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请问清朝满族的旗位能变吗?(如:镶白旗变正白旗。)谢谢?

用户87248301933


旗位,这是个什么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再看提问者的注释,大概其指的是旗籍之类。清朝旗人的旗籍有些类似于汉人(也叫民人)户籍和籍贯的杂合体,在《清史稿》中,旗人通常记载为某某旗人(如满洲镶黄旗人),而汉人则记载为某地人(如江苏扬州人)。正是因为旗籍是类似于户籍和籍贯的杂合体,所以通常情况下,清朝旗人的旗籍是明确的、不变的。

旗籍的分类

众所周知,满洲共分八旗,但旗人的旗籍却远不止八种!因为人为将八旗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包衣牛录独立编制,所以每旗内事实上存在四种不同的编制。久而久之,清朝旗人的旗籍便出现了四八三十二种。以镶黄旗为例,旗下人等的旗籍分为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和镶黄旗包衣,其他七旗亦然。

在每旗四种不同的牛录之中,满洲牛录地位最高、蒙古牛录次之、汉军牛录再次之、包衣牛录最低。包衣牛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包衣理论上是奴籍,地位应该低于非奴籍的汉军才对。但包衣又是旗主们的“家奴”、“上三旗”的包衣则是皇帝的“家奴”,正所谓“宰相家奴七品官”,从某种意义上讲,包衣牛录的实际地位有时候要高于汉军牛录。不过,名义上、台面上,包衣的地位仍然是最低的。

旗籍可以改变吗

通常情况下旗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但是,这种固定指的是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因为八旗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不像汉人的籍贯,你祖上是哪里人、你的籍贯就在哪里!只要负责制定八旗“编制”的人——皇帝想要改变,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 旗份置换

清朝的八旗在没有形成定制之前,一直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黑旗,后来变为了黑旗和红旗两旗,继而又扩编为了黄、白、红、蓝四旗,最后才形成了八旗。在八旗形成之后,其内部的旗份置换也一直存在,削去张三几个牛录给李四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例如正黄旗的几个牛录被削去后拨给了镶黄旗,那么旗下人等的旗籍自然就跟着改变了,甚至整旗“易帜”的事情也都是事实存在的。在多尔衮整死豪格之后,豪格手中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收编,之后多尔衮将豪格的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将原来的镶白旗在多铎去世后改为了正蓝旗。如此一来,原来隶属这三旗各牛录的旗人自然也都跟着改变了旗籍。

在顺治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整旗“易帜”的情况不再出现,但出于平衡各旗实力和人口的需要,各旗牛录之间的置换还是事实存在的。如某旗旗人口过多了、实力过大了,皇帝则会将其中部分牛录划拨给人口较少、实力较弱的某旗,以保持各旗之间的总体平衡。既然所在牛录被划拨给了其他旗,隶属这些牛录的旗人自然也是要改变旗籍的。

  • 抬旗、降旗

除了旗份置换之外,改变旗籍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抬旗和降旗了。所谓抬旗也是现而今清宫戏中最常见的东西,似乎皇帝一高兴了、想给谁抬旗就给谁抬旗!事实上,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人并不多,主要分为外戚、功臣两类。

清朝规定,皇后、皇贵妃母家外戚家族如果隶属地位较低的八旗牛录,可以抬入上三旗满洲并单独编制为一个牛录。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仁宗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了。魏佳氏本姓魏氏、正黄旗满洲包衣出身,在成为令皇贵妃之后,清高宗乾隆帝下旨,魏氏举族出包衣、抬入镶黄旗满洲并单独编制为一个牛录,改魏氏为魏佳氏。至于其他妃嫔,一般情况下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但特例还是有的,如清高宗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一族在高佳氏晋封贵妃之后,清高宗就曾下旨高氏全族出包衣、改高氏为高佳氏。但高佳氏一族彼时并没有获得单独编制为一个牛录的待遇,而且清高宗还特地正告自己的岳父高斌:“此系私恩、不可恃也!”换言之,这仅仅是清高宗的私人恩典,不是国家层面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即便清高宗彼时不给高氏家族抬旗,在高佳氏成为皇贵妃之后,也还是要给他们抬旗的。

除了外戚之外就是功臣了。对于一些立下了重大功勋的旗下功臣,皇帝们往往也会通过抬旗进行笼络。如清世宗雍正帝就曾经给年羹尧、田文镜抬旗,由“下五旗”汉军抬入了“上三旗”汉军。清高宗也曾经将名将阿桂由“下五旗”满洲抬入了“上三旗”满洲。除此之外,“跨编制”抬旗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清初的著名汉奸洪承畴,清太宗皇太极将其编入了镶黄旗的包衣牛录,顺治年间清世祖为了照顾洪承畴的所谓脸面、将他由包衣牛录改编入了 汉军牛录。虽然清朝官方并没有认定洪承畴的这一次旗籍变更是抬旗,但事实上这就是抬旗!

有抬旗就有降旗,降旗不是恩典而是一种处分。在旗的大臣犯事了,将其由“上三旗”降为“下五旗”;对于一些因功抬旗的旗下功臣,在犯事之后打回原籍同样是一种降旗处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将犯事的旗下大臣由隶属满洲牛录降为隶属蒙古牛录、汉军牛录,甚至包衣牛录实际上也都是可以的,虽然不常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

  • 出旗为民

除了前面说到的那些,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出旗为民的汉军。准确说这类人已经不能称之为改变旗籍了,因为出旗为民之后他们已经不在旗了!乾隆年间,因为八旗人口迅速滋长,国家财政负担旗人供养已经比较吃力了。为了给八旗满洲提供更多的兵额解决供给问题,清高宗下令部分八旗汉军出旗为民、自谋生路。 彼时,不少驻扎各地的八旗兵中的汉军也不得不改入绿营!所谓出旗为民名义上是“自愿”,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被出旗为民的汉军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清朝旗人旗籍的改变大体就是这样几种情况。当然,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想要将一个普通汉民编入八旗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不过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罢了!清宫档案中对于清高宗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记载就出现过钱氏和钮祜禄氏两个版本,清朝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履懿亲王胤祹误记、滕录者以讹传讹,胤祹还因此受到了降爵处分。

孝圣宪皇后是胤祹的四嫂,小叔子连嫂子的姓氏都能记错,而且下面的人居然会以讹传讹,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个人认为,很可能孝圣宪皇后本就姓钱,要么是汉女、要么是包衣汉姓(包衣汉姓抬旗就是了,根本无须如此大费周章,个人认为很可能就是汉女),后来清世宗为了照顾自己和密立皇太子清高宗的脸面,进行了人为操作,将钱氏“变”为了世家闺秀钮祜禄氏,胤祹不是误记,而是没想那么多、直接就记成了钱氏,下面人见皇帝的弟弟都这么记了,也便照抄了……最后胤祹也只能替四哥清世宗背这个黑锅了!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生世之谜本就是清朝的一桩公案,无解!


农民工歪说历史


可以的,有抬旗和降旗的规矩。另外八旗分内务府三旗,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还有高丽八旗等,比较复杂,我们仅以满八旗说明。

正黄,正白,镶黄旗三期为上三旗,由皇帝直辖,另外5旗为下五旗。

早期上三旗驻守京师,皇宫,下五旗驻守全国各要地的满城内。但实际操作中,逐渐演变成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小说电视剧中中经常出现的神机营,善扑营等均属于禁旅八旗内,分住北京城内外,驻防八旗驻守京师以外各关键城市,要塞。

抬旗主要指从下五旗变成上三旗的身份,皇后,贵妃极其父母兄弟,会自动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即抬旗。另外,从汉八旗或者内务府三旗进入满八旗也是抬旗的一种。

慈禧大家都知道,她的家族本是下五旗之一的镶蓝旗,她晋升贵妃后被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

还有一个清宫剧里经常出现的名臣田文镜,也是雍正下旨,从正蓝旗抬入正黄旗,作为表彰。

降旗就是从上三旗换到下五旗,或者从满八旗降到汉八旗等。

还有出旗,这个主要针对汉八旗,内务府三旗,满八旗没有出旗的说法,就是谋反都不会开除出满八旗,所以就不细说了。


丽江说书人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叫做抬旗!

满洲八旗

八旗军服

抬旗,也就是从一个旗抬到另一个旗;

第一:旗在这里是啥意思?

旗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是大清的缔造者努尔哈赤发明的一种军事、生产组织,后世让他的子孙继续发扬光大。如果是满洲人,那么生下来就是满洲八旗里的一份子,你是蒙古人就是蒙古八旗里的一份子,你是汉人就是汉人八旗里面的一份子,这叫出旗,也就是出身于那个旗,和我们现在的行政单位差不多吧,比如:你是河北邢台的一样一样的;

第二:为啥要抬旗,没事干了?

这里关系到一个人地位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地位关系。

满洲八旗高于蒙古八旗,蒙古八旗高于汉军八旗。

这在古代是很让人羡慕的,就是现在也一样哦,比如说印度:婆罗门高于刹帝利,刹帝利高于吠舍,吠舍高于首陀罗,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特权啊,啥叫特权,你能干,别人不能干,你能有,别人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有!

第三:如何抬旗,那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你是妃子,生个太子一定可以,生个皇子看皇上的心情了,但是普通人势比登天!除非立了不世之功,如阿桂!


洹水之上2020


可以变的。

旗是清代初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八旗制度,以不同颜色的旗来区分军队。八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归属皇帝,皇帝是旗主。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为下五旗,一般分给宗室子弟。由此可知上三旗地位比下五旗地位高。

旗也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由镶白旗变成正白旗,是可以的,这是有下五旗变成上三旗。(这叫做抬旗,抬旗是指清朝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

清雍正帝爱抬旗。比如把田文镜从正蓝旗抬到正黄旗。年羹尧整成镶黄旗的。(雍正帝拉拢人的手段)


夏亦有心


有过几次变更。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女真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皇太极首先在每旗仍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

清皇太极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清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

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萧立誌


有过。

从整体来说,八旗是变化的。

最初,努尔哈赤只有一个黑旗,扩编后交给弟弟舒尔哈齐,自组红旗。再次扩编,交给儿子褚英,自组黄旗。后面才变出八旗。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本来只正白旗,吞并应该大体属于多尔衮的镶白旗,莽古尔泰死后吞并正蓝旗,合编改为正黄镶黄正蓝,所以皇太极时期上三旗为这三个。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变成两白旗。

之后各旗大体不变。

从个人角度看,变化旗属是比较多的。

因为两黄正白是上三旗,皇帝对妃子、大臣给予最高的奖励就是抬旗,如镶白进入正白旗,汉军八旗成为蒙古、满洲八旗也是抬旗,这是相对比较多见的,但仅指本家极其子孙,本人之外的父母兄弟的旗属不变。


四川達州


允许旗入官员改变旗籍,为清代褒奖官员方式之一。

如镶白旗人高其位因功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改隶镶黄旗。


孤独的始皇


可以,看你立功或皇帝高兴,一切皆有可能,,,


权子656


你是那个王爷,格格的后裔,清朝都灭亡多少年,还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繁华已逝旧梦依稀


可以,抬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