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那么腐朽为啥还有很多人反清复明?

ベ断桥烟雨ミ2670


最大的原因在于明朝是汉人统治的中原正统王朝,汉人处于主导地位,明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相较于清朝的统治,被满清统治的中原汉人层出不穷的反清复明,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对于汉人统治的怀恋和对满清统治的不满。经过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清朝是满人统治的王朝,不管什么民族,如今56个民族都是中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大家和谐共生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但是在封建社会中,满清人少而汉人多,满清政权君主虽说奉行的满汉一家,但是毕竟亲疏有别,所以满清政权是防着汉人的,限制汉人的,相较于明朝汉人正统,汉人的地位要高很多,满清时期,汉人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剥削,所以也就导致不少汉人的不满,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反清复明的起义;

第二、虽然明朝在后期统治是十分腐败,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火的侵袭,不过相较于满清入主中原时,对于汉人的残酷镇压,犯下烧杀抢虐,屠城等罪行,这些罪行都是埋在汉人心中仇恨的种子,在这时候,满清从顺正开始,康熙,雍正、乾隆都实行了严酷的文字狱,一切反清的字眼的出现,都会被施以重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反清复明的种子,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就会爆发;

第三、在清朝后期,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从天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白莲教等起义来看,都是煽动汉人的仇恨,起来反对清朝的统治,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清复明,至少它是可以利用的,利用汉人与满清之间的嫌隙,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海观世界


首先,“反清”是真,“复明”是假。

实际上,明朝末年不光朝廷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就连老天爷也仿佛想要灭亡明朝,自崇祯即位以来,更是天灾不断,而且还要面对关外满清八旗的不断侵扰。在天灾人祸,内外交困的重重打击下,当时的广大底层百姓早已到了无立锥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天下百姓其实对腐朽的明朝也早已是痛恨不已的。不然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也不会有市场,并且迅速蔓延整个北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灭亡明朝的,可不是关外的满清,而恰恰是明朝自己,是对明朝深恶痛绝的那些农民起义军。

所以,要说在明朝末年,明朝依旧广得民心,那是不可能的。但相比于野蛮凶残的满清,身为汉族王朝明朝毕竟是“根正苗红”。



正所谓有对比,就有优劣,因此在广大汉族百姓看来,同族的明朝总比满人的清朝要更加靠谱。再说了,要想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家天下,总得有个合理的旗号吧。所以,“反清复明”自然就是最合理的旗号,实际上这就和元末红巾军起义,把死去近大半个世纪的“大宋”都搬出来的做法是如出一辙的。

因此,清朝时期的“反清复明”运动,“复明”是假的,“反清”倒是真的。实际上,就是主体民族汉族与满族统治政权之间的矛盾,而并非真的是前朝复辟势力。



其次,“反清复明”运动的实际响应人数并不多,规模和声势也没有我们普遍认为的那么浩大。

事实上,现在我们之所以对“反清复明”运动耳熟能详,主要是受很多文学作品、武侠小说的影响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天地会组织,虽然历史上也确实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没有武侠小说描绘的那般强大,远没有到威胁清朝统治的地步。



当然,“反清复明”运动也是有一段高潮时期的,这主要集中在清朝初年。由于满清入关之初,在南下灭亡南明的过程中,犯下许多血腥的屠城惨案,加上满清贵族早年的圈地运动和削发易服的一系列的弊政,极大的激起了广大汉族百姓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各种反清斗争便此起彼伏的爆发。

到后来,在满清初步平定天下后,又由于康熙的削藩行动,一下子激起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反叛,史称“三藩之乱”。起事之初,吴三桂为了争取汉族百姓的民心,于是再一次把早已死去的明朝搬出来,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反叛朝廷,而这就是反清复明运动在历史上的最后一段高潮了。



后来,随着三藩之乱被镇压下去,台湾的明郑政权的覆灭,“反清复明”运动基本上就被镇压下去了,各地零星的抗清的斗争也逐渐转下低下。而自康熙开始,清朝统治者开始不断吸收汉族的统治文化,尊奉儒家,并且重用有能力的汉臣治理天下,极大的缓和了满汉矛盾,开创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而随着清朝统治基础的不断巩固,“反清复明”运动也就越发的没有市场……



这些历史要读


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执政者都是中原人也就是汉族,只有元朝和清朝,是蒙古族和满族。儒家思想让人们对家族,血脉看得非常重要。汉唐宋明中,无论是哪个皇帝被起义军推翻,无论是哪个人昭告天下,总归是汉人。但是蒙古族和满族统治天下,对于百姓来说才是国破家亡的含义。今天,中华有56个民族,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但是,尤其是在清朝统治初期,许多反清复明的人都把满族做侵略者看待。

满清贵族在建立清朝政权前,并没有在中原生活。明朝末期,明政府腐败无能,满清贵族打算进入中原,统一天下。清兵入关后,汉人数量巨大,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最著名的就是剃发留辫。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留辫有违人伦理法。许多人宁肯掉脑袋也不剃发。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与满族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为了让汉人服从满人的统治,满族人用了许多残忍严苛的政治措施对待汉人。

许多的汉人不满满族人统治原本是汉人的天下,一些爱国人士投身于“反清复明”中,希望汉人的天下回到汉人的手中。在清朝统治种,许多的官员都是汉人官员,和满族官员相比地位不会太高。“反清复明”的拥护者就联合一些明代旧臣反抗清朝的统治。这些反抗者并不害怕死亡,对于他们而言,反清复明其实不是对明朝的留恋,也不是忠于大明朝,而是忠于民族,忠于祖国。


野史共享


首先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而中国从古至今汉族占比都很大,汉人地位最高的就是明朝时期,

其次清朝是一个实行大满族主义的王朝,清王朝入关时对汉族人的血性屠杀和入关后对汉民族的歧视压迫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怀念明朝统治时期汉族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明朝虽然后期民不聊生,但和清朝相比,孰优孰劣,高下立现。

而随着明朝的灭亡,人数较少的满族皇帝建立的清朝,必然会优先对待本民族而削弱汉族人的社会地位。让很多汉人开始思念明朝而反感清朝的不平等统治。每当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起义叛变,就会有很多对清朝不满的汉人跟随。


芦苇少女重拾旧梦


反清是真,复明是假。

大明王朝不得不说确实很腐败,但是其实整个封建历史时期哪个朝代不腐败呢?时期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换汤不换药,真的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大明王朝腐败估计在整个历史时期也是少见的,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开始的杀伐,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过最后的大明王朝会是这样的。可以说出了朱元璋,朱棣几个皇帝之外,整个大明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能拿得出手的呢?建文帝一心削藩把自己的皇位搞没了,土木堡之变差点就让大明亡了,死在女人床上的,一心求仙问道的,几十年不上朝的,一门心思做木匠的,看看这些人是做皇帝的吗?大明能够坚持两百多年不亡也算是厉害了。

就这样皇帝把大权都交给了内阁,宦官。所以大明朝廷基本上一直都是乌烟瘴气的。但是大明灭亡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呢?

其实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明是汉族正统,而满清是蛮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自古以来,所有的民族其实都一样,而且汉族自古以来的优越感,更是不可能允许外族入侵啊。在当时来说满清就是外族,大明亡了,所有的汉人都是遗民了,国破家亡,能不起来反抗吗?

但是真正一心反清复明的其实没几个,虽然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多,比如说台湾的郑家,民间的天地会,还有一开始的李氏朝鲜都是支持大明的。郑家就不说了,算是真的反清复明吗?也只是自己想当皇帝而已。天地会也就说说而已,李氏朝鲜就更不用说了,喊一下口号而已。后来的吴三桂造反也是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但是有几个人相信呢?

其实反清复明的口号一开始喊出来的时候,本来响应的就不多,满清入关一开始确实不得民心,但是后来的继承者做的实在是太好了,可以说满清在整个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算是做的最好的了,看看到了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太平天国占领了半壁江山,最后还能让大清延续几十年。不得不说清政府在管理这一方面做的比大明强的太多了。以至于把中国人的奴性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历史研究所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皇帝有愚忠的思想,人民以自己是朝廷的子民为荣。如人们自称为“大明子民”、“大宋子民”等。

人们普遍有怀旧的心理,就如祸国殃民的董卓死后,大文学家蔡邕竟会怀念他一样。腐朽的清朝灭亡后,也有很多遗老遗怀念清朝的好,有的人为此甚至一辈子留着长辫子。

清朝初期:反清复明是为了反压迫

清军入关后,满族对于汉族保持着相当的戒心,对关内的汉人采取高压统治政策,颁发了“剃发易服”等政策,强迫汉人被脱掉汉服而改穿满人衣冠、强迫汉人发式改为满洲发式。这些措施引起汉人的激烈抵抗,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

为了反抗清统治者的压迫,汉人秘密成立了反清的民间社团,如天地会等。这些社团以“反清复明”做为社团的目标,反抗清朝的统治。

清朝中期:反清复明是工作

清朝中期,社会已趋于稳定。这时“反清复明”只是社团的口号,人们以此来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天地会此时已转变为“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南少林精神,以除暴安良为社团的目标了。

清朝晚期:反清复明是反封建

清末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外国列强的侵入总是割地、赔款求和。因此,反清复明再度引起了热潮,当时最大的反清复明组织就是洪门。洪门创于明末清初,以朱元璋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洪门是国民党的成立的源头,是推翻清朝鞑虏的主要力量,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把它分为出钱和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推翻清朝后,国民党认为中国落后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反清成功后并不恢复明朝而是建立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国。

朝鲜也反清复明

明朝灭亡后,朝鲜仍沿用崇祯年号。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

李朝孝宗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曾倡议北伐。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

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朝鲜才中止了其北伐计划。


扬生解史


想必许多人都看过鹿鼎记,鹿鼎记中有这么一段历史剧情让人非常的感兴趣,那就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天地会是否真实存在尚不可考,但反清复明是真实存在的在,国语辞典记载所谓反清复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王室。”后引申为:“推翻异族统治,拯救中华。”

反清复明是明朝北都被李自成攻占,清朝继而灭亡李自成,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在台湾的延平王和清初朝鲜王朝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

反清复明的爆发要从清军入关说起,明朝是由汉人统治的政权,汉人最大,而对于人数最多的汉人来说也是非常满意的,但是清朝则不一样,满足政权的统治给汉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满族统治实施“大满族主义”、“满族至上”方针的王朝,整体满族八旗子弟,“不农不商不工,坐食汉人膏血”,光这一方面就让反清复明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清军入关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所以采取了高压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汉人文化受到了冲击,生活方式被强行改变,尤其是剃发令,对于汉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于是有许多民间的仁人义士自发的展开了反清复明的运动,这些有散兵游勇组织起来的运动,其实并不能对清朝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是不断的反清复明运动也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苦恼,于是为了彻底根除这种现象和判断的,发现清朝统治者爆发了多次的大屠杀,就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等等。

不仅如此,清朝还施行了非常严格的文字狱,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全面控制汉人,其实这里也有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就是明朝统治者已经那么的腐朽不堪,但是许多老百姓却还是依旧愿意恢复明朝的统治,不知大家对这一矛盾点有什么看法?

要知道在明朝崇祯末年,虽然对外号称中央军50万,地方部队20万加起来70多万的兵力,虽然数量上可能有点造假,但是明朝末年的军队其实还是有点实力的,虽然朝堂之上腐朽,但是在军队中有袁崇焕的20万关外部队,还有吴三桂的三十万卫戍部队,光这二人手底下的人就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如果不是吴三桂突然反水,到底是清朝还是明朝统治天下还不一定了,所以吴三桂也被后世评判为千古罪人。

明朝统治者即使腐朽不堪,赋税沉重,但是百姓依旧愿意拥护明朝统治的原因,其实要从明朝跟清朝两个方面来说,先来说说清朝,清朝入关以后,一开始还算是对百姓面前有所伪装,戴着伪善的面具向百姓承诺减少赋税等等,直到清朝统治者占领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后,开始站稳脚跟的清朝统治者就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镇压汉人的反抗,还强迫全国人民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被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灌输了2000多年的汉人,根本不愿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所损害那是不孝,再加上许多读书人带头奋起反抗,普通老百姓也就被煽动起来了,而最重要的就是清朝统治者当年承诺的减轻赋税,却因为入关以后战事不断,反而还加重了不少,这种言而无信的行为让普通民众对于清朝的统治更加不满。

再来说说明朝,明朝其实也不是什么多么贤明的统治,百姓之所以对明朝有好感,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光这一点就让许多普通老百姓对他感到十分亲切,朱元璋是汉族的农民。

他的政权建立在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中国历史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汉人主导,汉人政权被推翻,汉人当然心中不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就有许多的人走上了反清复明这条道路。

最后再加上清朝政权的建立,并不全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当年明朝末年李自成奋起反抗,把明朝打的几乎都没什么战力了,在这种鹬蚌相争的情况下清朝反收渔翁之利,所以许多人对于清朝的统治都表示不服气,在这番乱世之下,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反清复明组织,就比如白莲教,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徒,称白莲道人。

通俗点说就是俗家弟子,不剪头发,不穿僧衣,元代的时候白莲教已经成立,一直到了清朝,还十分活跃,白莲教也加入了反清复明的队伍之中,当时坚持反清复明的还有李定国,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

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张献忠南征北战,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归顺了南明政权,这个李定国确实有点本事,在清朝顺治9年的时候,就曾经出兵8万进攻湖南,清军主帅丁南王孔有德,被他逼得自杀,于是清朝又派了15万大军前来镇压,李定国善用兵法将清军团团包围以后,让这15万清军溃不成军,主将也被斩首,李定国坚持反清复明整整17年,算得上是一位英雄豪杰。

反清复明队伍中还有另外一位大佬,想必大家都听过他的名字,他就是郑成功当年郑成功带领父亲郑芝龙旧部在东南沿海靠近,成为了南明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直到清朝顺治16年真成功,率领大军被罚,取得了巨大胜利,包围了南京。

但是却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只好全部退回了厦门,后来郑成功又在东印度公司手里抢回了台湾,急病而死的郑成功,在死前悲愤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反清复明运动从清朝建立,一直活跃到了晚清政府退位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从一个朝代建立之初一直到朝代灭亡都有反政权人士活跃,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月夜羽夕


老陈来回答:

”反清复明“伴随着清军入关到清朝终结,是汉人对清朝采取对抗及军事行动的一项重要口号。与明朝是否腐朽无关,每个时期的目的都不一样!


1、清朝入关初,“反清复明”是汉人社会最有力的动员口号。

无论“太子”、“朱三太子”是否真伪,实为民间反清斗争的重要象征。

“思明裔之一种公名”

从“皇太子”、“朱三太子”、“牛八”的频频现身,再到伪托明裔发起反乱,实际呈现了有清近三百年间,汉人各阶层反抗清廷政治压迫、民族压迫的一条重要轨迹。


2.清代民间“反清复明”斗争,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关系。

雍正《大义觉迷录》卷一曾感慨此种现象之披靡远超前代:

“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胤禛此话,只道出此种现象以本朝为烈,却未揭明掩藏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而关键原因就在于:清朝作为少数族人所建王朝,其对汉民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尤其清兵南下征服中使用大规模暴力,不能不在汉人各阶层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并激起他们长久和坚韧的反抗。‘

这就构成汉人社会“反清复明”诉求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汉人社会根深蒂固的中原王朝“正统观”,儒家“华夷之辨”思想等,也助推了此一政治诉求的传播与传承。


3.清代民间“反清复明”活动席卷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由盛而衰,具有阶段性特点。

顺治年间,清兵南下,暴力征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反清复明”成为汉人各阶层最集中的政治诉求,这一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明室嗣裔是汉人反抗的重要象征

康雍年间,清朝统治秩序建立,经济繁兴,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民间“反清复明”活动渐失动力。伪托明裔现象虽时有发生,但起事规模缩小,影响有限

乾嘉年间,清朝实现空前“大一统”,满汉矛盾进一步缓和,但清政权盛极而衰,官贪吏蠹现象明显滋长,贫富对立冲突也在加剧。这一时期爆发的大规模反乱(如川楚陕白莲教起事)的基本背景是“官逼民反”

起事者的基本诉求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即使有反官府行为,也缺乏明确反清意识,更遑论专门针对民族压迫的口号。毕竟,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官府贪黩,民不聊生,而非民族压迫。

道咸以降,清王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为汉人社会的反清反满斗争重新注入了活力。崛起于广西山区的太平天国,秉持“反清”、“反满”双重目标,在民间反抗史上谱写了重要篇章。

“反清”与“反满”,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口号前者针对国家政权,后者针对统治民族。迄至清末,几乎所有民间会党或组织,无论新旧,均扬起“反清”、“反满”的旗帜。

与此同时,“反清复明”的口号虽时有显现,实际影响却极其有限。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斗争的焦点随之转移。

关键一点变化是:随着西方民族观与民主观在海内外汉人精英中的传播,将推翻清朝统治(即所谓“反清”)与重建汉人帝制(具体表现为“复明”)相熔接的传统诉求明显落伍,远不足以发动广大民众投身一场大规模战斗。

而当时的革命党人,无论是章炳麟:

“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还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理论,都主张将民族革命与制度变革(推翻帝制实现共和)毕其功于一役。

光绪三十三年,广西会党首领王和顺加入同盟会,率众在钦州起义。他在自述由“反清复明”到接受孙文革命纲领的转变时说:

“民族主义虽足以复国,未足以强国,必兼树国民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

上述事实说明,近代中国的发展已对社会变革提出更高要求,而“反清复明”的传统诉求恰恰不包括革新制度的内容。

这正是其残余的一点影响力在清末革命大潮中彻底丧失的主要原因。


老陈谈趣史


反清复明意味着人民盼望着回到明朝的统治,说明清朝的统治比明朝的统治还腐朽。在腐朽的明朝生活不下去,在更加腐朽的清朝自然也生活不下去。反清复明是民族意识的自然反应,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并不想接受少数民族满洲族的生活习惯。从本源上说,反清复明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先进的经济模式对落后经济模式的反抗。是社会转型不顺利的情况下的一种暴力性对峙。

具体分析下,想要恢复腐朽的明朝统治的反清复明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1点: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忠臣不事二主,忠于明朝自然就反对清朝。

从孔子到董仲舒,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儒家一直教授的就是四书五经,强调的就是忠君爱国。明朝再腐朽,明朝的皇帝再不正经,也有效忠于他的力量。这些力量是不可能效忠于清朝的,也是不可能被清朝信任的。所以,这样的力量除了反清复明还能干什么?!

从秦朝到清朝,皇帝一直在采取巩固皇权的措施。几千年下来,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忠于皇帝,几千年的天子喊下来,皇帝已经成为了神的化身,皇权已经具有了神圣性。明朝的皇帝是神的化身,是不可侵犯的;所以,反抗明朝皇权就是反抗神权。对于有的人来说,反清复明是神的旨意。另外,明朝的皇帝比其他王朝有骨气的多,人民怀念明朝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脊梁。

忠君爱国,所以反清复明。

第2点:清朝统治中国的过程中用了太多暴力手段及生活习惯的强迫融合都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情绪。

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血腥和暴力。无论是扬州十日还是嘉定三屠都是以人命为代价的,这种人命的杀戮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因为清朝的暴力手段给人民的印象是社会没有安全感,一个不能给人民带来安全感的政权必然要被人民反对。

最严重的是,占人口极少数的满洲族竟然强迫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顺从他们的民族习惯来生活。如不顺从他们的命令剃发易服,就要进行杀戮。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人本身最不愿意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带来人内心最深处的厌恶和不认可,更何况是几千年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既不认可生活习惯,也不认可民族文化,志既不同道又不合,不反清复明还能干什么?!

没有安全感和同一志向,只好反清复明了。

第3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了小农业经济的极大阻碍,但清朝却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来发展小农经济。

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就已经高度发展,明朝中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旧的封建制度虽然不能一时消灭,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可以拖延一段时间,但封建制度却不能再加强。然而,清朝统治中国后封建制度又在强化,强化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经济政策,但到了17世纪已经不能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清朝是怎么做的呢?清朝仍然在延续甚至加强加强重农抑商的政策。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一样,重农抑商也应该被废除。如果清朝不废除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那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就只能反清复明了。

小农经济拥护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反对明朝。经济发展是反清复明的最根本原因。

第4点:儒家思想的文化专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市民阶层要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要求。

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经济的独立要求思想的自由,经济的独立要求个性的发展。如果有哪一种势力禁锢人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必然受到市民阶层的反击。人民向往自由的精神,而清朝却禁锢市民的个性与思想自由,所以市民就反清复明。无论如何,明朝的社会环境宽松一些。

从董仲舒以来,儒家思想就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这种传统思想应几千年的时间严密地控制了中国的社会,社会的习俗已经完全儒家化。不仅儒家实行文化专制,清朝还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文字狱,大肆牵连无辜民众。突出个性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传统儒家思想和社会习俗的,所以市民一定会反对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对文化专制的反对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反清复明。

文化专制是反清复明的诱因,向往自由所以反清复明。

第5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但专制的强化却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封建社会形成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在强化,皇权企图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尽管这种控制会使社会失去活力,但皇帝并不在乎社会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创新。失去创新的社会会自我进行调整。

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减弱对人身的控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是减弱对城市和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这种控制的减弱在清朝正在发生,只不过没有跟上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的发展与专制的强化形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对矛盾。这种矛盾要求反清复明。

专制和社会控制的加强逼迫人民反清复明。

第6点: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导致反清复明式的反抗斗争的发生。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也会进步,文明的进步最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的转型。怎么转型?从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如果转型不成功会怎么样?暴力斗争。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中国当时虽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但中国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市民阶层要求消灭地主阶级,地主阶级要进行反抗。消灭与反抗的对抗就是反清复明。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是反清复明的社会根源。

所谓腐朽明朝表面上的反清复明在实际上是封建主义发展模式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斗争。


历史纬度


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想利用扶苏、项燕等名望反秦。

元末明初,韩林儿、刘福通起义,立国号为“宋”,称日月重开大宋天,有恢复宋朝之意。

反清复明也是想推翻清朝统治的一种口号。组织任何活动都要找原因,找理由的。像打仗要师出有名一样。吴三桂命人绞死永历帝父子,叛乱时还提出反清复明呢,因为这个口号当时最有号召力,包括以后的白莲教起义。反清复明不一定恢复朱姓江山,而是要推翻满清统治,像吴三桂、郑经都让自己当一把手,让也没扶持朱姓人当皇帝,但是假如成功了,那是推翻满清异族统治了。等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太平天国起义和孙中山反清斗争根据实际情况就提出更有号召力、更科学、更合理的口号了。

明清之际斗争比单纯农民起义复杂,一般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造成的,明朝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为主了。我们常称赞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临死前告诫部下一句话很明智,有水平。张献忠告诫部下:自己死后,让部下赶快归投明朝。明朝有近三百江山,还是正统所在。让部下不要投降清朝,不要做不义的事情。那时候,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虽然明朝有些腐朽,但是当敌当前,还是应该以抗清为主,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