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要你再写一次《我的妈妈》,你会怎么写?

镜妆阁古典美学造型


小时候的作文课,我很少写《我的妈妈》,因为那时候母亲在我心里是一种椎心的痛。即使写了,我自问那时的我,也写不出对母亲的感情。

我在家排行老二,也就是老人常说的“老妈不疼,老爸不爱"的存在。当然我没有那么惨,我还是能感受的到老爸的关心的,所以想当然的,父亲成了我作文里的常客。

或许是我生下来没有成为妈妈的渴望,生在我那个年代的人都应该知道农村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严重!所以母亲待我,总是少了些温情,多了些苛责。那时的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你看姐姐如何,如何,无论我做什么都比不上姐姐!我也曾经努力的想要在母亲的心里占有一点点位子,可是给予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责骂,曾经小小的我,觉得自己那么多余!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父亲拯救了我,所以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很深很深!

记得每次母亲细心的给姐姐扎着马尾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心里有多么的羡慕!因为我一至六年级都是留着短发,那情景仿佛在无声的告诉我,我不配拥有长发!弟弟的出生,对于我只不过是又加了一道枷锁罢了!渐渐的我明白,无论我做什么都得不到母亲的关怀,也就学着远离,只有远离心才不会痛。

渐渐的长大了,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也学着不去抱怨!但始终对于母亲只是淡淡的,不喜不悲,那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但我知道自己的心有多绝望,所以我选择了闪婚!那时候的我,急着逃离,急着找个人拯救我那颗已绝望的心。我也知道,自己的闪婚让母亲十分的不满,在整个婚礼上,母亲都未曾给过我好脸色,或许那么不听话的我,更让她不满吧!直到儿子的出生,我才明白母亲对我是那般的怨愤。我以为生了儿子她至少会,改观一点点,可是她却未曾来看过我,一句体己话都没有,想起姐姐生女儿时她那急迫的样子,心就疼的厉害。但我知道自己是不怨的,也没资格怨,毕竟生养之恩大于天!

我曾经无数次的以为自己不是亲生的,那样自己或许就有了开脱的理由!

直到二女的出生,母亲答应来照顾我月子,我才明白,她只是不会表达对我的关心,习惯了 以责备的方式和我相处。

不管前事种种,已为人母的我,已明了,生养之恩大于天,所以请善待自己的母亲!

有句话说得好“原谅他人,就等于放过自己_"纠结过去只会庸人自扰。


泪无痕心悠远


果姐印象很深刻,以前小时候总有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妈妈》,一般都是这么描述:我的妈妈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其实这样也不好,妈妈就是孩子从小的模仿对象,董卿老师说得好,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希望我以后的孩子在作文里这么写:我的妈妈很美,每天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多次荣获小区区花的称号。

前两天,微博上一个语文老师公布了自己班上学生写的《我的妈妈》,这些学生都是小学生,他们稚嫩笔下妈妈们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她有点胖....

爸爸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小肥猪”

“做什么事情全部都是买衣服排第一”

“我的妈妈特别爱美.....天天喊减肥。”

“她的身材胖胖的......一心想着要减肥。”

“她为了保持身材,每天饭菜吃得很少....

用很多化妆品。”

“经常去逛街.......

家里已经有几十件化妆品了。”

“她的爱好是买衣服和化妆。”

“她都会花一个小时来弄自己的脸。”

“妈妈的双眼皮是去店里做的。”

“我的妈妈又胖又高,

胖嘟嘟的,腿又粗又长。”

“妈妈老是说要减肥,

可是一直瘦不下来,

因为,她还是吃得太多…”

阅完这些作文,网友们顿时炸开了锅。

不知道孩子的妈妈们看到这样的作文会怎么想......

现在的妈妈在孩子们的眼里,基本上都是在减肥、化妆、购物,怎么让自己变得美美美,和我们那个时代作文中的妈妈很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作文中写我的妈妈,一般是这样:

“妈妈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脸上长满皱纹”

“下雨天妈妈给我送伞,大半夜感冒发烧妈妈送我去医院”

“我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作业,她慈祥地看着我”

“妈妈很节俭,舍不得穿新衣服,衣服破了又补,补了又穿”

“妈妈给我做我最爱吃的梅菜扣肉,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块”

“妈妈最爱吃的是鱼头,总把鱼肉让给我吃”

“妈妈手不大,却撑起了整个家”

... ...

那个时候经济没这么好,许多妈妈都是一心扑在整个家上面,任劳任怨,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常常忘记了自己,非常苦情,非常伟大。

而现在经济好了,妈妈们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爱自己,除了把小家庭打理好之外,还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看到这个现象我是很欣喜的,妈妈不应该是一个“苦情付出”的角色,不应该只是黄脸婆。她应该是先爱自己,才能好好地去爱这个家庭,如果她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获得家人的爱呢?

但是,妈妈也不能过度地注重自己的外貌,这样对孩子影响不是很好,妈妈应该更多地在孩子面前展露良好的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这是当下妈妈们最真实的状态,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芒万丈的妈妈,只有这样的妈妈才是他们心目中的骄傲。

前段时间,重庆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的作文火了,他在作文里这样描述她的妈妈: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

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

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一个不努力的妈妈,一个在生活中没有目标的妈妈,是会受到孩子嫌弃和鄙视的。

妈妈就是孩子的榜样,妈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一个如同废柴一样的妈妈,又怎么去教育她的孩子呢?

你要孩子好好读书,努力上进,你要孩子怎么怎么样,他只要说一句:那你自己呢?你就会被堵得哑口无言。

是啊,你要孩子努力,自己却放弃了努力,凭什么?

今天我看到一条微博,很暖心。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很棒。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个和蔼温柔的母亲,与一个脾气暴躁的母亲;一个勤勉乐观的母亲,与一个懒惰抱怨的母亲;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与一个不分是非的母亲;她们所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绝对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的。

在我们教育行业,有一句很经典的老话叫:问题学生往往来自于问题父母。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家庭教育是上游,学校教育是下游。上游的水质如果已经污染的话,流到下游也已经是坏的。

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如果不追溯到父母,问题一直都不会解决。

很多老师遇到问题学生往往会找家长谈话,而家长却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往往回家把小孩打一顿,这样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许多家长,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就埋怨老师,其实问题大部分就出在自己身上,你自己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请你原谅老师这登天之难!

一个漠视社会道德和规则,不顾他人的感受,处处只想占别人小便宜的父母,你能指望他们培养出彬彬有礼、尊重他人、道德高尚的孩子吗?

一个抱着孩子闯红灯、翻护栏,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随地吐痰,为了一点小事就闹得天翻地覆的父母,你能指望他们培养出情绪稳定,遵守社会规则,有良好教养的孩子吗?

一个肆无忌惮到处说别人坏话,揭别人短处,用最大的恶意去中伤别人的父母,你能指望她培养出言谈优雅,性格豁达的孩子吗?

不,绝对不可能!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好与坏他都会复印下去,他最开始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许多网友把孩子将来写自己的模板例好了:

还有这样的版本:

那么问题来了: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在作文中写你?


有很多电影实际上很好看很经典,但很多时候却因为电影的名字取得不够好而被观众硬生生错过。

就拿阿米尔·汗主演的几部电影举个栗子。

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这种一看就觉得是部尬片的名字,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被许多国内观众看好。

前两年上映的《我的个神啊》也是如此,明明很好看,却因为一个片名损失了几个亿。

而同质的《摔跤吧!爸爸》的中国票房却比上者高出了10倍。(虽然也并不是特别好听,但终归是网友投票得出的结果)

每当知道这些优秀的电影因名字烂而票房惨淡的时候,院长就想跳出来打抱不平——

优秀的电影,不能就这样被观众拒之门外。

昨天刚上映的《我的妈呀》,算是一部。

对于这个片名,院长也不想多做评论,和电影所产生的观后效果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十分的尴尬。

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却让院长大吃一惊。

从《我的妈呀》之前在海外收获的大量好评中可以看出,电影的内容绝对可以是算是优质的。

影片讲的是一对分离20多年的母子再次相遇的故事。

其中,充满了辛酸和感动。

因一些变故,儿子小时候跟着母亲一起从香港回到了故乡马来西亚生活。

但因忙于工作,她几乎没有时间陪儿子,甚至还去外地打工,把儿子送给姨妈抚养,连着十几年没有回家。

等步入中年的母亲风尘仆仆的回来时,儿子已经长大,两人的关系也变成了

无话可谈。

又是七八年过去,独自在香港打拼的儿子收到了姨妈去世的消息,回来参加丧礼的儿子和母亲再次相见。

这是重病在身的母亲生前最后一段和儿子相处的时光,儿子也在真像被逐渐揭晓间打开了20多年的心结。

不得不说,这种“留守”题材的亲情电影,为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共鸣。

在片方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有500人参与了调查,在“请问您经常回家吗?”选项中,选择偶尔回家的人居然高达六成。

中秋国庆节一家人出去玩的情况下,也是带子女出门远多于带父母同游,小时候曾经答应父母去实现的愿望,也有90%以上的人并没有实现。

院长觉得,《我的妈呀》就是为了唤起现代人已经遗忘的亲情而存在。

这世上最美好的事,难道不就是我已经长大,你却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吗。

母爱虽是本片的主旨,但它并没有刻意的贩卖苦情,反而多了一些

对于生活中细节的呈现。

当镜头以儿子的视角呈现出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不舍时,他甚至会用绳子把自己跟母亲的手捆到一起,然而在儿子的各种努力之下,母亲依然弃自己而去。

这也在儿子的心底,埋下了对母亲长达20年的误会和不解。

儿子追寻母亲的细节,随着不断的插叙,几乎完美的和20年后的今天,年迈的母亲害怕被送进养老院形成工整的对仗——

从儿子回故乡参加姨妈的丧礼后,现实时光与儿时童年时光进行了切换,两代人角色地位也随着互换。

老年的母亲变成了依赖儿子的“小朋友”,而儿子则变成了能够处置母亲晚年归宿的“大人”。

儿子记恨母亲当年的无情抛弃,把她安置在了养老院,办完手续后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大门,留下母亲独自趴在铁门前看儿子走远的背影。

和当年母亲抛下他时一模一样,这一行为令观众思绪万千。

而20年前的母亲和20年后的母亲,也对应着影片的泪点和笑点。

在鲍起静教科书级别的演绎之下,这位母亲直戳观众心底最柔软的所在。

特别是年迈的母亲生怕儿子将她送进养老院,临别时透过铁门的特写,鲍起静夺眶而出的泪水,被刻画得如此刻骨铭心。

随着故事的逐渐深入,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影插叙的回忆与现实之中,不变的是这一份浓到化不开的母子亲情。

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无限的。

如果说故事的契机是姨妈的过世,儿子回来,那么故事的转折则是母亲被查出已是癌症晚期。

当母亲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辛酸的躇在病床角落,竟流着眼泪对儿子说了一声“对不起”,还希望儿子不要再管自己了。

“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在儿子为这份亲情矛盾不敢前进的时候,听到了刚去世的姨妈在他身边说了这样一句话,瞬间点醒了他。(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疼爱让他产生了幻觉)

郁结在心中长达20多年的误会,似乎在此刻土崩瓦解,儿子此刻的情感流露也被拿捏地张弛有度。

积怨在心中的误会,以及母亲时日无多的亏欠,令本片的母子之情,也更多了一份纠葛。

总结下来,电影的中心矛盾就是一对母子长达半生的误解和遗憾,而这半生,恰恰是母亲只能陪我们一起走过的半生时光

时间的残酷也许如此,那么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做到常栖母亲左右?

你可曾问过妈妈的愿望?你可曾带着她去一一实现?

或许我们的妈妈也和片中的妈妈一样,一样要强、一样以她的方式给我们最好的、一样支持着我们的生活和梦想。

但我们未必了解她们所追求、所希望的东西。

若无所爱,便无所恨。

那些细碎的点滴,会融进我们的性格深处,那些要强而果断的背影也将映刻进我们的一生,那些粗糙的话语,多年后会成为我们判断是非、抵挡一切复杂事故的保护伞。

而演绎这一切的人,正是世间每一对的母亲与孩子。

影片的拍摄成本虽然不高,

但情感力量十分深厚,导演李昌勇幕后的用心与功力绝对不可小觑。

母子亲情,是个亘古不变、又很宏观的主题,宏观到如空气般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习惯了它的萦绕后,我们变得很少去关注、去审视它,以至于如今很少有电影导演去做这一类选题的影片。

院长很高兴李昌勇拍了它,且拍得让人那么喜欢。

再加上资深实力演员鲍起静的表演,可以说是相当的精彩。

二三十块钱的电影票,怎么着都值。

可这样出色的国产电影,排片却非常的少,院长真的不希望好的国产电影被一个烂片名给埋没。

希望大家能多去支持。

最后院长再唠叨两句,正所谓亲情无价,人生无常,在可以珍惜的时候,就不要让它变成想念。

院长同时也希望,即便我们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别忘了主动打几个电话去问候问候亲人。

珍惜当下,不要以生活繁忙为借口,若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就只能后悔莫及了。


专业头皮养护专家


这个问题没有如果,只有如何?

或许那个时候的我们比较小,心里想象的比较简单,如今成家立业,父母也都老了,一转眼曾经拥有的都成了故事,虽然不舍得,却又留不住!

再写一次我的母亲,只有感慨万千,只剩下苍苍欲念,只有深深的愧疚!写出来的都是曾经不曾有的曾经!一些悔恨,一些自责,还能写什么?

小时候太天真,长大了太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