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三国故事圆了一部分读者的明君梦、智者梦、侠客梦,也向另一部分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心机、算计、权术、谋略。你在三国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权谋故事,更能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很多人说,刘玄德仁义,曹孟德奸诈,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这两人都是一类人,只不过一人在明,一人在暗罢了。

曹操会做事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易中天曾评价曹操:“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鲁迅说曹操:“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古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要我说曹操,他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他重情却又寡义,他奸诈却又赤诚,他弑杀却又仁爱。历史上的曹操,性格复杂多变,让人永远都看不清,或许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摸金校尉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这几年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鬼吹灯》更是把曹操当做盗墓的祖师爷,这都是有根可寻的。

梁孝王墓的主墓室《曹操别传》中记载着曹操一段盗墓的事迹:“(曹)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初期,各国混战使得军队难以修养整治,战争也使得各国城池常常被洗劫一空.。于是“军饷”便成为了诸侯出征杀伐的先决条件。

而曹操当时军资装备不足,势力范围狭小,有时候,刚攻打下来的城池就被易主。为了解决自己的粮响问题,曹操就把目光锁定在了盗墓这个不光彩的行当上,“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也就应运而生了。

盗墓这个行为肯定是不好的,但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曹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目的正确,走什么样的路,曹操不在乎。

为父报仇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躲避战乱路过徐州,陶谦素来怨恨曹操,派遣骑兵掩杀曹嵩。也就是说刘备的恩师陶谦是曹操的杀父仇人。天下的仇恨莫大于杀父之仇,曹操自然要为父报仇,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目的,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想扩张版图,向东南扩展势力,于是曹操攻打徐州,结果是陶谦虽然被打败了,但陶谦却固守城池了。理论上此时的曹操应该趁胜追击,然而曹操却鸣鼓收兵了,理由是粮草不足。由此可见纵然是报仇,曹操还是理性的报仇。有趣的是后来陶谦是病死的,病死前还扶植了曹操一生的宿敌——刘备。

对待降将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建安二年,曹操发兵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诈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曹操对张绣是杀子之恨。然而官渡之战前夕,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彼时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杀父之仇未报,可以说是陶谦老奸巨猾,而杀子之恨,曹操总要报了吧,而且张绣就在自己手下,然而曹操不但没杀,反而让其加官进爵。对比刘备为义弟报仇,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烈,曹操做事永远是理性的,虽然曹操未能报杀父之仇,杀子之仇,但他的行为使得天下终归曹魏,而刘备的一时冲动的结果却是“白帝城托孤”。

可以说曹操的成功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而曹操的失败并非因为不能严于律己,乱世三国,有几个人能真正屁股干净的,怪就怪曹操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大事不糊涂,小事犯迷糊。曹操虽然英雄一世却逃不过万世骂名,就因为不拘小节,随口来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名句。曹操说出“这句话时,也已经注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能拥有一个好名声。

刘备会做人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三国时期,说到曹操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应该是刘备了。“青梅煮酒”时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在曹操眼里刘备的分量。陈寿评论刘备的才干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说自己成功的原因是“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就是说自己就是要和曹操做的不一样,才能在逐鹿中原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天下英雄中能有所成就。曹操是个做事的高手,而刘备是个做人的高手。

禅让徐州牧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曹操以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于是陶谦向孔融求救,孔融又请刘备来救。刘备带兵初战打败曹操缓解徐州危机。陶谦便想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再三并写信给曹操希望他退兵,由于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退兵而去,这是第一让。

然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认为说着因为朋友之义才来,拒不接受但答应驻守徐州附近,这是第二让。后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辞,陶谦死不瞑目,这是第三让。后来刘备在徐州百姓拥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一个徐州牧让刘备连让三次,有人说刘备是品德好,错!因为徐州迟早是刘备的,刘备需要下一盘棋,告诉世人:这徐州不是我抢的,是人家非要给我的,是老百姓拥戴我,其实这就是“禅让的”老把戏。但这么做的好处是,刘备重情重义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如果真真若如此,后来刘备为什么老是占着荆州不走?

三顾茅庐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里,刘备被描绘成了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好领导形象,三顾茅庐的确是个土办法也是个笨办法,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听张飞的,直接把诸葛亮绑了去呢?这正是刘备会做人的原因所在,很刘备是聪明人,三顾茅庐就算诸葛亮不出来,但刘玄德“礼贤下士”的形象也肯定推广出去了,彼时的诸葛亮不出来,那是诸葛亮不识体统,说不识相。而同为聪明人的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他揣摩到了刘备的心思,而且刘备的“重袭之术”也已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二者一拍即合。一而再,再而三,不是刘备吃饱了没事儿干,而是刘备明白要得到一个谋士的忠臣,首先就要得到他的心,顺便刘备又多了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

白帝城托孤

跟刘备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但这一段佳话也仅仅是佳话,实际上刘备临时前还玩了一把诸葛亮,这一招是曹操教的。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所以临时前跟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成就大事情,我儿子刘禅,如果懂事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懂事儿,你就取而代之吧。这句话像不像曹操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如果诸葛亮高兴的说,好的好的,听你的就是了,那诸葛亮肯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刘备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用计维系了这一段君臣佳话,被传为美谈,而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诸葛亮怎么敢篡权呢?而曹操千算万算没算到苦心经营的曹魏却在自己死后没几年就被同样托孤的司马家族给窃取了,最终三国归晋。

有人说,“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曹操处事心黑,刘备为人脸厚,脸厚心黑结合在一起便是厚黑学的真谛。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生都在不断的进取,或许会有失败。可是失败并不能丝毫的动摇他们的意志,他只是一次次从失败中爬起来,再次的向前奔跑,直到生命的终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是曹操的诗,但是同样适用于刘备。

我想,这就是英雄吧。

图| 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