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有些皇帝驾崩后妃子们要殉葬,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后再下葬?

哥低调至今


古代人殉主要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先逼迫殉葬者自杀,或者自己杀死殉葬者,然后将殉葬者同墓主人一起下葬。

  • 另一种是直接将殉葬者放到墓穴中活埋,通过窒息的方式让殉葬者死亡。


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使用,活埋的方式主要在殉葬制度早期,逼迫自杀的方式在殉葬制度晚期。


殉葬制度在我国的奴隶制社会非常的盛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认为自己在死后还能够有另一个世界,所以他们在下葬前会把自己喜爱的女奴隶或者小妾杀死,然后埋葬在墓穴的陪葬坑中。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活殉的现象逐渐减少,,即使是盛行厚葬的汉朝,也没有活殉的习俗。除去一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我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人殉的三个封建王朝,分别是秦朝,明朝和清朝。


秦朝的人殉制度最残忍,在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下令说:秦始皇的后宫妃子中,没有给秦始皇生下孩子的人,全部都要被处死。当时秦始皇收揽天下美女,后宫里面的人数以万计,真正给秦始皇生下孩子的寥寥无几。


因此在秦二世的命令下达后,秦始皇后宫内的大部分妃嫔都被杀死了。由于人数众多,秦二世在实行生殉的时候,将秦始皇的妃子们赶到了墓穴中,然后放下了墓穴的闸门,将这些美女全部活活的闷死在了秦始皇的墓穴中。


秦二世之后,皇帝下葬采用人殉的习俗逐渐的被取消。一直到了宋朝时期,因为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地区又一次掀起了生殉的风潮。


朱元璋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要求自己的宫女妃嫔殉葬。


这些宫女嫔妃在下葬前就已经提前自杀,自杀的方式大多是上吊。由于明朝早期的殉葬属于“荣誉性”的资格,这些被选中殉葬的宫女妃嫔的家人都受到了厚待。


在明成祖朱棣驾崩之后,同样也采取了殉葬制度,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当时给朱棣殉葬的妃嫔多达30多人,全部被逼迫在小屋里面集体上吊。


在临死的时候,这些妃嫔的哭声响天彻地,殉葬制度的残忍可见一斑。朱棣之后的明朝几位皇帝,也都采用逼迫自杀的方式来进行人殉。到了明英宗复位之后,明朝的人殉制度才开始得到改观,明英宗去世前留下遗命,不允许后代再进行人殉。


在明英宗之后,人殉的制度就从明朝消失了。


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人殉制度。


清朝的人殉制度是从努尔哈赤开始,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的母亲被皇太极胁迫殉葬。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多尔衮的母亲在被殉葬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却遭到了八旗贝勒们的逼迫,不得已而自杀。到了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继续采用了人殉的制度,殉葬者大多被勒令自杀,如果不愿自杀逃跑的人也会被抓来杀死。


清朝统治者十分的善于拉拢人心,在用活人殉葬的同时,还要宣称这些人是自愿的。其实人都有求生欲,这些被殉葬者哪一个也不想这样白白丢了性命,只是迫于压力,才被迫答应殉葬的。


清朝殉葬的恶习一直延续到了康熙皇帝时期,康熙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们也不断的提议要求废除殉葬制度。最终在康熙皇帝的准许下,清朝废除了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古代社会一种残忍落后的葬礼习俗,在这种葬礼习俗的迫害下,无数无辜的生命死于非命。无论是把人活埋殉葬,还是将活人杀死后殉葬,其本质都是一样残忍无道。


历史总探长


古往今来,帝王多好奢侈,每逢帝王下葬,陪葬品总是奢华至极,而在陪葬品以外,历朝历代时不时都会有一些活人殉葬的传统。

在这些妃子下葬的时候,不管是先前死亡,还是在入葬以后死亡,都是极其残忍的。

这些作为殉葬品的妃子,总的来说都是有的是在处死或是自杀以后下葬,而有的则是直接活埋,让这些妃子感受墓葬中逐渐稀薄的空气,在缺氧中怨恨,愤怒,最终惨死。

殉葬的文化从中华文明起源伊始就一直存在着。

商朝时期,陪葬十分常见,不仅仅是帝王在下葬的时候,嫔妃需要跟着陪葬,宫里的无数宫女侍者,甚至是诸侯国的某些贵族,都需要跟着陪葬,商王朝的残暴触动了诸侯国贵族的利益,最终商王朝被灭。

周朝时期,吸取了商王朝被灭的惨痛教训,陪祭不再那么流行,活人陪葬的文化在这时候逐渐的不再那么流行,这时候的贵族,所思所想几乎都在如何发展人口与复兴国力上。

而到了秦始皇时期,殉葬制度又一次达到了巅峰,众所周知,秦二世为了防止秦始皇陵的消息被泄露出去,将当初构造秦始皇陵的大部分工匠都活埋了进去,而在秦始皇对后宫之中,但凡是没有生育子女者,尽皆被下令陪葬,死一个秦始皇,光是陪葬的人就有几万。

到了汉唐时期,陪葬制度也时不时的流行着,这一段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大地,原本在三国时期,人口就已经稀薄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而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殉葬制度又一次流行了起来,不知道多少汉人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明清时期也都有陪葬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后宫妃子几十名就全部被葬入了墓葬之中。而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皇太极也逼迫着大妃和二庶妃等人陪葬,当然,虽然这些殉葬看起来残暴至极,但是比起来秦始皇时期,还是小巫见大巫。

在历朝历代的殉葬中,甘心陪葬者必然是极少数的,大部分都是被胁迫着陪葬,在下葬前将这些妃子处死还好,有的是自缢而亡,有的是饮鸩酒而亡,而有的就更加残酷,竟然为了保持这些妃子容颜不老,在将其弄晕以后,还要在其体内灌注水银。

之所以这些殉葬制度如此流行,只能说明古代帝王地位太过尊崇了,而女子地位又太过低下,在古人看来,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帝王若是去世,这些女子也需要跟着死去。

当然了,之所以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人都相信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而为了让这些帝王在去世以后能得到众人的服侍,依旧过着富贵生活,殉葬之礼便时不时的在历朝历代流行着。

这样残酷的制度,一直到康熙年间才真正的消失,但是因为这样残酷制度而死的人却是再也活不过来了。


魏青衣


古代有些皇帝驾崩后妃子们要殉葬,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后再下葬?(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一座战国时期的王侯墓室内,在主棺内有五具陪葬,这几位殉葬者还算体面,估计是先自杀,然后被埋进墓室内。

而在主棺西侧一个小棺木中,有一具尸骨,是一位年轻女性,没有任何陪葬物,身上藤条缠绕,这个人应该是活埋的,活着的时候被绑起来,活生生的钉进棺材里,然后填上土,这可能是一位被正室打压的侧室,可见对她是恨之入骨,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地下,任凭她如何的哭喊、踢打,没有任何回音,陪伴她的是身边冰凉的尸体,一直哭喊到没有力气,没有氧气,然后在绝望中死去。


这就是残酷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中国断断续续存在了几千年了,直到明英宗时期宣布废除,可是清朝时期又短暂恢复。

这些无辜的女子迫于压力被活埋、刺死、鸩杀或者缢杀,她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男人手中。

每个朝代殉葬的方式都不一样,但很少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秦始皇时期,秦二世胡亥下诏“先帝后宫为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秦始皇一生23个儿子十多个女儿,可见生过儿女的寥寥无几,按照《史记》的记载 ,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秦始皇陵周边陪葬坑188座,考古人员挖掘了10座,发现有不同数量的乱葬人骨,尸骨残缺不全,应该是在别处杀死,移葬在此处。

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中说,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代,都有过活人殉葬的历史,元朝时达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时,灵柩所经之处,所遇之人“尽杀之”,“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成吉思汗灵柩运送万里,一路上杀的人不计其数。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到朱瞻基的六任皇帝,都使用后宫活人殉葬,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妃子韩氏也在殉葬名单上,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了韩氏的殉葬过程:

“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 ,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 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由此可见为朱棣殉葬的嫔妃都是缢死,书中的金黑是韩氏的乳母,韩氏到中国来时十二三岁,殉葬时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才回国,朝鲜史书就是根据她的回忆记载的,其实,明朝的殉葬不止于皇帝,他们的子孙诸侯王去世后,也采取活人殉葬。

谁也没有想到,结束人殉的竟然是俘虏皇帝明英祖朱祁镇。

据说当年他亲眼看到父亲朱瞻基去世时,太监们逼迫殉葬的妃子们自杀,“哭声震殿阁”,这个场面让当时才9岁的朱祁镇记忆犹新,成为他一生的梦魇,继位后13岁那年,哥哥周王朱有炖去世,朱祁镇亲自写信要求不要活人殉葬,但是最终没能阻止,朱有炖的六位夫人“皆殉死”。

贵为皇帝也没能阻止殉葬让朱祁镇非常难过,他决定亲自实践,在遗嘱中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果断的阻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从这一点来说,明英宗朱祁镇还是有所作为的。

虽然如此,但是,朱祁镇的努力还是白费了,成化四年,辽王儿子病逝,上书明宪宗要求妻妾殉葬,宪宗不准,并把辽王儿子的妻妾接到宫中保护,而到了成化22年,宁河王去世最终几位妃子还是殉葬了,宪宗无奈,只好给予表彰,对外说是殉节。

虽然明朝的殉葬制度有所控制,但是到了清朝又被启用,努尔哈赤的皇后和两个妃子殉葬,顺治有30多位嫔妃殉葬,康熙对殉葬制度深恶痛绝,临终前严辞拒绝大臣们要40位宫女殉葬的请求,至此,残酷而野蛮的殉葬制度才终止,这也算是一个文明开始的信号吧。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位霸气反抗殉葬制度的女性,他就是耶律阿保机的述律皇后,当大臣们要求她殉葬的时候,她抽出宝刀,挥刀砍掉了自己的右手,扔到了耶律阿保机的棺材中,当时的大臣们看的是目瞪口呆、张嘴结舌,述律皇后转身离去,剩下一群大臣在风中凌乱......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不得不说殉葬是一种很残忍的制度,这项制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实施了,春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称帝之后,这个不人道的做法还在继续,这从考古的那个时代的陵墓,都可以考证出来。

在古代的时候,不仅仅是王侯将相,死后有权利要求活人殉葬,就是地方的财主也是可以这样做的。可以说那时候这些既得利益者,根本不把贫困的人当作人来看。毕竟要求被殉葬的人,一般都是他们的奴隶。只要是奴隶,就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他们是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财产的。所以,这种殉葬也就无从管起了。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秦二世胡亥为了尽孝道,把秦始皇后宫团里,没有为他生儿育女的嫔妃,全部给处死,然后这些人无一例外的全部给埋葬到了秦始皇的地宫当中。

在古代因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这些贵族、皇族们以为他们生前的享乐,在死后还能够继续。所以,他们就有了这种在自己死后,也要把曾经服侍自己的人一起带走的习惯。

当然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但是,当时的人,只顾自己个人的享受,根本就不把道德放在眼里。

殉葬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直到唐朝的时候,国家才开始要求命令禁止。但是,唐朝之后,尤其是少数民族掌权之后,又开始实行人殉了。

当然明朝也是一个奇葩,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也是大搞活人殉葬的制度。

那么要殉葬的这些皇帝的妃子们,究竟是被活埋的,还是处死之后在下葬的?

一般帝王在死前,会指定好,让哪些妃子跟随自己走。他们会把这些妃子的名字,记录在名单上,等自己死后,给继任的新君来处理。

朱元璋就是把那些妃子的名单,给了孙子建文帝处理的。

一般处理要殉葬的人,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会提前告诉那些妃子,把她们集体的赶到一个屋子里,由太监监视她们上吊,吊死之后在埋葬。当然也有服毒自杀,反正都被迫处死的。

第二种就比较残忍了,这种办法就是把选定好的活人,直接给扔到帝王的墓室之中,关好地宫的门之后,这些人直到墓中的空气绝尽,她们也就随之死亡了。

第三种就是特别恐怖的一种,那就是选好要殉葬的人之后,就会安排太监,让他们把带有迷药的水给喝下,然后等他们昏迷的时候,在她们的头上钻一个小孔,从小孔里倒入水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尸体长期保持不腐烂。

你说这种死法,是不是很恐怖。

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在明朝竟然延续了五代帝王,直到明英宗的时候,才宣布把人殉这项制度给废除掉。

看到那些在古代被殉葬的人,根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不由得感叹,还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好呀。


史学达人


殉葬,是一种制度,非常的残酷。从商到清,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商是一个奴隶社会,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生殉,也就是活人殉葬。商代的人,思想还在发展阶段,普遍认为人们死后,是有灵魂的,也就是说,灵魂和活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墓葬在他们看来就是灵魂所生活的地方。

那时候有一个礼制“事死如事生”,基本上用在皇帝身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死后,他的灵魂也要和他生前一样,有女人,有生活用品。活的时候怎么生活,死后的灵魂也就怎样生活。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商是殉葬的开始,后面的朝代便都有了殉葬的习俗。《墨子·节葬》中记载:君王杀活人殉葬,多的时候有几百个人,少的时候十几个。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的君王或者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贵族,死后都会有生殉和杀殉,即将活人活埋和将活人杀人,一个墓里的殉葬人,基本是四百多人。

各代殉葬模式

  1. 秦国

秦武公的时候,开始用活人来殉葬。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秦穆公时候殉葬的人数更多,死者百七十七人。

直到秦献公时,也就是公元前384年,活人殉葬的制度才被废除。

但是并不代表真正的废除,因为秦始皇,他的殉葬人数可以说是史上之最,据估计起码数万人。

这里重点提一下,生过孩子的嫔妃可以免除殉葬,没生过孩子的就不能逃脱了。

2.汉、唐

这时候就人性化了,没有了人殉,但是有陪葬,就是死后陪葬。

3.宋

因为这时候外族入土中原,他们原先就有人殉的传统,所以人殉又兴起了。

4.明

宫人殉葬,即嫔妃和宫女殉葬。这时候主要是将人杀死后殉葬。

《李朝实录》中记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到了明英宗朱祁镇,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5.清,这是殉葬真正结束的朝代。

清太祖去世时,皇太极逼迫大妃和二庶妃殉葬。

皇太极死后,使用男奴殉葬。

康熙时期,殉葬制度彻底终止。

殉葬的手段

  1. 吊,据记载朱棣死后曾用了这一手段,在执行之前,会给殉葬的人吃一顿大餐,也叫”催命饭“。

  2. 毒。强灌水银毒死殉葬人。众所周知,水银是剧毒,食用水银的殉葬者尸体会百年不腐。其实还有用毒酒、给饭菜下毒,这些是常用的。

  3. 活埋。这是最残忍的,绑住殉葬者的手脚,而且还需要固定成某种姿势。

  4. 铁钉固定。把殉葬者用铁钉钉在墙上。

  5. 砍头。最为省事的方法,就地处死。

殉葬是古代人贵族死后的一种礼制。这是一种拿活人生命规定的礼制。富贵的人,有把握别人生死的能力。而贫穷的人,连自己生命都控制不了。奴隶社会发展出来的礼制,居然延续了千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华大地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可悲可叹!


理科男读历史


看到殉葬,莫名想起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一块银元》来,里面曾讲过一种惨绝人寰的殉葬方式。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生下了一双龙凤胎,这对龙凤胎长得精致漂亮,但因家境太过贫寒,长到三四岁时,受一地主家的诱惑,把一对儿女卖给了地主家,想着孩子在地主家过得要更好。

不久,这个地主去世了,葬礼办得声势浩大,隆重豪华,一条街熙熙囔囔都是围观的人,这对夫妇钻进人群一看,自己一对龙凤胎儿女也坐在灵车旁边,跟以前一样五官精致漂亮,看着那稍微红润丰盈的脸蛋,夫妇两欣慰不少。可是越看越觉得孩子不对劲,这对孩子的表情一成不变,眼光呆滞无神,夫妇两在底下叫唤,毫无反应。后来才知道两孩子已经被灌水银殉葬,母亲心痛到神经失常。



水银殉葬的操作方式是在殉葬者的头部、脚底、背部等敲开一个窟窿,然后在这些窟窿和嘴巴里灌上水银,当然,为了让水银跟随血液遍布殉葬者全身,达到最好的防腐效果,这些操作都是在殉葬者生前进行的。

据说在朱元璋驾崩时他殉葬的妃子们也被采用此法。

当然,活埋的也有,这些被下旨殉葬的妃子们在规定的时间会被一齐驱进墓室,里面会备有少量食物,当全部殉葬妃子进入墓室后,墓室的石门会被封闭起来,用铁水加固,这些妃子们会渐渐死于缺氧之中。



不过古代殉葬,活埋的方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白绫赐死或毒酒酖亡后与皇帝陪葬。比如明成祖朱棣驾崩后他的三十多个妃子被统一带到大殿前用膳,食毕即带入殿内,彼时殿内已放满三十多张小木床,木床顶上的大梁悬挂着打着活结的白绫,妃子们见状抱头痛哭,一时哭声震天。在脚下小木床被太监们踢掉的一刻,殿内又恢复死一般宁静……

努尔哈赤死后,因涉及权力的博弈和皇位的竞争,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被众贝勒强逼殉葬,当然。也许有努尔哈赤的意思,毕竟努尔哈赤生前曾因阿巴亥和自己大儿子的私情大动肝火。阿巴亥的殉葬方式也是三尺白绫。

所以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偌大的后宫只有一个男人,每个女子天天在等待皇帝的临幸中度过,幸运的生下一儿半女,老有所依;命苦的孤独悔恨大半生,最后还有可能为一个形同陌路的男人殉葬,不得不让人心疼。一叹!


微影悼红


活埋和处死哪个更惨?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选哪一样?我会选死后殉葬。

殉葬是一种愚昧、落后、反动、残忍的制度,历史极为悠久,尤其盛行于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都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跟阿猫阿狗、锅碗瓢盆之类没啥区别,所以经常会被作为陪葬品给主人殉葬,大奴隶主的殉葬品,动辄数百人。

强迫女性殉葬,跟奴隶殉葬差不多,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因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女性是完全的附属品,跟奴隶的地位没有两样。

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残忍的习俗多少仍有残余。比如秦始皇死时,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觉得老爹留下的女人不好处置,于是下令但凡没孩子的,全给老爹陪葬,可谓残忍至极。

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秦汉后基本就消失了,因为这种制度是反人性的。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残忍的制度居然又死灰复燃,大行其道。

明清两朝,封建专制和独裁统治达到顶峰,皇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妃嫔殉葬作为皇权的一种表现也大行其道,一向以对贪官狠辣,对百姓仁慈印象示人的明太祖朱元璋首次重启殉葬制度。

在老朱的带动下,后面的皇帝纷纷效仿,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时期,每一个皇帝死了,都要让未生育的妃嫔殉葬,以至于成了“祖宗之法”,历代沿袭不变,直到明英宗死时才被废除。

有数据统计显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嫔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后,殉葬嫔妃30多人;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殉葬嫔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钰死后,殉葬人数不详。这5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接近100人!要知道,这几个皇帝大多是以明君形象示人的。

清初时期,殉葬又开始抬头。清朝前几个皇帝,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睿亲王多尔衮死后都有妃嫔殉葬,因为满清要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妻妾殉夫是“烈女节妇”的表现。

这个恶劣的习俗直到康熙时期才被终结,这是女性地位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步。

明清时期的嫔妃殉葬,处死最常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毒酒。

这种死法比较温和,因为毒酒是立竿见影,死的快,没有多少痛苦,痛苦一时就解脱了。

第二种是上吊。

有时是自己拿三尺白绫上吊自尽,有时是由太监动手,直接勒死。别管哪种方法,都不心甘情愿。

第三种是活埋。

活埋是大规模殉葬的常见方式,殉葬者被推入墓道,活活饿死或渴死,不如处死来的痛快。

综合来看,嫔妃殉葬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习俗,大多数时期是被禁止的。即便偶有殉葬,也都是先处死后殉葬,活埋实在是太过惨无人道。这正是:生前未曾承恩宠,死于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宫深似海,香消玉殒几人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殉葬时,没有将妃子“直接活埋”的!

殉葬在先秦比较普遍,汉代以后就比较少见了,但到明朝初年突然复活,朱元璋死后,为其殉葬的妃嫔竟达46人之多!这可能是朱元璋的遗嘱要求的,但这件脏事是谁干的呢?正是那位在史上名声非常好、且有“柔仁”之称的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后,建文的帝位被他叔叔朱棣夺去,朱棣尽改建文之政,可是这个殉人的“恶俗”,却作为祖制传承了下来,朱棣及仁、宣二帝死后,均有妃嫔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时,才正式下旨废除了殉葬。

(这是先秦的殉葬,殉死者皆无首级,显然是被斩首而亡。然而这是贱者,对于身份高贵的殉葬者,则不可能施之以这样残酷的死法,多为服毒或上吊)

我在拙著《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和《大明后宫有战事》中,曾详细考证了明宫殉葬人数以及与殉葬有关的宫闱内幕,关于殉葬宫人是如何被剥夺生命的,曾引述了来华朝鲜人金黑的亲眼目击。兹迤录如下——

金黑是入朝“处女”韩氏的乳母。韩氏于永乐十五年(1417)来华,其兄韩确时任朝鲜国副司正之职。朱棣见韩氏貌美,心里乐开了花,在接见朝鲜使臣时,未言而“先笑”了,说道:“难得国王至诚,送来韩氏女儿,好生聪俐,尔回还对国王根底说了。”

皇上这一开心,韩确就有福了,不仅被加封为光禄寺少卿,还得到大量的赏赐。然而,仅仅数年之后,朱棣驾崩,宫人殉葬者30余人,韩氏也在其列。

金黑目击了当时宫人殉死的惨状:

当死之日,先在中庭吃了一顿绝命饭。饭罢,由宦官引之升堂,女子们大哭起来,声震殿阁,令人触鼻心酸。只见堂上放着许多木小凳,殉死者立于其上,梁上悬一绳,以头纳于其中,遂去脚下之凳——虽曰投缳自经,实无异于绞刑。

韩氏临死前,攀着绳子,对乳母金黑连声呼道:“娘,我去了!娘,我去了!”语未竟,一旁宦官早撤去脚凳,身子便像一片柳叶,在梁下晃动不已。

这些死难者在升堂前,好心的仁宗亲自入殿辞诀。韩氏哭泣着对仁宗说:“我母年老,请陛下将她放归本国。”仁宗答应了。

(我见网上有人写,朱元璋妃嫔殉葬,“切脑灌水银”云云,纯属胡说八道。史书对建文帝如何处死他祖父留下的这些妃子,没有记载,但想来与永乐末年一样,应在宫廷内自缢身亡)

韩氏死后,被追谥为“康惠庄淑丽妃”,见于朝鲜实录所载颁给金黑的诏书,但是《明实录》并未收载这份诏书。

仁宗倒是重然诺,他记得韩氏的临终遗言,欲送金黑回国。但有宫中女秀才反对,理由是:“近日宫闱之乱(指永乐末年的鱼、吕之乱),旷古所无。金黑若归国,必泄之于朝鲜。如此之乱,不可使外国知之”。仁宗犹豫不决,便召来同样是朝鲜籍的太监尹凤,问他:“我欲送还金黑,但近日事怕她泄露了,你看怎么办?”尹凤道:“人各有心,奴何敢知之?”也是人心隔肚皮,不可不防之意。仁宗遂决定不送金黑回国,但赐封她为恭人,以表食言之歉。

由是金黑在明宫又多呆了10年。


皇帝不称朕


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封建社会一整套吃人环节上的重要一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想要弄明白古代皇帝驾崩后,后宫妃子殉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再下葬。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哪些后宫妃子需要殉葬?因为自殉葬制度产生以来,就没有完全将后宫妃嫔统统殉葬的先例,因此这就需要做一选择,选择不是随便做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标准。

再一个,是先处死再下葬还是直接丢进陵寝,任其自生自灭?

先说第一个问题,哪些身份的后宫妃嫔会被安排殉葬?第一类就是被打入冷宫的后、妃、嫔,这类人几乎是殉葬的标配,因为她们是整个宫廷存在感最不强的一批人。

不但不强,还因为得罪了人,碍着别人眼了,虽然被打入冷宫的女子,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但对于她们的竞争对手来说,却仍然是骨鲠在喉,只有死人不会生事,只有死人才会保守秘密,因此这部分人基本上是必死无疑。


再一种失宠的后宫女子,这类后妃嫔虽然不至于被打入冷宫,但已经被边缘化,存在感不是很强,也可能被弄去殉葬。

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比较得宠的。虽然一时得宠,奈何肚子不争气,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这类人在殉葬制度发生的朝代,往往也是比较危险的,生前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人若是陪着皇帝下地狱,先帝肯定高兴。

最后是宫女,宫女是皇宫中最可怜最没有地位的一个群体,他们看似是王的女人,其实就是牺牲品,宫女的殉葬数量视皇帝的喜好而定,但肯定不在少数,后宫妃嫔殉葬的越多,相应的陪葬的宫女越多。

至于说是先被杀死再下葬,还是直接殉葬。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活人殉葬,在陵寝的氧气被消耗完以前,估计这帮怨气很重的人,能把皇帝的尸体挠个稀巴烂。

但这并不排除活体殉葬,那就是被封闭在特定的墓室。

当然大部分还是被杀死后殉葬,简单直接点的刀兵相向,温柔点的白绫三尺,还有毒酒一杯的,死人陪死人的还是比较多一些的!


历史三日谈


历史上,皇帝驾崩后,素有让妃子殉葬的习俗。其中,朱元璋死后,就有46名妃嫔、宫女陪葬在孝陵,其中十几名侍寝宫女全部生殉。这些殉葬妃子的年岁,从十多岁到五十岁不等。活人殉葬,在殷、周君王死后就已经很盛行了,这一残忍的制度一直到于清代康熙年间才被禁止。

那么,殉葬的妃子到底是怎么挑选的,哪些妃子需要殉葬,殉葬妃子又都是怎样的死法呢?接下来,我们以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殉葬妃子,即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入手,来进行详细梳理。

阿巴亥是乌拉那拉氏,她是清朝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她本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12岁那年,失去父兄的阿巴亥被叔叔以“保全部落”的名义,嫁给了大自己31岁的努尔哈赤。

因为容貌清丽加上温婉贤淑,阿巴亥刚刚嫁给努尔哈赤就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宠幸。1605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1612年,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两年后,阿巴亥又生下第十五子多铎,母以子贵,十年就生下三子的阿巴亥被努尔哈赤视为心肝。努尔哈赤尤其疼爱阿巴亥所生的14子多尔衮,而且大有传位于多尔衮的意思。

然而也正因为此,阿巴亥被迫卷入了宫中的权利之争波涛汹涌,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利之争祸及阿巴亥,在党争中,阿巴亥甚至遭受过污蔑,但好在努尔哈赤一直站在身边保全她。但努尔哈赤毕竟年老了,1626年,86岁的努尔哈赤病逝了。努尔哈赤病逝时,仅有阿巴亥陪在身边,故立储之事陷入迷局。

随后,失去汗王庇护的阿巴亥被皇太极为首的诸王威逼,他们宣称先王遗诏让阿巴亥殉葬。阿巴亥当然知道汗王不可能让她殉葬,于是她拼命辩解,但皇太极等丝毫不肯退让。

前面我们讲到,殉葬时的妃子是有选择的,并非只要是妃子就需要在皇帝死后殉葬, 那么到底是怎么规定的,身为大妃的阿巴亥是否应该殉葬呢?

我们来看王士禛《池北偶谈》里的记载,在此书中,王士禛写到: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另外,根据记载,一般生育子嗣的妃子,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殉葬,因为她们还负有养育皇室的重任。再回过头来看阿巴亥,她是正妃,并非仆妾,同时她还生育了3个儿子。所以,按照礼制:阿巴亥不应该殉葬。

但阿巴亥最终还是在皇太极等的逼迫下,背叛殉葬了。她之所以如此,也是出于保全她三个儿子而考虑的。


古代的殉葬,一般有四种死法。

第一种是毒酒

这种死法十分温和,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她死亡,担任办事的会将受害者的遗言直接记载上去,他们会选择请他们吃饭,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选定为殉葬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多是的无声无息得死去,这其中没有恐惧感。

第二种是上吊

第二种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见到,通常上吊殉葬又被称为“白绫殉葬”,通常会有一位太监,手捧白绫走到你的面前,将其一切的妃子全部集合一处,他们下命令让妃子直接上吊,太监会去劝导她们,这是和皇帝去享福。在这期间,如果嫔妃不肯的话,太监就会直接踢掉板凳,让她们魂归西天。

第三种是活埋

这里的活埋和通常意义上的直接活埋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在下葬的时分,将殉葬的妃子们直接推入墓道里,让她们在这里等死。一般情况下,因为墓道封锁性极好,所以这些殉葬妃子没有逃脱的可能。个人认为,这种方法相对而已是非常残忍恐怖的。

第四种是水银殉葬

这一殉葬法,是患有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朱元璋皇帝发明的,大概也只有拥有此种人格障碍的人才能发明出这样残酷的殉葬法。具体是:先将殉葬妃子麻醉,再将其脑袋撬开一个洞,将其身体全部灌满水银,或许从受害者嘴巴直接灌进去,这样做的原因是:水银有很强的防腐性,此法可以让死者身体永远都不腐朽。


再回到阿巴亥殉葬时,因为她身份尊贵,是大妃且生前深得汗王宠爱,所以,她的死法也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尊严:白绫赐死。


可叹,阿巴亥死前,哭求皇太极让她见一见爱子多尔衮再走,但这一要求被皇太极当即拒绝了。一来,皇太极怕时间越长越容易生变,二来,怕阿巴亥和多尔衮说什么不该说的话。所以,在努尔哈赤新死后不久,这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可怜女子,就匆匆追随努尔哈赤而去了。当时,阿巴亥年仅5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