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现有农村人家,为何有的人家祖坟上,每个坟墓都没有墓碑,而有的人家坟地坟前都有墓碑?

向日葵SFK


不但现在农村坟墓有的有墓碑,有的没有墓碑。就是在过去,在解放前,在封建社会,也是有的有墓碑,有的没有墓碑。

这是因为,立墓碑一是需要钱,二是需要资格。钱这个好理解,穷人连飯都吃不飽,那还有钱立碑呢?至于资格,那就即要長寿,过了花甲之年或有特殊功勋。还要有后人,有继承香火之人。

墓碑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贵部分。过去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墓群和墓碑。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一生或历史功勋。有明代的,有清代的,甚至还有更早的。可惜都在战乱和农田水利建设时毁掉了。

80年代后,有一些人家又陆续在坟头前立了一些石墓‘碑。部分人家没有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有一些坟前有墓碑,也有一些坟前没有基碑的现象了。


朱增林呀


你好,我是先生憨豆豆,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现有农村人家,为何有的人家祖坟上,每个坟墓都没有墓碑,而有的人家坟地坟前都有墓碑?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我们村子里树林边上的那一小片空地,村子里大部分坟头都在那里,另外的一些坟头都零散地分布在自家的地里。为了更好地表述,我把这两种地点分别叫做集中点和分散点。

现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集中点的坟地立墓碑的数量明显多于分散点的。

因为集中点的坟地年岁更加久,分散点的坟地相对来说是新坟,所以新坟还没有来得及立墓碑是一小部分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呢是因为立碑是有条件的。

农村彩门都是一件大事,那给去世亲人立碑,就更加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情了。至于是什么样的条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我们这里如果要立碑的话就必须去世者必须六十岁往上,并且后继有人。

二、所有的坟头立碑的明显多于没有立碑的。

除了上面说的立碑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还有几点原因。

1.农村立碑是需要花不少钱的,所以以前只有比较富裕的人家会给先人立碑。比较富裕的人家多不多呢?当然是不多,还非常少,很多人家都处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态下,我认识的上一辈和上上一辈的人家,每家要的孩子就没有低于四个的,六七个孩子都是很正常的事。

2.在决定立碑前,需要知道先人的生辰八字,需要找好刻碑人。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以前的农村人都会算年月、生辰八字,每几个村子里会有一个手艺人的错觉,事实上那时候很多村子是十分封闭,文化水平很落后的,甚至无法交通的。所以能够立碑的很少很少。

三、上世纪的战乱或许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很多地方的坟头都被推翻了,并且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成战乱前的状态。

那个时候,还有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不是还活着。这是令人很难受的。


最近几年添的新坟越来越少了,现在国家鼓励火化,也不再允许在地里添坟了。往后,我觉得那一片小山坡就是最后的坟地了。



先生憨豆豆


别家的我不清楚,我说下我们家的。

我的老家与现在住的新家同样都在农村就是相隔很远,头几年我的几个叔叔回老家去坟地立了墓碑。

现在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就埋在了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

原因是,老人们慢慢都走了,小辈们几乎不回老家,别说祖坟了慢慢连老家是哪都不知道了。给祖坟立个墓碑是让后人能记得自己的先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因为什么原因迁坟。墓碑上都有清晰记载。

现在住的地方,我父母爷爷奶奶的没墓碑,是我们每逢过年过节都去祭典。

我个人认为墓碑就是让他们的后人更好的了解前辈们的家族系统,做人不能忘本。



王大在农村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下提问的问题,现有农村人家,为何有的人家祖坟上每个坟墓都没有墓碑,而有的人家祖坟都有墓碑!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能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吧!就我们老家而言我认为有几点原因,下面我简单来分享一下:

在我们这里人故了土葬了以后,新坟最少是要等三年以后才可以立碑。在土葬后的第一年,亲人会在头一年的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还会继续再坟墓上培土。因为新坟刚开始培好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好的土会慢慢的散落下,另外土还会慢慢变结实,坟堆就会变矮变平了。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很隆重的去培土,期间还会上供放鞭炮祭拜!所以有些看到坟没有墓碑。



在过了三年之后就可以立碑了,如果是夫妻双方都已故的话,在我们这里原配是合葬在一起的。有一方没有故的话,有些人家也不会立碑,不过有些人家也立碑了,把在世的那一方的名字先不刻上去。还有就是现在立的碑也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贵,有些困难一点的家庭就没有去立碑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已故的人没有后人了,也没有血脉的至亲,这样情况自然就没有人给它们立碑了。以上文中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留言评论指出改正。我是楚乡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楚乡农


现在农村人家,为何有的人家祖坟上,每个坟墓都没有墓碑,而有的人家坟地坟前都有墓碑?


这种现象很正常的,我们这边的风俗是这样的,一般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两口人都去世之后,后辈才会立碑纪念,祭拜祖宗。如果两口子有一位尚在人间,就不会立碑,等两口子百年之后,后代子孙才会合葬立碑。比如我曾祖父去世得早,只活了50几岁,而我老太(曾祖母)活了96岁,在这40几年的光阴里,我曾祖父坟前都没有立碑,等我上初中之后,老太去世,然后将姥爷(曾祖父)老太合葬在一起,我老太去世之后的第二年,才给两位老人立了碑,话说我堂弟还在娘胎里,我们就给他取好了名字,按辈分给他排了上去,刻在了墓碑上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座坟因为各种原因,后代已经不在这里,失去了联系,这种情况下,就成了野坟,每年祭奠祖先,以及清明节和七月半,都没有后人来祭奠,冷冷清清的。不过我感觉我们这里的民风还是非常淳朴的,这里的孤坟,大部分乡亲如果离得近的话,都会给烧几柱香,几卷纸钱和黄表纸,最后还会插上一根花灯,让他们去哪边有钱花。


虽然说算不上迷信,但是因为敬畏之心,我还是相信好人有好报的,不过是举手之劳,也是积了阴德。想想我们百年之后,籍籍无名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成了一座孤坟。


小龙虾晒太阳


祖坟立碑在农村可不是小事,是所立碑先祖所有后人的大事。

我们这立碑的条件:

首先,先人的阳寿必须过六十,不满六十不上香火,没有资格立碑;

其次,必须要有儿子 ,有孙子,才能立碑,证明香火没有断,后继有人;

第三,坟地必须三年以上,而且不会迁移才能立碑;

第四,立碑不立单坟,公不离婆,有父必有母,双亲必须都去了三年以上才能立碑。

不满足这四个条件,不能立碑,也就是必须要夫妻双方都活了六十以上,而且安葬了三年以上,有儿子孙子才能立碑。

立碑,需要明确的事有:

1、明确先人的生辰八字,去世时的准确时辰。这个一般族谱有记载,但是现在很多族谱只有生辰八字,没有去世时间。

2、明确当时的向山,很多后人只记得大概方向,不知道准确的向山是哪。

3、后人的名字写几代,女儿要不要上碑文,还有些离婚的再婚的,已经去世的人要不要上碑文,后人的名字如何拍列,这是很多家庭真正争执不休的原因,现在不像古代有明确的规定,现在是自己说了算。

4、立碑必定修坟,涉及到费用问题,是按一代后人分房算,还是按所有成年人名单算,还是按碑文名字算 ,这也是争执不休的原因。

5、很多坟地埋在山坡上,交通运输确实不方便。

就像我们家,我太爷爷去世已经整整一个甲子了,享年六十又三,但是太奶奶享年九十又三,去世才十几年,毕竟比太爷爷小了十几岁。头几年大家条件都不好,谁也没有立碑的想法,现在想立碑,可是我大爷爷已经去世了,姑婆也已经去世了,就连堂叔都走了一个,这碑文就不太好写了,要写的话墓碑上带括号的名字太多了,显得墓碑死气沉沉的。还有,当时族谱只记了生辰死忌,没有明确的向山 。另外,堂叔去世后,他们家就是曾孙辈来管祖坟了,在我们这都出了三代了,只有祭祀 ,没有立碑权了,另外四代人,人口众多,每个上碑文的人都要算生辰八字,这也是大问题,这就一直耽搁着了。


魔幻紫水晶15184837


今天说说现有农村人家,为何有的人家祖坟上,每个坟墓都有沒墓碑,而有的人家坟地坟前都有墓碑?话题。

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他们逝世后,他们的孝孑贤孙在坟墓前立碑树传,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习俗,而且很早己久都形成了一种文化。

在坟墓前给逝者立碑,其实是很有内函、很有讲究的一件事,各地由于风俗不同,在具体操办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差异。今天笔者随便聊聊就黄河流域乃至中原一些地方是怎么立碑的。

民间有一种风俗习惯,夫妻二人死后是要埋葬在一起的,叫合葬。合葬墓前只能树一块石碑,碑文内容记述着夫妻两人简略生平记要,以示孝敬与缅怀。但是夫妻两人的去世时间往往都有差异,这就给编写碑文、刻制石碑、造成矛盾,所以在民间,人们就遵重事物发展规律,凡是夫妻之间死了一个的埋葬后一律不立碑,等到另一个死后,才完整的树碑立传,这是规矩,是理数,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丧葬礼仪文化。



民间还有一个讲究,坟墓前不能立两次碑。这是清规戒律。如果死者身份是只身一人,死后可择机立碑。这些传统风俗习惯,至今在广大的地域还奉行着,无人轻易违犯。


民间有的地域在立碑事情上还有种种讲究:有的在立碑的时间上喜爱选在清明时节完成;有的则选择在逝者的生日期完成;有的还选择在逝者的忌日(去逝日)。当然这些都属于夫妻俩已经都过世了的人。

所以题主问,为什么有的坟墓前有石碑子,有些坟墓前没有石碑子?你弄明白了立碑的“路数”后,你自己就有答案了。


风雨人生3293


四种情况。

第一种,祖祖辈辈都是穷,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钱立碑。

第二种,丰衣足食之家,小有积余,但是思想观念很平淡,认为已经死了的人,埋在土里,回归自然,没有必要浪费钱,有立碑那个钱,吃好丶穿好丶住好,才是现实。

第三种,连续几代人都是兄弟姐妹不团结,各种因素导致,立碑牵扯的人员名字丶格式丶辈份丶招来的上门女婿的名字改与不改丶各家经济条件差别较大丶某年属鸡说是哪家的当家人属鸡就不能立碑丶爷爷辈兄弟打架成仇导致子孙也不来往(祖辈的碑上又不能不刻哪家的名字)……矛盾没有解决,谁也不敢去立碑。

第四种,坟地特殊的风水,祖祖辈辈的祖训,风水先先交待过,不能立碑,立碑会有后患。


大海的眼睛3723187353


前一段清明节有回农村老家扫墓,对于题主的问题确实很常见,有的人家祖坟有墓碑,有的人家祖坟没有墓碑。

我总结了一下,在民国以前的祖坟,通常都是没有墓碑的:好一点的坟墓的坟头是用砖头垒成的,差一点的就只是用石头垒成的坟堆。而且,这种分界线相当明显,民国越往前数,有墓碑的的坟墓相当稀少;民国往后,有墓碑的坟墓越来越多。

我个人觉得,有的人家祖坟有墓碑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

①俗话说“穷算命,富修坟”,很多有墓碑的祖坟是后人重修。后辈出息了,就会想着修缮修缮祖坟。这时候,就会给祖坟加上个墓碑,墓碑刻上墓主人的生卒年,后辈子孙的姓名以及各自配偶的姓氏分列左右侧。

②人家祖上富裕,旧时候能造碑的人家非富即贵。其实,这种原生态有墓碑的祖坟在我们南方农村数量相当少。在我们村上目前发现的就两个,墓主人分别是清末的一位秀才和一位民国时期的有钱人。

至于没有墓碑的祖坟,在农村就相当常见了,有些祖墓因为年久失修就只剩几块石头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感谢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对于农村有些祖坟有墓碑,有些没有的现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其实,为先人的坟墓立碑,就是做一个准确的记号,方便后人们为先人上坟拜土,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寄托,而发展的今天,在有些地方,为先人立碑,竟然成了一个“面子工程”,有些人家花高价圈坟墓,树大碑,不仅占用了土地,也浪费了钱财,同时带动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

而对于为祖坟立碑这事,法律没有禁止,风俗也未必提倡,是各家各户自我的行为。经济条件好的,或者日子过得顺畅,自然可以讲究一些。但家里条件不好,子女事业也不顺,成天东跑西奔的讨生活,立碑不立碑,真的是不重要,重要的知道先人的坟墓在哪里,逢年过节该祭拜一下还是要祭拜一下。假如祖上真有灵气,可以保佑子孙后代,那么,这个灵气在意的也只是祭祀时的心诚,不在祭品的多少与贵贱,也不在于坟前是否树有高大的墓碑。

至于本题涉及到的问题,有些人家祖坟上有碑,有的人家祖坟上没有碑,这本事也是正常现象。本家族比较团结,有爱操心的,又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自然也就为先人树了墓碑,反之,就有可能不给先人的坟墓树碑。毕竟人死后入土为安,葬后烧完三年,所有葬礼完毕,这是基本的礼仪,而树碑这事,自古风俗上也没有一定的规矩,可以可无的事。

据小编掌握,农村这几年给先人坟墓树碑,几乎成了风气, 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提高,大多数人家开始顾及“脸面上的事”,所以树碑圈坟等风气愈演愈烈。而没有给先人坟墓树碑的,肯定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家族的不团结。

给先人树碑,其实也是家庭团结和睦的象征,一大家子人要没有矛盾,好商量好办事。树啥规格的碑,费用如何分,碑上勒名勒到哪一级别,闺女上不上碑?媳妇上不上碑?这些都要大家商量好。但是,农村聚族而居,如果家族人口众多,兄弟妯娌不睦,这些事情就很难协调。家兄在家里,专门做墓碑生意,去年小编一个同学找我,说让我带他去家兄那里订碑,小编问他提前和叔叔大爷们都商量好了没?他说清时上坟时说过,没具体定下来。小编告诉他,一定要再商量一下,大家都同意了,才撰写碑单。结果,小编开车拉着同学回村转了一圈,家族初步达成协议,树碑,老二家信神,不同意,可以不上碑,也不拿钱。这样,就到家兄那里订了碑。可是,过了三天,变了,老二家坚决不允许树碑,我不拿钱不上碑,但我还是爹妈养的,碑上其他兄弟都有,没有老二家,算怎么回事?就这样,墓碑一事只能放下,也许只能等到下一代了。

其实,家族人口多,但没有主事人,没有爱操心的人,都怕商量的时候得罪人,所以大家都持观望的态度,你不说我也不说,各人上各人的坟,树碑不树碑的,反正也耽误不了上坟。这样,这家的坟墓,自然就不会有墓碑了。

还有一条,就是子孙日子过得不顺,或者没有经济能力,或者没有出息,要工作没工作,要老婆没老婆的,谁还去操心树啥碑呀!

所以,在目前树碑渐成风气的形式下,农村很多人家的祖坟上都树了墓碑,但总有一部分人家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为先人的坟墓树碑。其实,这真的无可厚非,每家的情况不同,不树碑也未必是这家人家不孝不贤,大家实在没有必要把为先人坟墓树碑看得太重,不要当成面子工程,或者当做“显摆”的手段,祭祀贵在心诚,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