾祖父、曾任參知政事的謝克家已過世二十二年,祖父謝伋賦閒多年之後將於次年底復出知處州(治今浙江麗水市西)。

謝希孟名字中的“希孟”二字,是仰慕孟子之意。唐以前未見有人名“希孟”者,宋人則不鮮見,“慕周公之聖者不名周公則名旦,希孟軻之賢者不名軻則名孟”(趙湘《南陽集》卷五)。筆者略檢宋代典籍,即見有仁宗時閩中四先生之一週希孟,神宗太學博士馬希孟,曾蒙徽宗親授、著名的《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高宗時因明受之變被貶官的時希孟,道士楊希孟等近20人。亦有字希孟的,如英宗時黃庭堅同榜進士郝闢之及道士徐澹然等。此可見孟子、孟學在北宋前期地位的隆升。孟子學說主性善、辨義利、講成德,宋初三教融合,儒士援佛入儒,重新發現孟子之心性論,建立了包括理學、心學在內的宋代新儒學。所以宋代這一重振儒學的時代思潮被稱為(先秦)儒學復興運動(至明王陽明始最終完成)。亦以此故,宋代新儒學開創者率言其學統、道統直承孟子。由此可略窺謝希孟所處時代及家庭的思想氛圍。

謝希孟關於男女性別平等的思想體現在《談藪》(署龐元英作,元英為仁宗宰相龐籍子。《四庫總目提要》以“多述南宋寧、理兩朝事”,認為作者當為南宋人)的一則記載中:謝希孟在臨安愛上了娼女陸氏(或其在京求學時),其師陸九淵見而責之曰:“士君子乃朝夕與賤娼女居,獨不愧於名教乎?”謝希孟內心雖不以為然,表面上還是恭敬謝過,“請後不敢”。但是不久更為陸氏“造鴛鴦樓”,陸九淵聞之又以為言,謝希孟這次對付老師的招數是引開話題,遂雲:“非特建樓,且有記。”陸九淵素喜其文,不覺上當,轉問道:“樓記云何?”謝希孟即誦記文首句道:“自(陸)遜、(陸)抗、(陸)機、(陸)雲之死,而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謝希孟是否作有《鴛鴦樓記》一文?也許並沒有,只是藉故出言以塞乃師之口而已。果不其然,陸九淵聽後“默然”無語。象山為何“默然”?明清人認為是“知其侮也”、“知其侮己也”(如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葉申薌《本事詞》卷下、沈雄《古今詞話》等)。此大誤,謝希孟儒學傳家,豈會有意侮師?象山蓋代大儒,仁義自持,豈會聞其侮師之語而“默然”?則“義”字焉存?象山所以“默然”,蓋由於忽對弟子言千古人所未言之至理遽無言而已。謝希孟自然深知乃師學理識見,方道此理以塞師口——象山上承孟子創立心學,力主“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既人人皆有此仁義本心,故“人皆可以為堯舜”(《象山先生全集》卷一一、三四)。既“人皆可以為堯舜”,則男女平等為題中應有之義。“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即男女性別平等之意,不過以矯枉過正之語出之而已,然彼時之社會語境,不矯枉無以過正,亦不得不爾。可以說,謝希孟的男女性別平等思想正源自師教,則象山不“默然”又能說什麼呢?

《談藪》又載:謝希孟一日正在陸氏處,“忽起歸興,遂不告而行”。陸氏顯然是深愛他的,戀戀不捨地一直追送到江邊,哭泣著說:“沒有了你,我不知將如何過。”不忍分手。謝希孟回答道:“別說什麼‘如何過’,你自歸家我自歸——我們就這樣開始各自新的生活吧。”然後“毅然”取下領巾,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分手告白送給她作為留念:“雙槳浪花平,夾岸青山鎖。你自歸家我自歸,說著如何過。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將你從前於我心,付與他人可。”分手後你是你,我是我,我絕不思念你,你也別思念我。把你從前愛我的心,再拿去愛別人——完全將對方和自己視為平等的個體,這簡直是現代人的觀念。愛情是什麼?慾望、物質、價值觀固為其基礎,但真正的愛情,只能產生於兩個人格平等的人之間。儘管這份愛情也可能消失,但是愛就在一起,不愛就分開,這才真正是愛情的結合。謝希孟與陸氏之間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此亦說明其具有男女平等思想。

謝希孟石破天驚的“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一語既出,明清認同謝氏此語及其男女性別平等思想者指不勝屈:明趙世傑雲“海內靈秀,或不鍾男子而鍾女人”(《古今女史》序),明馮夢龍雲“豪傑憔悴風塵之中,鬚眉男子不能識,而女子能識之;其或窘迫急難之時,富貴有力者不能急,而女子能急之;至於名節關係之際,平昔聖賢自命者不能周全,而女子能周全之。豈謝希孟所云‘光嶽氣分,磊落英偉,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婦人’者耶!”(《情史》卷四)清初天花才子雲“今夫天地間女子生而奇秀明媚,乃山川靈氣所鍾”(《快心編》第十九回),清初荻岸山人云“先生生如此閨秀,自是山川靈氣所鍾”、“天地既以山川秀氣盡付美人,卻又生我輩男子何用?”(《平山冷燕》第一、一六回)清無名氏雲“陸子靜門人云‘英雄之俊偉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婦人’,作者之喻意其深遠也哉!”(《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評,臥閒草堂刊本)這些都是早於《紅樓夢》的例子,還有很多,茲不一一(詳參[日]合山完《的女性崇拜思想及其源流》,《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2輯)。

謝希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超前的思想?這一問題不僅我們今天感到納悶,明朝人就已驚訝地問道:“(其)從何得悟?”(陳天定《古今小品》卷6引陶宗儀《名姬傳》文所加按語)要而論之,除前文揭示的時代思潮、所受教育方面的影響外,還受到其家世、個性的影響。

謝希孟出身名門世家,自有一種自信,視一切皆無所謂。但垂自其父,已簪纓不相繼,故又無達官顯宦家庭之森嚴家規。加以本人才高,雖進士出身,卻始終屈沉下僚。故胸中塊壘多以嬉笑怒罵出之,形成什麼都無所謂、喜調笑的性格。如其任官時曾為某總餉所惡,該總餉借張杓(張浚次子)之手彈劾去之。謝希孟作詩云:“上有皇天下后土,此身不患無歸所。憑誰說與清河宮,何若為人作黃祖。”(劉克莊《後村集》卷一七五)——曹操、劉表利用黃祖殺禰衡,詩將張杓比作黃祖明其被人利用——僅此而已。又如其鄉人陳伯益面黑而狹,復多髯,謝希孟嘗入其書室,見寫真掛壁上,遂於其上題雲:“伯益之面,大無兩指,髭髯不仁,侵擾乎其旁而不已,於是乎伯益之面所餘無幾。”聞者絕倒,眾口喧傳,陳伯益深為其擾。伯益還有一幅穿著皂道服、躡著僧鞋的寫真,希孟復調笑雲:“禪鞵俗人須鬢,道服儒巾麵皮。秋水長天一色,落霞孤鶩齊飛。”(《談藪》)謝希孟與陳亮之間的一次“過節”更能見其真性情:眾所周知,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被人目為國士(《宋史》卷四三六)。曾以布衣身份多次上書孝宗,力陳“恢復”,暢言“中興”,在時人心中樹立起了一個慷慨激昂的愛國士人形象,所交辛棄疾、陸游、朱熹、陸九淵、呂祖謙、葉適等又皆一時俊傑,故其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一次陳亮至台州(乾道四年即1168年,26歲的陳亮上書孝宗時謝希孟年方13歲,以此知此次陳亮至臺必其上書多年後之事),一般士子自然“奔湊求見”。謝希孟與陳亮以前即有交往,故提前一天就和樓鑰等人在巾山(在今浙江臨海市)聚飲,商量接待陳亮。席間賦詩有“須臾細語夾簾言,說盡尊拳並毒拳”語。陳亮到後,謝希孟“借郡中伎樂”宴之東湖。席間,人們紛紛向陳亮敬酒,陳亮託大,“在坐與官伎語,酒至不即飲”。謝希孟自然看不起陳亮此等做派,當下怒“詰責之”;陳亮認為謝希孟不給面子,兩人“遂相詈擊”,妓樂皆驚散。宴後有人作詩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一州傳為笑談。此事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二記之甚詳。吳子良臨海人,為陳耆卿、葉適弟子,自是晚輩,或即當時“奔湊求見”的士子之一。

“宋代宝玉”谢希孟:中国有性别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謝希孟與樓鑰等宴飲處——臨海巾山

“宋代宝玉”谢希孟:中国有性别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謝希孟與陳亮等宴飲處——臨海東湖

據上可知謝希孟是一個心有所想口必言之的人。正因他有才力又兼具此種性格,故其心中如果產生了關於男女性別平等的想法,就敢於也能夠說出來。因此我們今天方才可能瞭解到宋人在這一方面思想所達到的高度,雖然只是一個萌芽,但進步思想萌芽之後必會慢慢成長進而獨木成林。後人習得成為人人具有之思想,社會便因之進步。謝希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男女性別平等思想的第一人(前此研究一般認為是明代李贄)。從這一意義上說,謝希孟是值得人們欽敬的“思想英雄”。前已言謝希孟出身“名門世家”,下文乃對其家世詳加考述,以進一步加深對這位“思想英雄”的瞭解。

謝希孟的家世

謝希孟祖籍河南上蔡。高祖謝良弼,與趙挺之、陳師道、高昌庸同為鄆州東平(治今山東東平縣)人郭概女婿。郭遍歷諸路提點刑獄,以“善於擇婿”著稱,趙、陳、高名位皆優而“謝獨不甚顯”。就在時人皆以為郭概也會看走眼之時,謝良弼子謝克家後來卻當上了參知政事(王明清《揮麈錄·後錄》卷七)。謝良弼兄謝良佐是著名理學家,師從二程創立上蔡學派,人稱上蔡先生,被黃宗羲譽為“程門第一”、“洛學之魁”。神宗元豐八年(1085)登第。徽宗時因言“建中靖國”和唐“建中”年號相同,“不免一播遷”之禍,被人舉報免官(《宋元學案》卷二四)。謝良弼子克家又娶高昌庸女(王相臣、朱法寶《宋高昌庸墓誌考》,《海岱考古》第11輯),姨表兄妹為婚,兩家親上加親。

謝希孟曾祖謝克家,字任伯,紹聖四年(1097)進士,靖康中累官至吏部侍郎。曾擬蔡京貶官制,有“列聖詒謀之憲度,掃蕩無餘;一時異議之忠賢,耕鋤略盡”之語,“大為士大夫所稱”(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〇)。靖康二年(1127)金兵滅北宋扶植張邦昌大楚政權,宋朝百官亦多勸進,謝克家也出任禮部尚書——故秦檜後來攻擊他是“受偽命人”(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〇)——但他內心深處對宋朝、對宋朝兩位被俘北去的皇帝仍不勝感念,其流傳下來的唯一詞作《憶君王》可證:“依依宮柳拂宮牆,樓殿無人春晝長,燕子歸來依舊忙。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人心懷宋,思有以報之,這正是南宋可以復立的最根本原因。金軍北歸後,張邦昌迎哲宗廢后孟氏稱為“宋太后”,覆上尊號“元祐皇后”垂簾聽政;又遣謝克家奉傳國玉璽“大宋受命之寶”到濟州(治今山東鉅野縣)勸康王即皇帝位(熊克《中興小紀》卷一)。因為此擁立之功,高宗即位後遂除謝克家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他以犯祖父謝誥名諱辭,高宗特詔可不繫“知制誥”三字;其又以不帶“知制誥”不合制度為言,遂再改述古殿直學士、提舉揚州洞霄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五三)。可見高宗待之至為優容。

後李綱為相,主張嚴懲受偽命臣僚以“勵天下士大夫之節”(《梁谿集》卷一七四),建炎二年(1128)底謝克家遂出知台州。但半年後高宗即復擢其為禮部尚書。時金兵大舉南侵,高宗預為逃計,又安排謝克家出知泉州(熊克《中興小紀》卷七)。建炎四年八月梁克家升參知政事,然僅五個月即以病求去,改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徐自明《宰輔編年錄》卷一五)——謝克家多次任職不久皆以疾辭,再據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所載“謝任伯平日聞人畜伏火丹砂,不問其法必求之,服唯恐盡”表現出的對靈丹妙藥的渴求態度看(其後竟因此而死),其恐的確有病在身,非因時局而故為藉口——紹興二年(1132)秦檜罷尚書右僕射,《禠職告詞》為謝克家所撰,有“聳動四方之聽,朕志為移;建明二策(即所謂“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之謀,爾材可見”之句(王明清《揮麈錄·後錄》卷七)。一人而得斥宋代兩大奸相,亦可為人生之快矣!

紹興四年,謝克家逝於知衢州任上(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八),“遺命以朱邑事為比,俾葬黃岩靈石山,子孫因家焉”(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九)——漢循吏朱邑逝世前囑其子說:“我故為桐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免得後世子孫祭奠還不如桐鄉民眾。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果共為(朱)邑起冢立祠,歲時祠祭”(《漢書》卷八九)。謝克家知台州時“吏治精明”,有惠及民,故效朱邑作法。其葬台州既為效法朱邑,則其本人身前不可能安家於台州。有研究者據晚出民國《台州府志》載“(謝克家)紹興初寓臨海,晚居黃岩”指其初家於臨海、晚遷黃岩,顯然是錯誤的。謝克家死葬台州是效法前賢,具體葬於台州黃岩縣靈石山又是為什麼呢?唐宋時有在寺廟中設立家族祠堂祭祀祖先或在祖先墳旁設立寺廟的作法,此類寺廟被稱為香燈院、香火院、功德寺或功德墳寺,南宋政權流寓江南,南下官員失去了遠在北方的宗祠因而更有現實需求。謝克家在紹興初即向高宗乞請黃岩縣西五十里靈石山麓的耀珠寺“為香燈院”,並獲敕額“教忠崇報寺”(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八)。家族祠堂既在彼,死後當然歸葬於彼。則謝克家子孫遷居黃岩靈石,亦為祭祀祖先之便。此可見古代人口遷徙不同於今日之一因。

“宋代宝玉”谢希孟:中国有性别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謝家功德寺——黃岩靈石山靈石寺

謝希孟祖父謝伋,字景思,克家子。著有《四六談麈》一卷,認為“四六(即駢文)之工在於裁翦”,“以經語對經語,史語對史語方妥帖”。宋費袞《梁溪漫志》雲:“古今人作詩話多矣,近世謝景思作《四六談麈》、王性之(銍)作《四六話》甚新而奇,前未嘗有此。”《四庫全書總目》許其“自具別裁”,“多以命意遣詞分別工拙,視王銍《四六話》所見較深”。謝伋在駢文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但非顯宦,史料難於搜稽,有關著論對其生平介紹多所闕略。

據葉適《謝景思集序》載,謝伋少聰穎,童子時即入太學。靖康中謝伋隨其父出使金營,後又隨之給高宗送傳國璽(《水心文集》卷一二)。建炎四年(1130)七月,謝伋時任祠部員外郎、兼權太常少卿、提點太廟景靈宮奉迎所,曾建言“每遇大禮郊祀酌獻,設文武功臣之位”依舊制配饗(《宋會要輯稿》又禮一一之六)。紹興元年(1131)正月任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紹興三年五月,時與許通同為知大宗正丞,協助權行在宗正司趙令畤同措置移司事務(《宋會要輯稿》職官六〇之二七),曾建議“下州縣取索名籍”編修玉牒,以防詐冒、以定親疏(《宋會要輯稿》職官二〇之一〇);另建言“一曰舉賢才以強本支……二曰更法制以除煩苛……三曰擇官師以專訓導……四曰繼封爵以謹傳襲”四事,均被朝廷採納(《宋會要輯稿》帝系六之三)。七月改任工部郎官,高宗稱其“學蚤(通‘早’)傳家,允為令器”(綦崇禮《北海集》卷一一)。據《大宋台州臨海縣佛窟山昌國禪院新開塗田記》碑,紹興十二年(1142)謝伋曾任右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阮元《兩浙金石志》卷八)。紹興十四年太史局請制渾儀,時任工部員外郎的謝伋建議既要參究賈逵、張衡等古人的天文歷數之學,也要重視今人如蘇頌的天文歷數之學(《宋會要輯稿》運歷二之一八)。據《重建國清寺碑銘》,紹興十八年謝伋曾任福建安撫司參議(民國《台州府志》卷九二),宋曹勳所作《送謝景思從闢督府》(《松隱集》卷一三)可為佐證。紹興二十七年(1157)底以右朝奉郎知處州(范成大《吳郡志》卷七), 有劉祖曏者授處州教授因丁母憂未赴任,謝伋乃薦其知鄞縣(萬曆《溫州府志》卷十二)。其時處州通判司馬季思亦名伋(司馬光後裔),劉季高戲雲“公作守,司馬九作倅,想郡事皆如律令也”,二“伋”與“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諧音,人皆笑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下)。紹興二十八年三月,謝伋任兩浙西路提舉茶鹽公事,在其建議下,浙西路復置州支鹽倉(《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六之三八)。謝伋逝世後,黃岩人在縣學中立三賢祠,將其與葉適、徐中行並祀(萬曆《黃岩縣誌》卷二)。

從謝伋仕履看,他每任一官都積極建言獻策,可見內心充滿建立功業的激情,然而因為其父與秦檜的矛盾,自然被秦檜所排擠,一直擔任低級職務或閒職,用葉適的話說就是被“擯落二十年”(《水心文集》卷一二)。但其真正被排擠出官場是紹興十八年(1148)福建安撫司參議任後,謝伋乃於家台州黃岩靈石山培植藥園,並自號藥寮居士(此據宋百川學海本《四六談麈》卷首題名“靈石山藥寮”知;宋林表民編《赤城集》卷一五存其《藥園小畫記》,文中亦有言)。“寮”固可解為“小屋”,則“藥寮”為藥園;亦可解為“小窗”,引申出同僚義,則“藥寮”乃以藥為僚友之意。又徽宗艮嶽亦有“藥寮”,謝伋非以此明“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之意乎?其無意於隱居明矣,故秦檜甫死即應詔而起知處州。謝伋既不似其父位居要津,更長期賦閒在家,不得不分情志於文學,與王之望、王銍、張九成、張孝祥、曹勳、曾幾、孫覿、曾惇、洪适、洪邁等多有詩歌往還,其家族形象也由純粹官宦之家轉型成為文學之家。葉適《謝景思集序》在指出南朝王筠家族無以文名世者,不能因為“簪笏不墜”便稱文學家族的同時,盛稱謝伋之文,即以明其在謝氏文學家族形成中的作用。此或有受謝希孟請託為乃祖作序說項之因,但仍可見出謝伋在文學上的成功。葉適所序者即謝伋《藥寮叢稿》,書今佚,以葉適序觀之,蓋詩文集也。

紹興二十一年(1151)三月,朱熹在參加銓試後的返家途中順道拜訪謝伋,作《題訪謝少卿藥園二首》,有“謝公種藥地,窈窕青山阿。青山因不群,花葯亦婆娑”、“小儒忝師訓,迷謬失其方……再拜藥園翁,何以起膏肓”之句(郭齊《朱熹詩詞編年箋註》卷一上)。又留題“天然”二字。謝伋父親謝克家曾舉薦朱熹之父朱松任秘書省正字(《宋史》卷四二九),所以朱熹在詩中對謝伋保有極大尊敬。1990年當地人在臺州黃岩三童岙發掘出“天然”刻石(嚴振非《朱熹手跡“天然”石刻在黃岩發現》,《東南文化》1990第6期),雖然前揭宋版《四六談麈》署名已證明謝伋藥寮在靈石山不在三童岙,謝伋本人所作《藥園小畫記》也可證其藥寮在靈石山,但謝伋後來確實自靈石山遷居到東南10多千米處(距縣治更近)的三童山(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〇),他在三童岙(在三童山下,“岙”義為山間平地)再闢藥園亦屬可能。不過,據朱詩“老木百年姿,對立方嵯峨”句,則朱熹所見之藥園必在靈石、所書“天然”石刻亦必在靈石(據此可知謝伋遷居三童岙必在紹興二十一年之後。又宋《嘉定赤城志》卷二〇載,謝伋“寓居三童山”時“嘗一再至”委羽山,“及守縉雲(處州屬縣,代指處州)”,因道士董大方請為撰《委羽山觀記》。據此可知其遷居三童必在紹興二十七年知處州前。即謝伋自靈石遷居三童在1151-1157年間)。另外,萬曆《黃岩縣誌》也記載了所謂“天然”刻石的位置:“‘天然’石(在沙埠,文公朱子大書‘天然’二字,今徙置冠山)。”所以,三童岙發掘出的“天然”刻石不可能為真,甚至萬曆《黃岩縣誌》所記亦可能為假——出於和三童岙刻石同樣的原因。

“宋代宝玉”谢希孟:中国有性别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謝伋遷居處——黃岩三童山(山下即三童岙)

“宋代宝玉”谢希孟:中国有性别平等思想的第一人

黃岩三童岙“天然”刻石

謝伋之子謝依經,字子辯,晚號樗庵居士,就是謝希孟的父親。其名不見於史籍,應為居家不仕者。據說今台州市黃巖區靈石山靈石寺旁原有謝克家、謝伋、謝依經、謝希孟之墓葬,惜已被毀(張永生《靈石:謝氏始遷祖之文化記憶》,《今日黃岩》2017年7月5日第4版)。謝希孟母親為綦崇禮獨生女:秦檜晚年為了身後令名,奏請高宗收回紹興初廢罷自己相職時付給兵部侍郎、直學士院綦崇禮的御筆,以便銷燬原始檔案、篡改歷史——關於此事,據周密說謝希孟曾親口告訴他,秦檜黨羽曹泳亦“有力焉”(《齊東野語》卷十一)。萬曆《黃岩縣誌》卷六則有更加戲劇化的記載:秦檜“擇酷吏劉景為守,視事次日即遣吏追逮。伋自分必死,將抵郡城,坐舟中望”,奇怪的是劉景卻前來郊迎,併為延館置酒,極盡歡洽。原來劉景遣吏後又接到了秦檜去世的訃告。十多天後,謝伋即拜處州之命——在奏札中,秦檜說綦崇禮“無子,獨有女嫁謝克家之孫、伋之子”(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〇)。有學者此句失於點斷,理解為“嫁謝克家之孫伋”之子,則在謝克家和謝伋之間不得不插入一個因為不存在所以永遠也考證不出來的“謝某”,這就錯大了。

謝克家有弟克明,據其《謝(克明)本韓集》集後題識可知:“餘弟克明,以從母之夫陳公無己所次第,既以類從,又略因歲月先後之,於翻讀為便。既成,以遺克家,凡十冊”。(方崧卿著、劉真倫校注《韓集舉正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頁)謝克明與姨表兄弟趙明誠多有往來,徽宗末年趙明誠屏居青州,六遊臨朐縣仰天山(在今山東益都縣),其中四次都有謝克明:“……己丑(1109)端午……謝克明如晦同來”、“盧彥承,趙守誠、明誠、克誠,謝克明,辛丑(1121)四月廿五日同遊”、“……謝叔子同遊。宣和辛丑(1121)夏四月廿六日”、“趙仁約子文、趙明誠德父、謝克明叔子”(於中航《趙明誠題名和鄉居青州考》,《文物》1984年第6期,第90頁)。後謝克明北遷30千米至本州臨海縣(張永生《靈石:謝氏始遷祖之文化記憶》,《今日黃岩》2017年7月5日第4版),後嗣謝景之子謝深甫寧宗時任右丞相,深甫次子謝渠伯女謝道清即理宗皇后。

鹹淳十年(1274),度宗崩,恭帝年方四歲,謝道清以年老多病之身被尊為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八日,元軍進至臨安東北皋亭山,曾斥責逃跑、降附官員“(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爾小、大臣……)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的謝太后作出了跟那些官員一樣的選擇,乃遣使奉傳國璽上表歸降,表示如蒙元朝“曲賜存全”,趙氏子孫將“世世有賴,不敢弭忘”(《宋史》卷二四三、卷四七)。150年前,謝克家把傳國璽送到高宗手中,現在又由其後裔送交元朝統治者,歷史給人們形象地展現了國家權力的“轉手”過程。隨宋三宮北徙的宮廷琴師汪元量對謝太后作為國家最高之代表不能以死殉國深致不滿,嘲諷再三:“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僉名謝道清”(《醉歌(其五)》),“謝後已叨新聖旨,謝家田土免輸糧”(《湖州歌(其八十五)》)。謝道清以女性身份處理國家投降大事,倒也合乎其祖上謝希孟的性別平等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