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原標題:“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武漢嫂子“漢罵”事件後,涉事中百超市取消團購套餐,改由社區收集居民需求,開放全品類購買。

  武漢市江岸區江碼社區火了。

  2月22日晚,該社區下轄的濱江苑小區業主微信群裡,一名女業主激動地連發數條語音,怒罵中百超市針對不同小區發佈“AB陰陽套餐”,買米要搭配草紙和醬油,社區不回應業委會訴求等。語音信息隨後迅速傳遍網絡、引發熱議,人稱“武漢嫂子十級漢罵”。

  事發第二天,社區便與中百超市協商取消了團購套餐,附近的家樂福超市成為居民團購的新供貨商,團購之外的其他物資則由社區進行統一代購。

  對於被指有“陰陽套餐”,涉事的中百超市店長稱:“我們的店不大,套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個性化需求,都是我的顧客,我基於什麼目的會區分對待呢?”

  此事發生後,江碼社區書記朱莉很難受,她坦言,面對轄區內6500多名居民,社區在崗工作人員只有十一人,情急之下只能先關注解決生活必需品,工作沒有做細,但絕對不存在AB陰陽套餐。

  2月11日,為加強新冠肺炎疫情源頭管控,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武漢全市範圍內所有住宅小區啟動實行封閉管理。2月18日起,武漢各區超市不再面向個人銷售,只接受社區組團購物。這一系列措施意味著,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剛準備告別分類轉運病人的緊張慌亂,轉身便要接住保障轄區內居民基本生活的接力棒。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郭宏坤(右)正與社區志願者溝通工作事宜。

  嚴控人員進出、幫助居民買菜買藥、繼續排查上報“四類人員”、協助物業消毒消殺、照顧有困難的特殊人群等等都是社區的工作。

  疫情發生以來,朱莉常常覺得身心疲憊,生怕因為疏忽大意,造成局面失控令更多居民感染新冠肺炎。如今,面對居民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和情緒宣洩,他們即便難以應對,也不能崩潰。

  她曾經嘗試理解“武漢嫂子”:“她說得確實沒錯,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我們在這件事上沒有考慮得那麼周到。”

  最終,社區向居民表達了歉意。

  “第一次做,沒有把工作做細”

  江苑小區一名曾姓居民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中百超市曾推出的套餐分別以生鮮和乾貨為主。其中,生鮮套餐300元一份,包括肉類以及蔬菜,但肉類偏少,自己曾買到的套餐只有兩三斤排骨。乾貨套餐則包括大米、醬油、衛生紙等,270元一份。她認為套餐價格偏高,而且由於無法單獨購買,總會買到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覺得有些浪費。

  她記得,套餐推出兩三天後,就因“武漢嫂子漢罵”投訴而取消了:後者在微信群裡質疑超市捆綁銷售大米、醬油和衛生紙,套餐價格高,社區與業委會溝通不暢、服務不到位。

  涉事的中百超市店長不願接受進一步採訪。她只表示,濱江苑與其他小區相比,社區報來的套餐確實“粗”一些,但超市絕不存在捆綁銷售,也沒有區分對待,無論哪種套餐,都是生活必備品:“多的什麼都沒添進去,可能有些人家裡有,覺得多了就不舒服。”

  江碼社區書記朱莉則感到措手不及:“當時聽到群裡飆漢腔,心裡特別難受,我們第一次接手大型團購,居民人數太多,就直接沿用了他們頭一天訂過的一個套餐,報給中百,我感覺套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可能只是套餐剛好重複了她家裡有的東西,比如醬油醋。”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江碼社區濱江苑小區門口,居民們正排隊領取生活物資,一旁的社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記錄。

  每每提到被“武漢嫂子”指責的套餐,朱莉都會解釋,社區面對的是濱江苑一、二、三期所有業主,即總共2100戶、6500多人的服務對象,因此“只能提供必需品”。

  後來,朱莉瞭解到,“武漢嫂子”一家有5口人,包括老人和小孩。意識到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可能更加精細後,她開始理解對方,甚至開始反思:由於精力有限,社區對一大部分健康的居民有所疏漏,跟居民溝通少了,沒有通過更多方法去解決居民的生活問題。

  最終,社區向居民表達了歉意。“漢罵”風波的第二天,據“武漢發佈”通報,社區與中百超市協商取消團購套餐,附近的家樂福取而代之成為居民團購的新供貨商,其他個性化物資需求由社區代購補齊。

  “需求小紙條”和超級熱線

  對於什麼是個性化物資需求,郭宏坤翻出了一本複印冊,上面滿滿當當都是居民希望社區幫忙採購的物資:“如果有人不用手機、不在(微信/網格)群裡,或者不團購,我們也可以想辦法。”

  郭宏坤原是江碼社區的殘疾人協理員,同事們稱他為“一把手”:他十幾歲時出車禍,只剩下一條右臂和一條右腿,他的工位被安排在社區辦公室最靠近門的第一個座位,2007年就來到社區。他站起身時,彷彿有兩條完整的腿一樣穩當,左邊袖口插在兜裡,看不出殘疾。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江碼社區附近的一家藥房門外,好幾名社區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正等著排號為居民買藥。

  2月11日,武漢所有住宅小區啟動實行封閉管理。2月18日起,武漢各區超市不再面向個人銷售,只接受社區組團購物。小區封閉後,郭宏坤負責溝通協調居民的個性化需求。

  他堅持請居民把要購買的物資寫在小紙條上,遞給門崗志願者,由志願者送來社區,他再安排社區專用車載著志願者出去買:“雖然複雜一點,但我要保證不能亂,我們吃了太多虧了,(比如)有人明明要五花肉,買回來他又說要排骨。”

  小紙條容易丟,郭宏坤便一一複印在A4紙上裝訂起來。有空巢老人寫:“花生米3斤、黃豆3斤、乾子20塊、帶魚2條/盒,謝謝。”有人一口氣寫了16項,肉類和蔬菜3斤起;有人點名叫熱乾麵;還有人點了十包烤饃和兩條黃鶴樓“峽谷情”細支香菸。

  由於超市進貨渠道有限,很多東西不好買。有時看著居民報來長長的清單,郭宏坤驚呆了:“這是要辦年夜飯麼?都不是生活必需的啊。”

  疫情爆發後,郭宏坤的電話變成了“超級熱線”。社區發佈的通知大多附上了他面前的座機電話號碼。起初,他負責記錄居民身體不適的情況,聯絡社區醫生,協助書記朱莉聯絡街道爭取床位。那時所有人都慌了,任何頭疼腦熱都會找來。撐了十多天後實在受不了,郭宏坤改為守到晚上10點,再換小區安保人員繼續守。

  如今這些問題已經解決:只要發現疑似病例,社區可以立即把人送到隔離點,安排做核酸檢測和CT。郭宏坤開始頭疼老百姓的需求:“各種各樣的需求,他們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是追求高層次、個性化。平時無所謂,現在我們哪有精力去滿足這些呢?還沒談到娛樂,你別嚇我。”

  他的水杯裡浸著厚厚的一層茶葉:“提神用的,不能竄瞌睡。”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中午時分,社區志願者們坐在社區辦公室的長椅上打盹。

  居民們的慌張

  濱江苑一名羅姓居民表示,自己能理解特殊時期社區的辛苦,但他仍然焦慮。因為他已經宅在家裡一個多月,擔心自己經營的食品生意“黃了”。沒有收入來源,而且還在還貸款。

  最近一次,他給社區遞紙條,希望買一箱可口可樂、三袋熱乾麵、六瓶茶π飲料,三袋牛肉乾和一袋味精,最後卻只收到一袋味精。

  他也曾瀏覽過網上商超推出的套餐,卻發現主要是各種肉類、蔬菜,幾乎沒有其他選擇,而他平時很少做飯。對他來說,洗漱用品、速食、飲料就是日常。有時煙癮一上來,沒煙抽的滋味更難受:“社區的工作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但疫情這麼長,大家都需要志願者的幫助,做不好可以學,只希望能滿足大眾需求。”

  小區實施全封閉管理,大家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場面,部分居民不止焦慮,甚至開始出現情緒崩潰的跡象。

  郭宏坤接到過一通電話,有居民要30個雞蛋、2斤胡蘿蔔、2斤土豆、3斤蘋果、一個大白菜、一個包菜。這名居民說自己已經八天沒有采購,實在受不了了,已經跟超市“打好招呼”,確定能買到,要求社區立即派人去買。

  考慮到社區人手緊張,郭宏坤便答應第二天去。對方卻怎麼也不聽,根本不讓他插話,他只好把電話交給社區志願者,對方沒說兩句又開始講起了英文。掛電話前,這名居民要求社區幫忙把垃圾扔下去。

  一名小區保安用額溫槍測量體溫為38℃,周圍人一下炸了鍋,趕緊把他安排到物業單間宿舍,找來水銀溫度計,每兩小時量一次體溫,但一整天都沒有超過37℃,也沒有其他症狀。物業便繼續安排保安上班,結果郭宏坤不斷接到居民投訴,要求將其開除。

  部分居民不相信小區會定期進行消毒消殺,要求社區拍照證明,郭宏坤只好建議物業消毒時喊喇叭提醒居民。2月初,小區走了一位獨居老人,去世前曾出現過發熱,但核酸檢測為陰性。為小心起見,物業給樓棟走廊做了一次消殺。時隔近半個月後,鄰居仍不放心,開始給社區打電話,擔心房裡“養了一屋子病毒”,要求給老人家裡也消消毒。郭宏坤沒辦法,後來鄰居們舉報到了市長熱線。郭宏坤說,最近聽說整棟樓都在找老人的兒子。

  郭宏坤很頭疼:“怎麼說呢?草木皆兵啊,一點科學常識都沒有了。”

  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曾向媒體介紹,病毒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飛沫離開人體後,很快會沉降,不會在空中漂浮。研究發現,病毒在人高頻接觸的地方(如電梯按鈕、門把手等)存活時間長,在光滑物體表面只能存活數小時到五天不等。

“武漢嫂子‘漢罵’”風波背後的社區保衛戰

最忙碌的一天,李達吉為32戶重症、22戶輕症居民買回的藥品。

  重症慢病者的用藥保障

  小區封閉管理後,武漢市其他重症、慢性病患者購藥一度成為難題。

  2月27日中午12點左右,江碼社區工作人員李達吉來到附近藥房,跟進志願者領號排隊。他負責給社區居民買藥送藥。

  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志願者身上掛著雨衣,手上攥著“15”的排號,一上午才排到5號:“第一個人就買了50戶的藥。”藥店大門開了一半,一張桌子橫放在門口,買藥的人在這裡登記後拿藥,門簾是放下來的,只能透過落地窗看到裡面的景象。

  李達吉說,別看排隊的人不多:“每個人手上至少有幾十個單子。”這段時間最忙的一天,他曾接到32戶重症、22戶輕症其他疾病患者的用藥需求,每人還有一份清單。那天,他全部買完送到已是凌晨兩三點。

  他更擔心的是“撲空”。為儘量一次性買齊藥品,他一般先跑藥品相對充足的大藥店,有時也會加小藥店微信,抽空打聽他們的供貨情況。

  據長江日報報道,起初武漢市只有兩家重症慢病定點藥店,其中漢口大藥房黃石路店提供的藥品最齊全(包括10個病種:高血壓、糖尿病、血管介入術、乙肝、丙肝、肝硬化、惡性腫瘤、慢阻肺、腎移植術後、帕金森)。然而購藥供需矛盾日漸明顯,於是武漢分別於2月11日、24日和25日擴展重症慢病定點藥店至50家,並確保這些藥店可以使用醫保。

  李達吉的實際感覺是,定點藥店增加後,重症慢病藥確實好買了,但仍面臨排隊時間長、需輾轉不同藥店買藥、部分藥品不齊全、藥品廠家和規格與居民需求不符等問題。

  前兩個問題李達吉累一點還可以勉強解決,但如果藥店只能提供其他廠家規格的藥,他會先幫居民買下來:“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判斷。”送藥時,他再叮囑居民仔細遵照說明服用。

  李達吉每天都要加幾十個好友,有用藥需求的居民通常會點對點找到他。除了重症慢病,普通藥物也有需求。因此他每天要看很多微信,如果看後不能及時處理,他就先置頂聊天,等有時間再處理。

  社區的其他工作人員心疼李達吉,因為他已經很久沒好好睡過覺。李達吉說,自己也想找人幫忙,畢竟買藥的工作更細緻,絕對不能出錯。但志願者大多不願意做:“大家認為買藥比其他工作風險更大。”

  2月底,社區新招募了十位志願者,卻沒能幫上李達吉,因為全部被安排在社區測體溫。三十幾個黨員下沉幹部則忙著輪班守門、分發物資和維持秩序。李達吉很無奈:“封閉小區真的是頭等大事。”

  “武漢嫂子”當了志願者

  “唉,被關了一個多月了”2月下旬,江碼社區濱江苑曾有一名居民冒充志願者溜出了社區。

  社區專用車司機潘師傅回憶,這名“假志願者”拿著社區開的代購證明進了超市,等他推著滿滿當當的兩車物資出來時,潘師傅才意識到被“忽悠”了:“每種東西只買了一樣,比如排骨,就買了一整塊,其他都是一份,不像別人(志願者)的的確確為大家服務。”

  這件事把社區的工作人員們氣得夠嗆。有工作人員形容這是因為居民“在家快被逼瘋了”。

  郭宏坤介紹,目前可以出入小區的人員僅限於防疫工作者、需要緊急送醫的居民,以及其他社區無法協助解決的特殊情況(如必須本人去醫院取處方藥等)。防疫工作者展示單位證明後,只要測量體溫正常即可出入。其他情況同樣需要向社區提供證明材料。

  但他也碰上過幾次例外,有人總能想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混出去。他想不明白有些居民為什麼一定要出去:“外面啥也沒有。”

  他後來又轉念一想:“唉,被關了一個多月了。”

  “武漢嫂子漢罵”事件後,社區書記朱莉曾和這位“嫂子”打過一次電話。她記得對方提到,長時間待在家照顧5口人,需要的物資不僅多且細,精神情緒上的壓力也很大。

  朱莉慢慢開始理解“嫂子”。她也會辯證看待這次事件,將它看作一次提醒: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通過更多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大家都能通過這件事意識到差距或者做得不周到的地方,也不是一件壞事。”

  “武漢嫂子”所屬單位的一名負責人介紹,目前“嫂子”已成為一名社區志願者,加入社區防疫工作。

  2月27日,李達吉向記者展示江碼社區當天接到的最新通知:為避免人群過於集中,即日起,社區除套餐外的個性化團購將縮減為每三天一次。

  朱莉很想念從前的武漢:“我再也不會嫌棄馬路上車太多跑不快了,非常懷念,我覺得那種生活特別特別美好。”她最想對居民說,也許社區做得不太完美,但社區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居民一起戰勝疫情,早日回到“人流洶湧、車水馬龍”的生活。

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