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味精,看到這兩個字,恐怕大家都條件反射般搖搖頭。

當職場人不得不外出就餐、點外賣,味精都是第一恐懼源頭。

為了健康著想,不少人在喊老闆“來一份××”時,都不忘加上一句“等等,別放味精。”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外出吃飯,味精成了第一罪過源/ 圖蟲

點開家族群的界面,10篇有9篇都是關於味精怎麼作惡。

連阿媽都拿味精,作為指摘我們出去吃飯的有力武器。每次通電話或回家少不了嘮叨一句,“仔啊,好心你別出去吃味精啦。”

老藝術家就想不明白了:

好好吃飯,怎麼就必須跟“味精”劃清界限了?

味精真沒毒

甚至比鹽含鈉更少

數數指頭,這些年來“味精”的日子真不好過。關於“味精”的謠言像雪花一樣,隔三差五就飄來一次: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關於味精的有罪論充斥著國內外 / 截圖

比如,味精加熱,就會有毒。比如,味精含有致癌物,吃多了會患癌。再比如,味精會殺精,生不出小孩。還比如,味精吃多了會禿頭,會脫髮,會變成油膩大叔大媽。

對味精的惡意,不止在國內,甚至背鍋都背到了國外去:一旦老外就餐後發熱頭疼,一定是在中餐館味精吃多了。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替我們背鍋無數的味精/ 圖蟲

在美國紀錄片《1000種死法》裡,就有一集是關於一個胖子去中餐館吃味精死的。

這名胖子名叫邁克,他很喜歡吃中餐,所以一家接一家,一頓接一頓地吃,終於有一天,他感到左臂刺痛、瞳孔放大,接著就倒下了。

影片中給出的死因分析是:是中餐館放味精太多,導致了邁克心臟吸收大量味精,從而心律失常,症狀持續,引發死亡。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味精:???中餐館:????

老藝術家嚴重懷疑,他就是撐死的。

要知道,味精的半致死劑量是:LD50(味精)=19900mg/kg。

也就是說,一個65kg的成年人,一次性攝入1393.5g(將近3斤)的味精,才有50%的幾率重蹈邁克的覆轍。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不過,他們可不管這麼多,罵就是了。

紀錄片《Ugly Delicious》也拍下過十分諷刺的一幕。

一群人坐在那裡討伐味精:有的說吃完覺得自己的大腦在收縮;下巴麻木;有的是頭痛、口乾,反正各有各的症狀......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結果,導演邀請他們吃了一些零食,大家都吃得很高興,也沒任何不適感,最後導演告訴他們,這裡面含有大量味精耶,你是說手麻嗎?

現場的空氣,瞬間就凝固了。

其實,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味精沒毒,甚至比鹽健康。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在水溶液中,會分解為穀氨酸和鈉。很多食物天然就存在著穀氨酸,比如西紅柿、核桃等等......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穀氨酸存在在很多天然食物中/ 圖蟲

根據FDA的數據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應攝入的穀氨酸約13g,而味精可以為之貢獻0.55g。

味精在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FASEB)待了6年,最終美國人下的定論是“味精對人體無害。”

1993年,有研究人員對71名健康受試者進行味精測試,最後得出結論是“找不到將症候群與味精聯繫起來的嚴格而現實的科學證據。”

在1999年和2000年均做過類似實驗,得出同樣的結論。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當年發表過的學術報告之一/ NCBI官網截圖

而就餐後,可能造成口乾舌燥的物質,是鈉。不過,鹽裡面的鈉含量可比味精多得多,研究表明,味精裡的鈉含量是鹽的三分之一。

而吃了味精出現其他不適感的,可能只是單純對“味精”過敏。

而各國的官方安全食用標準,早就為“味精”正名:

澳洲和新西蘭食品標準FSANZ,“味精對於普通人群是安全的”;世界衛生組織,“每天味精攝入不超過6g就安全”;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安全”;歐盟,“味精是一種正常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味精歸類為‘最安全’類別”。

所以,味精背在身上多年的大鍋,早該卸下了。

“味精”是如何被妖魔化的?

味精背上這口鍋,是由一本嚴謹雜誌發表了一篇不嚴謹文章造成的。

1968年,一位美籍華人醫生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投了一篇稿,稱自己在中餐館就餐20分鐘後,就會出現奇怪的不適感。

“後頸麻木,麻木感逐漸延伸到雙臂和後背,身體無力,心悸不已”,這些症狀會持續2小時。

這本大名鼎鼎的醫學雜誌,居然在沒有任何數據支撐和研究證明的情況下,就把這篇文章發表了出來。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醫學雜誌的影響力讓“味精”蓋棺定論/ 圖蟲

文章一刊出,就在北美引發轟動,讀者紛紛來信,指自己吃完中餐後也出現類似的症狀,一時間人心惶惶。

幾個星期後,“味精恐懼”還蔓延到隔壁加拿大:

《多倫多星報》採訪過一些“患者”:有人吃過中餐後感到喉頭髮緊並伴有輕微的麻痺感;有人表示像喝了酒一樣暈眩;有人臉頰發紅,心跳加速......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文章發表後,很多人表示吃完中餐後也有類似不適/ 圖蟲

就這樣,在沒有嚴謹證據支撐的情況下,“味精”和“中餐館”就這樣被釘在一起,還被安上了一個叫「中國餐館症候群」的名頭。

這下子,味精冤,而中餐館更冤。

在唐人街的中餐館,只會燒菜,分辨不了是真是假,只好紛紛打上“NO-MSG(沒有味精)”的標誌,籍此來留住客人。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打上“NO-MSG”標語的中餐館/ Richard Masoner

就這樣,味精的汙名化開始了漫長的數十年之路,還反倒影響了味精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使用。

90年代,味精在每戶家庭中的地位還如日中天。

家裡的黑白電視機還輪番播放著“蓮花牌味精”的廣告,而如今,類似蓮花牌味精的數百家食品加工廠已然倒閉。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90年代的廚房必備,蓮花牌味精/ 圖蟲

味精也成了“人人談之色變”的魔鬼。

其實,味精是在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研發出來的。他發現海帶湯裡面有一種區別於“甜、鹹、酸、苦”的第五種味道——鮮味,也稱為“Umami(うま味)”。

於是,就從海帶中提取出這種鮮味物質,成了後來的味精。

味精不是化學加工食品,而是提取自天然的海帶當中的穀氨酸,前面提過,穀氨酸其中存在於各種天然食物中,成分也當然沒毒。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從海帶中提取的味精/ 圖蟲

就這樣,「味精有害論」成了一群烏合之眾的狂歡。

人們不關心真相,站在高地批判永遠比追求真相容易得多,味精從此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可誰又知道,最早的味精謠傳,可能只是來自對華人餐館的偏見。

在數十年間,味精坐實了「有害」罪名,居然還席捲了美洲和亞洲,和“中餐館”、和“吃得不健康”之間劃上了等號。

恐怕毀掉中國菜的不是味精,而是對味精的偏見、無知和愚昧。

味精,我該如何愛你?

想對“味精”說愛你,確實不容易。

雖然加熱、禿頭、癌變以及關於味精的各種謠言都不準確,但味精含鈉,人體每天攝取的鈉元素應該在1000-2500毫克,也就是說2.5-6g鹽。

儘管味精的鈉含量只有鹽的1/3,那也不意味著可以肆意加取。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味精的正確使用方法,應採用食堂的“手抖法”:

如果要煮一碟4人份的蔬菜,添加1/2小匙味精就足夠,如果是水含量更少的根莖蔬菜,1/4小匙就夠了。

如果已經加過了鹽,那麼味精的量也要抖幾下,再加進菜裡。

而且,你不能邊烹調邊加味精,要在快出鍋的時候再撒上味精,才會帶出“無上”的鮮味。

很可笑的是,這個後來也成了“味精加熱有毒”的謠傳。其實,這僅僅是因為,味精太早加熱會失去“鮮味”,所以放了也等於白放而已。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人們對味精的抵制,更像是一種辦健身卡式的心理安慰。

無論放不放味精,可能你一天攝取的鈉元素早已經超標了,哪管嘴上答不答應,胃口先是不答應了。

味精出事了以後,雞精一度成為了替代品。

但不要以為,有了“雞”字,就比“味精”天然安全。

從成分的角度來說,“雞精”和“味精”並無二致,主要成分都是穀氨酸鈉,為了口感豐富,甚至雞精還有澱粉、核苷酸、糖等。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雞精/ 圖蟲

雞精的鈉含量,比鹽少不了多少,每5克的雞精裡,就有1000毫克的鈉,完全足夠了一天的攝入量。

用雞精取代味精,無疑是“殺敵三百,自損一千”的可笑做法,“味精”的嘴角簡直要扯出一絲輕蔑的笑容了。

所以,提到味精的替代品,永遠不該是食鹽、雞精這些比味精含鈉更多的調味品,天然存在的“姜蔥蒜辣椒”則好得多。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湯/ 圖蟲

但“味精”不同於甜鹹酸苦的鮮味,要怎麼替代呢?

老一輩傳統的“高湯”手藝,就可以完美解決“鮮”這一口感問題。

用高麗菜、玉米、少量胡蘿蔔、白蘿蔔、菌菇類、2-3片當歸、幾顆紅棗,以材料和水1:3的比例熬製高湯,用紗布過濾後,密封包裝,就可以保存數月使用。

還有蝦皮、幹香菇、瑤柱磨成粉末,在炒菜的時候撒上一點,同樣可以起到“提鮮”的作用。

中國人對味精的恐懼,從來就是錯的

但很多人吃味精,不過是圖便宜和懶。

炒好菜後,少放點鹽,徒手撒幾粒味精,鮮味就隨著香氣四散溢出,真的沒什麼脫髮、頭暈目眩、致癌那麼大不了。

只要是正常吃法,不作死不過量,味精也可以是人類味蕾的好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