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们老家方言怎么说馒头?

娱乐小练儿


在河南老家,特别是农村,感觉还是说“馍”的多一点,馍也算是一个统称吧,还分花卷、菜卷、油卷、菜包子等等。

蒸馍的面需要发酵,有用“面扎头”(上次蒸馍余下的小面团放在面袋子里自然风干)发酵,也有用老酵子(用麸皮或者玉米糁制作的酵母)发酵,还有现在常用的发酵粉发酵。

一般来说,年轻人喜欢发酵粉蒸的馍,可能是用面扎头或者老酵子蒸的馍稍微有一点酸,然后老年人又不愿意放碱,而老年人吃惯了用酵子蒸的馍,总觉得用发酵粉蒸的馍有一股味道,于是,在一个家庭里,吃馍也会有不同意见。











大内玉探


馒头我们当地叫馍馍,平时自己吃的馒头做的小些,以前红白喜事都要蒸大馒头,一般有大碗乃至小盆子大,仪事上主要亲戚还有把大馍馍摆出来,意思是看哪家蒸的馒头又大又白,事后都要议论。所以有些地方夸小孩有出息,考个好大学或做成功一件事,老人们会,这娃这次给我们蒸了个白面馍馍。


王四姐


我们老家慢头叫”馍馍”,”饽饽”。

开革开放已前,饽饽可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才可以大吃一顿,以饱口福。饽饽还是过年走亲戚的重要礼物,记得我十来岁的时候,正月初四跟妹妹去大姨家,带着8个饽饽,2条饼干,用苑子盛着,上面盖了个花包袱,苑子把上系根细绳,再用根木棍,一头放细绳套儿里,一头放在肩膀上背着,整个苑子靠在后背上,既省力又得劲儿,母亲嘱咐我和妹妹:你们两个替换着背啊,一个人背着太累。我和妹点头答应,高高兴兴地出了门。

到大姨家有五六里的山路,要爬一个很陡的坡,而且路崎岖不平,一边是很深的河沟,以前去大姨家走这条路总是多加小心,现在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肩膀上背着饽饽,万一摔到,饽饽滚进沟底,可就麻烦了,尤其是前几天刚下过一场雪,路很滑,我正这样想着,脚下一滑,还是摔倒了,肩膀上的苑子翻了个个,幸亏妹妹一把扶住了,没滚下山坡,可苑子里的饽饽却轱辘辘滚过了山坡,滚进了沟底,我和妹妹立即下沟去寻找,白色的雪地与白白的饽饽浑然一色,我和妹妹找了好长时间才将8个饽饽找到,等我们赶可大姨家吋快响午了,把经过对大姨说了,大姨心疼地说:你娘也是,还让小孩子带饽饽来,怪累得慌……妹妹插嘴说:俺娘说饽饽是圆的,过年是团圆的日子,不带饽饽能行?大姨一下子将我和妹妹拥入怀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大姑娘找对象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发面饽饽白也好,漂亮小伙穷也嫁”。


落英乡间


馒头在我的家乡大都叫馍馍,也有人叫它蒸馍。

也许是口味吧,我们这里的人吃馒头不喜欢咸的,更不喜欢甜的。做馒头既不加盐也不放糖。大多的人是传统的做法,即用老面发面,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也用酵母发面。当然老面加碱的馒头人们更爱吃,开蒸馍店的也很有市场。

馒头的做法是一样的,但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发好面,或兑好碱用手或馒头机做的,是圆形的,叫圆馒头。由于它揉制过程慢一些,揉出了馒头有筋道,是人们的最爱。

另一种是将发好的面,或兑好碱的面揉至光滑成长条,用刀切成基本大小一样的方形,蒸出来叫它杠子馍,也有叫节头,刀节的。


不过,也很奇怪,花卷也是蒸制的,偏偏有人把馒头叫蒸馍。这些人往往是打过工的,受其他地方的影响。
不过,走进蒸馍店的人都会问:

“老板,有馍馍吗?”这时馍店老板会笑容满面地只装馒头,不装花卷,因为人家压根没说要花卷。

看来,当地把馒头叫馍馍早已是当地的方言了。


为生活而提神


我的家乡,馒头就叫馍,蒸馍,卷子,小时候的馍都是家长手做的,那时候拿着一袋麦子去打面,然后回家妈妈就开始蒸馒头,那时候用的还是地锅,就是用棉花柴或者干的玉米心烧的火,蒸出来的馒头特别的香,有的馒头挨着地锅边,被烤的糊了一点,这种硬邦邦的皮特别的好吃,从我五六岁记事起,一直到我上大学,妈妈都是用地锅做的馒头,每次一回家,都要有一锅香喷喷的馒头等着我,我记得那时候都不用配着菜吃就很好吃。

现在人们不比以前了,生活慢慢好了,都不在自己做馒头了,一般都买着吃,就算不买也一般都用天然气或者煤气做饭了。很少用地锅做了。但是馒头也没小时候那种味道了。我叔家前几年在村子里开了个馍店,自己买的做馒头的大机器,已经不用手工了,都是用机器做,我之前好奇,专门回老家看了看,原来全变成机动的了,面是直接放在机器里和面,和好之后机器直接压出型,馒头一个一个往下掉,那速度真是比手工的要快几十倍了。然后就把馒头放在一个超大笼子里蒸,一天能做几千个。附近几十里的都来买,现在都不怎么做馒头了,都是买着吃。

以前做馍的时候就直接放面,水,发酵粉就行,现在的人都不一样了,做馍的时候里面放些糖啊,牛奶呀,鸡蛋呀,或者其他的东西,味道吃着是挺不错。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怀念那些年,从地锅里拿出一个馍,不用配菜的吃掉的日子。




小七呀电影


我的老家山东聊城冠县,我老家管馒头叫馍馍,又叫干泥。北方人以面食为主,我老家的人一年四季吃馒头,吃米饭不习惯。我老家靠种植小麦为主,小麦磨成面粉,面粉做成馒头。面食淀粉多,人吃多了精壮,所以北方人都比较高大。再者我老家是农业大省,农民下地干活很劳累,吃馒头顶的时间长。山东姑娘基本都会做馒头,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做馒头也是一种手艺,我老家好多开馍房的,靠卖馒头发家致富。他们做的馒头外观净白好看,有方有圆,4个1斤,吃起来有劲道,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以前,我老家红白喜事,随礼都是买这种馒头。白事3斤或5斤,红事6斤或8斤,这都是有讲究的。家里来了客人也是用这种买的馒头招待,以示尊重。





笑帅闲谈娱乐


我是在河南长大的,我们以馒头和大米为主食,在我们的老家称馒头为馍或卷子等。小的时候,姥姥都是拿自己种的麦子淘洗干净,晾干去打成面粉来做馒头,那样的面粉不含任何添加剂,吃着有小麦特殊的香味,那时候的馒头都是用正真的酵母发酵地锅蒸的,吃着有一丝丝的甜味。不像现在都是用的酵母粉发酵的,一点都不好吃,不过在我的老家河南正阳陡沟到现在还保留有手工酵母发酵蒸出来的地锅馍,味道和小时候的差不多,过年的时候都是供不应求。每年妈妈总是提前定制一些给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


再见路口


我的家乡是商洛的,馒头就叫蒸馍,实心馍,花卷馍,有味儿的叫调霍馍,有菜的叫菜卷子,小时候大家都比较清贫,每逢佳节才蒸馍,那时别提有多开心了,就算没有菜也会吃的倍儿香,小孩儿们也特开心。前天晚上用发酵粉把面和好,第二天一早面起了就开始蒸,那香味儿别提有多诱人

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起来,人们都出去买馍,不在蒸了,而且天天都能吃到,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了,可是我觉得它不香了,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了


论外科手术


馒头???我家乡怎么叫呢?请允许我好好缕缕。在我印象中,我家乡没有这个品种。家喻户晓的只有酿粄、甜粄、糯米糍、发粄、包里,粟米粄,就是没馒头这玩意。

出来社会闯荡了才知道这大大个,白白胖胖,里面没馅的叫馒头,这馒头发酵用的是酵母粉,也是没听过,更不要说见过,在老家就只听过泡打粉,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类种。

第一次吃这所谓的馒头是没盐味,淡的?吃一口都没法咽下去,心里想她们怎么吃得下。然后才知道是跟菜配着吃,当时好囧啊!所以馒头对于我们家乡话来说,就叫馒头。


菜菜硕


我们老家叫馍馍,也叫馒头,我们这里以面食为主。

现在出门多了,接触了不同地方的面食,比方说河南人爱吃面,也就是面条一类的,甘肃人也喜欢吃面,什么炒面、臊子面、拉面。

感觉他们的面太硬,吃一吃两次还可以,吃多了胃就不舒服。

再就是很多地方喜欢吃大米,有的米饭也是很硬,对于我们山东人来说,不大习惯。

外地人也对我们喜欢吃馒头表示不理解,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吃馒头能吃饱吗?我对这个问法大惑不解,吃馒头怎么会吹不饱呢!

现在知道了,这是风俗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我们的胃适应情况也不一样,他们吃馒头只是当作吃“零食”,而我们这里是主食。

小时候,能吃上一次白面就不错了,那时候常常在想,长大一定要向邻居张家大哥那样,天天吃白面馒头,张家大哥在供销社上班,经常吃馒头,把我们这一群小屁孩馋的直咽唾液。

时过境迁小时候的美食现在已经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食物了,但是不管走到哪里,还是喜欢吃馍馍,咀嚼着馍馍,慢慢的享受,感觉它甜甜的滋味,一种惬意便由心而生。

感谢滋养,滋润我成长的大馍馍。经常在外面跑,现在自己也学会了蒸馒头,在蒸馒头中也体会到了一种心情,掌握了蒸馒头的技巧,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理解生活的艰辛,懂得做人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