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近年來,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金融詐騙迅速發展,手段花樣百出,令人防不勝防。

從微信聊天裡的“賣茶小妹”,再到婚戀網站中的“完美男友”,你永遠不知道電信網絡的另一端,究竟是芳心暗許的妙齡佳人,還是意圖謀財的摳腳大漢。

2019年12月25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自2019年6月公安部開展“雲劍”行動以來,全國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8萬起,同比上升62.7%。抓獲犯罪嫌疑人9.9萬名,同比上升135.6%。破獲套路貸犯罪案件5.8萬起,查繳涉案資金577億元。

不要輕易再說金融詐騙離你遙遠,歲末年初正是各類信息詐騙高發階段,融360《維度》發佈的《2020中國金融詐騙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都經歷過各種形式的金融詐騙,金融防騙形勢依然嚴峻。

中獎類詐騙最普遍

“現在的詐騙手段太高明瞭。那些中獎短信點進去,看起來都很官方、很正規,誰能想到是假的呢!”家住北京市的張大爺懊悔地說道。

就在不久前,張大爺曾收到一條中獎短信,登陸鏈接網站後,對方要求張大爺向指定賬號先打入1萬元的稅收和保證金才可以領獎,但匯款後張大爺發現對方已經關機,才發現自己是上當受騙。

此類中獎詐騙伎倆已不再新鮮,多年前“非常6+1”電視中獎詐騙短信就已經鋪天蓋地,無數“幸運觀眾”不幸中招。

《維度》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訪者中,只有16.82%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經歷過金融詐騙。通過電話、短信通知“活動中獎”“稅費退返”等形式的電信詐騙佔比最高,有46.73%。排名第二的則是高收益、低風險的非法集資或龐氏騙局詐騙。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什麼渠道不法分子最常用?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近幾年,短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廣受歡迎,因此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詐騙的比例也有上升趨勢。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講什麼,你永遠不會變心意,原來你是花言巧語,真情乎你騙騙去,原來你是空嘴薄舌,達到目的作你去”本是神曲《愛情的騙子我問你》裡的歌詞,如今卻成了真。

上海白領王小姐去年通過婚戀網站,結識了在美國做投資工作的趙先生,對方英俊多金、性格溫柔,絕對男神級戀愛對象。緊接著,趙先生時不時透露出自己在某線上博彩平臺獲利頗豐,想帶王小姐一起賺錢。

雖然王小姐對趙先生有些“上頭”,但起初她對投資很謹慎,注入線上平臺的金額都較小,大體上收益不錯。隨後,趙先生以“玩票大的”為由,說服王小姐將全部家當注入其中,果不其然,王小姐血本無歸,“男友”趙先生也銷聲匿跡。

“愛情”來得太快,就要留個心眼。在號稱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理財詐騙中,最臭名昭著的方式之一就是這類“東南亞殺豬盤”——以東南亞地區為大本營,披著“愛情”的外衣,向都市年輕男女伸出罪惡之手,以投資為名誆騙受害者從事網絡博彩。

許多看似拙劣的詐騙手段,卻被犯罪分子屢試不爽,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實施詐騙的是一個嚴密且有組織的集團,他們逐級分工,層層攻破受害人心理。

“雲劍”行動中,公安部組織13個省份公安機關多次赴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等國家開展警務執法合作,搗毀了一大批詐騙窩點,先後14次將2553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國,極大震懾了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集團。

年輕群體最容易受騙

所有遭遇到金融騙局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被騙局所傷害,產生了後續的經濟損失。

受騙人群中,18歲—22歲群體較高的受騙率引人矚目,有42%的受訪者表示曾因遭遇詐騙而遭受損失。在23歲—29歲、30歲—39歲、40歲—49歲、50歲—59歲的人群中,因詐騙而遭受損失的比例分別為26.51%、23.81%、22.58%和28.57%。

深圳大學生小李就曾是冒充熟人詐騙的受害者。2019年7月,他的高中同學通過微博向他借走1500元,說是在國外旅遊要買機票。“那個人的微博名、頭像都對得上號,誰能想到居然是個高仿號。”

這種騙局近年來甚囂塵上,騙子專門鑽微博用戶出境遊有時差且聯繫不便的空子,註冊高仿號,以銀行卡境外不能使用等理由,騙取對方好友錢財。

那麼受騙人群遭受的經濟損失有多嚴重?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受騙金額在3000元及以下,損失金額超過10000元的受訪者達到12.5%。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遭受經濟損失後,不同群體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遺憾的是,將近80%的人遭受詐騙後並沒有追回任何損失,只有20%的受訪者表示有追回部分損失,而追回全部損失的人為0。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金融安全教育不容忽視

在數據時代,金融詐騙也更加智能化、線上化。要預防無孔不入的金融詐騙,不僅要提高人們的防騙意識,金融安全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也至關重要。

眾多受訪者中,18歲—22歲的人群對自己的金融防騙意識自信心最低,只有3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防騙意識比較好。在23歲—29歲、30歲—39歲、40歲—49歲、50歲—59歲的人群中,認為自己金融防騙意識比較好的受訪者均佔據半數以上。

在當前媒體多樣化的趨勢下,消費者往往可以通過多個渠道獲取金融知識。

金融詐騙有多猖狂?年輕人最容易上當 “愛情的騙子”最難防

然而,只有8%的人是在學校獲取金融知識,這說明學校金融安全知識普及與財商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提高防騙意識,是減少金融詐騙、保護個人財產安全的最根本的方法。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個人應該提高防騙意識,主動學習知識;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公安機關應加大打擊力度,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強金融教育;超過60%的受訪者則認為,金融機構應該強化金融產品防範風險的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