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張之洞建的一所大學,抗戰時校長跑到樹下辦公,蔣介石都對他好奇

文|劉瀛璐

今東南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舊址所在地。 國立中央大學之前身,經過數次易名和重組。肇始兩江總督張之洞創立三江師範學堂(1902年),後更名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兩江停辦後於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1921年在南高師基礎上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國立東大與其他幾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同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以示簡明,本文均以中大指代。)

而與中大的校長更迭比起來,易名就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了。在1937年羅家倫執掌中大之前,曾有15人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校長或代理校務,平均任期一年半,更頻繁者有一年就更換五、六次校長,這在中國大學史上也是創下了奇蹟。持續了兩年的中大“易長風潮”,在1932年9月羅家倫就任校長後,終於恢復了平靜。兩年間,中大更換了6任校長、代理校長,校園內人心惶惶。1932年8月,任命發佈後,羅家倫曾以“中央大學是非多”而堅決辭謝,9月初才正式上任。直到1941年卸任,羅家倫任中大校長十年之久,與中大度過了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段時光。

張之洞建的一所大學,抗戰時校長跑到樹下辦公,蔣介石都對他好奇

/羅家倫

上任後,羅家倫在其位、謀其事,不僅為學校爭取到了每年由財政部撥付的161萬元經費,還耗資87萬餘元推動擴建圖書館、體育館、生物館和學生宿舍等校園建築,使得中大在抗戰前達到了一片欣欣向榮。羅家倫招攬人才,以“凡可請其專任者,莫不請其專”,以求專心在中大授課。1933年,僅理學院就聘得孫廣元、莊長恭、施士元等人為教授。此後,馬寅初、徐悲鴻、宗白華、楊廷寶等一眾名家也被選聘為教授。中大一時群英薈萃,學術繁榮。然而改革並不容易,當蔣介石問“羅志希很好,為什麼還有許多人批評他、攻擊他”時,教育部長王世傑回答:“政府中和黨中許多人向他推薦教職員,若資格不合,不管什麼人,他都不接受。”1934年,羅家倫萌發了在紫金山、牛首山、方山之間,秦淮河支流、長江貫穿的“二水三山”處興建一所“能容納5000-10000名學生的首都大學”的想法,並獲得了國民黨四中全會通過,被許諾240萬元的建築費用用作中大新校址建設。然而,“理想的學術都城”計劃尚未啟動,就隨著抗戰的到來被無限擱置了。

1935年,當認識到中日戰爭不可避免,羅家倫就命總務處早早備妥了550個大木箱,作為遷校之用。1937年, 11月,最後一批中大學生到達了重慶。整個內遷過程,中大甚至連農學院做實驗的良種牲畜、醫學院炮製的解剖用屍體以及航空工程系的三架拆卸式飛機都被完好的運到了大後方。

張之洞建的一所大學,抗戰時校長跑到樹下辦公,蔣介石都對他好奇

受西方古典復興手法影響,中大體育館突出入口

1941年,羅家倫於重慶警報聲中寫就《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記載了中大校園在西遷之前所歷經的種種驚險。“南京地底,掘下去二三尺即見水,所以校內僅有防空壕的設備,上面不過蓋土二三公尺。”空襲一來,也就只能躲到圖書館地下室。1937年8月15日,日軍第一次轟炸南京,向國立中央大學投彈掃射,彈中圖書館和實驗學校大門,羅家倫還叫大家不要張揚,恐怕校內人心搖動,有礙裝箱及正在進行的招考工作。8月19日,三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會議在中大召開,敵機二次轟炸,羅家倫帶領教工進入圖書館地下室。校內落彈7枚,炸死校工7人,大禮堂的講臺被炸了,但是講臺上笨重的椅子,卻安然飛在第三層看臺上擺著。一年級普通化學實驗室起火,教工救火後還繼續開會約十分鐘,將招生事件結束,各校代表將新生成績名單分帶回校。這次轟炸後,羅家倫乾脆站在校門內不遠處一行法國梧桐底下辦公。看見每一位教職員進來,就分配一件工作。“敵機來了,我們仍在圖書館內一躲。”8月26日,中央大學第三次遭到敵機轟炸,彈中實驗學校……校長羅家倫指著彈坑,憤怒而堅定地對師生們說:“寇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緊跟而至的第四次轟炸,恰巧就投中了人們剛剛遷出的文學院。

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後,昔日求學殿堂淪為日軍陸軍醫院,校門口掛有日文招牌,大禮堂頂部被塗抹上巨大的白底紅十字,教室內滿是日式榻榻米病床。所幸的是,抗戰勝利後,中大校舍基本維持原貌,只是辦公等用具需重新制備。1947年,中大已經擁有7院41系,23個研究機構,學生4066人。1948年的普林斯頓大學世界排名中,中大力壓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成為亞洲第一。1949年南京解放,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國立南京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國立南京大學各學院拆分為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等諸多院校。南京大學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併,在原漢口路22號金陵大學校址建立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與金陵大學電機、化工兩系合併,在四牌樓2號原國立中央大學校址建立南京工學院,1988年更名東南大學。至此,塵埃落定。重整之力與舊日學府開始新的磨合,塑造嶄新的大學氣象。然而,“前景栩栩,市聲囂囂,遮不斷歷史的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