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千年中医史中,你选哪三位入选最伟大中医?你怎么看?

云雀1891


开头先亮明观点,如果只有三位我会选:扁鹊,张仲景,叶天士

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中医的三大进步阶段。

扁鹊历史典籍有记载,史记专门列传,最近成都天回镇出土了相关医简,相信相关传承很快流行,从现有披露的内容看,黄帝内经七篇大论,都只是对这些医简的一个讲解稿而已。他的学术成就最主要的是用完整分类的方法去认识疾病,让人们的认识不再只是头痛医头,可以说开了辩证的先河。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典籍首现者,辩证论治重点是论治方面的成就如果非中医的人理解不了,可以了解一下敏捷开发,随着病人的症状,分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一本伤寒论,里面多少误诊误治的方法措施。

叶天士中医进一步发展的代表人物:在继承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方面做得最好,温病方面补充了伤寒论的补不足,增加了新药的使用比如芳香类的藿香等,拓宽了中药的思路,所以后来有了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石膏汤。

从这三个人可以看出中医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的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如果出现在张仲景手里,他一定会使用来做滋阴之物,伤寒论中死证可能就又会少两样。


冲玉子


我觉得神农氏,张仲景,叶桂三人可入选

中医起源

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产生的,凝集着五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辩证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千古名医代表

一、神农氏

神农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神农一生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尝遍百草,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又称药祖,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后人将他的寻药记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而且,《神农本草经》中对于300多味药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确记载,不仅对中药学有巨大贡献,还对中医症状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

二、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太守,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仲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生出一种使命感与悬壶济世的热忱。仲景经常在太守府堂为人看病,因此有这么一个典故,称行医为“坐堂”,许多医馆药铺也以“堂”命名。张仲景还参考先贤医学著作,结合自己医理写出了一部医书,名《伤寒杂病论》,分伤寒与杂病两部分,其中杂病篇也称《金匮要略》。此书是张仲景一生行医经验之精华,是一部集大成的医学著作,记载了许多方剂,系统地分析了伤寒感热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造性地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与“八纲的辩证论治原则理论,可谓继往开来,惠及后世。同时代华佗读此书说“此真活人书矣!”后世医学家称仲景之方为群方之祖。

仲景医案举例: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三、叶桂

叶桂,字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年少就跟父亲一块行医,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

叶桂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叶氏《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其独创的卫气营血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中医温病派。

叶桂医案列举:一位富商20多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闭目躺在书房床上。请了不少医师诊疗,投了不少人参、黄芪等补药,全部无效,商人非常着急害怕。最终找到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刚一进入病人住的书房,来到床前,立即就退出房外,并对家人说:“用不着切脉,我已知道病因所在和治法了。”接着吩咐家人道:“赶快把病人转移出书房,找一桶陈小便来,越陈越臭越好,并把它放在病人的头边,然后拿只空桶来,叫一个人用瓢取小便高高举起,然后慢慢倒入空桶内,倒完再取再倒……”这样倒了才二回,病人就开始呻吟,并喊“饿死了,快给我吃东西!”,而且一下子从床上起身,站到地上,怪病完全好了。家人问:“为什么这样能治好病?”叶天士说:“我开始进入书房就闻到异香扑鼻,到了床边则香味愈加浓烈,知道病人因香气窜入体内过浓,以致正气大量耗散,所以用陈小便的奇臭之气来收掉香味。”

历史悠久,我辈当传承

除了神农、叶桂、张仲景外,汉代华佗,西晋皇甫谧,东晋葛洪,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恒,张子和,朱丹溪,唐代孙思邈,明代李时珍等也是一代济世良医。

中医学是中国人自己的医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让中医一直传承下去,不让祖宗医学在我辈手中没落。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之不尽的中医圣手,他们都怀着济世救民的圣德之心,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传播医术,我认为有三位中医称得上是最伟大的中医,因为他们不仅在当世济世救民,更是传播医术,把一身医术编撰成书,传播后世,使得更多的医者提高了医术更好的治病救人,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得到了医治减少了伤患,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的如何预防、如何自救。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三位伟大的中医圣手:

第一个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并且广泛传于后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极大的减轻了普通百姓的死亡率!

第二个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 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且在他和其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彻底销毁了五石散的配方,可谓功德无量。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并广传于后世。

第三位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并广传于后世。

总结,以上三位中医圣手,单从后世对他们的尊称就能看到为人类中医史上做出的贡献,并且他们所著医书都在后世广为流传,为中医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认为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是几千年中医史上最伟大的三位中医圣手。


公子灵均


扁鹊

原名秦越人

公元前407—前310

战国渤海郡郑人(今河北任 丘)

医学主张:重视疾病的预防

医术地位:脉学倡导者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张仲景

名机

公元150~154年——公元 215~219年

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南 阳市)

医学主张:坚持终身学习

医术地位:中国中医治疗学 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

公元1518—公元1593

湖北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 县蕲州镇)

医学主张:重视本草

医术地位:药圣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著作:《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皆佚。



御前带刀侍卫


张仲景,(150年―154年)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其所著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用27年时间撰写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草纲目被世界上多个国翻译成文字在国外出版。

孙思邈514年―682年我国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药王,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他著作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





山上一课树168


因为只能选3人,伟大就是对中医传承贡献最大的人,所以——

1。神龙氏-炎帝-药王神。尝百草,中医起源。

2。华佗。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准确的说,那时没西医,应该说华佗是让中医发扬光大第一人。

3。范仲淹。让那些愚昧的后人明白中医的生存环境很重要!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正面是恐龙


中医是身体哲学,也是最高的人体科学系统,绝对不是几副中药而已,人只要掌握哲学就不会生病,大多数人都去研究西医,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丢了,这是我们的宝库,国家早点用中医,武汉不会死那么多人,黑中医的要负责,中医治疗已经有人恢复了,那些黑中医的,你们是在杀人,国家应该大力弘扬中医,研究中医的精髓而非表面,培养中医人员,还有《黄帝内经》是中医宝库。《黄帝内经》引《上经.尚时》曰:“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修行者都活到一两百岁,据我所知的古代名人都有七八十岁,黄帝内经里也是说上古之人,寿命都超过百岁,哪里来的平均30岁,读的书越多明白的越多。上古,上天留给中国人太多东西,中国人不珍惜,准备先把黄帝内经啃下来,中医必须加入学校课程,如把从小学英语变成从小学中医,中国现在的医学水平全世界都要来学,来仰慕


汉唐之音


历史上的名中医灿若群星,但要称得上伟大,小学生认为至少有两个标准——在所处的时代里悬壶济世,又通过医学典籍影响后世传承至今。参照这个标准,历史上有三位中医可以称得上伟大,按时间出场顺序:

1.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兵祸绵延,加上瘟疫肆虐,白骨露于野。而地方长官们却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少年张仲景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10岁时他拜医生张伯祖为师,开始了向伟大迈进的征途。

20岁左右时,张仲景被举孝廉为长沙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衙门敞开,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坐在大堂上,为百姓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震撼,老百姓对张仲景更加拥戴(“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寻找各种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罗。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张仲景功成名就后仍潜心专注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2.药王孙思邈。孙思邈生于北朝西魏年间,小时候好学不怠孜孜不倦,但是体弱多病,求医问药花费了很多家财,奠定了他立志从医的理想。

孙思邈7岁能识字上千,过目不忘,18岁时开始学医,20岁时开始为百姓诊治。他无意仕途,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理。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至宝“。

到晚年孙思邈仍著书不止,公元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3.药圣李时珍。明朝正德年间,李时珍出生在杏林世家。自幼热爱医学,不热衷科举,三次应试均不第,遂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开始学医。

43岁时,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期间,李时珍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饱览了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

辞官返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门庭络绎不绝。李时珍在行医期间以及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前后共计40年,三易其稿,时年71岁的李时珍完成了煌煌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1892种药物和1万多个药方,将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医医学作出了一个归结。

公元1593年,75岁的李时珍与世长辞,被后世尊为药圣”。

小学生说:

又百年后,国医画卷赫然在列:钟南山。

史载:南山一生,二平瘟疫,救华夏于水火。


石门历史小学生


千年中医,国粹瑰宝,群星璀璨,论其茕茕大者,其为东汉张仲景、唐代孙思邈、清代叶天士乎?

尽管中医言必称《黄帝内经》,但真正治病的话,还是得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或许可以这样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世界观,《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的方法论。正是张仲景先生,将《内经》上的哲理给具象化,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辩证体系,单是《伤寒论》就立了113方。他不仅留下了这一百多个行之有效的方剂,更系统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授人与鱼也授人以渔。单就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来说,国家推荐的治疗方剂清肺排毒汤,最基本的构成就是来自《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也正因如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上的方剂被称为经方,“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仲景之后,唐代的孙思邈先生可为医道圣手。孙思邈最大的贡献在于收集整理的大量经典方剂,先后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进一步扩充,除了收录更多的方剂以外,该书还进一步收集晋唐时期散落民间的《伤寒论》条文,对于《伤寒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思邈以后,到了宋朝,对中医发展有巨大发展 的当为金元四大家,虽然是大家,但还没有达到超凡入圣的地方,直到清朝中期叶天士先生出,才又为中医放一艺彩。

叶天士是一个天才,从小醉心医道,先后从师17人,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名,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医。叶天士最大的贡献,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外感热病的治疗体系。张仲景的《伤寒论》,论的是广义伤寒,也包括温病,但更多的侧重于伤于寒,对伤于温热邪气的外感病论述较少且不成体系,后世为此争议很大。到了明清年间,先后有多次瘟疫流行,《伤寒论》上的方剂效果不明显,不少医家开始转化思路,尝试用辛凉的药物来治病,偶尔取得不错的效果。一直到叶天士,才对急性外感热病有了系统的认识,这才在《伤寒论》之外别树一帜,开创了中医温热一派。温热派用药比较轻灵,且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方剂也被称为“时方”。



需要说明的是,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热学派并没有否定张仲景先生的成就,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复脉汤等经典方剂,在温热病的治疗中仍然使用。温热派的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也离不开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最后还得说一句,无论伤寒还是温热,都是中医的概念,针对的是一切外感病,包括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也包括急性传染病比如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等,甚至也可以通过辩证论治治疗内伤杂病。普通的风寒感冒,最多属于温热病的清浅阶段,也即卫分证,银翘散或是桑菊饮之类的辛凉轻剂就能对付。

再者,治病的快慢不取决于中医还是西医,治疗外感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快,因为外感病发病急,愈后和恶化都比较快;治疗内伤杂病,大多疾病本身病程就长,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上庠


我认为有著作传世,且能指导临床实践的才可以评为千古名医,所以写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人都可以入选,这几本书不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还制定了中医理法药方的标准,奠定了中医学基础,可谓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但写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而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总结,只有伤寒杂病论作者明确是张仲景,之后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并写有“大医精诚”垂范后世,杨继洲《针灸大成》对明朝以前针灸做了系统性总结,再之后虽有名医,但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哪怕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吴鞠通《温病条辨》,个人认为是对中医学的极大补充,属锦上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