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周王室為什麼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顓頊洪


在早年,我們在看春秋歷史之際,大多數人會有一種印象,那就是總覺得周天子過於愚昧,把大多地盤“拱手相讓”給像楚、齊、秦等這樣具有狼子野心的諸侯,而給自己留下了疆土範圍卻很小,為什麼反而是這些功臣後代或者說爵位很低的諸侯,卻擁有遠超那些公爵侯爵的領土呢?

其實這情況得分前後期,在後期是這樣,可在早期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周王室把封國弄大,並不是出自自己本意,只是到了後來局勢慢慢開始變化了,而這變化也是它自己在當時所不能掌控的。


而要徹底明白其中緣由,我們就得將周的前後期歷史還有其轉折點詳細的捋一遍。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後,周朝分封制,將土地分給他的子弟,也就是王室子弟、功臣宿將、古代帝王后裔,按這個排列順序,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周王室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本家人,宗室子弟一定是要被封到最好,最棒的地方,而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所分到土地,必然是不如前者的。

事實上,查查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西周,周王室自身的領土依舊是非常大的。在歷史上,隨著西周定都鎬京,黃河以西的地方全是周王室的,可以說整個西周時期,身為周天子壓制諸侯是絕對不存在任何疑問的,畢竟整個黃河以西是一個什麼概念?那裡有秦川之地有關中平原有數以千計農田還有數以萬計人口,靠這些周天子壓制當時被分封出去的諸侯是綽綽有餘的,根本不存在任何諸侯,可以直接和西周周天子掰一掰手腕,那些個諸侯想都不敢想。


而且分封制,如上文提到的,比較照顧宗室子弟,對那些功臣其實並不怎麼樣,送給那些功臣宿將的都是一些蠻荒之地,那些地方要麼還沒被開發,要麼乾脆就在敵人手上,我把這塊地給你,但是這塊地還在別人手上,你告訴我想要啊,行啊,自己拿去。這就是西周初年分封諸侯之後的像秦國這樣的地方所遇到的情況。

被分到這種遍地是蠻夷的地方,沒辦法,不拼命拓展,根本就站不住腳,久而久之,地方就大了——蠻夷都被幹掉了嘛。 而那些受到照顧的子弟卻因為在中原地帶,並不是沒有生存空間,他們活的很好,但是沒有發展空間,久而久之,與那些被封在偏遠地區的相比起來,雖然他們的實力倒沒有變的越來越低,但是這麼一比較還是會顯得實力低下到令人髮指。

這些中原的諸侯往往只能在後期苟延殘喘,就算偶然冒出一個有點勢力的諸侯國,比如鄭國,也只能侷限於那一畝三分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強盛往往只能如曇花一現一般,迅速的衰落下去才會是常態。


周王室為什麼把那麼大的地盤搞得那麼小?

其實嚴格來講,也怪它自己。 這要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幾乎是家喻戶曉,是誰呢?他就是西周的幽王,也就是周幽王。他才是這件事情的轉折點。

他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小朋友們最喜歡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給我們一種不能經常狼來了經驗教訓,教導我們要誠實守信。可是事實上,這個故事嚴重失實,當時周幽王之所以會發生身死國滅這種事情,完全是因為內外勾結,當時的周王室實力依舊強盛,周王的頭號打手,便是所謂的天子六師——週六師、殷六師,牢牢的握在周王室的手中。

並且在當時周王的領土非常的廣闊,因為本身周王室的老家就在西岐,周王也就是周幽王,他因為寵愛妃子,於是廢了王后和王后所生的公子,而這個王后是申國的女兒,申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周王王后專業供應國,好幾代人都是和周王室進行通婚,因此,這個國家的實力是很強的,並且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周王室的公卿,也經常能自由出入周王室境內以及可以調動周王室的部分軍隊。


周幽王因為老婆和孩子問題激怒了岳父,於是岳父申王就立儲問題與周幽王衝突不斷升級,為什麼岳父可以肆無忌憚的和周王進行衝突升級呢?因為這件事確實是周幽王做的不對,做的很不對,一點都不符合他們周王室自己制定的宗法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實是互為表裡的,中學課本寫的非常清楚,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結果你周王自己率先不遵守這個規矩,這可就要老命啊,那麼多諸侯都看著呢,今天你周王可以不遵守你家自己自己的規矩,以後你憑什麼要求其他人遵循你的家規呢?這種規矩一旦被破壞後,貴族之間關於繼承權的內部矛盾將會非常尖銳,嚴重影響內部團結和穩定。

因此,在當時的整個周王室內部支持周王岳父兼周朝公卿的申國國君的大夫並不在少數,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這樣子的,由於周王一意孤行,陷入絕望的公卿大夫和諸侯打算借外力來逼周王就範。

可是在聯繫外力的時候出現了誤差,西邊犬戎很不上路子,說好的大家故意放水勾結犬戎只是為了威嚇一下週幽王,結果犬戎認真了,一路殺進了鎬京,周幽王死掉了。

這可真是意料之外,當時的公子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在秦國人的祖先的護送下,才勉強逃出生天,為了嘉獎這個人,於是後來的周平王大手一揮,用他家祖傳的那畫大餅手段,將已經淪陷掉的整個西邊(包括他老家西岐)全部贈送給了這個功臣,準他去建秦國了。

所以秦國就是這麼來的,還是那種熟悉的套路,給他一塊已經不屬於自己統治的地方,這塊地方已經沒有任何被周王室控制的跡象,有的是窮兇極惡的蠻夷,你能不能在這裡站穩腳跟,完全看你本事,就這樣。

若咱們什麼資料都不瞭解,完全從賬面的數據看,會覺得這周王室真的傻的很,居然一口氣把整個關中平原整個秦川大地一口氣全給了秦國。 實際上真實情況是,在當時來看秦國就是作為一個擋住犬戎入侵的排頭兵,希望他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扎穩腳跟,為往東邊跑的周王室爭取時間。


後來周王是一路往東跑,終於遇到諸侯的支援,在秦國和鄭國以及晉果的干預和幫助下,周平王成功的東遷洛邑——成功的拋棄了祖宗之地。此後,西周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東周或者說春秋正式拉開序幕。

西邊沃野千里和大量的人口,這確實是帝王之業,秦國後來站穩腳跟,正是依靠這帝王之業開疆拓拓土,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而捨棄了原先的大片土地,權威掃地,沒有可靠的後援力量,終究變成一條喪家之犬的周王室,才有了我們後來所熟悉的印象——周王室屬於自己的土地很小,只能在那些大諸侯的夾縫中求生存。


夏目歷史君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

周朝衰落

盛而衰

題者的問題,其實題者所說的情況是在周朝後期才出現的情況,周朝分為西周後東周,經過了昭穆時代以後,周朝實力開始衰退,等到周朝發展到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時,王朝的統治危機嚴重,關中地區發生此前歷史少見地震、山體崩塌和地表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讓周王朝應接不暇,而周幽王不僅不撫卹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周幽王還鬧出了烽火戲諸侯的醜戲,更加昏聵的是,周幽王為討褒姒的喜歡想冊封她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要廢掉王后申氏,更想殺掉太子宜臼,惹得申侯(申皇后父親)不悅乘機聯合西方部族犬戎攻擊周天子,由於周幽王的

荒淫無度加上各諸侯國內心取而代之的原因,竟然無人及時勤王,從此周王朝實質上走下天子之位,周天子失去節制天下實力後,諸侯間互相吞併,強國逐漸壯大,土地人口越來越多,這才發展為題者所說,天子之地不及諸侯的情況!



而且據《左傳》記載周王朝初封封71諸侯國,王室子弟佔53國,且在軍隊上王周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所以西周建立天下時絕對不是題者所說那樣。

無奈之舉

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很大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在交通通信不發達的這個時代,不可能實行郡縣制或者後期的中央集權制,而且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商朝的不太一樣,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統一全國建立城市再分封諸王,根據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宜侯簋銘文和《左傳》的記載,周王朝的分封天下,就是boss給你一群手下(以諸侯本來的手下和商朝的降將以及技術工人組成),然後給你畫一片土地,天子認可你,你去建立你的國家修建你的城市吧,而且周武王建立天下本身就是得到了當時各諸侯的支持,在當時的環境下可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可能性,老大得了天下總要給小弟一塊土地吧。

老龍結語:兩週王朝也曾經鼎盛一時,統治的時間可以說歷史悠久,大概有接近千年時間,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朝代了不過統治者得荒淫無度,昏聵使王朝走向衰落,悠悠華夏幾千年,浪花淘淨多少英雄豪傑,值得我們深思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城市國家的治理。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關注。


夏慈史


這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實力允不允許,周人興起時實力並不強;二是封建本身不允許,封建之義,本來就是將王族、親信作為屏藩保護自己的;三是實際條件也不允許,當時的關隴存在許多戎人部落,而東部的殷商遺民又有隨時翻盤的可能性。實際上,周人自己的中央王國並不小,晉、楚、齊、秦等大國是後來才成長起來的,當初也只是縣級規模而已。最後,周人在中央王國實行的一種“雙戴君主制”,化解了許多潛在風險,是非常成功的創舉。


周人初期的實力不強

周人是牧野之戰的領導者,但卻不是主力部隊的提供者。按照《逸周書·克殷解》,周人僅有“周車”350乘。以往,人們並不知道周車是什麼樣子的,但是2014年考古人員在周原終於發現了帶有青銅輪牙的馬車,卻大失所望,這種馬車脫胎於200年多前的殷墟武丁時期形制,追根溯源,與中亞的馬車一脈相承。因此,從武器方面來講,牧野之戰時的周人並沒有掌握什麼秘密武器。馬車的數量也不行,才有350輛。


但是牧野之戰時,《史記·周本紀》,周人方面的戰車數量達到了4000乘。眾所周知,與周人聯盟見於史冊的主要是長江流域族群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等,但這裡卻細思極恐:這些南方族群並不善於戰車。那麼戎車是哪裡來的呢?答案當然是:西戎。周文王是史上最厲害的戰略家,“文王事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征伐之權。他在與戎人的戰爭中積累起來了不俗的實力,而後又與戎人結成戰略聯盟,反手剪商,終於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戰略效果。與周人關係緊密的戎人主要是姜姓之戎和申戎,世代有姻親之好。剪商之後一直到周穆王的100多年裡,周人與戎人都是戰略盟友,為周人在東方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史記·周本紀》:居二年,……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逸周書·克殷解》: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天津博物館館藏甲骨文》:令多子族從犬侯璞(撲)周

試問,在此背景下宗周一帶能夠建立特別大的中央國家嗎?答案顯然不可能,這些戎人實際上就居住在周原的附近地區,沒有強大的實力,不可能將他們驅逐而去,自己去建立更大的疆域。事實上,武王、周公伐紂後,趁著威勢,才將戎夷驅逐到了涇、洛以北地區。但就算涇、洛之北,距離周人的豐鎬地區也不遠,根本沒法建立大國。周人在洛邑成周,也同樣無法建立更大的王室中央國家,因為當地存在著諸多殷商諸侯和盟友,他們雖然戰敗,但隨時存在反攻倒算的可能性,周人只有分而治之,將其人口發給給不同的諸侯,或者遷徙到關隴,或者就地分割,使之不具備聯合起來的可能性。在更遠的東方,還有武乙時期崛起的東夷人,實力不可忽視。這一切都導致周人無法建立更大的中央王國。

《史記·匈奴列傳》: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鄗,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


周人的分封:理想與實際相去甚遠

封建,最早見於殷商的“侯甸男、衛邦伯”,分封原則上在父系內部進行,但有時候也分封給重要的戰略盟友,如鬼方的倗伯與周人並非同族。西周第一次分封,大約有71個封國,其中53個是姬姓。為什麼會這樣分封呢?


因為牧野之戰時的盟友需要給其名分、土地,對殷商殷民需要分而治之,對外邦夷狄也需要安撫,那些重要的戰略位置需要自己人去鎮守,等等,種種考慮造成分封數量很大。但對比殷商,其封國規模已經大了很多,《逸周書·世俘解》記載,伐紂時,周人聯軍服國652個、滅了憝國99個,說明殷商的分封更濫更多。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周人分封的這些封國其實一開始並不大,如太公望分封的齊國,遍地都是九夷,如萊夷、嵎夷、淮夷等等,需要自己去不斷同化,當初誰也料不到齊國會成為大國。唐叔分封的只是夏墟的唐國一地,位於河東地區,周邊又是戎狄,還有殷商盟友懷姓九宗等等,周人宗室慘淡經營,歷經多次戎人之亂,才建成了晉國。秦國更是如此,其始祖甚至被戎人殺了,只留下一條血脈,最終歷經三四百年戰爭,才成了西方大國,它最初只是周王的一紙冊命而已,連土地在哪裡都還不知道呢。


周王室的封國起初並不小,大概宗周是“方八百里”,成周洛邑“方六百里”,按照《禮記》的理想,則應該是“方千里”,但實際受制於地理條件而達不到。這個規模並不小,按照周禮的理論來講,肯定是王畿最大,諸侯較小。但實際情況和歷史消長造成了大國崛起,而王畿縮小。


《漢書·地理志》: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雒邑。其後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為長久。八百餘年至於赧王,乃為秦所兼。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制度上的問題:雙戴君主

另外還存在制度上的難點,中央王國就是王畿。王畿的治理結構隱藏著重大風險,因為王室天子要處理的是天下71個封國(後來增到150多個)的事務,它的御前會議、冢宰大臣討論的都是全局性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精力時間去處理自己王畿內的事情,因此王畿內部也需要一個管理團隊,這樣就會造成混亂:管理王畿的團隊和管理天下的團隊之間,能夠並行而不悖嗎?很顯然,一定會百弊叢生。


章太炎認為,西周在王畿實行的是一種類似英國的“雙戴君主”制,即王畿被分成邶、鄘、衛三個封國(三輔),且全部交給康叔來管理,而康叔自己真正的封國卻並不在三輔,而是在康國(三監之亂後,衛國也封給他,所以叫“衛康叔”)。那麼,康叔真正擁有主權的是康、衛二國,對王室委託他管理的邶、鄘二國,他並沒有主權,只是王室的委託管理人。這種情況在英國也曾出現過,叫做“雙戴君主制”,即:康叔既是自己的衛、康二國的實際君主(擁有主權),又是王室擁有的邶、鄘二國的名義君主(沒有主權)。如此就避免了潛在的風險,康叔在王畿內的實際權力是受到限制的,不能對王室構成直接威脅。(【注:英國國王名義上是大不列顛、威爾士、北愛爾蘭、海外殖民地和英聯邦的共同君主】)

《漢書·地理志》: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臨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章太炎《訄書·地治》:高位曰"尊",醮盡其材曰"爵",法典曰"彝",皆酒器也。…… 以是流恩,君之養民,不過一國。及周公明大命於妹邦,而設酒幾,則康叔始得以一人統治三都。故邶、鄘、衛者,以三政府而戴一主,(《詩譜》言康叔子孫,稍並彼二國,混而名之。案,若子孫兼併,則三國不必同風;同風即不必分為三國。鄭取十邑,其詩猶只稱鄭,可徵也)近世所謂雙立君主者也。

因此,中央王國到底要多大才合理,是一個綜合平衡的問題,並不是周禮文獻所認為的那麼理想化。王畿過大了,就存在管理難題,也存在王室政權的安全問題;如果王室只顧自己的超大型王畿,對其他封國實行暴力打壓,那就不是封建制,而是後世出現的郡縣制和改土歸流了。(完)



歷史咖啡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許誤解的,周王室作為分封的一個操盤手,你覺得他會腦子短路到把好處都給了別人,然後自己什麼都得不到麼?周王室裡面的人又不是白痴,他們自然不會傻到去這麼做,把好處全部都給了別人,而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相比之下,他們的思維相對而言還是非常的正常的,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過從自己的土地裡進行分割出去,而是指點了這些諸侯去一些自己的土地範圍之外的地方。

這樣,周王室就可以在本身的實力不被減少的同時,又把這些諸侯們都打發出去了。所以,也正因為這個,西周在完成了分封之後,周王室也依舊是其它諸侯無法相提並論的最強存在。那些諸侯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弱小,即便是聯合在一起也打不過實力強大的周王室。

但是想不到的是,伴隨這時代的變化,這些原本不堪一擊的弱小諸侯國居然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然後慢慢的其實力變得異常壯大起來,一直保持著原本實力的周王室自然遠遠不是其對手,很快就被這些諸侯國給消滅了。


所以,一些不瞭解這段歷史其中的曲折的人,就很容易認為周王室之所以被滅,完全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土地”給分封給了其它國家,從而導致自己實力變弱化的緣故。周王室之所以會被滅,這跟當年的分封完全扯不上半點關係,完全是因為時代變遷的緣故。

也許這個時候就又會有人問了,同樣是時代的變遷,那麼為什麼這些諸侯國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周王室就會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沒有得到絲毫的進步呢?

其實,周王室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都遭受到了禮法的制約,所以並不能像其它諸侯國那樣與時俱進,被時代開始慢慢的淘汰了。至於那些日益強大的諸侯國們,在見到了周王室的弱小之後,自然是不肯輕易放過周王室這麼大的一塊肥羊,很快就將其消滅了。

由此可見,西周在分封時期,將自己的“土地”劃分給了其它諸侯國,從而導致自己本土國家面積減少的這個說法並不成立。當然了,如果說到這裡,還是有人搞不懂、難以理解的話,那麼,下面就可以為大家來簡單的概括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如何分封領土的。

其實,周王室並沒有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真正被分封的土地,在當時其實都是一些無主的荒地,這些荒地並不受到周王室的管轄,也時常會有野獸出沒,所以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在這裡居住的人們有時候甚至於就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就更不要說其地盤要比周王室的要好了。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分封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由這些諸侯們帶上自己的人前往封地先蓋一座城,然後再自己生存。

你以為是那麼好生存的麼?一般這些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地”上蓋好城池之後,就一直窩在各自的房屋裡不敢出門了,因為這畢竟是一塊荒地,時常會有野獸出沒(這些野獸通常都是會吃人),所以,在他們沒有將這些野獸們都消滅之前,是根本就不敢把們打開的。

這就非常的坑人了,因為周王室在名義上是說“我把自己的一塊土地分給你。”其實實際上不過只是封給你一群人,然後再派你去一片根本管不到的土地上,讓你自己去打拼和創業,至於你究竟會不會成功,跟周王室也沒有任何的關係,放在他們已經盡其所職了。

用現代話來描述周朝的這一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有一個實力非常強的大老闆,他給自己的兒子準備了一筆錢財和一批員工,然後再指點出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盤,讓他就在這裡創業。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但是想不到的是,這位老闆的兒子卻自食其力,將自己的公司做的越來越大起來,很快就超過了自己老爸的公司,結果由於老爸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起不來,還停留在當初的階段,所以很快就被兒子給超越,然後再將其給直接吞併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貓眼觀史


事實上,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的土地就是天下最大的。

西周在建立之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整個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進行分封,分封給王室子弟、西周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封邦建國,給拱衛西周。



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53個是姬姓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親戚,在當時所有的封國中,西周王室獲得的土地最大、人民最多、經濟最富庶。

可以看看西周分封圖,當時周王室的地盤主要在今天西安一帶和洛陽一帶,這兩塊都是當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也就是俗稱的中原地區,都歸屬周王室。周王室的土地是當時最大諸侯國的三倍以上,已經是天下最大的封國了。



在西周時期,分封制是基本政治制度,周天子就是靠分封制管理天下,天子封給諸侯,諸侯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封給士,一層一層分封下去,等級森嚴,無法逾越。

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當時所有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天子,周天子通過井田制將土將分給諸侯,然後一層一層分下去,最終由底層百姓來種地,然後一級一級向上交納貢稅,這是周天子主要的財政來源,而這個財政來源依靠的就是分封制。



換句話,只有不斷的分封土地出去,周王室才能收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周王室也就越來越富足。分封制和井田制一方面幫助了周王室提高收入,擴大地盤,還能過戰爭掠奪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一個看不到底的深淵,分到最後,將是無地可封。

同時,西周時期應該算是城邦制的國家聯盟,並不算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既然是城邦聯盟,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周天子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控土地,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就只能以分封制分封忠於自已的諸侯國出去,拱衛周王室,並聯合對外征戰。



隨著時間的發展,周王室所分封出去的諸侯國越來越多,或者分封給功臣的土地越來越多,土地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口、戰功卻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維持統治,周王室不得不進行分封,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自已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

公元前771年,由於太子宜臼聯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及犬戎等外族,為了奪回自已的太子之位,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並殺死了周幽王,之後太子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由於犬戎等外族離鎬京太近,而這些外族又經常對京城附近燒殺搶掠,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



不久,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實際上週王室是放棄了鎬京周邊的土地,等到遷都成功,周王室僅有洛邑及附近土地,周王室的土地比原來少了一半。而原來鎬京周邊土地已被秦國佔據,秦國通過一系列血腥的征戰,終於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咸陽及西安一帶立足,逐漸強大起來。

遷到洛邑的周王室,雖然避免了外族的入侵,但處於諸侯的四面環繞,再加上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禮樂開始崩壞 ,有一些諸侯國不願意向周王室進貢,另一方面,由於周王室還在進行不斷的分封,土地越來越小。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姬嵬分封他的弟弟姬揭於河南地,建立西周公國,姬揭就是周桓公,這是周王室最後一次分封了,這次之後,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只剩下一座城池和數千軍隊。

西周公國是周王室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已經很小了,但是西周公國傳到周惠公時,周惠公又封他的兒子於鞏地(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建立東周公國,這就更小了。



而原來的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甚至自已住的地方也是在西周公國的地盤上,就這樣,周王室傳到周赧王時,周赧王病死後,秦國滅亡了西周公國,幾年以後,又滅亡了東周公國,就這樣周王室滅亡了。

周王室原來就是土地最大的,但是最大又有什麼用呢?分封制至始至終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分到最後,土地終究會被分光的,而周王室走到最後,正是驗證了這一致命現象,最終導致周朝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簡明中國古代史》這本書裡認為,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擁有最高的權利,天下的土地與農民都屬於周天子。.通過血緣關係和政治結合的權利財產分配製度,也就是宗法和分封結合實現全國的統治. 封建之下,諸侯、卿大夫、士各自佔有采邑、勞動人民,一方面向天子履行義務,一方面實現自己的權利.  另一種觀點是,如付樂成先生《中國通史》裡認為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基本上不是事實.因為周天子只是全國名義的統治者,其實際所擁有的土地只不過是王畿“宗周”(鎬京),“成周”(洛邑)以及周邊的土地.土地還得分封給新的卿大夫. 而且,各個封國的“公室”(諸侯)和“氏室”(卿大夫)在開始還是比較聽話的,後來隨著和周關係的越來越遠,也就那麼回事了.據說,一直和周王室關係比較好的,一直到春秋都比較好的有衛國、齊國、晉國和魯國.像是秦國態度就差了些、鄭國後來還射傷了周平王、楚國本來就遠更沒啥感情了.  俺自己認為,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使得周王統御了一個空前的國家(與夏商相比),有著空前的權利.但是也造成了周王室的權威無法時刻和更廣範圍的影響若干封國.  原因在於  第一,分封制以井田制為基礎.井田制實質是一種封建農奴制剝削制度.以周天子為例,王畿土地上,被分為了平均“九分”,中間是周天子的田,其他就應該是農奴們佔有(注意不是“所有”)的土地.農奴們把屬於天子的土地整好了,才幹敢自己的活.他們是人身關係絕對依附土地的勞役地租.當時井田制不僅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實行,也推行與全國各地,但凡是貴族就都這種情況.這就決定了每個階級的貴族都有按照等級分配的“采邑或食田”,所以周不需要太過於追求對土地的傾佔就可以擁有采邑糧食和諸侯的供奉. 而且在當時工商業是周的專營行業,根本不需要大規模交換就有其他物品了.  第二,周的分封制相對商代更為典型和徹底,實行分封是唯一的途徑.  第三,西周的分封相當有策略性.周封國71,而王室獨居53個.而且這些忠於西周的封國是沿著當時農產區、交通要道以及戰略要地分封的.這樣一方面防止了商朝後裔的反叛,如衛國、魯國、齊國.一方面通邊疆的封國遏制所謂戎狄,如燕國、晉國、秦國.一方面保證了版圖的擴大.所以我認為周天子=是名義的“共主”,土地擁有名義上的“莫非王土”.但並不能否認西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威性.要知道西周政治實質是宗法血緣關係和分封制度的結合,只要其中一支貴族中的“大宗”忠於王室,其他小宗也可能是忠於王室的.


小弟說歷史


周武王打敗帝辛一統天下後,開始大肆的分封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的土地,周天子是有限制的並不可能讓任何一個國家做大,從而來威脅自己的統治。



這種制度在剛開始是比較好的,畢竟當時很多人都恨透了商朝的統治,但這種分封制與商朝時期沒有一點不同,所以最終一定會導致大亂的,就如統商朝末年一樣,到了春秋五霸時期,周天子的土地已然小的可憐。這就是當初留下的禍端。


1、各國制度不同



要知道在商周時期,地區內完全都是自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自治區,雖然大的方面是周天子制定的,但很多內政都是由諸侯自己定,春秋只剩下五個霸主的原因是五個國家提出的政治相對來說比較清明。

而旁邊小國滅亡的原因只有兩點,第一國軍只知道貪圖享樂,並不想自己之後會怎麼樣,一直仰仗周天子為自己國家撥款來滿足人民以及自己奢華的需求,對於這樣的國家,當時來看不在少數,所以直接導致了其會被其他國家吞併。

2、周天子權利慢慢被削弱



這些強大的諸侯,雖然每年都會來朝上供,但這些人其中沒有幾個是為周天子來朝的,大多都是暗藏鬼胎,打個比方:楚國問秦國強大的原因,秦國傾囊相授,這樣也會使楚國變得強大。一些小國來只是為了能夠汲取大國成功的經驗,並不會有太多的說心中就是敬佩周天子。

當時周天子的土地可謂少的可憐,所以很多人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以秦國統一天下後,立馬廢除了這種制度,改為中央皇帝集權制度。

3、形式所迫



周武王統一天下後,很多人還是習慣商朝時期提出治理天下的方針,所以為了避免激起民憤先這樣治理國家,等到合適的機會在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樣也就導致還沒來得及改革社會,周武王就撒手人間,而自己的後代大多都只顧自己貪玩享樂。

雖然也有幾位明白事理的君王,但都沒有魄力,所以這種制度一直延長到的秦國建國之前。

總結:分封制度原本沒有錯,而這都是人的貪慾導致大小國家相互吞併,周朝的都城並不小但由於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導致被外族入侵,被迫遷都後再無力管理諸侯之間的戰爭,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歷史紅塵


當然了,如果僅僅是看周朝後期的土地,周王朝的王室的確是佔據了極小的一塊地方,看起來連那些諸侯國都是遠遠不如的,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是因為周王室真的心大,將最肥沃的地方分封給諸侯國,而是因為周王朝的實力變弱了。

其實在武王伐紂滅商之後,為了國家的發展,才不得不實行了分封制度,當時的中國可不是現在,寸土寸金,當時的中國只有周王朝後來的皇室領土那附近才算是好地方。

北方天氣嚴寒,還要面領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南方十分落後,土地雖然大,單卻沒有任何用處,西方要面對的是西戎入侵,而且西方也比較貧瘠,東方沿海之地相對而言也都是貧瘠之地。

看遍天下,才發現,原來周王朝統治時期,只有周王室統治的土地才算得上肥沃,經濟發達,人口昌盛。

而之所以將天下分封給這些功臣或是貴族後裔,一方面是對對方的嘉獎,另一方面是因為周王朝的確無力控制如此廣闊但卻未曾有效開發的土地,將土地交給諸侯,他們為了自身發展,也會勵精圖治,將自己的土地開發出來。

西周最開始的時候,周王室的確是手握著西周最肥沃的土地,但後來皇室子孫後代越來越多,功臣也越來越多,周王室也只能不斷的將自己手中的肥沃土地分封出去,這直接導致了周王室的實力下降。

雖然周王室的實力有所下降,但畢竟是王室,有著深厚的積累,依舊不是諸侯王比得上的。

直接導致了周王室衰弱的正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一事件,這一事件不僅標誌著西周滅亡,同時標誌著周王室迅速衰微,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曾經的一切幾乎都失去了,再沒有了統治諸侯的實力。

周王室勢力衰微,眾多諸侯於是便各顯神通,在那樣一個時代,周王室在已經只能苟延殘喘,再沒有了統治天下的能力。

所以,說到底不是因為周王室沒有給自己劃分好的地段,而是因為周王室作死,將自己曾經最好的地段給敗光了。

特別是周王室東遷以後,全國勢力進行了又一次的洗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一直都是遊走在國家的邊緣地帶,已經完全的退居二線了。

可以說周幽王是直接導致了周王室迅速衰微的關鍵人物,如果不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相信周王室不會那麼快便那般軟弱可欺。


魏青衣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於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後,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麼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並沒有把“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並不接壤。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後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業吧。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闆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業。在兒子創業期間,老闆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後來老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創業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併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後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後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併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並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裡能威脅到掌控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麼,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麼大,為什麼最後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併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係。周王室後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治的後期先後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後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禦犬戎,內不能安撫人心,最後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苟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於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麼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於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後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治。

後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了祖制。之後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併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致周天子只能繼續分封,而不能兼併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哪有父親吞併兒子財產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後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後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後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而漢朝以後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Mer86


周王室當然不會把諸侯國分封得很大,諸侯國坐大變強是他們自己奮爭的結果,王室有能力的時候會壓制諸侯國,沒有實力的時候也只能聽之任之。 《禮記》上說: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百里,伯國七十里,子男國五十里,五十里以下的稱為附庸國。天子之國方千里,公侯之國方百里,從領土面積上看,王室領地理論上是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十倍以上。秦國沒有成為諸侯前,在秦邑為王室附庸;楚國立國之時為子爵,領地在丹陽五十里。

西周前中期,王室有足夠的能力全面壓制各路諸侯,誰不聽話就收拾誰,滅國絕祀的諸侯國不在少數。周公旦東征,滅國無數,東夷諸國皆被姬姓諸侯代替,那時楚國都不敢逆王室之意而行事。齊國不斷的擴張,後來打上了姬姓諸侯的主意,周天子一怒之下將齊哀公烹了。楚人不服周,周昭王三次遠征楚蠻,前兩次取得勝利,最後一次全軍覆沒。周穆王更是三徵西戎,一徵崑崙,還將勢力坐大的徐國給滅了。

一個王朝總有興盛衰弱之時,周幽王時代西周王室對諸侯的管控力漸弱,又廢黜平王的太子之位。申侯跟犬戎勾結,攻入鎬京,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亂兵砍死,美人褒姒被戎王虜走,關中之地被戎人攻佔。最終秦人勤王,擊退了戎人,在其它中原諸侯的護送下,周平王遷都洛陽。關中之地被戎人佔領,王室無力收復失地,故將關中大地賜給秦人立國,秦人以伯爵諸侯身份立國,理論領地卻有八百里!

春秋時代,王室權威下降,各國相互兼併,大國圖霸,小國圖存,天下進入混亂紛爭時代。齊國攻滅大小諸侯二十多個,楚國滅國五十餘個,晉國滅國三十八個,秦國攻滅諸侯十多個。鄭國、晉國一步一步蠶食王室領地,周王室淪為只有洛陽周圍百里領地。土地少就會導致人民與財富少,人民與財富少則會導致軍隊數量少且戰力弱,軍隊戰力弱則王室無權威。沒有權威的王就不是一個王,有天子之稱的周王國在戰國時代實際淪為一個伯國水平了。土地封給你,還得看你能否守住,守不住的領土再多也不是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