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田头”到“云头”滞销变大卖 武义千名“红领新青年”扎根乡村当“网红”

“田头”到“云头”滞销变大卖 武义千名“红领新青年”扎根乡村当“网红”

“这里是方圆百十里的无人居住区,我们的蜂蜜就一个字——土……”3月6日,在海拔1500米的牛头山麓,80后的武义“红领新青年”郑伟根架起手机,现场直播安置在岩洞口的一桶桶蜜蜂,争先恐后的小蜜蜂在蜂桶边嗡嗡地飞舞,周围秀丽的山水风光一览无余。凭借网络“云端”,武义南部山区原本“藏在深闺”神秘的传统养蜂业,就这样“零距离”走进了大众视野。

郑伟根是武义“红领新青年”工程第1期菁英班学员,养蜂超过300桶。疫情期间,柳城畲族镇、西联乡等南部山区不少蜂农产品滞销。他利用自己熟悉网络营销的特长,积极对接“武阳春雨”微商城、“网上农博”等平台,免费为蜂农直播带货。短短几天卖出80多公斤土蜂蜜,收益2万多元。在郑伟根的影响下,当地30多户蜂农纷纷搭线上“云”,依托互联网卖起了土蜂蜜。

而在新宅镇新宅村,90后的姑娘李胜露正在直播菇农搬运香菇的画面。李胜露的父亲李增生种植香菇已有20多年,经营的新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在原有销售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为帮助父亲及合作社的菇农渡过难关,她借力“网上农博”“新彩商城”等平台,将自家的产品放到“云端”销售,短短几天各地订单纷至沓来,解了菇农之忧。

“田头”到“云头”滞销变大卖 武义千名“红领新青年”扎根乡村当“网红”

“武义有75%以上的农村青年处于流动状态,农村的信息捕获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弱,疫情影响下,农产品销售困扰乡村。”团武义县委负责人说,在政府的推动下,活跃在乡间的1200名红领新青年成了农产品销售的主力军。这些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善于学习新事物且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年轻人,通过“手把手”传帮带,源源不断为乡村架起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不能光低头看田,要多抬头看‘云’,这样才走得长远。”武义汤记高山茶业公司董事长、红领新青年导师汤玉平说。在公司生产区,茶农边忙着手工炒制新茶,边在淘宝网现场直播售卖。针对疫情影响,汤玉平发动员工在网络上直播炒茶、现场售卖,让客户更直观了解茶叶嫩芽品质和手工炒制全过程。

近期,处于疫情低风险地区的武义乡村纷纷吹响农业春耕复产号角,线上叫卖农产品蔚然成风。俞源乡下杨村的菇农杨晓波,利用自己的客户供求网帮助对接买家,为菜农售出2000多公斤西红柿。王宅镇四保村的青年茶人邹建,通过线上线下开拓市场,帮当地茶农解决了4吨春茶的销路问题。畲族姑娘、坦洪乡黄干村党支部委员钟欣欣,正忙于拍摄展示家乡民俗及土特产的网络微视频,每天剪辑、撰稿到深夜。

为调动红领新青年的积极性,该县还推出相应管理办法,各学员助农复产的表现将纳入年度考核。优秀者可优先发展为党员、获得相关创业发展政策优先倾斜、优先选聘为村党务工作者及列入村一职两备干部队伍等。据了解,武义县启动“红领新青年”工程以来,学员遍布全县258个村,其中有800多人成为农村发展后备力量,114人当选村两委干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