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同时参加过靖难之役和土木堡之变的是谁?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心


杨善(1384-1458年),字思敬,京师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明朝中期大臣。杨善十七岁,中诸生。此后燕王朱棣起兵(1399年),发起了“靖难之战”,杨善因为参与守城有功,授典仪所引礼舍人。永乐元年,改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掌管庆典朝仪,序班为从九品,官职虽小,却能经常见到皇帝。杨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每每为明成祖朱棣所瞩目,后来累官进鸿胪右寺丞。明仁宗即位后,擢为鸿胪寺卿。明英宗即位后,杨善的儿子杨容诈作中官书,假金于尚书吴中。事发后,杨容谪戍威远卫,杨善竟然没有受到牵连。不久后,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

杨善为人圆滑,善于雄辩。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明代宗即位后,派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率随行人员出使瓦剌。杨善通过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明英宗,致使后来徐有贞等发动了著名“夺门之变”,成功的让朱祁镇复辟登基。

那么下边来谈一下杨善是如何成功把明英宗朱祁镇接回京城的呢?这件事也是杨善仕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了,他的圆滑,雄辩使他得封爵拜将,得以善终。杨善出使瓦剌,如同三国时期孔明舌战群儒为主子,为国家尊严据理力争,即点赞对手又维护主子与国家尊颜。自春秋战国以来少有的辩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迎回明英宗。在杨善到达也先营地后,迎接他的第一挑战来了。在宴会中,接待他的人员问了他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土木之战,你们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经打?,他装作难以启齿的模样说当时明军都是新兵,那是因为主力部队不在,都去南方出征了。王振率军队轻敌而入,才会失败。现在南征的部队回来了,且已在边境上各个交通要道布好了埋伏,等待着你们。最后还煞有介事的说:“实话告诉你们,每天夜里你们睡觉的时候,我们还排了很多刺客窥视你们,来无影去无踪,你们还不知道吧!最后还煞有介事的说:“实话告诉你们,每天夜里你们睡觉的时候,我们还排了很多刺客窥视你们,来无影去无踪,你们还不知道吧!”,硬是把也先的人员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结束了一这场的交锋。现在最后一个挑战来了,那就是也先。如何在不费一丝一毫的情况把也先说服,能把太上皇接回来才是最大的挑战。他在回答了也先一些关于双方贸易的事宜之后,他来到了最后的交锋,也先说为什么国书上没有提及让太上皇回家的事,杨善说这是为了也先的名声啊,不是听从明朝的安排,而是照顾了他的面子。并且不用钱财来显示也先的仁义。这番说辞可谓深深打动也先。也先当场决定让朱祁镇回归。 在不费一丝一毫的情况下,杨善凭借自己的一口好口才,硬生生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他的语言可谓艺术,他虽然完成任务,但他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赐。只因他带回来了一位皇帝并不想见的人。

杨善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也先,带回了朱祁镇。这不是靠一张脸,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而是大智慧。进退自如,知己知彼的智慧判断,满足也先的面子,顺势给也先一个台阶。完美的成就了这件仿间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在此不得给杨善点两个大大的“赞、赞“!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据史料考证(主要以《明史》为主)

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等五十二人,皆死于土木堡之役。

据笔者的考证,只找到了一人有确凿的证据参加过两次战役!

英国公张辅

据《成祖实录》记载,朱棣在一统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而在名单里,笔者看到了一个人:张辅。

张辅(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成祖时大将张玉之子,明代重臣。早年

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此后四次平定叛乱。洪熙元年(1425年),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1426年),率军平定朱高煦之乱。

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累加光禄大夫、左柱国。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谥号忠烈,追封定兴郡王。

所以,张辅应该是少数的参加过两次会战的人(毕竟隔了50多年,大多数古代人活不了那么久)

写到这笔者也不禁感叹此人: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竟然死于乱军之中,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我是虔诚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虔诚者路易


明朝初年重臣、名将

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

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河间王张玉长子。

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交趾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次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张辅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并维持了正统初年的朝政清明。

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年七十五。次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定兴忠烈王集》一卷。


见贤思齐


这个问题,要回答,我首先要感谢当年明月。因为看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杨善的人。杨善不是科班出身,是个秀才,在靖难之役时,大致应该算是低等军需官,搞后勤的。经历成祖、仁宗、宣宗到英宗土木堡之变,也就是四十多年,毛头小滑头蜕变成白胡子老油条,他成功逃离土木堡惨案现场,并在代宗百般不情愿,千般阻挠之下,用唾沫星子沾回了英宗皇帝。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同时参加过靖难之役和土木堡之变的有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带领的一些中流砥柱的中坚兵将。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进行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 ”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但是主力不断被歼。 最后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

土木堡之变: 又称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瓦剌叛军屡次骚扰百姓,正统十四年六月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英宗被俘,国不可无君,于谦等人力推郕王朱祁钰为帝。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战时英国公张辅已经七十五岁,他是名将张玉的长子,曾经为朱棣打败建文帝立下汗马功劳。1404年,越南内部发生叛乱,张辅率军予以平定,此后,又连续三次平定越南叛乱,史书上说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在唐朝灭亡四百多年后,再次将越南收归版图。亦多次参与明成祖朱棣的多次北征。

本来以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能征惯战的名将的实力和朱祁镇的兵多将广,当时明军精锐实力还在且颇强的,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不应该失败的,况且结果还是惨败。主要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让一点儿都不懂战略战术军事的王振全盘指挥。王振怕武将夺了功劳,压根没让他们参与指挥。以至于蒙古军队来了,将这些名将全给杀了。最可惜的是张辅,自靖难之役起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名将,既不能发挥自己的智谋,又已经失去自己的武力,最后默默无闻死于乱军之中。


刘文广


英国公张辅,早年随父亲张玉参加靖难之役,与朱高煦有着很厚的交情。其父在靖难中战死,其受朱棣恩惠颇多,享公爵。后来朱高煦谋反,联系张辅,准备让他当内应,张辅识时务,提前告知朱瞻基,朱瞻基御驾亲征,轻松平定朱高煦叛乱。朱祁镇即位后,太过年轻,被宦官王振欺骗,亲率大军出征瓦剌,此战带去了明朝所有精锐,还有所有重臣,包括当时已经年迈的张辅。张辅最后据记载殁于土木堡。


俇攘


张辅。他是大明永乐一朝第一战将,张辅跟随父亲河间王张玉参加了靖难之役,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新城侯,后被朱棣派到安南平叛,前前后后四次到交趾,被评为“凡三擒伪王,威震西南。”张辅一生共辅佐了四位明朝皇帝。作为军人,他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刚正不阿,黑白分明。由于朱祁镇当时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大肆揽权,勾结权贵,张辅对此十分看不惯,数次驳其情面。土木堡战役实际指挥权在王振,但由于其根本不懂军事指挥,王振作为前军将领,虽能研判战情,但由于指挥不统一,导致军队被瓦剌军屠杀殆尽。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致死。真是痛心


lewis1114


没有这样的人,最接近的应该是河间王张玉的长子张辅,而张辅随明英宗亲征的时候都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


史争朝夕


可怜的英国公张辅,最后死在土木堡之变。


果爸讲历史


英国公张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