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看待高校里混日子的教授?

岩石龙


在高校做了十来年人才工作,对这类问题深有体会。近期,学校正在研究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这个工作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每一位教师的作用。但这个工作有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考核没有业绩的教授,怎么分辨哪些人是混日子,哪些人是在潜心钻研。

先说说正常的职业轨迹

人才发展、成长与使用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个人,学术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是中青年时代,尤其是博士毕业后的十年。这十年,我们一般描述为自己干活的阶段,实验数据是自己做出来的,论文是自己亲自写的,基金项目申报是自己准备材料,甚至去财务报销都是自己亲自去的。这个时候学校考核老师,要求都很高,要发论文、要课时量、要项目要奖,这个时候的老师,混日子的很少。另一方面,在这种评价机制下面,想要年轻人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去研究一个东西是很难的,往往还没等到出成果,就被淘汰了。

但是一旦突破了这个阶段,评上教授了,大多数人就会重新规划学术生涯了,毕竟年龄一大,精力和创造力就难以为继了。

第一类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平台好的中青年人才,他们一定不会停下来,还会继续沿着现有评价体系去走,冲击人才称号,直至院士,一旦到了院士,你就会发现学术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了,混日子,那是不允许的事。虽然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投身于学术,但很多工作就有研究生、团队成员来承担了,他们只需要引导一下方向、提出可能性。而在实际解决问题上,可能并不如年轻教师。他们有的致力于一些前沿的问题,有时可能很多年不发一篇文章。

第二类教授,评上教授后选择了有成果转化的路,说白了就是挣钱的路。有专门做横向课题的、有入技术股的、也有自己开公司的。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并不受欢迎,但考核时往往又拿不住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在认认真真做事,也有一定的成果产出。

第三类教授,没有团队、学科平台也一般,他们可能会转向于教学。他们会上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会参与教改课题,会写教学论文。这样的老师在科研考核方面很吃亏,但高校其实并不希望把他们淘汰掉,他们是本科生最需要的一群人。

再说说那些真正混日子的教授

上面也说了,教授们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显性业绩,要论文没论文,要专利没专利,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在为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做着贡献,根据金字塔原理,冒尖的人才毕竟是少数,而这少数人,又必须建立在大量默默无闻的人才之上。所以,高校在考核这部分人时,往往手下留情。

但是,这其中是有漏网之鱼的。真的是有一些不干活的教授。没有主持科研项目,最多就是给别人合作一下;上课不积极,总是按最低学时上课,要么就是霸占着某一门大课,数十年如一日地上,内容陈旧;更明显的一点是,这种人作为研究生导师时,那真是误人子弟,手里没有东西给研究生做,对指导学生也不上心。这种教授,学校考核后会坚决取消导师资格。

这样的教授占用学校的编制和职称资源,拿着学校不低的薪水,实在是一种浪费。站在人事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一边是制定政策,争取能把他们激活,让他们多少能干点事;另一方面,希望能建立退出淘汰机制,通过岗位聘用,把他们低聘到副教授岗位,甚至待聘、缓聘,让他们付出多少劳动拿多少钱。

以上是我们对混日子教授的看法和做法。因为是专门做这个的,所以回答并不那么有趣,只求真实。


高校人才真经


能在高校任教,得读二十几年书,能在教职上晋升教授,更需要不断地在学术之路上向上攀登。高校里看着工作轻松的教授,实际上很多都是既能吃苦,又能耐得住寂寞,更能在挫折中不断重新鼓起勇气前行的人。也并不是每一位在高校任教的老师都能成为教授,因此要想让这些智商够用,有能力又有意志力的人混日子,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可的确还真有混日子的教授。

一般在35、6岁晋升理科教授,在40岁左右晋升文科教授算是比较早的,因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不同,也有的教授是在临退休前晋升了教授。如果一个老师从博士毕业开始教职就在专业领域发展得很顺利,并如期晋升教授的话,想让他下高校里混日子也难,因为他一定会对学术的未来有更高期待的。而如果一个老师在晋升职称、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各方面曾遇到坎坷,在其晋升教授之后,很可能就变得消极,进而开始在高校里混日子。这不难理解,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前行的方向。

不管是幼儿园教师还是高校里的教授,教师这一职业都是个良心活儿,如果是不可控原因不得不混日子,另当别论,但如果是个人的主动放弃混日子,最受影响的就是学生,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主动混日子的教授不仅是对自己学术生命的不尊重,也更是对学生们的不负责任。


ning静的风


首先,从标题来看,指的并不是所有大学教授,因为我们学校的老师还都比较认真负责,但也不能排除有所谓“混日子”的教授。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讲,拿到教授的职称,一般来说年龄大概在40岁以上,这时候的他们一般都是已组建家庭,按照我们的说法,可以算是“人生赢家”。


所以,有些追求不糊太高的老师,拿到教授职称之后便会退隐学术圈,开启了所谓的“混日子”生活。每天简单的上上课,指导指导学生。自己也不需要再有什么职称晋升。这样的现象在一些普通的一、二本学校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很多老师的追求就是拿到教授就可以了,应该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老婆孩子。


但是对于国内一流的高校来说,大部分的老师还都是认真上进的。比如我们学院最年轻的一位教授就是80后,博士毕业没几年,海归,英文论文发了好几篇顶尖,很快就破格评上了教授,博导。但是作为一个30多岁的年轻老师,刚组建家庭,当上爸爸,一方面要照顾家庭。另一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在学术圈站稳脚跟,而不是停滞不前。但这种毕竟是特例。


大部分的教授年龄都在40岁以上,大家也都没有放弃拼搏,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仕途上,都在认真努力。这个完全要看个人心态啦,不必强求,开心就好。


一颗铜钱草


那么如果你有一定的学术追求和抱负,那么就尽量避免选择这样的教授作为你的导师。


作为普通人看待这样的老师其实是鄙视的,大学也应该多多清理这样的老师,不然学校学风日渐萎靡,不利于学校招生以及在学术界的地位。


并且这些老师说不定就是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爆了给学校惹来大麻烦。


用户95537571188


高校教授混日子的现象,是国际性的,不仅仅是中国教授中有混日子的,国外教授中也有混日子的。现在的教授有混日子的,民国教授也有混日子的。985/211、双一流有混日子的,普通高校、高职学院也有混日子的。所以,高校教授混日子是正常现象,无须大惊小怪。

从一般教师成长为教授,在任何地区和学校,都要经过几轮评审环节。虽说一段时间以来,学术江湖化是个事实,但能够评上教授,还是需要一些成果的,论文、专著、课题、获奖,大多数教授在他刚评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水平的,在所研究的领域至少小有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的素质。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评上教授大概40岁左右,还能做10年左右高质量的研究工作。50以后,眼睛老光,头发变白,精力不济,科研的能力会迅速下降,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项目。如果在大学校里,还可以剥削博士生搞研究。小学校凡事亲力亲为,精力不够了,就只能做一些教学工作了。许多被认为混日子的教授,就是这种光教学不研究的教授。

大多数人有创造力的时光就是那个几年,黄金时期过了,就会归于平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多数高校都有这个度量,允许一些老教授混日子。因为,大学的文化和品牌,都是靠他们某个时期的奉献积累下来的。一些学校搞终身教授制度,一方面是荣誉和激励,一方面也是保障和照顾。

大学应该宽松一点,许多看起来混日子的教授,其实有自己的追求。大学多元化的特征,就是养的闲人多。闲人多了,思想就活跃,新思想、新方法就产生了。把大学变成高效率的车间,只能生产单一化的毕业生,生产单一化的知识。这样的大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知识的进步,毫无用处。

现在的大学,真正混日子的是干部,而不是教授。一般来说,干部和教师比例是1:1,如果精简80%的干部,学校照样运转,省下来的钱,养一些闲人、怪人、奇人,带一些个性独特的学生,高校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云雷书院


二八现象是个非常有趣的现在,好多行业都符合,甚至一个家具店的老板说他的营业员、业务员都符合,就是20%的人完成了80%的任务,但是如果没有那80%的混日子的人,剩下的人完成的任务也剩下可怜的数字。不要把能力较低的人当做混日子的人,否则就会推导出,80%的人是不需要存在的,只要20%的精英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个社会也就崩溃了!


火之语


高校里许多教授在混日子,这里有很多原因的。。第一,我国科学研究已经成为谋生手段,不再是高尚的事情。人们也不会对科学家崇拜,只会崇拜金钱。。之所以说这个原因,是因为我们高校在某阶段门槛低,一些没有信仰者进来了!高校教师必须有理想,,目前,,,,。。第二,高校里,教师地位低,随便一个秘书就能整死你。因此,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就放弃了,混日子了!。。。。第三,目前科研需要大量的金钱以及人力,,这些普通教师无法胜任。比如,领导底下许多人,可以用学校的资金为自己购买机器,没有权力的普通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来说新教师如果获得了某些基金支持,然后慢慢就可以坚持下去了,一旦错过或者断档,很难再继续。。但高校领导可不一样了!手里金钱无数,举个例子,比如一些横向基金,再比如一些纵向基金是给某些人的,即所谓的“戴帽”。第四,就是评价体系了!目前教授分级基本上都是领导说话,底层老师没有话语权。还有就是教授工资高于付教授,,绩效考核形同虚设。。。。。。。因此,高校教师混日子罪本质的原因是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教授治学,大学没有自由学术气氛。


seahow


混日子何止高校教授,高校行政人员历史上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多过,混日子绝不在少数。今天大凡政府拨款的单位,人员庞杂混日子绝对是个普遍现象。钱来得太容易了,又不用担心来源,人是有惰性的,不混白不混。混日子现象咎不在个人而在体制。


手机用户52200101141


说教授混日子,人家至少努力过,那些讲师,副教授没有混的吗,不思进取的更多,他们连教授都不想评了,再说那些行政管理人员,不也混吗,论文都不写,每天办公室里淘宝刷手机多的是,怎么就盯着教授混了

我倒提倡评了教授就不要搞科研了,去做教学吧,把你的高学识奉献给学生,也给后面的年轻人留口饭吃,现在论文多难发,项目太难申请了,很多老家伙占着资源不撒手,后面的年轻人只有盼着你早点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