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李濟深故居位於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

李濟深故居位於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1885年李濟深誕生於此。故居為青磚瓦房四合院,兼有中西建築藝術,院後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

大門口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著屈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個大字。順扶梯登上二樓,四周是李的臥室和會客室,三樓有電報室,大體仍保持著當年的擺設。李濟深故居建於1925年,佔地面積為3342平方米,建築面積2010平方米,李濟深曾在這裡接待過不少-要員和大批愛國文化人士。故居里面建有墩子式的人行道,與故居四角上的炮樓相通,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建築物。1996年,李濟深故居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國家、區、縣三級投入逾200萬元,先後完成了三期維修,故居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故居陳列內容不斷充實。慕名而來參觀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這座經歷了大半個世紀滄桑歲月,飽受過戰火劫難而倖存的庭院,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為南方四合院式的青磚瓦房建築,融合了中西式建築的藝術風格,佔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故居簡樸的大門口正上方鑲嵌著一塊大理石,鐫刻著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五個蒼勁的大字。挺立在庭院後面的是一片青翠茂密的樹林,在綠蔭掩影中更展現出整個庭院的幽雅風韻。

從大門進到院內,只見門口到宅院的陽廊兩廂藤纏蔓繞,冬青花叢簇擁,綠樹婀娜婆娑。古樸的青磚瓦房前後相互貫通,庭院的中間設置有采光的天井,而天井的地面是按照古八卦圖的排列來鋪砌的。故居建成有大大小小的廳房共約五十多間,靠近在大榕樹左廊的二樓,就是李濟深先生的居室。

跨上臺階走入廂房,順著扶梯信步登上二樓,南方典型的騎樓式迴廊,將上下左右的樓層連接貫通,既可方便人的快速行動,也可遮陽擋雨。環顧四周,走道迴廊上設計別緻的西式欄杆,門框窗臺上精雕細鑿的花草圖案,更增添了房屋內古色古香的韻味。

故居的二樓置建有住房寢室數間,除了李濟深先生自用的主臥室外,還留有多間的客房、書房、議事廳、會客廳及警衛室。1933年後,李濟深先生在福建通電反蔣失敗出走香港,不久就轉道回家鄉,繼續進行反蔣抗日救國工作,堅持到抗戰勝利方才離開故居前往廣東。

當年,李濟深先生曾經在這裡接待過不少國民黨的政要大員,以及大批的愛國民主文化人士,共同商議反侵略反內戰的大計。為了更好地把握國際國內時局的發展和變化,他在故居的三樓內還專門設立有電臺和一間電報房,每日有專人負責收錄電訊,並隨時與外界保持通訊聯絡。同時,他還將電訊中收錄到的前線戰況逐一整理,並印刷成報章---《南報》散發給民眾,用以激發民眾抗日的士氣。另外,故居內還自備有地下水井水源,建造有食物貯藏倉和武器庫。在樓房的屋頂上更建有數個瞭望臺和射擊孔,以及掩墩式的人行通道,可與屋頂四角上的炮樓相通,構成互為倚角之勢,在當時堪稱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式建築物。如今,故居內所有的陳設基本上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到過故居參觀的人,在為中西建築藝術以及居室與炮樓完美的結合讚歎不已時,更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先生的儒將風範和革命業績感動與敬仰!

解放後,李濟深故居曾多次進行維修,1997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濟深 (1885~1959)  李濟深(1885~1959),字任潮,廣西梧州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人。6 歲喪父,跟隨其叔父讀書,後入梧州中西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光緒二十九年(1903)入廣州黃埔陸軍中學,兩年後轉入陸軍速成中學步兵科繼續學習。畢業後先在廣東新軍當見習官,後調到學兵營任排長,與連長鄧鏗過從甚密。宣統元年(1909)入保定軍諮府軍官學校(後改名為陸軍大學),學習高等軍事。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義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