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二十四史,他修撰了四部,却因两个字被朱元璋羞辱而死

读史,少不了读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元四史,编修者是谁?有人回答,宋、辽、金三史是元人脱脱、阿鲁图等人主修的,元史是明宋濂、王祎等人主修的。一个等字,湮没了一位卓越的文史学家——危素。

关于危素,《明史·文苑传》简要记述了其一生。从史料记载看,危素自幼深通五经,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元朝,且一度身居高位,后弃官潜心史学著作;元朝覆亡后,危素殉国未成,为了史学继而归顺朱元璋,于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一度受到朱元璋器重和恩宠,但没几年就愧悔而终,享年七十有余。

据明晋江何乔远所著《名山藏·卷五十九》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危素入南京授翰林侍讲学士时“年六十八岁矣”,由此可推算其生于1302年(元大德六年)。《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春正月……是月,危素卒”,由此可知其卒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算起来,危素活了七十一岁(虚龄)。

危素的史学造诣极高,在元时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入明后又奉命与宋濂一起修撰元史。宋、辽、金、元四史,都有危素的心血和汗水。在修史方面,危素极其严谨,编纂宫廷纪事和后妃传时,不全信现成资料,便用俸金买动宦官和皇亲国戚,设法获知了实际情况,然后才下笔写书,得以成史。

除了修史,危素在元朝的官运也不错,“入朝历十八仕,至岭北行中书省左丞,为时名臣矣”(《名山藏》)。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攻破元大都,元顺帝逃遁,元朝覆亡。危素闻讯后,“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明史·文苑传》)。

为了保护《元实录》,危素没有再寻短见。洪武二年(1369年),危素被送入南京,朱元璋封其为翰林侍讲学士,多次跟他探讨元朝兴亡的原因,并命其与宋濂同修元史。没过多久,危素因为早朝迟到,朱元璋龙颜大怒,将其免官。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危素官复原职,后兼弘文馆学士,“赐小车,免朝谒,时备顾问,论说经史”(《名山藏》),经常跟朱元璋一起喝酒,君臣关系非常融洽。同年冬,朱元璋与危素等人进行文学交流,见到危素的诗作后,“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明史·文苑传》),君臣关系达到顶峰。

然而,危素毕竟是元朝旧臣,且曾为元朝覆亡投井殉国,朱元璋心里对其难免心存芥蒂,对其有鄙视之意。一天,朱元璋去东阁侧室视察工作,恰好危素也从外面赶来,脚步声入耳,朱元璋问来者何人?危素应声回答,是老臣危素。

“老臣”二字,瞬间刺激了朱元璋。老臣?朱元璋心想,你危素是谁的老臣?这是不忘故元啊!于是,朱元璋回了一句,我还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

此事,见于《名山藏》,“他日,上御东阁侧室,素行帘外槖槖,闻履声,上曰谁?对曰:老臣素,上曰朕谓文天祥也”;也见于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时太仆(危素字)为弘文馆学士,方贵重。上一日闻履声,问为谁?太仆率然曰:老臣危素。上不怿,曰吾以为文天祥耶”。文天祥是南宋忠臣,宁死不降,朱元璋此语明显是在羞辱危素,你自称老臣,为何不学文天祥以死殉国呢?

“老臣”二字,彻底改变了朱元璋对危素的看法。不久,御史王著等人“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朱元璋认为御史说得对,危素心怀故元,不仅不能重用,而且不能留在身边,于是“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明史·文苑传》)。

余阙是元朝高官,也曾参与辽、金、宋三史修撰,后在安庆抵抗红巾军。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安庆城破,余阙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陈友谅感其义,觅得其尸,殓葬正观门外。元廷追封其为豳国公,谥忠宣。危素与余阙,几乎有同样的经历,唯一不同的是,危素自杀不成活了下来。朱元璋命危素给余阙守坟,用意很明显,那就是羞辱。一年后,危素愧悔而死。(刘秉光)

二十四史,他修撰了四部,却因两个字被朱元璋羞辱而死

二十四史,他修撰了四部,却因两个字被朱元璋羞辱而死

二十四史,他修撰了四部,却因两个字被朱元璋羞辱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