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自然界同類相食並不奇怪,那有沒有動物會吃自己?

量子宇宙


動物為生存,將老弱病殘吃掉保存自身實力的很多,但是吃自己的動物基本上是沒有的,只有保證身體的完整才能有更好的活動性以便捕獵,僅少數動物會自己吞吃自己。

同類相食是極端環境情況下動物適應性的表現,因為沒什麼吃的,進化中的適應就使它們會以所有可以吃的東西為食物,包括自己的同類。就生物的構造來說,同類相食沒什麼,只是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物質而已,生物的組成物質被吃進肚之後會經過消化吸收重新合成自身物質的過程,但是對於高等動物尤其是人類來說,同類相食缺是一種相當殘酷的行為。同類相食多發生於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的,生物將自己的身體作為食物是很少見的,畢竟保證身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才更有利於活動,更有利於捕獵等活動,所以動物都會避免傷害自己,即便自己受傷了,一般也是找個地方慢慢療養,保存生命才有可能更長久地度過危機。而生物自殘的行為也多是為了自救,一些身子組織分化程度較低的物種,比如螃蟹、壁虎等,在緊急的時候會扯掉自身的一部分餵給天敵,為自己爭取逃脫的可能。

在一些蛇類中,它們卻偶爾會有自己吞食自己的行為,不過從本質上說它們也不是有意識地這樣做,而是本能決定它們的行為。蛇等動物和人類不同,它們的大腦很小身體的很多活動是靠脊椎中的神經元控制的,而蛇就保持著對外界威脅較為警惕的特徵,一旦覺得有威脅就會發動攻擊,而很多蛇在進化過程中掌握了特殊的能力,尾巴的一部分特化成為外形類似於昆蟲或者以抖動產生的某種聲音來吸引獵物,這些活動就可能導致蛇無法分辨而採取攻擊,甚至從尾巴開始將自己給吞吃了。最後的結局並不是自身被消化而死亡,而是由於這種活動造成的窒息死亡。在哺乳動物中基本沒有這樣的行為,多是成年個體吞吃剛產生的幼崽,主要是外界環境有某種危險,生物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並且避免幼崽被別的動物吃掉,乾脆自己吃了。還有些食腐的哺乳動物也會以同類的屍體為食物,比如鬣狗等,北極熊也有攻擊同類並吃掉的行為。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吞吃自己就是自殺的行為,至今科學家還沒有在自然界發現哪種生物有確定的自殺行為,這種行為主要還是集中在人類之間,主要是因為精神方面的問題和現實的不統一,無論如何而無法滿足自信而採取的消極行為。


來看世界呀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正如題主所說,在自然界中動物的同類相食並不奇怪,比如螳螂、蜘蛛、北極熊等等這些動物都有同類相食的習性。那麼,自然界中,有沒有“狠起來”連自己都吃的動物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自然界中,還真有這種“狠人”,它們連自己都不放過。下面我們來說一下,這麼狠的角色到底是誰?

吃自己的動物

在我們的認知中,同類相食都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其實,在自然界中,同類相食的動物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動物為了自己種群的發展是不會同類相殘或者相食的。既然同類相食的動物都不多,那麼具有自食行為的動物就更加的稀少了。下面,我門一起來說幾個有比較明顯自食行為的動物。

01 蛇類

養過蛇的小夥伴大都見過蛇的自食行為,許多蛇會從自己的尾巴開始吞食自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蛇的自食行為有一個主要的原因。

就是蛇是一種食肉動物,自然環境下,它們是需要自己捕獵的,因此,在蛇的原始衝動中捕獵是一種本能,但是在人工飼養下它不再需要自己捕獵,在本能的驅使下它就會把自己的尾巴當成獵物。其實,這一點與貓和狗喜歡追自己尾巴是一個道理,都是維持捕獵本能的一種行為。

比如人工飼養下的環箍蛇就經常會出現自食的行為,當環箍蛇吞食自己尾巴到達極限時,它的整個身體就會成為一個圈。如果及時發現,人可以幫助它取出尾巴,如果沒人注意,蛇也會因為自食而死。

02 海鞘

海鞘是一種常見的海洋脊索動物,也是進化最早的脊索動物之一,它們分佈於世界各大海洋中。現已知的海鞘種類超過了1200種,生活在不同海域中的海鞘在外觀上有著很大的區別。總的來說,海鞘的外觀與它生活的環境有著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海鞘也是擬態動物,有的海鞘是透明的,比如玻璃海鞘、有的海鞘長的像茄子,有的長的像花朵等等。

海鞘的幼年和成年是完全兩個狀態的,海鞘的幼年看起來就是一條蝌蚪,而成年後的海鞘則退化掉了尾巴,與尾巴一起退化掉的還有許多組織和器官,比如海鞘的腦泡、脊索等等。

起初,科學家們以為這是海鞘的生存方式,但是隨著對海鞘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海鞘的這些器官包括尾巴並不是自然退化的,而是被它自己吃掉的。

當然海鞘的進食並不是通過嘴巴,而是通過腸道直接攝取水中的微生物,而它的一些幼年時的器官和組織也不是用嘴吃掉的,而是自己吸收的。

所以,海鞘是典型的會吃自己的動物之一。

03 小部分的哺乳動物

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在自然界中有一部分哺乳動物也有自食的行為,這種行為主要表現在雌性動物上。一些雌性的哺乳動物會在生育後吃掉自己的胎盤。這種行為並不像蛇和海鞘一樣,有捕獵的本能和為了更好的生存而有的,這些哺乳動物吃掉自己的胎盤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生產後體力消耗過大,為了補充體力;第二個就是消除自己生育的痕跡,不被其他食肉動物發現,這其實是一種保護幼崽的行為,比如貓就有這個習性。

總結

以上就是三類有自食行為的動物,蛇是因為棲息環境的改變(由野生到人工飼養),自己的本能得不到釋放,才有了自食行為,而海鞘則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而“吃掉”自己的身體,一些哺乳動物則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下一代或者是補充體力才會吃掉自己的胎盤。

所以說,這些動物都是會自己吃自己的動物。

你還知道那些自己吃自己的動物呢?歡迎一起討論。


獵奇動物社


自然界的動物,同類相食的情況還真的比較常見,它們有的是為了繁育下一代儲備能量的需要,比如螳螂、部分蜘蛛等;有的是為了報復,比如公獅作了頭領之後會殺死原來頭領的幼子;有的是為了生存的競爭,比如剛孵化的蠑螈會吃掉其它比較弱的小蠑螈;有的是為了填飽肚子,比如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母獅會把小獅子吃掉,等等。但是,動物吃自己的情形就比較少見了,因為吃掉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以實現的事情,在自身機體受損的條件下,動物本身的生存能力就會大大下降。一切動物都是以生存為首選,吃掉自己難度太大,也不符合常理,但事情總有例外。

一種是為了逃生。這是被動的吃自己,比如一些老虎、熊、狼等動物,在自己的四肢被困住、夾住難以脫身時,會被迫咬斷四肢的皮膚、肌肉和骨骼。還比如壁虎,在受到威脅時,會主動斷尾。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都不算是“吃”自己,是把自己的某些組織脫離自己的身體,從而獲得逃生的機會,畢竟能夠活下去才是首要的。

第二是誤食。主要是一些可以捕食其它蛇類的蛇,比如眼鏡王蛇等。它們有時會把自己的尾巴誤認為是其它的蛇類,從而用大嘴把自己的尾巴吞入,往往會造成窒息死亡的慘劇。

第三是消化吸收。有些海洋動物,比如海鞘,其背部分佈的簡單神經前方,有一個稱為腦泡的神經節,它們在成年之後,這些腦泡會逐漸消失不見,有的人說是它自己把自己的大腦吃掉了,也可以這麼理解,但並不是用我們傳統意義上“吃”的方式,而是將腦泡轉化為更簡單有效的腦神經節了,是被身體“轉化再利用了”。

可以看出,動物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吃自己”的動物,上面的例子無非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繁育下一代的需要,或者被表象迷惑誤吃了自己,不會“傻”到真正把自己吃了,那麼個體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吃自己顯然是一種不太適合生存的行為。所以自然界很少有這種情況,但並非沒有被觀察到,世界如此光怪陸離,什麼怪事都可能發生。


下面是一些例子:

  • 短尾蟋蟀會吃掉自己的翅膀。

  • 有證據表明某些動物在過渡到新的生命階段時會消化自己的神經組織。例如:長得像蝌蚪的海鞘其頭部具有一個神經節“大腦” ,但當其附著到岩石上之後就會轉變為類似海葵樣的生物然後它會消化掉自己的“腦子”。有研究表明海鞘大腦和神經組織的目的主要是負責長官運動。附著到岩石上之後,大腦似乎就成了多餘的器官,於是被消化掉——無腦一身輕啊!

  • 北美鼠蛇有自殘的行為,曾有報道一隻人工養殖的蛇兩次嘗試吃掉自己,並且死於第二次嘗試。另有報道發現另一條野鼠蛇居然吞下了其身體的三分之二。


上圖:圈養的蛇吃自己



蛇為什麼會“吃自己”

有時,蛇會變成“貪吃蛇”開始吃自己的尾巴,盤成一個圓圈。蛇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行為呢?

蛇是冷血或者說變溫動物的,這意味著它們無法調節體溫。它們需要外部熱源(例如,太陽,或人類飼養的寵物蛇需要安裝可供蛇加熱的燈)來加熱自己。但是,如果它們的體溫變得太高,它們並不像人類有出汗的機制使自己冷卻下來,因此通常我們可以發現蛇在高溫的氣候下會找廕庇處蟄伏。

如果蛇的體溫變得太高,它們就可能會變得混亂和迷失方向。而且高溫還會加速它們的新陳代謝,使它們產生錯誤的飢餓感,並渴望“搓一頓”。由於圈養蛇通常獨自生活,而且通常無法持續獲取食物,因此它們最終可能會開始“吃自己”。

此外,如果蛇蛻皮或者視力下降時,它們也有可能會攻擊自己,將蛇尾誤當成獵物吞下。

如果寵物蛇開始出現吃自己的怪異行為的時候,飼者可以通過關閉加熱燈並用冷水噴灑蛇來降低溫度,這樣可以幫助其減輕壓力,使蛇鬆口,但這種情況有時候還是需要獸醫干預。蛇的這種自食行為可能是致命的。由於蛇已經進化出強大的吞食能力,因此一旦它開始進食,可能很難吐出來。


有報道發現章魚在壓力之下也會吃自己

生物學家發現章魚“吃自己”是一種疾病。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章魚在極度飢餓的時候回發生這種行為。此外,一些章魚被囚禁的章魚會感到壓力而產生吃自己的行為。壓力過大的動物最容易感染病原體。當壓力過大時,某些可能感染章魚神經系統的細菌會導致這種恐怖的行為。

一旦這種行為開始,就很難停止。這種感染甚至能傳播到其接觸的其他章魚。章魚以一種可怕的方式開始吃自己,然後在幾天之內死亡,死於它自己啃咬自己的肢體(腕足)所造成的傷害。但這通常發生在圈養的章魚身上。而那些沒有被囚禁但吃過自己的肢體的章魚可以長出新的腕足。而圈養章魚最後死於魚缸水中的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比較多。

上圖:章魚的腕足當中有非常多的神經元,以至於章魚失去的(切斷)的腕足可以自發地抓取食物。

個人猜測,上面描述的這個情況可能是章魚吃自己的一個心理因素,章魚在壓力之下可能無法協調自己的八條腕足,以至於將其作為異體生物,或者某種發洩的對象。想想,如果你的手臂和腿都有自己的思想,那麼你壓抑的時候,是不是會拿他們出氣呢?



總結

吃自己的生物不多,但確實有。


小宇堂


吃自己的動物並不存在

同類相食雖然被人類認為是禁忌,但這種做法實際上在動物王國的某些成員中相當普遍。肉食性動物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在正常情況下都可能相互捕食,鯊魚,北極熊,鱷魚,眼鏡王蛇和獅子等等甚至在人類歷史上都有觀察到同類相食的行為。

肉食性動物同類相食的飲食習慣都傾向於源於一種固有的生存本能,大多數情況發生在幼崽出生前後或交配後不久。例如,螳螂和蜘蛛的交配習性有時會使雌蜘蛛在交配完後咬掉並吃掉配偶,為自己提供營養併為孕育後代做好準備。

有的同類相食動物會吃自己的後代,原因有很多。當其他地方的口糧不足時,有些動物會轉而以自己的食物為來源,如蠍子,這些動物的後代通常較多,通過犧牲並吃掉一些,母親可以給一部分後代帶來更好的生存機會。一些動物母親,主要是築巢的動物,如兔子和倉鼠,會吃留在築巢區生病的、虛弱的或死去的幼崽,以阻止氣味引誘食肉動物進入它們的領地。

無論如何,雖然很殘酷,但是從長遠看來,動物中的大多數同類相食可以提高整個物種的存活率。然而,吃自己的動物,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不存在的。

經常有人拿蛇來舉例子,一些以其他蛇類為食的蛇,被關在籠子裡面時,可能會咬自己的尾巴,這種奇特的行為在人工飼養和野生蛇類中都能觀察到。主要原因是由於視力差、壓力過大或體溫過高飢餓感增強,蛇就會產生強烈的捕食衝動,把尾巴當成了獵物。雖然能看到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圓圈,但是蛇並不會真正的吃自己,因為蛇是無法咀嚼的,只能吞下獵物,而蛇不可能吐下自己。

事實上,把自己身體當成食物吃的代謝吸收效率是很低的,食物鏈不同生態位之間捕食的能量傳遞效率只有10%左右,遠不如動物動員並降解自己身體的脂肪和肌肉提供能量的效率高,而且降解肌肉脂肪提供能量速度快,損傷相對較小。


科學閏土



自己吃自己的動物沒有聽說過,雖然有些“貪吃蛇”自己吞自己的尾巴,但這是誤食。然而同類相食是現代文化中最持久和普遍的禁忌之一。吃自己同類的想法在人類中經常遭到厭惡,但這種做法在動物中實際上相當普遍。 這些動物的飲食習慣都傾向於源於固有的生存本能,大多數情況下要麼發生在幼崽出生時,要麼發生在交配後不久。



例如螳螂的交配習慣,一些種類的蜘蛛,有時會讓雌蜘蛛在受精後不久咬掉並吃掉配偶的頭,以努力滋養自己,為孕育後代做好準備。 出於各種原因,有些動物會吃掉自己的幼崽。當食物短缺時,有些動物會這樣做,蠍子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們可以養活大約100個後代。通過犧牲一些,母親給了大多數小蠍子更好的生存機會。


一些動物媽媽,主要是築巢的動物,如兔子和倉鼠,會吃留在窩裡的多病、虛弱或死亡的幼崽,以此來阻止被氣味引誘的捕食者進入它們的領地。 然而,在一些情況下,是後代背叛了他們的母親。這種情況通常是自我犧牲的極端行為的結果,在這種行為中,母親為了下一代的生存而奉獻自己的身體。 一些母親會把自己的身體作為年幼孩子的食物,這些孩子從內部進食。

與此同時,某些動物,如蟹蛛,甚至會在它們吃掉自己的身體之前,留下未受精的卵給它們的後代吃。這是一個緩慢的死亡過程,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導致後代更高的存活率。令人震驚但卻切實可行,畢竟動物王國中存在如此多的同類相食行為。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動物如果同類相食一般都被人稱為冷血動物,而如果動物吃自己的話那就屬於自殘了。當然除了人類之外其他動物是沒有這樣概念的,動物吃自己一種是進化的結果,屬於它們特殊的生存方式,第二種就純屬於腦子拎不清的那一種,除此之外還可能為了自己的生存。

在自然界中野生動物如果掉入陷阱或者說被特殊環境困住了,為了逃掉極端的情況下,它們會咬斷自己的一肢來讓自己脫離困境。能做出這樣行為的狼算其中之一,因為狼對自己是非常狠的,除了狼之外就是鬣狗。尤其是那些和人類生存空間有交集的野生動物,通常都會有有極端的行為。野生動物為了生存下去,它的行為就難以預判了,當然這些都是被迫的行為,並不屬於主動的吃自己。

蛇是地球生進化比較成功的一大類生物,全球範圍內有3000多種,體型從幾釐米到近十米不等,其中小部分是毒蛇類,大部分無毒。當然人類對於蛇類有著天生的恐懼,這是從老祖宗那裡遺傳下來的。可想而知在遠古時代,這種危險的動物給人類帶來的威脅有多大。蛇是變溫動物,需要沒事曬曬陽光保證自己的體溫,可以更好的移動。

蛇就是大家常說的冷血動物,蛇類之間是可以相互捕殺的,這不僅發生在不同蛇種之間,而在同類蛇裡也常常發生。最典型的就是眼鏡王蛇,它們幾乎是以蛇類為主要食物來源,無論是否有毒都照吃不誤。蛇類有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它們會咬住自己的尾巴一點點的吞食消化。這種行為屬於罕見的,科學家認為受到環境、溫度等刺激,蛇類會把自己的尾巴當成小蛇來吞食。在過程中伴隨著疼痛,這更加激起了它們的自殘行為,簡單來說就是“看起來不是太聰明的樣子”。

還有一種動物海鞘,它們屬於簡單的低等動物,無論是生存行為、繁殖行為都是那麼隨心所欲,沒有嚴格的要求,既能卵生、卵胎生還能胎生,大部分都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當然了還有少部分是雌雄異體的。海鞘的幼體都是類似於蝌蚪的小動物,比較擅長游泳,但體長不到一釐米。在這種狀態僅僅持續幾個小時,之後就開始它的變態發育。在這個過程中海鞘的尾巴以及內部的脊索和尾肌逐漸萎縮,最後被徹底吸收掉。

這種行為聽起來很殘忍,但實際過程並不是如此,這就是對於自己身體資源的有效利用。海鞘選擇靈活的移動方式,消化掉自己的尾巴和“大腦”,“釘”在岩石上開始了定居,在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是從高級到低級生活方式的轉換,但實際如何我們又能瞭解多少哪?



因此說一般吃自己的動物都是那種低級的,掉只胳膊斷只腿影響都不大,而我們所接觸到的大多數動物尤其是哺乳類動物,是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的,除非是那種“腦子壞掉”的。當然有些哺乳動物會吃掉自己的胎盤,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一般野生動物生娃之前好幾天就不再進食,找一個安全隱蔽的位置等待娃的降生。

野生動物繁殖之後體力消耗嚴重,一般會吃掉胎盤,例如貓科動物就有這樣的行為。除了補充能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儘快“恢復現場”,不然容易引來其它野生動物,危害自己的寶寶。



科學黑洞


人類作為大自然食物鏈的頂端,很少會親身感觸到自然界的殘酷。而其他生物為了生存和繁殖,經常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在動物王國裡有許多物種甚至會同類相食,以獲取食物或統治地位,其實這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還有一種行為比簡單的同類相食還要極端,這肯定不會是大自然進化的一個傾向。有些動物有時會吃掉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種怪異行為被稱為“自體相食”。當然,你平時喜歡咬指甲,這並不算!

大部分動物只是為了“自救”

上圖中的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在陷阱中失去了一條腿。

研究人員認為任何動物都不會為了食物而故意吃自己的身體或者傷害自己,因為任何動物都有自我保護意識,而且吃東西也是為了生存,這種“自體相食”的行為與大自然的進化和動物的保護自我的潛意識相違背。但是,許多動物會咬斷自己的腿或尾巴來擺脫陷阱,這只是為了自救。

有大量的證明表明,狗、熊和猿類會咬破皮膚、肌肉、肌腱和骨頭,主動移除被陷阱困住的肢體或尾巴。生活中常見的壁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2007年,在蘇門答臘島中部的Tesso Nilo國家公園裡,一隻老虎為了擺脫陷阱,咬斷了自己的前爪。

因此,這些都不是自體相食的案例,這些動物只是放棄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活命,少一條腿總比丟了姓名強,它們並沒有吃掉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

儘管咬斷自己肢體的行為很極端,但它們有著清晰的邏輯。畢竟,失去一條腿總比失去一條命要好。然而,有些動物有時會吃掉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但它們並不是出於理智的行為。

海鞘在其生命週期中,會吃掉自己的大腦

海鞘,也被稱為被囊生物,是生活在海洋中比較簡單的動物。它們的幼蟲一開始會遊動,就像小蝌蚪一樣。每個幼蟲隨後都會附著在岩石或其他物體的表面上,之後就定居在那裡,像植物一樣再也不會去任何地方了。

和我們經常看見的毛毛蟲一樣,海鞘的外觀也會經歷著巨大的蛻變。成體就跟植物一樣,看起來像小而笨重的袋子,靠過過濾周圍水裡的食物生存。

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意味著海鞘的幼蟲和成蟲在體內結構有很大的不同。

失去“脊骨”的成年被囊動物

幼蟲的身體有一個基本的佈局,背部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神經弦,有點像複雜動物的脊椎,在這個神經弦的前部有一個神經節,也就是‘腦泡’,以及感覺光和重力的器官,這些器官在幼蟲時有助於海鞘找到一個可以安家的地方。

一旦海鞘成年,大部分器官都會消失。因為一旦附著在其他物體上,成蟲就不再需要感覺器官、神經弦甚至尾巴,所以這些器官會被重新吸收。腦泡轉化為更簡單的腦神經節,只幫助靜止不動的成蟲進食。在進化上,海鞘不是前進而是倒退,它從有脊索變為無脊索生物,這種“逆行變態”現象,在動物界很罕見。

因此海鞘的行為聽起來其實沒那麼血腥。它不是真正的通過“吃”或“消化”它們的大腦。相反,只是海鞘為了節約能量,循環利用了這些對它們已經無用的器官,來製造成年後其他更有用的器官。

然而,還有其他以吃自己尾巴而出名的動物。

雖然蛇有時會吃自己的尾巴,窒息而死,但這不是故意的

這條雄性眼鏡王蛇正在吃一隻雌性。但是蛇會吃自己的尾巴嗎?

研究人員發現,吃其他蛇的蛇有時會把自己的尾巴誤認為是另一條蛇,最終會吃掉自己。有一個希臘詞叫ouroboros,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它象徵著生命和死亡的永恆循環。蛇吃掉自己一半的身體,最終的結果就是窒息而死。

難道有些蛇真的笨到把自己當成了盤中餐嗎?

大多數蛇用熱感來尋找獵物,所以它們自己的尾巴正常情況下不會吸引它們的注意力。但也有一些蛇會通過快速擺動尾巴來吸引獵物。有些蛇甚至在興奮的時候也會這樣做。蛇的大腦很小,它們的條件反應能力比主動性更強,所以這個動作能吸引它們的眼球,讓它們認為自己的尾巴‘獵物’。

因此蛇雖然有時會吃掉自己,但這並不是故意的。

我們身邊的動物呢?特別是,哺乳動物會吃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嗎?

一隻家貓正在吃自己的胎盤。

哺乳動物經常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吃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包括雌性動物(比如貓)在分娩後會吃掉自己的胎盤。

這種行為很常見,大多數哺乳動物在分娩過程中會吃胎盤和羊水,食胎盤(吃胎盤)可能對剛生完孩子的動物能起到鎮痛的作用。其實有一種更復雜的哺乳動物,也偶爾會吃胎盤。

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人類的食胎盤行為,發現這種情況相當罕見。這也是一種相對現代的現象,但是有些醫學從業者和健康專家們將其宣傳為自然和傳統。

在不同文化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人類母親有這樣做的歷史記錄。這種行為似乎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現象,首先發生在西方文化中。目前還發現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食用胎盤對人體健康有益。

食胎盤的倡導者經常引用動物研究作為對人類有益的支持,但這些益處,包括預防產後抑鬱、增加泌乳和能量,還沒有在動物研究中得到研究或支持。


量子科學論


蛇。


觀音159956217


這類情況,客觀存在,

古今有之,中外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