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时“大和号”战列舰,对于日本的价值到底在哪?

军器战位


大和号,是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舰长263米,宽38.9米,航速27节,满载排水量7.2万余吨,装备有3座3联装460毫米主炮、9座4联装150毫米副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45座3联装25毫米高炮、21座25毫米单管高炮等。

由于华盛顿条约硬性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战前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海军的造舰计划,就是对标美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主力。

日本海军由于在战列舰数量以及吨位上远逊于美海军,于是采取“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来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

联合舰队设想战时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拦截由本土前来增援的美海军舰艇编队,凭借大和级战列舰强大的460毫米舰炮,在两国海军战列舰世纪大战中击败美海军。

但历史证明,日美海军在太平洋的战争,并未按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设想而展开,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更多的时间是待在戒备森严的军港内,并未随舰队主动出击,寻找美海军战列舰决战,成了太平洋战争中多场非常著名的大海战的旁观者。

自始至终,这两艘巨型战列舰并未发挥出船坚炮利的特点,日本海军巨大的资源投入,并未获得巨大的收益,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先后皆被美海军舰载机用航弹和鱼雷击沉在茫茫海底。

其实,日本海军对于大和号级战列舰的运用,自身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日本海军较早地运用了航母+舰载机执行海战,且取得了偷袭珍珠港的成功,重创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意味着航母+舰载机取代了战列舰+巨炮的作战模式,日本人认识到了航空作战的重要性。

另外一方面,以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为代表的海军高层,却依然疵迷于战列舰决战,山本大将本人却又是海军航空作战的开拓者、倡导者和实践者。

同时山本大将却又生怕和美海军战列舰决战,从而失去两艘满载排水量7万余吨的大和级战列舰,因此,在战列舰的运用上畏手畏脚,始终不敢将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冲在最前面,与美海军舰队展开大决战,更多的时候是停泊在军港内。

直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航母和其他战列舰、重型巡洋舰等主力战舰在太平洋上消耗殆尽时,再让大和级战列舰在缺乏航母舰载机掩护下,实施单程燃料的自杀性攻击,在未取得重大海战战绩的背景下,被美海军舰载机所击沉。

整个二战时期,大和级战列舰的存在,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来说,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象征,价值就体现在我拥有全球两艘最大的战列舰,仅460毫米舰炮一发炮弹就有1.5吨重,美海军所有重型巡洋舰、战列舰等主力战舰,慑于大和级战列舰强大的作战能力,也极力避免和日本海军大和级战列舰的决战,基本上靠航母+舰载机,打赢了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的海战。


国平军史


“大和”号战列舰对于日本来说,就是日本海军的门面。它代表了日本造舰业的最高水准,被称为“不沉的大和”。它的基本参数如下:

竣工时间为1941年12月8日。全长263.0米,宽38.9米,平均吃水10.58米,标准排水量65000吨,公试排水量69100吨,满排水量72808吨。

主机功率153553马力,航速27.46节,燃料满载量6560吨,续航力16节时7870海里,20节时5259海里,27节时2650海里。

武备为460mm主炮9门,155副炮12门,127mm副炮12门,25mm机炮24门,机枪4挺。

这样的巨大的战舰,加上上面搭载的强大的无备,使得大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战舰。因此,“大和”号战列舰在一开始服役,在太平洋战争中,就一直担任着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它由于吨位大,设备先进,居住条件舒适,被日本海军官兵称为“大和宾馆”。

这艘巨大的战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很少出战。虽然说有传说它在莱特湾海战中击沉了美国的护航航空母舰“冈比亚湾”号,但是美军的记录是由日军的“金刚”号战列舰击沉的。如果是这样,“大和”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的战果基本为零。

为了建造“大和”号,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当时的统计,建造“大和”号共花费了1亿3780万2000日元,折算成黄金就有12.134吨,这还不包括船厂改建,改造的投资。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投入巨资去建造这样一艘在太平洋战争中毫无作为的巨舰呢?而且按照计划,一气建造三艘呢?它到底对日本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因此,航空母舰才是海洋上的主宰。可是,这是通过太平洋战争得到的经验教训。在日本建造“大和”号的时候,还是处于大舰巨炮论占上风的时代。因此,建造战列舰是海军力量的主要军事指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接管了太平洋上原德国的海外岛屿。为了下一步的扩张,它一直在扩充着海军实力。为了不被军备竞赛拖垮,世界上的几个海军强国,举行了华盛顿裁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最后达成的协议是美、英、日三国海军的实力限定为10:10:6。日本海军认为,只有在实力达到10:7时,日本才有把握防御英国或者美国的攻击。因此,在内心一直抵触这个协定。

因此,在协定执行期间,日本海军就已经做好了建造包括“大和”号在内的三艘排水量7万吨左右的战列舰。这样,日本海军的实力会超过10:8,能够保证下一步如果发生美日战争时,日本防御的需要。

同时,日本设计建造7万吨级的战列舰,也是出于这种吨位的巨舰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这样,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的舰只不能对调,就只能建造双倍的巨舰才能与日本舰队抗衡。这能够给美国经济加上巨大负担。

就这样,“大和”号在1936年日本退出《华盛顿条约》的同时开始建造。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时加入了日本海军。它的加入,使得日本海军感到胜利有了更大的保证。

可是,通过偷袭珍珠港,大家都已经看清了航空母舰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航空母舰主宰了战场。而航空母舰战斗屡屡失败的日本联合舰队,空余战列舰也无可奈何。在莱特湾海战中,被击沉的“武藏”号舰长猪口少将在军舰沉没之际发出诀别电报,在电报里说道,“我本人曾是大舰巨炮主义的信奉者,但是,在事实面前,现在我承认自己大错特错了,我诚心向国家和人民请罪。”

可是,到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后来,有一个航空制胜论的日本将军感慨说,如果不建造三大舰,在太平洋战争打响的时候,我就会至少多出两千架飞机。如果那样,太平洋战争就是另一个局面了。不过我想日本的飞行员问题也不好解决,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大和”号用它的实战经历告诉了世人它的价值。它如同日本人自己说的那样,一个穷苦人家省吃俭用为了过年做了一身新衣服,过年去跟有钱人家去炫耀,还舍不得穿破了。

“大和”号就是日本这个穷国拼凑出来的新衣服,在美国眼里,简直太可怜了。日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大和”,舍不得投入战斗,可最后也还是被美军击沉了。

而更让日本人难堪的是,他们精打细算的小聪明,所谓美国战列舰通过不了巴拿马运河的难题,美国很简单就解决了。

1940年6月14日,巴沦陷当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三次文森法案,增建21艘作战规艇和22艘辅助舰艇,并将海军飞机总数从3000架增加到4500架。7月19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在两天前通过的《两洋舰队建设法》(即文森--维尔什法案),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扩充70%的海军力量。力图建成一支能够同时在大西洋上打败德,意。在太平洋上击败日本的两洋海军。

两洋舰队规划中包含了续建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和新建5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计划,其中“蒙大拿”级专为对抗日本的大和级而建,由于建成后将部署太平洋舰队,不必顾及巴拿马运河对军舰尺寸的限制,预计满载排水量达到7万吨,将装备12门406毫米主炮。而美国海军飞机的总数也将自第三次文森法案中的4500架增加到空前的15000架。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建造“大和”号除了能够给自己带来点虚幻的信心,连一点实质性的用处都没有。连日本人自己都认为建造三大舰是世界上最蠢的事之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大和号战列舰对日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在整个二战期间,大和号战列舰很少参战,直到1943年才有机会为这场战争做一些贡献。那就是在1943年下半年,帮助日军运送物资和兵员。

1945年春,美国开始发动冲绳岛战役,为了阻击美军,日本方面出动了大和号战列舰为首的特混编队对美军实施自杀式攻击。在美军战机的围攻下,大和号战列舰在远离冲绳岛的路上就被击沉了。。

大和号1941年12月16日服役到1945年4月7号被美军击沉,在这将近三年半的时间里几乎毫无用处,建造这艘军舰却耗资巨大。

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仅这艘船的外壳就使用了超过2万吨的钢铁,它的装甲和防御板又使用了2.3万吨的钢铁!

当时为了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日本可是花了不少钱。根据1936年6月的成本计算,大和号战列舰建造金额高达1.4亿日元,折合到今天的币值估计得超过3000亿日元。

如果当时日本用造大和号战列舰的财富来建造航母,估计能建造2~3艘翔鹤级航空母舰。

如果当时另一艘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也停止建造,然后把建造武藏号的物资用来建造航空母舰,那么就等于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之前可以多出来5~6艘翔鹤级航空母舰了。

翔鹤级航空母舰最多可以搭载72架战机,其中包括18架战斗机,27架攻击机和27架轰炸机。

5艘瑞鹤号航空母舰,可以让日军在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时候多出来400架战机,很有可能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对美军的胜利。。

所以,大和号战列舰对日本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对盟军来说价值就非常大,它耗费了日本本来就不多的资源,加速了盟军的胜利!!


游者走天下


淘金客说:对于日本,“大和”的价值要分为“想像中的”和“实际上的”。它无疑是日本人精神上的象征,以至于到如今还有《宇宙战舰大和号》这样的动漫作品。但它象征的却是僵化的、没落的、腐朽的、顽固不化的东西

想像中的价值

日本建造“大和”时,是想像中的决战型重器!。之所以造得这么庞大,主要原因是巴拿马运河。把战列舰单舰排水量提到6万吨,想像中美国肯定也会跟着建造这样的巨舰。但由于巴拿马运河船匣有33米的宽度限制,连4万吨的“衣阿华”级也只能勉强通过,如下图。而且“衣阿华”为了过巴拿马船匣,线型非常不好,两舷有大段的直线,这样的线形阻力比较大。而大和的线形就很漂亮,阻力也小一些。

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如果美国要造跟“大和”一样大的战列舰,要保证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同样有优势,就必须造2倍数量,否则要绕遥远的南美洲才行。这样2倍的数量很可能拖垮美国经济。所以“大和”对于日本是最重要的决战型兵器!

愚蠢的算计

但日本的算盘显然是落空了:即使没有出现航空母舰,造出4-6艘“大和”型战列舰对美国也决非难事!二战中美国不仅造了100多艘航母,还造出了10艘16吋炮的战列舰和2艘12吋炮的大型巡洋舰!吨位与“大和”接近的“蒙大拿”级也已经开工了!干掉日本的象征“大和”完全不是什么难事!而且美国还曾计划建造更大的巴拿马运河船匣,只是后来发现没有必要,这才作罢。

而且日本军方的愚蠢在于:既然你想拖垮美国,你就不应该对“大和”保密!要知道“大和”对“衣阿华”的优势,只是量上的优势,并无“质”的区别!也就是说,1艘“衣阿华”可能(只是可能!)打不过1艘“大和”,2对1就是完虐啊。日本这样“保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拖垮美国”的目的呀,因为美国不知道!所以没法子跟风建造,这样谈何“拖垮”呢?事实上美国及时发现了航母的价值,把资源转向航母,反而是日本耗了举国之力建成了2艘大而无用的白象

想拖垮对手,结果被对手拖垮了,这也真是够了!

航母来临

航母时代来临后,对战列舰的优势不要太明显!但美国那10艘快速战列舰和2艘大型巡洋舰马上愉快地充当航母“带刀侍卫”,庞大结实的舰体、先进的雷达和指挥系统、数量众多的高平两用副炮和小口径防空炮能有效充当航母的防空屏障。顺便还可以做做岸轰、对舰之类的杂活。如下图。

而“大和”的实际价值就远不如美国战列舰了:

防空不行。即使改装后120MM防空炮加到了24门,但没有好的雷达和VT引信,防空能力远远不如美国战列舰上20门127炮。小口径炮更是完败。此外,由于成为了日本的象征,让“大和”去给航母当护卫,是僵化的日本海军决不肯同意的事。

腐朽的象征

身价上去就下不来,造成日本对“大和”的使用是很不理性和一厢情愿的!实际价值低得可怜甚至不如几艘老“金刚”。中途岛海战时,“金刚”还冲锋在前,“大和”却在几百海哩以外看热闹。瓜岛战役“金刚”表现积极,虽然战沉了2艘,但毕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大和”却只能袖手旁观。

而到了莱特湾海战时,栗田的座舰沉没以后转而登上“大和”作为旗舰,但由于“级别不够”,竟然不能使用“大和”上的旗舰指挥系统,以至于通讯被大大延迟!“武藏”号也在这场战役中损失,如下图。日本海军的僵化和腐朽简直令人发指!到了战争末期,竟然又让“大和”去做“万岁冲锋”!反观一战德国,后期虽然不能出海,但始终把英国舰队拖在北大西洋!当然到了二战后期,“大和”的“存在价值”远不能和一战时德国舰队相比,但白白给对手送经验也实在是莫名其妙。

最后结论

1、“大和”的“想像价值”是日本的“决战兵器”,基于巴拿马运河来设计的决胜型战列舰,是日本的精神象征!

2、日本错误估计了美国的国力,用“大和”拖垮美国,最终却弄巧成拙拖垮了自己!

3、开战以后日本对“大和”仍然寄予厚望,远不及美国人对战列舰的灵活运用。

4、“大和”的存在,充分证明了日本军部僵化、死板、盲目、迟钝的特点,实际上成为日本必败的象征!

5、等到日本醒悟过来,把第3艘“大和”改成“信浓”号航母,已经晚了,那时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好的飞机和飞行员去装备航母了,而且“信浓”号的改装也问题多多,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史海淘金客


很多人都认为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思想落后的产物,实际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航母打海战的国家,二战前期日本海军的作战思想一直都领先于其他几个国家。二战时期建造战列舰的国家不止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都建造过战列舰,而且美国的战列舰一直服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开始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的时候,航母的巨大用途还没有体现出现,大部分国家的作战思想仍然停留在大炮巨舰的时代。

大和级战列舰共建造了两艘,一艘为大和号战列舰,一艘为武藏号战列舰。大和号战列舰开始建造于1937年,武藏号战列舰开始建造于1938年,而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1941年,航母开始成为海战的主力是在1942年。因此日本建造大和级战列舰,并不是因为日本海战思想落后,而是因为大和号开始建造的时候,战列舰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从战列舰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攻防能力最强的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超过7.2万吨,防护装甲的总重量超过2.2万吨,装备有9门460mm的主炮。无论是大和号战列舰的吨位,还是大和号战列舰的护甲厚度,以及大和号战列舰的主炮口径,都强于同时期的欧美战列舰。假如航母时代没有来临,那么大和号战列舰肯定能够成为美国海军的大敌。

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将大和号战列舰的三号舰改成了信浓号航母,信浓号航母是一艘吨位超过七万吨的大型航母,一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鹰号服役,信浓号航母都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由于大和级战列舰服役的时候,航母已经取代了战列舰的地位,大和级的两艘战列舰都没能在二战中发挥太大的作用,成为了美国航母航空兵的活靶子。


军武小咖


大和号战列舰是近代海战以来,日本建造的最大的战列舰,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全长263米,标准排水量65000吨,具有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副炮20门左右,航速30节以上,这样级别的战列舰,可以说一出场就能威震海洋。而且大和号战列舰后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希望,号称“日本的救星”

虽然大和地位显赫,威风凛凛,但是他的出场却是悲剧的,美日太平洋角逐已经到了后期,美国海军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这时候大和的出场只能成为美国飞机的第一目标,缺乏制空权的大和只能是活靶子,最终逃不脱被击沉的命运。



我们来看看大和战列舰究竟取得了哪些战果。大和是在1450年8月8日下水的,而在1941年12月16日服役的,大和前期主要担任一些运送兵员和物资的任务,在一些战役里面也是担任后备力量,而非突击部队,可以说太平洋战争有名的战役,都没有看见大和的身影,例如珍珠港,中途岛,大和都没有参加,所以它生不逢时。大和的第一次实战是在莱特湾海战中,460毫米主炮威力无穷,击沉护航航母,巡洋舰,驱逐舰各一艘,可以这次战役里面战绩不错。但是1945年冲绳战役,主动出击,没有航母,没有制空权,遭到美军飞机三小时狂轰滥炸,10发鱼雷击中,460毫米主炮最后一次开炮成为了大和沉没前最后一次声音,这次战役,大和未能击沉一艘战舰。整个太平洋战争来看,因为大和是集全国之力打造的战列舰,显然他的战绩是不合格的。如果大和号战列舰能在战争前期就投入海战中,那么他的威力肯定会更大可能的发挥出来。



大和号战列舰到后期承载着日本海军大国的希望,所以,它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鼓舞日军继续作战,提高民众对战争的自信心。在影片“男人们的大和”中就可以看出大和号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精神寄托。但是大和生不逢时,二战海战的优势已经向航空母舰的方向上靠拢,再大的战列舰没有制空权只能是活靶子,旧时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只能说大和是一个悲剧。


Jerry老鼠仔


众所周知日本是二战时期的一个强国,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了富强的道路,日本当年为了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在陆军开始向德国学习,在海军方面是学习英国的,因为英国是二战时期的海军强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因此日本人特别喜欢学习英国的海军。一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局势变化非常大,当时日本因为是一个岛国,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才能够扩张,当时的海军发展方向是两个,第1个当然就是发展航母,第2个就是发展巨型战列舰。

后来日本因为在战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发明了零式战斗机,所以开始向航母的方向发展,一口气建了十几艘航母。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的航母大国。不过后来由于在中途岛战役中日军作战失利,所以日本又转向发展战列舰,当时日本的山本五十六被称为日本海军的古德里安,具有非常超前的思维,不仅提倡设计巨型战列舰,而且还提倡设计水下航母。

后来日本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大和号的排水量达到了7万吨左右,要知道当时美国人建造的航母都没有达到这个吨位,当时大河号还装备了460毫米口径的巨炮,这么大的火炮在战列舰的历史上也是没有的,到现在都是海军历史上最大口径的火炮,日本打算把这艘战列舰应用到日美决战中,这款武器是日本人秘密研究的,一直到中途岛战役以后还没有拿出来,开战之后美国才知道有这么一艘巨舰的存在。

由于当时美军的航母纵横太平洋,这艘巨大的战列舰根本就不敢轻易出动,所以很少跑到一线战场,基本上都是作为一种旗舰在后边壮声势,后来居然被日本航母官兵讽刺为旅馆,到沉默之前仅仅打了一次仗,这艘巨大的战舰,最后的战绩只是集成了两艘驱逐舰而已,这次发展大和号战列舰是一次失败的转型,如果用制造这艘大和号的材料去制造航母,也将会制造一艘很先进的航母。因此可以看出这艘大河后只是代表了日本的先进制造工业,是作为一种精神旗舰存在的,和当时德国的俾斯麦号成为两艘不中用的战舰,因为当时飞机才是最关键的,这种战列舰跑到海洋上去,只能成为蛋鸡的活靶子。由此可以看出这艘军舰只是象征性的存在,是日本追求大国梦想的一种精神慰藉。


四十五度历史


很多人都觉得日本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蠢,因为它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在战争中没有出色的表现,看起来很轻易地就被美军航母的舰载机击沉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有这样的想法的人绝对是不了解大和建造的背景,大和的建造计划开始于1937年,而航母的发挥价值的时候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之战,所以大和的建造和航母的崛起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那时候战列舰才是主角,谁不建造战列舰才是真正的蠢呢。


那么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大和的价值到底在哪呢?第一就是国家军工科技的象征,日本的钢铁、冶炼、造船、设计等其他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这些都是是在为整个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和探索,虽然最后大和与武藏都沉了,但是日本的这些技术人员可都没死,这些科技人员可都活到了战后并为后来日本的造船企业创造了不小的辉煌,在2008中国崛起之后,中国才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造船国家。

第二,日本谋取军备竞赛中对抗美国的的重要武器。由于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当中限制了日本的海军实力是英美两国的60%。所以日本在建造军舰的时候,都是在希望用武器的质量来压倒对方的数量,在武器配置上,当其他国家的驱逐舰还是4根火炮的时候,日本就已经用上了6根。在巡洋舰方面当其他国家放弃配置鱼雷的时候,日本不但没有拆除鱼雷装置,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在战列舰上通过增大火炮的口径希望取得更大的优势,比如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规定16寸炮的时候,英美都是406口径的,而唯独日本长门及战列舰用的是410毫米口径,而大和更是达到了460毫米口径,为的就是能够在战场上以一敌二甚至敌三。



第三,牵制对手。当美军知道日本有新战舰的建造计划时,在已经拥有2艘南达科他级和2艘华盛顿级,4艘衣阿华级在建造的时候,美国知道日本的新战舰性能超越自己的时候,于是海军便又向国会提交新的战舰建造计划,而这时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日趋紧张,国会也大手一挥,直接同意了海军的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美军性能更好吨位更大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也算做到了牵制美军、消耗美军国力的作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期间“大和号”战列舰未没有发挥出它应的有实力,作为人类历史上打造的最强大战列舰如果早一点出现,可以在大炮巨舰时代称王称霸。很可惜“大和号”战列舰投入战场时已经是航母对决时代,舰载机可以轻易撕开以往坚不可摧的大炮重甲,近不了身自然就毫无用武之地随着冲绳战役被美军击沉就成了日本精神象征。

“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72810吨,其中光防护装甲总量就达2万多吨,装备9门460毫米主炮,12门155毫米火炮。还有其他各种口径火炮数百门,以及7架舰载机,从火力密度以及装甲厚度来看完全超越同期欧美同类战舰。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当日大和号结束试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竣工服役编入日本联合舰队。虽然入役刚好是太平洋战争初始,但入役后的大和号基本没有机会和美国海军正式对决反而在数次海战中被击伤多次,打打修修到了1945年冲绳战役期间由日本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没有航空兵的支持在美军大炮鱼雷攻击下沉没。

大和号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所处时代刚好是战列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而且日本海军一直将大和号作为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所以就如上面所说服役时间不短却很少出战。也正是战斗经验不足为后续作战埋下隐患,随着它的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对于日本而言其真正的价值一直没得到体现,拖的时间越久越落伍。


河东三叔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的至宝,可惜生不逢时。日本海军的大和号是人类历史上,船坚巨炮的经典之作,与之匹敌的是德国禆斯麦。甚至,大炮的口径400mm 还有数量,等参数比德国匹斯麦还优秀。钢材和巨炮等质量德国不错。德国的匹斯麦一次火力全开一举消灭了一艘英国人的军舰。强悍无比。日本海军自大和号诞生之初,就呵护有家。不过海战的模式发生变化,航母的出现,让船舰巨炮失去了它作为火力全开的作用。飞机的搜索半径,比目测还有雷达更远,二十至四十公里,大和号上的火炮攻击范围也是这个范围。而航母群可以离作战区域远的地方,派飞机进行轰炸。其实海上的目标,比陆地的更容易受到空中的搜索打击。大和号致命伤就是防空火力薄弱,舰船防空是弹幕,也就是用炮弹发射出去形成一个防护的弹幕,让机群无法进攻,不过这需要大量子弹还有快速发射器。当时还没有这一有效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