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明风华》中出现了关宁铁骑,可关宁铁骑不是明末组建的吗?这支军队立过什么战功?

孤独的爱影室


《大明风华》里集结了太多明朝的元素,恨不能在永乐朝就把大明近300年所有知识点全部纳入进去,所以就容易造成很多史实混乱。

其实在永乐朝更应该短暂出现的是“朵颜三卫”,然后重点描述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而不是关宁铁骑。

朱棣靖难之役的中后期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卫”(朵颜只是原本三卫中的一卫,在明朝的支持下吞并了泰宁和福余两卫,因此叫朵颜三卫)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名将者勒篾的后裔所率之部的蒙古铁骑,不过它早期依附于明朝,相当于明朝的雇佣兵,原本属于宁王统辖。后来宁王被朱棣绑架一起“靖难”,“朵颜三卫”也就成了朱棣的靖难部队。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把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给了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现在内蒙古东部赤峰一带的土地。

草原上也最终形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蒙古三部。明末最早满蒙结合的的科尔沁部就是源发于兀良哈部。

朱棣迁都北平后,为了防范蒙古各部,建立了“京师三大营”,也就是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

京师三大营既是明朝的野战机动部队,还是京师的卫戍部队,所以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可以说横扫14世纪上半叶是没有太大疑问的。

神机营就是专业的火铳部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纯火铳部队;三千营最主要组成部分仍然是蒙古铁骑雇佣兵;而五军营也是步、骑、火器各兵种联合作战部队。

但很可惜这么牛逼的部队,最后被朱祁镇丢在了土木堡,终明一朝也再未能恢复当初“京师三大营”荣光。

而“关宁铁骑”并不值得炫耀,那是一个时代的怪胎。

所谓的“关”就是指“山海关”,“宁”指的是“宁远”。原本是明军从山海关到宁远这条防线上的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最早由督师袁崇焕仿造原辽东铁骑组建,他的最后一任统帅大家耳熟能详,叫吴三桂。

吴三桂当了满清亲王后,率领关宁铁骑从山海关一直打到缅甸,最终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

所以这支部队根本不值得炫耀。如果非要炫耀,不如炫耀他的前身“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是李成梁一手打造的,横扫辽东,谁不服收拾谁。关键还打出了国门,在万历朝鲜之役中,在李如松的指挥下,大放异彩。碧蹄馆之战可以了解一下,6000辽东铁骑横扫43000日军。


炒米视角


要求国产“历史正剧”符合历史,是一种恶习,一定要改!

好比是一锅肉汤,非要把里面老鼠屎指出来,这是错误的!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影视剧又不是历史教科书,何必较真?而且你又没把肉汤喝完,有什么资格指出有老鼠屎?

关宁铁骑,顾名思义,是明朝后期在山海关和宁远两地组建的骑兵部队。最开始由袁崇焕发起,最后以吴三桂收尾。这支部队,以辽人、女真人、蒙古人中的精壮男丁为骨干,在广渠门之战、宁锦之战、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一片石之战都发挥过一定作用。

客观讲,这支骑兵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番号,在明朝末年也几聚几散。一般来说,只要是山海关和宁远组建的骑兵,都可以被叫做这个名字。所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袁崇焕的未必是一回事,甚至可能没有传承关系。

说到《大明疯话》,不要说“关宁铁骑”这支部队,宁远卫还是在宣德三年才建立的,这片子的历史线根本就是倒着走的。永乐年间出现关宁军,好比是康熙大帝在检阅北洋水师一样。

其实这片子历史槽点也不算多,也就是以“营”为称号的神机营居然有30万人,清代红衣大炮卖给了明高祖朱棣,葡萄牙大航海早于郑和半个世纪,葡萄牙敢在朱元璋时代殖民中国,明朝藩王有胆子执掌三千营和五军营,明朝朝廷公然用清代的奏折,礼部尚书兼任锦衣卫指挥使搞得文武不分等等,像朱元璋的马脸、以及服装道具的小错误,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对于一些人公然指责《大明疯话》歪曲历史,我反过来要批评他们!这么烂的片,居然能坚持看到半截?明明是你们的问题!

看到肉汤出现了老鼠屎,是把老鼠屎指出来?还是把老鼠屎挑出来?都不对!应该直接把汤泼在创作者脸上,你们居然还继续品尝?

好吧,上面有些话是我的玩笑。(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其实历史并没有“关宁铁骑”的正式称呼,这是后世对这支抗清部队的一个称呼罢了。传统上,关宁铁骑是指明朝末年驻守在山海关宁一线的祖大寿所部,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并称为三大军。既然是明末才出现的部队,那么出现在以明朝前期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明显是不对的。

关宁铁骑的由来

《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吴甡 《柴庵疏集》卷十四 抚晋:“逆贼攻陷昌平乘援兵未集肆掠无忌。今关宁铁骑宣云健丁渐次云集矣。”王家彦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关宁鐡骑素为敌惮祖大夀新膺提督之命成师而出。”

关于“关宁铁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由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时蓟辽总督孙承宗组建,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由明末抗清名将祖大寿所建。个人认为关宁铁骑是从孙承宗开始筹备,后期经过袁崇焕的补充,最后由祖大寿组建成型。为什么呢?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努尔哈赤率军进攻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畏罪自杀,不久努尔哈尔围攻广宁,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时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也一同逃回了关内,明熹宗朱由校随即任命自己的恩师孙承宗为兵部尚书统筹辽东防御,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建议从山海关护关官兵中抽调三千人前去驻守防御空虚的宁远。令杨应乾就地招募辽人补充宁远兵力,李秉诚负责训练部队。后采取袁崇焕建议,令祖大寿负责加固宁远城,并由袁崇焕满桂驻守,继而,袁崇焕开始整顿宁远守军,并重新加固城墙,而此时祖大寿一直在袁崇焕麾下,而且屡建奇功,很受袁崇焕赏识,常常被委以重任。所以真正将所谓的关宁铁骑组建起来的应该是祖大寿,而孙承宪和袁崇焕只是起到了统筹准备的作用。

关宁铁骑的战绩

天启七年(1627年)宁锦之战。当时刚刚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皇太极以给父亲报仇为名率兵围攻锦州和宁远,意图破坏袁崇焕辽东防御计划。袁崇焕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精骑四千,绕到皇太极大军背后偷袭,并令水师东出相牵制,尤世禄、祖大寿刚要率兵出发,皇太极的大军就已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在城内指挥众将士奋战,用大炮猛轰前来围攻的皇太极大军。此时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四千铁骑在城外与清军殊死搏斗,皇太极见久攻不下,就就撤军转而攻打锦州,锦州一战皇太极损兵折将无数,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战,关宁铁骑名声大噪。

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皇太极久攻关宁不下,一时间无法突破明军的辽东防线,皇太极转而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兵临大明国都北京城下,京城告急,崇祯帝急招各镇兵马进京勤王,袁崇焕亲率祖大寿、何可纲统领九千骑兵,迅速入关,在广渠门外与清军遭遇,关宁铁骑再显雄风,面对袁崇焕所部的强大攻势,清军节节败退,京城危机随解。

崇祯三年(1630年)遵永大捷。己巳之变袁崇焕被奸臣陷害身亡,崇祯帝重新启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督理军务,趁后金对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的换防之机,派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率军围攻滦州,并进而迅速收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再一次威名大震。

帮清廷平定中原,助吴三桂反清复明。袁崇焕被处死后,不久祖大寿兵败投降,关宁铁骑从此一分为三,一部分跟随祖大寿投降清廷,其中大部分划归吴三桂指挥,另小一部分则被崇祯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而吴三桂所统领的关宁铁骑在吴三桂降清后,帮助清军占领了北京,又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彻底击败农民军肃清中原,帮助清廷统一全国。随后又协助吴三桂起兵反清,并迅速占领大清半壁江山,几乎将清朝推翻,剿灭吴三桂,清朝大概丧失了至少50万军队。

随着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息,曾经威名赫赫的关宁铁骑终于在炮火硝烟中归于沉寂。


古曲古风


关宁铁骑,“关”指山海关,“宁”指宁远,铁骑指披甲的骑兵,关宁军即驻守在山海关、宁远、锦州一线防守后金的最前线的部队,而关宁铁骑,即指关宁军里披甲的骑兵,是“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思想的产物。

而历史上的关宁铁骑,是在明末时期建立的,其创建者有孙承宗和祖大寿两种说法,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其在创建时间上都是明末为了抵抗后金而建立的。而电视剧《大明风华》讲得是明初的故事,所以在电视剧中出现是不对的。

从古至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指挥将领为何人,都明白兵贵神速这个道理。而在古代,军队中速度的体现,就展现在骑兵身上。而骑兵在各朝各代,也绝对是精锐的象征,也是朝廷重点打造的对象。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精锐骑兵,尤其是披着重甲的重骑兵,可谓“千金难得”。一名重骑兵,不仅要马好,连甲再马能驮得住几百斤的重量长途奔袭;而且骑兵的素质也要非常高,身着百余斤的重甲能坚持作战。

而这支被寄予厚望精锐部队,也的确是不辱使命,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和北京大捷,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同时也重创了后金军队。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在当时而言,绝对是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之一。

宁锦大捷,关宁铁骑一战成名,初逢对手的皇太极,被数万关宁铁骑打的大败而逃,八旗军队的也尽失精锐之气。而此一战,皇太极被打的不敢再叩问山海关—宁远一线,只得长途奔袭,绕道蒙古从防守薄弱的喜峰口越过长城。

北京保卫战打响,关宁铁骑即可驰援,再次显示了这支军队的精锐之处。数万关宁军,仅仅两日便完成了准备,开始回援。而精锐的关宁铁骑更是马不停蹄,两天两夜350里的急行军,5000精锐的关宁铁骑就赶到了北京城下。

最终,就这仅仅5000关宁铁骑,加之后来的赶到的4000掉队的关宁铁骑,仅仅9000骑兵,将以逸待劳的数万八旗兵击垮,可见关宁铁骑战斗力之强悍。而此战,也成功为行将就木的大明续了十几年的命。

这两次战功,就足够一支军队骄傲的了,两次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且对手是兵峰正盛的八旗军队,八旗的骑兵也绝非等闲之辈,能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打造一支这样强悍的骑兵,实属不易,也是大明王朝实力最后的余辉。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关宁铁骑顾名思义,是驻守山海关、宁远一带精锐骑兵,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是明末同后金满清作战过程中产生的部队。关宁铁骑和秦兵、天雄军构成明末三大军。所谓铁骑,两种解释:1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 借指精锐的骑兵。

“满一万,不可敌。”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军队以骑兵为主,这些东北地区白山松水之间马匹比蒙古马品种个头大、壮硕,女真满洲又是渔猎民族,士兵强悍,勇于争斗,这样组成的八旗兵战斗力是惊人的,明军在辽东的边防军不是后金满清八旗对手。

为了抗击后金满清军队,明朝推行了“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政策,组成了关宁铁骑,后金满清攻打明朝,在辽东地区杀人放火,辽人和后金满清有血海深仇,而且保家卫国,并且辽人强悍,这些辽人组成的骑兵,再配上先进的三眼铁铳等武器是后金满洲兵克星。关宁铁骑和北府兵、凉州兵团相类似。关宁铁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精锐部队,是历代骑兵中的强悍军队之一。关宁铁骑与三国曹魏的骑兵方队;汉武帝的重装骑兵;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骑兵”;岳飞的“背嵬军”,共同记载于历史典籍。

关宁铁骑的战功

1、宁远城力克后金八旗军,一战成名

1627年,皇太极率身经百战的数万八旗劲旅进攻宁远城。这次是有备而来,为报努尔哈赤1626年攻宁远失败之仇。

以往明军根本不敢和八旗军进行野战交锋,这次宁远城上大炮仍在城上轰击,炮火硝烟中却杀出一支几万人的马队,马上士兵手持三眼铁铳,离八旗军百八十米就开始射击,铅弹如狂风般向八旗军扫来。八旗军还没等明白过来,明军已经冲到近前,把三眼铁铳调过来,抡起如铁锤似的枪把便向后金军头上砸来。  

 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中午,八旗军的尸体铺满了旷野,宁远城外血流成河。眼见着伤亡越来越大,皇太极只好下令撤军。   战后,皇太极才知道,这支凶猛异常的部队就是袁崇焕新组建的关宁铁骑。

有了这支铁骑驻守在宁远,八旗军再也没敢进犯。

2、九千铁骑守北京,打退清兵,再创奇迹

1629年,满清八旗军绕过宁远城,从长城喜峰口入塞,击败多路明军,打到北京城下。

袁崇焕获悉皇太极绕过宁远一带的关宁铁骑攻打北京,急忙亲率九千关宁铁骑军入关打击清兵。在北京城和数万满清兵展开激战。

清兵是先到北京的,以逸待劳,关宁铁骑人数还少于清兵,交战过程中敌方将领的刀都要砍着袁崇焕了,多亏袁宗焕身边护卫用刀挡开,经过四个时辰激战,八旗兵再次败在关宁铁骑手下。

八旗军是当时东亚最强大骑兵队伍,而且骁勇善战闻名天下,关宁铁骑在人员少,疲劳状态下和八旗军交战,并打败八旗军使大明朝又维持了十多年。

3、关宁铁骑是一支悲情的军队

关宁铁骑是一支善战铁军,但是大明的腐朽灭亡也给这支善战部队带来了悲情结局。袁崇焕被杀,关宁铁骑有一部分跟随了祖大寿,还有一部分入关打击农民军,像曹文诏等,还有一部跟随了吴三桂。

关宁铁骑虽然存在历史一定时期,但是敢和八旗军交战,敢打硬战,英勇善战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白白野


关宁铁骑与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并称明末三大军,出现在《大明风华》中显然是不对的。所谓关宁铁骑,其实就是指祖大寿麾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其中“关”指山海关, “宁”指宁远。这支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悍,乃是明末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绝对精锐。

“关宁铁骑”的由来,祖大寿组建的可能性更高

关于“关宁铁骑”的由来,目前还有一定争议,其中有说法认为是祖大寿一手组建,另有说法认为是孙承宗所建,成型于袁崇焕时期,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前后,大约有十万多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安置在锦州附近,辽东的将领于是从中招募了大批精壮充做家丁,时任锦州总兵的祖大寿更是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从而组成了一支由祖大寿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人数3000人左右,所谓的“关宁铁骑”便是以这支部队为核心组建的。

此外,《明季北略》也明确记载了祖大寿收降夷为家丁,组成军队的事情。《明季北略》还明确给出了降夷的定义:“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夹处两国间,故辽东呼为夹道之人,近为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

结合关宁铁骑最终的归属,个人认为关宁铁骑应该就是以降夷家丁为主要战斗力的一支家族化军队,而袁崇焕在担任蓟辽督师后,并没有来得及对关宁军队进行调整,因而这支军队一直都是以祖大寿为首,而吴三桂手中之所以也会有关宁铁骑,则源于其父吴襄与祖大寿的姻亲关系。

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皇太极曾给予高度评价

关宁铁骑与普通骑兵的作战方式略有不同,其冲锋时会先使用三眼铳进行射击,接战之后则将三眼铳作为狼牙棒进行抡砸。如此一来,敌人会因远程打击而难以维持阵型,进而被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散。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则有以下两次:


1、宁锦之战。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率兵发动宁锦之战,一方面是为了替努尔哈赤复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破坏袁崇焕经略辽东的计划。面对后金的进攻,明军故技重施,以城墙上的大炮轰击敌军,阻止敌军贴近城墙。就在后金军队冲过开阔地,即将进入大炮死角的时候,炮火硝烟中突然杀出一支骑兵,马上士兵手持三眼铁铳,离八旗军百八十米就开始射击,铅弹如狂风般向八旗军扫来。八旗军还没等明白过来,明军已经冲到近前,把三眼铁铳调过来,抡起如铁锤似的枪把便向后金军头上砸来。经过一天激战,皇太极见清军损失惨重,只得下令撤军,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见识到关宁铁骑的威力。

2、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秋,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一路势如破竹杀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督祖大寿、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对北京城发动进攻,而广渠门外便是袁崇焕、祖大寿等率领的关宁铁骑。双方在广渠门外激战四个时辰,八旗兵最终因支撑不住而退却,皇太极再一次败在了关宁铁骑手中。后来,后金退兵时,皇太极命堂兄阿敏善后,但随即被祖大寿击败,关内四城尽复,史称“遵永大捷”。

之后便是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的大凌河之战,此战祖大寿虽然战败,但对于关宁铁骑,皇太极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文老档》记载,“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

关宁铁骑的结局,一分为三大部降清

崇祯八年(1635年),祖宽、祖大乐带领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祖家军的善战之名至此开始在关内流传,到崇祯九年(1636年)时,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率领的祖家军。

袁崇焕死后,由于关宁铁骑是属于祖大寿的私人军队,皇帝和朝廷很难指挥的动,于是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分依旧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划归吴三桂指挥,另一部分则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

1、祖大寿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被任命为辽镇总兵官,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此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驰骋在了辽东战场。直到大凌河之战与松锦之战之后,祖氏家族大部投降清朝,祖大寿率领的这支家族式军队也就此归顺了清廷,成为了汉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吴三桂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祖大寿乃是姻亲关系,因此同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属下同样有部分关宁铁骑。但在李自成诱降吴三桂不成后,这支部队随同吴三桂一起降清,并一直在吴三桂麾下效力,是吴三桂的主要战力。

3、第三部分。这部分关宁军队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支部队最终被消耗殆尽,消失在了历史当中。

不过,由于史料繁杂,目前关于“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争议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明末军队腐朽严重的情况下,关宁铁骑即使战绩不佳,但与其他明军比起来,战斗力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香茗史馆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大明风华》这是电视剧,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大明风华》是由历史而改编过来的,所以不能全信,如果要是严谨的话,那就不叫电视剧啦!那就应该改名叫做历史剧。所以,改编杜撰等一系列问题是很正常的,不用鸡蛋里挑骨头,这根本就不影响《大明风华》这部好剧,言归正传,历史上的明朝关宁铁骑的确是在明末组建的,具体时间并不清楚,只知道袁崇焕率领关宁军和后金部队数次死战,关宁铁骑历史上人数不多,讲究精兵简政,但是战斗力极为强悍,连亚洲第一的八旗骑兵都绕道而行,可见当时关宁铁骑强悍的作战能力是多么的恐怖,可惜就是人数太少,如果能有50万关宁铁骑的话,踏平后金根本不成问题,可惜关宁铁骑不是那么好组建的,就好比现在的特种兵一般的存在。

(关宁铁骑与八旗骑兵死战)

关宁铁骑和曹操时期的骑兵方队;汉武帝时期的重装骑兵;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玄皂骑兵”;岳飞时期的“背嵬军”称为中国汉王朝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之一,而在明朝史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关宁铁骑的恐怖。

《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

(明 崇祯九年)吴甡 《柴庵疏集》卷十四 抚晋:“逆贼攻陷昌平乘援兵未集肆掠无忌。今关宁铁骑宣云健丁渐次云集矣。”

(明 崇祯九年)王家彦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关宁鐡骑素为敌惮祖大夀新膺提督之命成师而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游戏中的关宁铁骑)

咱们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十大军团》一书,关宁铁骑与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骑兵兵团、秦国的王翦兵团、西汉韩信军团、汉武帝时的霍去病军团、南朝时期梁武帝手下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南宋岳家军、成吉思汗怯薛军、明朝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等,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

关宁铁骑是后金的死对头,数次击败后金部队,有效的阻止了后金入主中原时间,可惜就是生不逢时。

(明末精锐部队 关宁铁骑)

——有什么问题 亲们可以直接私信问我 我都会无条件的帮助大家的 喜欢我的话 请给我点个关注吧 我很需要你 用你那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一点吧


鹏正


关宁铁骑,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就是山海关,宁远一线组建起来的骑兵部队。以辽人守辽土,抵御后金的进攻。

关宁铁骑的建立主要也就是为了防备后金,而在永乐年间,很明显,关宁铁骑并没有出场的机会,时代不一样,但在《大明风华》中却又的确冒出来个关宁铁骑,不是因为历史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这部剧在这些细节上的确有些偏颇。

关宁铁骑的由来

明朝末期,袁崇焕就对阵后金军队这一问题,设想过以江南之兵对抗后金的结局,江南之兵孱弱,若用江南之兵对抗后金军队,自然败多胜少,若是直接就地取材,任用辽民,那么对抗后金的胜算就大了很多。

况且,辽人大多善骑射,辽人守辽土,本就是最好的决定,于是乎,袁崇焕与孙崇宗开始筹划从辽民中抽选精兵组建强军。

袁崇焕的这支骑兵,人数不多,但却足够精锐,能够与后金骑兵相争而不落下风,这支部队被后世人称为关宁铁骑,这也是最初的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作为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抗击后金的战场上曾有过亮眼的表现。等到后来北京面临皇太极包围的窘境,而这时候袁崇焕也已经北崇祯皇帝以通敌罪名压入大牢,即使如此,关宁军依旧大放异彩。

彼时的北京城,已无再战之兵,为了保护北京城,崇祯皇帝下令让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危急时刻,祖大寿却对军令置若罔闻,还是后来崇祯让大牢中的袁崇焕手书一封,要求祖大寿带兵勤王,才最终保住了北京,不仅仅是保住了北京,更是将关内四城全部收复,史称“遵永大捷”。

虽然关宁铁骑曾经在战场上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崇祯皇帝却也因此更为惧怕关宁铁骑,此战之后,崇祯将袁崇焕直接凌迟处死。

此后,关宁铁骑不再是过去的关宁铁骑,而是被崇祯皇帝一分为三,祖大寿占其一,吴三桂占其一,最后一部分则用来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当然,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关宁铁骑,在被崇祯皇帝分割之后实力更加孱弱,被调往关内镇压起义的关宁铁骑,不用说,肯定是要被堆死的,而祖大寿也在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中失败,祖大寿的那一部分关宁铁骑也消失了,此后,只剩下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吴三桂之所以能够在大清朝获封平西王,离不开其背后的关宁铁骑,或者说,当时,仅仅是依靠着一支关宁铁骑,吴三桂甚至都有三分天下的实力。


魏青衣



首先,在明代“铁骑”并不是一个正式称谓,而是官方以及民间对精锐骑兵的一种统称。

比如明末左良玉部的骑兵营就在明朝公文里被称呼为“左营铁骑”。

不仅“关宁铁骑”不是正式称谓,就连“关宁军”都不是正式称谓。

所谓的“关宁军”其实是指的明代山海关镇与宁远镇这两个军事重镇的统称。

举例来说,吴三桂算是最后一任“关宁军”首领,但是他的正式职务是宁远镇总兵官。


其次,“关宁铁骑”究竟是什么?

“关宁铁骑”正式官方名称是锦州总兵下辖的降夷左营和降夷右营,是的,没想到吧,“关宁铁骑”其实和山海关镇与宁远镇没有任何关系,它最初是隶属于锦州镇,归锦州总兵官管理。

而且大家从“关宁铁骑”正式官方名称就知道,“关宁铁骑”是一直由蒙古投奔明朝的降人为主组成的骑兵部队。

根据史料,随着满人崛起,在锦州一带的蒙古部落备受欺凌,在崇祯元年,在锦州一带驻牧的蒙古部落桑昂部在首领桑昂的带领下整个部落投奔明朝。

被当时辽东巡抚毕自肃安排在了锦州镇生活,归锦州镇总兵祖大寿管辖,而祖大寿又把桑昂部里能战的成年男子分为了两个骑兵营,也就是降夷左营和降夷右营,分别由桑昂和那木气统帅,那木气是依附于桑昂部的一个独立蒙古小部落的首领。

大家不要不相信,“关宁铁骑”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官方奏折里是崇祯九年的《合兵理严驭将疏》,这是一名御史给崇祯皇帝的奏折,奏折里明确提到了“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在更早的袁崇焕奏折里也提到了降夷左营和降夷右营:

辽东在时有降夷营,今在伍之夷丁不乏,而敌中能为敌用命者,多致之使其不为敌用而为我以夷攻夷,为战最力。

因为辽东地区明军里的蒙古降人战斗力非常高,所以袁崇焕在原本两个骑兵营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两个由蒙古降人组成的骑兵营:

立两营如汉都护府护国之意,曰平夷左营、平夷右营,各设游击一员

最后,“关宁铁骑”由于是辽东边军最精锐部队,而边军又是明军最精锐部队,所以“关宁铁骑”立战功无数。

比如崇祯八年,明朝命“关宁铁骑”入关在卢象升的指挥下征剿农民军,“关宁铁骑”表现的就很好。


卢象升在奏折里表扬:“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在崇祯九年,清军破关入寇,明朝也只能征调“关宁铁骑”入卫京师,结果屡立战功,所以御史才会说“关宁铁骑素为敌惮”“无坚不摧”。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关宁铁骑”在明末崇祯年间,是明朝所能掌握的最精锐,战斗力也最强的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主要投诚明朝的蒙古战士组成。


兰台


答: 大明朝有那么一只曾经纵横疆场的铁血部队。民间给予他的名字叫做“关宁铁骑”。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只军队的兴衰荣辱故事

一、起源--缔造者李成梁

王家彦的 《王忠端公文集》(明朝崇祯九年) 卷四有这样的记载: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膺提督之命成师而出。那么关宁铁骑的主要创办者是谁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准确的说法,有人说关宁铁骑的创始人是明朝名将李成梁,也有人说是袁崇焕。那么从时间来说,李成梁的可能性大,但是当时绝对不是关宁铁骑。

所谓的关宁,是山海关和宁远一线的防御体系。而这个体系在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后金没有出现之前并不是最要紧的两个节点,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李成梁时期的军队建设情况。

李成梁早年并不得志,一直熬到了四十岁才得到了升迁,从原来的巡按御史升为辽东铁岭指挥佥事。奉命镇守险山堡,从此以后,李成梁开始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

嘉靖后期到隆庆年间,北方的鞑靼部落多次进攻辽东。期间,明朝先后损失多名大将。李成梁上任后便开始大量招兵买马,扩充军队的势力,组成了一支让人闻风丧胆、所向披靡的辽东铁骑。李成梁的思路很简单,既然对手有骑兵,那么我也要有起兵和他对抗。所以在皇帝的允许下,李成梁快速的建立一支骑兵部队成为了赖以成名的武装。

二、兴盛---荣封宁远伯

军队组建完的第二年,李成梁和他的副将赵完在卓山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大败敌军,斩获大量辎重,皇帝龙颜大悦,封李成梁为署都督。之后,李成梁率部先后击溃了插汉、朵颜部的数次进攻,屡立战功。

第二年,李成梁先后建成宽奠、长甸等六堡,为大明拓展疆土七百余里。经过八个月的修整,速巴亥再次进犯明朝边境。速巴亥发誓这次一定要活捉李成梁,一雪前耻。李成梁深知硬碰硬,一定占不到便宜,于是采取了偷袭战术,大败速巴亥。此战以后,速巴亥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对明朝形成任何威胁。

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再次以四万骑自前屯锦川营深入边内。李成梁命诸将加固城防,亲自督促参将杨粟等扼制蒙古入寇的要冲。适逢戚继光前来援助,蒙古很快退去。之后蒙古来袭也被李成梁击退。而此时李成梁已经被封为宁远伯了。

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李成梁依靠这只强大的军队在辽东地区纵横捭阖,创造了很多奇迹,虽然也打了不少败仗。单总体来说。辽东铁骑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

三、接替---袁崇焕的强大影响力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於北京。辽东交给了另外一个名将 袁崇焕的手中。

袁崇焕决定学习前辈,也组建这样一支凶猛彪悍的骑兵部队。他从数十万辽东汉人中精挑细选出身体强壮、且骑术娴熟的三四万士兵,提拔了祖大寿、吴三桂等土生土长的辽宁人为将。祖大寿、吴三桂为了报答袁崇焕的知遇之恩,不但尽心尽力地训练部队,而且,向袁崇焕建议,重新启用当年李成梁部队用过的三眼铳。三眼铳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器,一支铳有三根枪管组成,作战时可以发射三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连发武器。

明天启七年5月,皇太极领着百战精兵来到宁远城下,在宁远外围扎下九座大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太极面对宁远城,心情很是复杂。为了报仇来到这里。而宁远现在仍然铁桶一样坚固。

当时皇太极领着人数众多且身经百战的八旗铁骑来到了宁远城下,此时守卫宁远城的明朝君度就是关宁铁骑,当时的皇太极以为只要冲过宁远城明军的城墙上的炮火攻击,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很轻松地就踏平宁远城,可是这回明朝的关宁铁骑主动出击,利用三眼铳的优势在几十米开外就向皇太极的八旗兵猛烈攻击,并且杀得后金的军队尸横遍野。此战役让关宁铁骑声名远扬,真的是一战成名。

崇祯二年秋,皇太极避开关宁铁骑,率军绕道蒙古草原,于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无准备而且刚刚才因为欠饷闹过兵变的明军在如狼似虎的八旗军冲击下,顷刻间土崩瓦解。30日,清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

袁崇焕得知后大惊失色,要是皇太极攻进北京城,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军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时间紧迫,袁崇焕再次想到了手中的关宁铁骑。命令离北京最近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带领4000轻骑立刻出发,急援遵化;自己亲率九千铁骑随后跟进。

然而,出乎袁崇焕意料的是,赵率教领军赶到之前,遵化已经陷落赵率教战死!随后跟进的袁崇焕得知凶讯后,下令,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全军转向蓟州,一定要把清军拦截在蓟州。于是一场“遵永战役”打响。

这一仗,大明最终是击退了清军,崇祯皇帝就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让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焕吊进北京城,随即以通敌的罪名将袁崇焕下了大狱。最终这只强大的军队因为领导人被杀害走向了崩溃。

三、终结者 吴三桂

将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分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归吴三桂指挥,还有一部分被调进关内,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不久,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被清军全歼,进关的那部分也在与李自成的作战中全军覆灭,只剩下吴三桂所部硕果仅存。

清军占领北京后,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跃进中原,对李自成穷追不舍,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队全部歼灭。随后,兵锋直入四川,又消灭了张献忠的农民军和其他地方的明朝义军,打遍了多半个中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清王朝最得心应手的一支部队。

吴三桂受封云南后,关宁铁骑也随之驻防云南。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决定,吴三桂起兵反清,关宁铁骑再次充当吴军先锋,浩浩荡荡地出云贵,杀向北京。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骁勇善战的那批战将或已作古,或已告老还乡,此时的关宁铁骑早已没有了当年所向披靡的战斗力。随着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息,曾经威名赫赫的关宁铁骑终于在炮火硝烟中归于沉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