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苏”里面,苏轼是最有才能的人吗?为什么?

变化的史不变的历


东坡先生在“三苏”中可以说是文学成就最高、人格魅力最为耀眼的一位。书法、绘画自成一家,豪放派代表,宋代文坛三大领袖之一,唐宋八大家,很多领悟都自成一体,且成就斐然,出自其手的名篇典故不胜类举,典型的斜杠青年。东坡先生一生坎坷,但始终能乐观豁达的面对,敬天、敬地、敬物、敬人,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把自己的思念与感怀,快乐与凄凉,将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但又必须承受的轻与重,都化为一池萍碎,二分尘土,雨晴云梦,月明风袅留在他的艺术中。有的艺术家需要依托一个好的时代才能生长,但东坡先生是大于时代的,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都能超脱时代,感召世人。


南山小筑


显然是毋庸置疑。

原本就喜欢苏东坡,最近恰好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这本书里,林语堂先生以他一贯的幽默、闲适,热情讴歌了具有纯真性灵和达观精神的苏东坡。他在序言里就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偏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还用了一连串的语言来给苏东坡画像,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算得上从古至今人们对苏东坡总结得最为精辟的一段话了,然而林语堂最后还要补充一下:“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于是,他写了苏东坡一生的大起大落,写了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并且隐隐将其与北宋的历史风云联系了起来。

他写苏东坡是如何的红榜高中、身负才名;也写他“乌台诗案”中受到的排挤与压迫,写他被卷入朋党之争后的外放出京、几度被调任;写他扎根杭州,百姓对他的爱戴;写他屡遭贬谪、颠沛一生,却始终如一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百姓、爱世间万物。

可以这么说,《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在阅读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资料以后,实在是无法抑制对千年以前那位绝世文豪的热爱了,所以他必须得拿出自己的笔,去写他的才情、言行、诗词,当然也包括他的幽默、乐观等等。


自在为怀


“三苏”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有哪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苏轼的诗句,我们记忆犹新。

为什么说苏轼是最有才能的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美食家、建筑师、政治家、治水名人呢。

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苏轼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善于采用寓言、隐喻的手法描绘自然美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更以理趣见长。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歌把西湖绚丽多彩的景色写得美不胜收。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又因物寓理,引人思考。

苏轼借助瑰丽雄壮的意象,恢宏阔大的意境,融入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人称“东坡豪”,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气磅礴,境界宏伟。全词借古抒怀,既有古战场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又有风流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忧愤之情,展现了旷达之心。

苏轼散文挥洒自如,多彩多姿。散文往往夹叙夹议,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所熟悉的《赤壁赋》,采用问答的形式,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苏轼擅写楷书、行书。他的书法用墨丰腴,笔意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他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醉翁亭记》洒脱自如,外柔内刚。

苏轼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据说被认为是唯一真迹的《古木怪石图卷》被日本保存了一百年之久,最终以四亿高价回归祖国。

苏轼还是半个教育家。他主张以仁义礼信感化天下之民。他门下,有苏门四学士,有苏门六君子,还有许多向他求教的人。

他还是一个古今最负盛名的美食家,猪肉、羊肉、荔枝到了他嘴里,就与众不同了。在徐州时创制了红烧肉,也叫东坡肉。还改良了油酥饼,人称东坡饼。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墨鱼等,是实实在在的吃货一枚。

他还是一个建筑师。与他有关的建筑有五座。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修建了一个土台,苏辙命名“超然台”。任徐州太守时,修建了黄楼,苏辙的《黄楼赋》最为著名。被贬黄州后在长江边建了快哉亭,抒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快意。任杭州知州时修建了苏堤,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就是他的成就。寓居惠州时修建了一座房子,为了纪念他的第三任妻子,后人称它朝云堂。有人戏称他是一位二级建筑师,其实也不过分。

苏轼还是一个不成功的政治家。他主张以民为本,提倡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又主张循序渐进。主张仁政治国,促进国泰民安。既得罪革新派,又触犯保守派,一生贬谪,命运多舛。

苏轼还是治水名人呢!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就有苏轼之名。

相比之下,苏洵、苏辙,我们就可能没听说过什么故事了。那你说,苏轼是不是最有才能的人呢?


地球9999


吓一跳。

苏轼苏东坡苏大胡子,岂止是三苏里最有才的?从有文字算,苏大胡子的耀眼才华进历史前十那都是妥妥的好吗?

当我们提到宋这个朝代时,说皇帝是赵匡胤,说武将是岳飞,文化首先想起苏轼,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化达人,在诗与词、散文、书法、绘画、佛学杂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嗯,敲敲黑板……都非常高……都,非常高………都,非常,高。

在文学领域,他与辛弃疾,两人是宋词的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在前。

他也是宋诗的代表诗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还是苏在前。

他又是宋代散文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散文大家,王者欧阳修,并称“欧苏”。

辛弃疾,黄庭坚,欧阳修,这都是什么人,诗,词,散文,几百年内各个领域之巅峰人物。而苏东坡毫不费劲,几个领域都是并列千古。这是怎样的内涵?一个人他怎么能什么都强成这样?

在书法领域,有苏黄米蔡之说。苏东坡擅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还是列第一。

同时苏轼还工于画,擅长墨竹、怪石、枯木。

苏东坡与佛印关于佛的对话问答,留下诗词是佛学史的经典,他在医药、水利、烹饪、佛学、建筑等方面也有所贡献,留下了徐州杭州等各地的苏堤,东坡堂,作为吃货的他,给世界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还留下《苏学土方》等医学著作,

老说西哲达芬奇聪明盖世,什么都会什么都强,是疑似穿越者,我真觉得他不一定比苏大胡子纽币,苏东坡纽币得实在太过头了。

你说一个人聪明到苏东坡这个份儿上,他特么有意思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我真想说他是史上才子里前五前三的,那不免会引起争议。所以,还是谨慎点吧,前十,妥妥的。你同意不同意吧?



刘羽舟和萧铭珏


苏门三人,苏洵为父,苏轼、苏辙为子,三人才学横溢,均为当世不可多得的人才,史称“三苏”。

然而,虽然并称为三苏,但是名气最大的却是苏轼。苏轼性情豪放,文风不羁,一壶酒,一瓢饮,便成诗书于口唇之间。乃是不世出的人才。

苏洵为其父,自不必多言,毕竟青出于蓝胜于蓝,做父亲的心中自然欣喜。

而苏辙就不同了,同样熟读百家之文,世人却只记得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哥哥的名字,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岂不是压力巨大?

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苏辙并未留下多少传世之作,但是论才学其不仅不在苏轼之下,甚至略有超出。

嘉佑二年,终生未取士的苏洵携二子进京赶考。其时,苏轼二十二,苏辙年方十九。

当时的韩国公韩琦对苏门三人非常欣赏,当得知苏轼、苏辙二人前来京城赶考的消息后,大为惊讶的问自己的宾客:“今年有二苏在,怎么还有那么多的考生敢来同场献技”?可见二人名气之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大家紧锣密鼓的准备考试的时候,苏辙却突发风寒,不能如期参加考试。这一消息传到了韩琦耳朵里,他便奏请皇帝说:“今年的进士考试之中,声名最盛的当属苏家兄弟二人,如今苏辙染病不能参加考试,当是我朝的一大损失,希望陛下能将考试延期,等其病愈以后再举行。”

宋仁宗对二人的名气也是早有耳闻,便顺水推舟应允了此事。这在历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

而后,二人同时参加考试,均获得进士的称号。虽然苏辙名次稍后,但是要知道,他年龄比苏轼要小上三岁。少读了三年书的情况下,能在欧阳修这种大家面前和自己的兄长战歌旗鼓相当,足以说明其潜力无限,完全不次于其兄。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出现了变化。

苏轼文采横溢,但情商太低。放荡不羁、豪爽直率的性格实在不适合混迹于鱼龙混杂尔虞我诈的官场。官职是一贬再贬,从京城到地方,再从地方到偏远山区。又因为其不善经营,生活上并不如意。

苏家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苏辙身上。

为了自己的兄长,他放弃了文学上的发展,周旋于官场各色人等之间,多次拯救苏轼于水火之间。若不是苏辙的存在,苏轼九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就这样,负担起了苏家振兴重任的苏辙,面对无力自理的苏轼和老家的中落,默默承担起家长的角色。而苏轼的能够成日邀杯对月的背后正是苏辙无怨无悔的付出。

所以论及才能,苏辙才是苏门三子中的第一人,不仅才学过人,情商超人,更是有责任敢担当的好男儿!


Crazy历史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歌,被后人广为流传。从小到大,你一定读过不少苏轼的诗。那么,你有没有认真了解过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大家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宋代的大诗人吧!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一同被后人称为“三苏”。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年少的时候比较爱贪玩儿,并不热衷于读书这件事。直到他二十七岁,父母双亲去世之后,苏洵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洵才开始发奋读书。虽然发奋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苏洵很用功。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苏洵更是闭门读书,并且把他的学识品行亲自教给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所以,苏轼的文学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父亲苏洵的影响。

苏轼是一个十分豁达的人,他喜欢交朋友,也喜欢各种美食,更是创造出许多美食精品,同时他也是一个喜欢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嘉祐元年,苏轼准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于是苏洵就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从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去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而他们两个都偏向喜欢诗文的革新,所以当他们看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的时候都觉得很惊喜。但是在考场上,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被欧阳修认为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欧阳修误把苏轼的文章评为了第二。尽管如此,欧阳修还是被苏轼的豪迈打动。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在京城的名声很快就大了起来。每次只要他作出一首新诗,很快就会传遍整个京城。正当他们父子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苏轼的母亲却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父子三人立马就收拾东西回家奔丧了。

等到守丧期满,苏轼再次回到京城。嘉祐六年,苏轼参加中制科考试,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到了治平三年,苏洵去世,苏轼和苏辙就回家乡守孝三年。三年期满之后,苏轼再次回到朝廷。就在这个时候,震惊朝廷上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朋友,包括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和王安石的政治意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此时的朝廷,早就已经不是苏轼二十岁时所见到的那个和平的朝代了。

熙宁四年,苏轼向皇帝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遭到王安石的厌恶。于是王安石就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讲述苏轼的过失,苏轼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请求离开京城出任官职,所以就做了杭州的通判。熙宁七年,又被调往密州做知府。熙宁十年,做了徐州的知府。元丰二年,又做了湖州的知府。在苏轼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的革新除弊,因法便民,可以说是非常有政绩。


在元丰二年,苏轼做湖州知府的时候,因为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而被新党利用,说他对皇帝不忠。从而导致刚上任三个月不到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城。这件事牵连了十几个人,对苏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也是苏轼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所以和苏轼政治见解相同的元老们纷纷为他求情,就连已经退休的王安石都为他求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苏轼终于得到从轻发落,被贬到了黄州。也幸好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定下过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能逃过一劫。

到了黄州,心灰意冷的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来抒发他内心的郁闷。


公务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东坡居士”。到了元丰七年,苏轼渐渐得到重用,被调到汝州任职。在任职的路程中,苏轼的小儿子不幸夭折了。想到汝州路途遥远,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就向朝廷上书留在常州,得到批准。常州的气候还是非常舒适的,又远离京城,这让苏轼觉得非常安心。

元丰八年,苏轼复职,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和新党派融合,又不能依附旧党派,所以就再次请求外调。纵观苏轼的一生,经历过挫折,也得到过重用,总得来说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子岩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三苏’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21岁考中了进士,当时年轻气傲,不谙世故,卷入王安石新法变革之中,当时王安石的变法是得到皇上支持的,而苏轼不识时务和司马光,欧阳修等一起反对新法的变革,还特别矫情的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就是:我在皇帝身边,阻碍了变法,又得不到皇上的待见,我的能力就能到边远地方治理少数的百姓。这矫情令皇帝很不满,再加上旧派司马光等受到新派的打击,苏轼又受到了牵连,这史称”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洲,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被贬过程中,他又看到了新法变革 的好处,又写了讽刺青苗,盐吏法的诗,又受到小人的诬告,再一次被贬。但苏轼虽然连续受到打击,他不消沉,到了每一个荒凉,贪瘠的小地方,他都积极兴修水利,和百姓一起插禾,育苗,和百姓相处的非常好,深受百姓爱代,也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才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的盛大场面。在政治上苏轼没有很大的作为。在"三苏中"不是最厉害的

但在文学方面苏轼在三苏中就造诣最高了,他的诗词气势磅礴,豪情万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中以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霸气。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了思弟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又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豪情。

书法,苍劲有力,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一杯茶1967


是的,苏轼最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均有不菲的创见!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期间的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均被后人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三人文采之间有些什么差别呢?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

苏洵作诗不多,其诗歌质朴苍劲,成就远逊于其散文。

苏洵的行书《道中帖》

苏轼(1037—1101),苏洵的儿子,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其文风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在其二千七百多首诗歌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在他的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其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轼的辞赋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其中有《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苏轼也擅长书法,为书法“宋四家”之首。他的行书作品《寒食帖》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行书《寒食帖》

苏轼还喜欢绘画,尤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其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辙为苏轼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苏辙的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尤以散文著称,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他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苏辙的诗歌力图追赶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不如其兄。苏辙也写书法,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苏辙的书法《怀素自叙帖题跋》

后人普遍认为:苏辙文章,其不如其父深刻,不如其兄雄杰。文章与苏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

总的来说,“三苏”父子中,苏轼最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均有不菲的创见!




宇宙圆盘


答案是肯定的,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人也不为过。

苏轼是宋代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论诗:他和黄庭坚史称“苏黄”。苏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年好景君须记”等等名篇都出自苏轼之手。

论词:他和辛弃疾史称“苏辛”。苏轼的词豪迈奔放,大开大合,读之让人精神振奋,比如“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老夫聊发少年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千古名篇,苏词自成一派,在当时便十分流行。

论散文: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散文讲究文、道并重,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我们熟知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古代散文历史上,地位也是极高的。

论书画: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善书,尤其时行书个楷书,也擅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是千年难遇的大才子,并且为官也是造福一方,杭州瘟疫时他自掏腰包筹建类似火神山医院的“安乐坊”专门救治病人。还治理西湖,苏堤便由此而来。在徐州防洪,百姓心怀感恩给他送肉,“东坡肉”由此而来。

所以“三苏”中苏洵和苏辙只在散文上成就突出,其他方面建树不高,和苏轼没法比。他不但是“三苏”里最有才能的,还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最有才能的人之一。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为官,苏东坡绝对是没得说,堪称模范,他也曾写诗为自己一生做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饭后停


问题:“三苏”里边,苏轼是最有才能的人吗?为什么?

感谢提问。

这是毫无疑问的。

苏轼是可以和屈原,李白比肩的人物,比老苏和小苏当然厉害多了!限于篇幅,就不再列举苏辙和苏洵的事迹文章,单论苏轼可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少年时,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努力考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成其一家之言。

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登进士第,受到前辈欧阳修的重视。

文章,苏轼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代表作有《留侯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

诗,在宋诗之中独树一帜,以他超人的才华,突破了艳丽西昆体的窠臼,对诗歌的革新做出了贡献。“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是革命性的理念。代表作“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等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首诗,道尽人生的无奈和荒诞。

词,更是执宋代牛耳。开豪放派之先,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其豪放潇洒!

书法,代表作寒食帖,是天下第二行书。“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绘画,也有一席之地。

如此之全面,胜其父,其弟远矣,当无疑问。

如果一定要挑苏轼的不足,那就是围棋。他曾下过功夫,但水平始终不怎么样,只好感叹“胜固欣然,败亦喜”。可见其豁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