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這兩天,肖戰在微博熱搜浮浮沉沉,又一次顯示出粉圈的戰鬥力。

這次事件,就結果簡單的說,好像是“粉絲行為,偶像買單”。但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拍了《陳情令》後,作為兩位主角之一的肖戰,有了很多cp粉,也被出了很多同人。

其中,在@迪迪出逃記的《下墜》裡,肖戰被設定為有性別認知障礙的髮廊小妹,與被設定成高中生的王一博相愛,《下墜》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有畫手專門為其配了圖,也廣受好評。

但他的唯粉認為這些同人故事抹黑侮辱了偶像,認為其“女化偶像”、“淫穢色情”,並開始了有組織,大規模的“舉報”。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下墜》:畫手@一個執白

僅僅一天,《下墜》就被下架,作者出逃,形勢逐漸加劇,更多同人作者被迫出逃,到這裡為止,粉圈內cp粉與唯粉的戰爭似乎已經以唯粉的大獲全勝告終。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但這時候,圈外的火才剛剛燒起來,大量的路人被惹怒。


為什麼路人會被惹怒?圈內的火是怎麼燒到圈外的?


這就要提到這類“同人作品”的主要傳播平臺“lofter”和“AO3”。

lofter是網易旗下的輕博客產品,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同人創作社區,AO3則是國外的一家非營利的開源數據庫網站,提供不限於同人的創作服務。

因為這場聲勢浩大的舉報活動,lofter一度被封鎖,大量作品被下架,作者出逃,外網AO3更是因過大的國內流量沖刷,自動被鎖,被牆擋在門外。

這場戰火瞬間燒到了無數路人,哀嚎遍野。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之後“粉頭”道歉微博下的留言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肖戰不殺AO3,AO3卻因肖戰而“死”。


崩潰悲憤的路人開始了他們的報復。

肖戰的代言被狙擊,作品被針對刷低分,形勢越演越烈,其代言的品牌也開始陸續作出應對: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於是這次,似乎肖戰變成了伯任。

粉絲不殺肖戰,肖戰卻因粉絲而“死”。

為什麼會開啟這種循環?

是什麼開啟了這種循環?

怎樣可以避免這種循環?

董卿曾在《主持人大賽》上說過: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轟轟烈烈的戰鬥後,誰是贏家?


偶像和粉絲本是互相成就的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有人說“偶像失聲”,有人說“沒有邊界”,有人說因為偶像的“失聲”,粉絲就容易“越界”。


#偶像失聲#的tag掛了很久的熱搜:

微博上的女王C-cup發了這樣一段微博:

我想談另一個原因,現在的偶像是集體失聲的,他們不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表達自己關心的議題,不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價值傾向乃至性傾向。這可能是為了安全考慮,不想被任何人批評,也可能是出於商業的考慮,不希望失去部分粉絲。


如果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那麼任人裝扮就是失聲者的宿命。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女王C-cup微博

為什麼這個問題大家這麼關注?

有沒有一種詭異的熟悉感?

這種事只會在偶像和粉絲身上發生嗎?


女王C-cup還有一句說得好:

表達的風險每個人都在承受,偶像表達並不比普通人有更大的風險。

生活中,每個普通人也都要思考“表達的分寸”,並承擔伴隨而來的後果。


本來應該是互相成就的關係,是被什麼破壞掉?


這次的粉絲和偶像只是兩種典型行為模式的極端表現。


粉絲方面:“我為你好”

其實這種“我為你好”的模式,我們都挺熟悉是不是?

在我們身邊,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一直很常見。

也許是父母督促孩子;

也許是妻子要求丈夫;

也許是老師教育學生;

也許是七大姑八大姨關心你……


什麼時候人會出現“我為你好”這種想法?

這些“我為你好”的人裡,很多是真的“希望對方幸福”,但有時,卻會觸發一場悲劇。


什麼時候,成為了“開槍”的人?

從粉絲和偶像這次事件看,是因為粉絲的不理智,大肆破壞牽連路人,被戰火反噬。

理智一點,考慮的周全一點,就可以了嗎?


心理學方面有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叫《非暴力溝通》。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書裡提到:

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


不夠成熟,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1,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2,認識不到,我們並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3,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4,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作者希望我們警惕4種異化的溝通方式和行為:

1、道德評判

2、進行比較

3、迴避責任

4、強人所難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

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迴避責任”則是指人根據一下理由行動的時候,就是在試圖迴避責任。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非暴力溝通》

書裡還探討了“懲罰”這種強制力量的侷限性;

探討了如何儘量“和諧”的達到我們的目的;

……


《非暴力溝通》談的不只是溝通的問題,從溝通切入,裡面需要的是一套“非暴力”的思維,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努力修煉,才能避免“暴力”。但這是值得的,不要讓自己的善意變成惡意。


偶像方面: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偶像其實對粉絲有莫大的影響力,很大的話語權,但ta們通常不容易拒絕粉絲,既不忍心傷害ta們,也不想失去ta們,就這樣一點點放棄了自己的話語權。

結果就是,“失聲”的偶像們很容易“被人代言”。


有時候,不拒絕就是一種信號。


但只有偶像會這樣嗎?


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事情?

點菜的時候,別人問你,你想吃什麼,你說“隨便”。

這時候,別人就只能真的“隨便”點了。

最後別人可能點到你不喜歡的菜,這樣你不高興,別人也不會高興。

而如果你適當的表示一下自己的喜好,“我不能吃香菜”、“吃不了辣”,“來個番茄吧”,這樣對方就容易安排多了。


點菜的時候說“隨便”的人,要不要為最後吃不好負責呢?


《非暴力溝通》中提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麼。

2、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很大。想到日子過的這麼憋屈,我們可能會很惱怒。此時,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們可能就會無動於衷。雖然不再願意為他人負責,但我們還心存疑慮。因此我們的態度也就顯得生硬。

3、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於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處於恐懼、內疚或慚愧。那是自由和快樂的行為。此時,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在生活,在家庭,在職場,如何才能做個隨和而不隨便的人?

粉絲行為,肖戰買單:不主動,不拒絕,可以不負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