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美國對中興的一紙禁令,便輕而易舉的讓中興陷入絕境,泱泱大國,竟也擺脫不了對美的依賴。缺”芯”的命門顯露無遺,不禁讓我們深思,芯片真的那麼難製造嗎?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並非所有的芯片都很難製造

其實,並非所有的芯片都很難製造。如果你回家隨便拆開一個藍牙音箱、機頂盒、冰箱洗衣機,你便會發現,裡面的核心芯片大部分都是國產品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芯片大多應用於消費類領域。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業、醫療以及軍事的大批量應用中,國產芯片跟國際一般水平相比,仍然還有很大差距。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為什麼芯片很難製造?

為什麼芯片很難製造,原因主要有兩點:①試錯成本高;②排錯難度大。

1、試錯成本高

做一個app,可以一天一個版本,有bug也沒關係,第2天就可以修復,試錯和修改的成本幾乎為零;

做一個電路板,設計時長在1-30天之間,生產週期在3-14天之間,出錯重新投板,試錯費用在幾百到幾千之間,最多數萬塊錢;

而做一個芯片,不算架構設計,從電路設計到投片,最少半年;投片到加工,2-3個月;一次投片的費用最少也是數十萬元,先進工藝高達一千萬到幾千萬。

如此高的試錯和時間成本,對成功率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多個工種密切配合,延長流程,反覆驗證,團隊中一個人出錯,3個月後回來的芯片可能就是一塊兒石頭。修改一輪,於是,又三個月過去了。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2、排錯難度大

互聯網編個軟件,調試程序可以在任意地方設置斷點,查看變量實時狀態或者做出記錄;

硬件電路板上,幾乎任何一根信號線都可以拉到示波器上看波形;

而一顆小小的芯片,上億個晶體管,能測量到的信號線卻只有十幾根到幾百根。憑藉這少得可憐的信息,推理出哪個晶體管的設計錯誤,難度可想而知。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模仿也好,抄襲也罷,在互聯網,我們有BAT可以和facebook/google過過招;在電子整機,我們有華為中興可以對抗思科愛立信;但在IT行業裡,獨獨芯片,我們沒有跟美國抗衡的能力。

雖然芯片很難製造,但好在我們有一個華為。麒麟處理器已在華為手機上得到實現,還是高端的類型,雖說暫時還拼不過高通,但也佔據了一地之席。

君不見,十年前華為研發芯片的時候,我們對它嗤之以鼻,而今,它卻成了唯一的安慰。

大國缺”芯”,芯片真的那麼難做嗎?

誠然,缺”芯”是我們的命門,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芯片是難做,但卻並非不能做,如果能通過這次中興事件,讓我們認識到不足並加以改進,又何嘗不為是一大幸事呢。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