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东风谈感悟


刘太公的地位比较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从平民晋升的太上皇。有资料说他叫刘煓、刘执嘉,不过是书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姓名,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后人讹传。作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为在历史上无先例,所以有关待遇情况怎么厘定,着实让大臣们为难了好一阵子。



刘邦虽然很粗鲁,但对父亲还是比较孝顺的,有时候还拿旧事跟父亲打打趣。史料关于刘太公的事迹非常少,刘邦对父亲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封太上皇

刘邦做皇帝,刘太公尚在世,按规矩,刘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见父亲。拜见父亲就要行礼,理所当然,要行“子拜父礼”。可问题是,子拜父是家礼,对一个国家来说,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刘太公的管家提醒刘太公:虽然皇帝是您儿子,但他毕竟是君,您是臣,这不合适!


刘太公实诚人,一听有道理。等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手持扫帚,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等刘邦。意思是,我是为您打扫庭院的仆人!

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这哪成,传过去,我这皇帝目中无父,该怎么治国?

这件事被丢给大臣们讨论,有大臣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太公的身份就变成君了。

在封建社会,可以称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们见了他们,都要行君臣之礼,他们相互间,行家礼。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国家君臣大礼,又兼顾了家庭伦理。

建新丰村

这个故事不见载于正史。说刘老太公住进偌大的宫殿,开始还很新鲜,把御花园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挺高兴。但时间一久,不开心了,以前的街坊邻居不见了,村头纳凉的老槐树也没了,平时可以摸点鱼虾的小河沟也没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习惯。

刘邦一看老父亲闷闷不乐,一问明白了,人老了,不习惯环境的变化,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过了段时间,刘邦对刘太公说,咱回乡去。把老头乐坏了,跳上车就要走。


车行不远就停了,刘太公一撩帘子:远远一条黄土大道,道路尽头一颗大槐树,一条不宽的小河沟,弯弯曲曲伸进一个小村子。

咦!这不就是家乡的小村子吗?人还没靠近,路两边,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黄狗,都在路两边等着他!

原来,刘邦特地在长安附近,完全按家长的结构,重新建了一个村子,并且把家长的父老,全部移居过来!

打趣逗乐

在朝堂上,刘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刘太公身边,他还是刘季,一家人还经常开开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刘邦像个恶作剧的“坏小子”,得意洋洋地问刘太公:当年你老是说我败家,游手好闲,总夸二哥好,说他会置家业,您老现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谁置下的家业大!

史书没交代刘太公怎么答复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娘的,为你这个家业,老子提心吊胆做了多少年俘虏,还差点被人炖了,你得意个屁!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把刘太公和吕雉扔给了项羽做俘虏。楚汉战争焦灼之际,项羽一急眼,差点烹了刘太公,大锅都架上了。老头看着滚开的水,想想自己即将变成一锅肉汤,吓得两腿直哆嗦。


更让刘太公绝望的是,混蛋儿子竟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炖了咱爹,别忘了分我一碗汤!

天下有这么混的儿子吗!

估计提问者及后世很多人,以此认为刘邦就是个不孝子,当了皇帝也不会对刘太公好到哪里。

其实,不能以极端环境下的言行,来考量一个人品行。在当时情况下,即便刘邦痛哭流涕,哀求项羽,有用吗?答应项羽退兵,项羽就一定会饶过刘太公吗?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也无法拿天下这个大利益做赌注。

刘邦的混话,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攻心策略,我怀疑,这话是陈平教他说的。

事实上,刘邦做皇帝后,对刘太公还是非常孝顺的。


寻根拜祖


刘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绿帽子”不介意,事后还要帮人养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天,刘太公外出做农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泽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着一条黑龙,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后诞生一子,取名叫刘季,用现代化话讲就是刘四。伯仲叔季嘛,现在他们家已经有了刘伯、刘仲,也不知道刘太公为什么不把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刘叔,可能有什么特殊寓意。

这个刘季很争气,逛妓院调戏女子,游手好闲。但见过他的人,都说此人仪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为。而他自己大概通过狐朋狗友的关系,当上了亭长一职,官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乡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那时他做过最自豪的事情,不过是出差咸阳,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心生羡慕,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史官,当场记下这句话。

然后各种打怪抢地盘,最终击败大boss项羽,缔造了汉王朝。作为皇帝,“刘季”这个名字实在太土,于是改成刘邦。

作为他的“养父”刘太公,当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刘邦下乡省亲,路过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亲刘太公,太公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会讲话。他严肃地对这个“养子”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上虽为人子,但即为天下之主,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是你的臣子,只有这样,臣民才会尊重你!”

后来,太公听说刘邦途径南郡华阳县(今湖南岳阳华容县),当即出门去迎接他,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刘邦大惊,急忙下车去扶太公。

太公说“帝,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乱天下之法”。于是刘邦封太公为太上皇,赐金五百斤。


本草百晓生


刘邦在击败项羽,当上了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很小的尴尬。那就是如何对待自己老爹刘太公的问题。如果于公而言,自己是皇帝,属于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连史料中,都不惜要写一个很传奇的事情。

比如,龙和自己母亲交媾的情节,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现在和刘太公还是以父子相称,反而有些很难说的过去。于私则刘太公真的是自己的爹,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要是让自己的爹下跪,于伦理不符,这样做也是很难的。

刘邦必须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缓解一下小小的尴尬,让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执行父子里,还不会和正常礼节相冲突。于是太上皇的名词就出现了。

刘邦和他的手下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皇帝是秦始皇发明的,他并没有追封什么太上皇,原因在于,秦国本身就是有宗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刘邦本身就是平头百姓,那就必须要在皇帝这个名词上做一些文章。

太上皇,顾名思义,那就是皇帝以上的皇帝,一个有着最贵身份的吉祥物。刘太公就是以这样一个吉祥物的身份,载入史册。刘太公本身还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这些年,刘太公并不喜欢刘邦,认为他没啥出息。

当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刘太公的第一时间并不是高兴,而是差点吓死。刘邦无赖犯浑的一面,他是见识过的,想让刘邦认自己,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刘邦封他为太上皇之后,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变得合情合理。

刘邦开了一个好头,于是,在历史上,也有了一些太上皇,当然,后来的太上皇并不全是吉祥物。有的太上皇,比如李渊,皇帝当得好好的,然后就被架空,最后不得不当上太上皇。有的太上皇,比如宋高宗赵构,清朝乾隆皇帝。他们根本不愿意放权,又出于一些个人原因,不再当皇帝了。但这些太上皇,依然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权力,反而把真正的皇帝架空了。

无论后来有多少太上皇,太上皇的发明者刘邦,终于解决了伦理问题的尴尬,也长松了一口气。刘太公也很开心的当着一个吉祥物式的太上皇,每天衣食无忧的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安安分分的生活,没有了勾心斗角,骨肉相残。


小小嬴政


前言:刘邦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终于击败对手,如愿登上皇帝宝座,建国号为汉,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自然也是高官侯爵,成为皇帝的刘邦一改往日做法,对昔日的老爹也是格外尊敬起来。儿子孝敬父亲本无可厚非,可是刘邦已经是皇帝,让皇帝去对他老爹点头哈腰,于皇帝的威严有损。那么感觉别扭的不仅仅是刘邦,还有他的父亲刘老太公,面对这样的问题,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给刘老太公加太上皇的封号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是谁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呢?是刘老太公的家令,也就是刘老太公的管家。问题找到了,该如何化解彼此的尴尬呢?太公拥篲,迎门卻行。就是说刘邦上朝的时候,刘老太公拿着扫帚打扫。被刘邦看到后,下来要扶着刘老太公,面对这样的举动,刘老太公告诉刘邦,自己虽然是他老爹却也是臣子,刘邦贵为皇帝,不能因此坏了天下的礼法!该怎么做呢?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就这样,刘老太公成为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且还是没当过皇帝,却直接成为太上皇的人,不是被后世皇帝追封的,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直接称呼的。

刘老太公的太上皇过的怎么样?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当上太上皇的刘老太公对于刘邦大封群臣高兴之际,也想着替其他家庭成员谋一个爵位,其实这样的要求不过分,毕竟自己的家人也为大汉的建立出过力气。于是就跟刘邦说了说,刘邦的回答也比较实在,说不是忘了,而是怪大哥的儿子有一位人品怎么样的母亲。但是刘老太公已经开口,那就封她的儿子为“羹颉侯”。以此来嘲讽当年大嫂故意刮锅羞辱自己之事,经过此事的刘老太公才明白,自己除了时太上皇的名头存在之外,在朝政上毫无话语权,那就安安稳稳享受他的晚年生活。

时间久了,刘老太公却兴趣索然了,于是刘邦就问服侍的人:太上皇因何凄怆不乐?(太上皇怎么不高兴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刘老太公思念故人与故土了,刘邦就在京城附近造了一座新丰城,其设施,所住居民皆为故乡所有,其仿造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像呢?就是每家的鸡鸭牛羊都能自己找到家。有老友在旁,又有朝廷的良好待遇,刘老太公自然安享晚年。

刘老太公的太上皇称号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孝顺之举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这是《史记》中对于刘邦的描述,说他性格豪爽,不喜欢做农活,在壮年之时当上了泗水亭长,这不奇怪吗?光豪爽就能当上泗水亭长?唯一能解释是刘老太公的支持。因为刘邦与他的哥哥嫂子关系不是太融洽,也难怪兄弟关系不睦,刘邦人到了壮年还游手好闲不说,还屡屡带好友回家吃饭。

哪来怎么硬的关系让他当上亭长的?靠在县衙做事的萧何吗?恐怕萧何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刘邦谋职,唯一能解释就是刘老太公的帮助。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已经贵为天子,对待自己的老父亲好点也是理所应当了。至于形势所需,前面已经提及,在私他们是父子,在公却是君臣。要化解谁该拜谁的尴尬问题上,提升刘老太公为太上皇的地位,一切自然能迎刃而解了。

相关史料:

《西京杂记》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楚元王世家》


农夫说历史


史无前例的尴尬

汉高帝四年,西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发现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尴尬事儿:那就是自己当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亲刘太公,还在人世,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如果按照君臣的礼节:刘太公需要朝拜刘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礼节,刘邦要给自己这个一辈子没见过啥世面的父亲请安。

这就尴尬了:到底谁该去朝拜谁?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个朝代,对刘邦来说没有任何借鉴性:因为夏的创立人启来自禹的传位,而禹来自舜的禅让——这和刘邦的情况,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而至于商汤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来就是诸侯,也和刘邦这种情况没有可比性。

刘太公的短浅

刘太公住进长安的皇宫以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根据正史,刘邦本来叫刘季,刘邦的父母,分别被史书上记载为刘太公和刘媪,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刘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战国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们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刘季,说白了就是刘老三——刘老三成了名字,这说明什么?


而刘太公,说白了就是刘老头,刘媪说白了就是刘老太婆——至于现在说什么刘邦他爹叫刘执嘉,他妈叫王含始的,这个说法是晋朝有个叫皇甫谧的书生说的,来源依据可以理解成皇甫谧跳大神得到刘老头、刘老太的托梦而来。

刘太公夫妇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因为刘邦的关系,多半一辈子连他们村的地界都没走出过,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世界就他们村那么大,而他们的世界里,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庄稼把式——乐意好好种庄稼、干农活的那种人。

而刘邦非但不愿意当庄稼把式,还看不上这种工作,甚至还曾经在战国时代在外游历,并且,结交一些刘太公眼里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谈论一些刘太公觉得没啥用的话题。

总之,刘太公眼里,刘邦是一个另类,而且特别没出息、特别不务正业的儿子,而刘邦内心深处,对这个没有啥见识的老父亲,也是持鄙视态度的。


太上皇刘太公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本着衣锦还乡的心态,把刘太公夫妇接到皇宫,不过刘邦不是出于什么孝心(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刘邦的成长经历受到太多刘太公的白眼,心理阴影总是有的),而是出于炫耀。

因此,刘邦再给刘太公请了几次安以后,就打法刘太公宫里的主管带话给刘太公,告诉刘太公: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而你刘太公还只是个平民,平民怎么能接受皇帝的请安呢?

刘太公没见识,但是不傻,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于是,当刘邦再来假惺惺的请安以后,刘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刘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请安。


而刘邦虽然达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儿也都封了爵位,可刘太公还是个白丁,这也太别扭了?

这时候有人给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可以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让他有个与众不同的称号。

刘邦于是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不过刘太公这个太上皇当的很不舒服,因为刘邦的心理阴影经常发作,他经常当众调侃、揶揄刘太公:你以前总觉得我没有出息,那么你跟我说说,你以前认为有出息的人,现在都在干嘛?是不是都在沛县(刘邦老家)种地呢?


藤树先生


刘邦当上皇帝后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刘邦之前夏商西周已经东周列国的春秋战国就是贵族之间斗争。夏商西周国王相当于部落联盟的首领,只不过由所谓禅让制变为世袭制,所谓的禹传子家天下。夏商西周之间政权更迭就像是部落盟主替换,即便是西周最强的时候也无法直接控制天下,只能通过分封制间接控制天下。但是分封制其实很脆弱,一旦宗主国出现衰弱,强大侯国就会起来造反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西周覆灭以及周平王东迁,周天子直辖领土和人口严重缩减,周天子再也无力约束诸侯。继而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随着诸侯国兼并战争继续,秦国商鞅变法横空出世,秦国通过法家严苛制度,通过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使秦国通过最残酷战争法则一统天下,从此郡县制和绝对皇权成了主导,秦国彻底废除以往的分封制,皇帝成为天下绝对主宰,拥有绝对权力。皇帝绝对权威也成为历史主角。

但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日子仅仅维持十二年,秦始皇一死,天下便立刻分崩离析,貌似强大无比秦王朝其实很脆弱,法家威信因此也颜面扫地。刘邦就是从沛县小吏起兵反秦,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先是攻入关中覆灭秦朝,接着打败了不可一世项羽,只是通过六七年的奋斗就超过秦国几百年积累。刘邦登基绝对不可一世。但是刘邦登基立刻感到危险,既然秦朝几百年积累几年间就土崩瓦解,那么他建立大汉王朝会不会走秦朝老路。刘邦总结东周与秦朝经验教训,决定采取郡县制加分封制。对于天下的核心地带由皇帝直接管辖实行郡县制,王朝边缘地带交给刘氏王族管理实行分封制,皇帝拥有足够的实力弹压分封王族,同时分封刘氏王族也可以威慑朝中那些野心勃勃外戚、权臣,刘邦认为自己设计天衣无缝。同时刘邦还找回儒家,利用孔圣人仁义礼智信用来教化麻痹臣民,同时用法家残酷刑罚约束臣民,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但是刘邦引进法家和儒家在自己刘太公那里遇到麻烦。按照法家学说,皇帝是拥有绝对权力所有臣民必须臣服拜倒在皇帝脚下。但是儒家又推崇孝道提倡三纲五常。刘太公是刘邦父亲,按照礼仪刘邦应该孝顺服从父亲,但是刘邦又是皇帝刘太公又是刘邦的臣民,必须服从刘邦。所以,刘邦就创造出太上皇这个职位,为刘太公量身定做的职位。


大块头看古今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刘邦在逃跑途中脚踹子女下车,在父亲被项羽绑架时要喝一口亲爹肉汤的行为倍受大家争议,多数人看来刘邦是一个薄情寡义、自私自利的人。

在此悄悄话为刘邦隆重辩驳,人家踹子女下车是为了分散目标,增加逃命机会;向项羽要口刘太公的肉汤,是将项羽推至道德高点,从而避免父亲被杀!

也就是说刘邦是一位重视亲情,孝敬父母的人。这在其当上皇帝后,对待自己父亲的做法上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正式成为继秦朝后的中原大地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的开国皇帝。

54岁的刘邦称帝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把精力全用在了封赏功臣、完善制度、稳固江山这些国家大事上。

刘邦发迹前,刘太公为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操碎了心;刘邦南征北战时,刘太公跟着颠沛流离,受尽了苦头……现在刘邦成了九五至尊,自然想着让老父亲享享清福。


所以刘邦不仅把刘太公接到了自己身边,而且百忙之中仍是不忘每隔5天就去拜见已经岁的老父亲刘太公。

刘太公老来甚慰,对刘邦也越看越顺眼,越看越骄傲。可是刘太公的一名侍从比较懂礼仪方面的事,忍了一段时间看不下去了,就向刘太公进言: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太公让侍从用大白话已解释也明白了:儿子刘邦现在是天下人的帝王,自己也是他的臣子。帝王拜见臣子,那么帝王的威望自然会下降。

刘太公是个明白人,所以在下次刘邦来拜见的时候他就拿着扫帚站在院子门口阻挡刘邦进屋。刘邦一问,太公就学着侍从的话煞有介事的说道:“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懵圈的就回宫了,回去仔细一琢磨,老爹说的确实是这么回事儿。自己白手起家从草根奋斗成皇帝,自己上面还有父亲这都是史无前例的事,这种情况下用什么礼节对待父亲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刘邦就召集自己的谋士集团开了个讨论会。

最后形成了两个决定:一是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就是不统治国家但是比皇帝大一号的这么一个职称,这样刘邦就可以有理有据,不失威仪的拜见父亲了;二是奖励提出这个问题的刘太公的侍从500两黄金,多亏了他的谏言才有了这个即维护了帝王威望又不失道德人伦的决定!

自此后刘太公便成了大汉朝的太上皇,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在皇宫里过上了安逸奢华的日子,可是日子久了刘太公又开始闷闷不乐起来,刘邦一问,原来太公想他操持了几十年的农活了。于是刘邦又给刘太公鼓捣了跟老家一模一样的庄园,刘太公很是喜欢……




就这样,刘太公在刘邦当上皇帝后也跟着过了几年好日子,五年后欣慰的离开了人世!


以史励人


刘邦在汉五年(公元前202年)称帝,摆在他面前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如何分封功臣。二,如何与功臣相处。这两件事在刘邦即位之初,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并没有意识到有多重要。

直至众功臣时常或明或暗聚集一起,或窃窃私语,或大发牢骚,或酒后拔剑肆意砍剁庭柱时,刘邦才觉察到这两件事必须马上解决。

第一件事,得以解决是听从了张良的劝导之后,刘邦有所感悟,这才决定对自己的仇敌雍齿大加封赏,稳定住了功臣。

第二件事,刘邦同样是听从了叔孙通的建议,定制仪式,排定官员位次,解决了功臣在朝堂之上放肆散漫的不堪局面。

一切重归秩序,刘邦与功臣包括功臣内部相互之间也处之安然,气氛融洽。

刘邦因此龙颜大悦,感叹做皇帝的好处。

然而,在这其中又发生了一段插曲,让刘邦左右为难尴尬异常。

那就是,自己的父亲刘太公究竟该不该和他人一样向他磕头拜见?

一边是君臣秩序,一边是人伦纲常。

按照常理来说,流氓皇帝刘邦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刘邦不务正业,不事生产,就连刘太公也不喜欢这个浪荡子。刘邦曾经当着文武百官,自称无赖并质问刘太公,究竟他和二哥刘仲谁的家业大?只为了报复刘太公早年说刘邦无论力气还是能力都不如二哥刘仲。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忌曹氏的名誉,与其生下私生子刘肥。

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为了减负,让马跑的快点,多次将吕后所生儿女大脚蹬出车辆,丝毫没有羁绊于亲情之中。

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桩桩件件,都不是一个能让老父亲倚仗为托付身后事的孝顺子。(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刘邦54岁。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按汉文帝刘恒15岁生子,刘太公在汉五年最少也得74岁。实际上或许更大,不可能生完一个马上接着怀孕,次年再生,还连续四次)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刘太公的预料,自己最为不看重的无赖儿子,竟然在树起反旗的八年后,成为了天下之主,可谓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反差之大,令刘太公是无所适从,作为一位一国之君的老父亲,他并没有万民之主的觉悟,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生活的质量。只是按部就班,叩见天下之主。

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以及家族成员的现状还有未来。

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刘邦对于父亲是有亏欠的,长年的担惊受怕以及近两年的牢狱之灾,这种亏欠获许对一个史上有名的“无赖皇帝”来说微不可见。然而,刘邦对待父亲的好坏,对于功臣以及其他人来说,可以反衬出刘邦心中打的啪啪作响的“小算盘”。所以,刘邦只得按照规划的礼仪进行五日一拜见,问安。(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矛盾也就在此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刘邦既需要尊重刘太公,在人伦纲常免除他人诟病,又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

最终,刘邦听从他人的建议,同时也在见到老父亲以仆役对待主人的方式,持帚相见。因此,创建了两帝并存的方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最终,刘太公在刘邦特意为他修建的新丰城,在左邻右舍环伺之下,在游乐之中,渡过了自汉四年九月“刑满释放”以来的最后六年,“大悦”而去。时为汉十年七月,即公元前197年七月。


唐代丹药


刘太公,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历史上第一位在世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一直居住在丰邑,丰邑属于项羽控制的地方。楚汉争霸起,刘邦派人接他父亲,但是被项羽的兵阻挡。后来汉军被项羽打败,刘邦的父亲和老婆吕雉被项羽抓住做了俘虏,项羽以此来要挟刘邦。项羽把刘太公放在砧板上,要挟刘邦要是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煮了。没想到刘邦答曰:

“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意思是我与项羽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真的要煮你父亲,记得也分我一碗汤。项羽大怒想杀了刘太公被项伯阻止。后来楚汉之争中项羽形势不利就把刘太公和吕雉还给刘邦,以换取鸿沟为界。

之后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开始时五天朝拜一次刘太公,像平常人对父亲一样。管家告诉刘太公:“您现在虽贵为皇帝之父,但是始终是人臣,不能让皇帝对您朝拜”。刘太公听了之后,刘邦再次来朝拜时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迎刘邦。刘邦大惊知道真相后,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化解了礼制的困扰。

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就令人把御花园的空地给他父亲种地。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对他父亲很好的。据《史记》记载,有次刘邦给刘太公祝寿时对他父亲说: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可见刘邦虽然对他父亲以前对他的教导有点小意见,但是也做了一个作为儿子的本分,对他父亲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