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

道教內丹觀念於西元九世紀的盛唐所流傳下來的「煉精化氣」的概念,至鍾、呂而趨成熟。宋金之際,王重陽承鍾、呂之說而創立了全真道,令內丹修煉功夫及靈魂成仙學說逐漸在道教中佔據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性命雙修」,追求「羽化飛昇」,並有著一套較為嚴密的組織制度。

北宋初期時,在當時觀念中內丹排第一,外丹排第二;至北宋中期外丹已被捨棄。而在唐朝之前的丹道文化,並無佛教的影子,之後才逐漸受到禪宗的觀念影響。隨著時間的演進,每個朝代的丹道文化,逐漸演繹出各自的丹道理論體系,故今人看古籍的丹道記載,會有很多同名異實、異名同實的道教丹道用語。

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


道教的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其修煉方法,與今天的氣功練法,大致相通。

內丹術的淵源,可追溯到戰國、秦、漢之際的氣功養生,當時言導引蓄氣,可以治疾,或言養氣自守,性命可延(孟子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即是內丹術)。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因內丹與外丹煉養過程相似,在用語方面乃互為引用譬喻,而成為內丹最早的文獻,後來的內丹煉養理論,也都從這部書引申發揮出來的。而所謂「煉丹採藥」,是指以精、氣、神在人體內運行,靠意念來運行各關竅部位。因為氣在全身運行,通過重要的關竅,氣經過溫養(氣在運轉時,會有一股溫暖熱力的感覺),將氣轉為藥,故養氣亦稱為採藥(此採藥,不必到深山尋,只在心中求),而達到一定火候(指一個人修煉達到一定的造詣),則煉成金丹,即可修成仙人。故煉丹又可稱為修仙,丹道又可稱為仙道。道家的仙法,長生不老之術,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健康強身的方法。仙,是一種境界。一個人修道,達到了悟生死、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名之曰「仙」或「仙人」。仙學,就是研究實踐天人合一的學問。天指自然、宇宙,人指人身、人生。人與自然合成一體,謂之天人合一,也就是精神與身體融合,而達到真善美境界的完人。

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


丹道養生理論類比宇宙論的原理,認為宇宙的陰陽五行都像徵著人體的五臟六腑等,並認為時辰季節的變化對人體都有影響。

道家修行分作分作六個層次:築基、煉精、煉氣、煉神、煉虛、合道。

兩宋金元時期,道家內丹功興起,其功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初關,是煉精化氣,乃煉元精,又稱小周天。

第二階段稱中關,是煉氣化神,乃煉元氣,又稱大周天。

第三階段稱上關,是煉神化虛,乃煉元神。不必用意,就能周天流轉,故稱還虛。

內丹修煉只是道家修行層次的一部分,道教丹道的極終目的,在於「煉虛合道」。伍守陽在天仙正理中謂之「三關修煉」李道純在中和集中謂之「三花聚頂」。這套功法以人體的精氣神,為修煉對象。在內功中,強調先天的精氣神,是煉的藥物,亦是火候,必須經過十年的苦煉,方能達到精返為氣,氣煉為神,神還為處的境界。有宋之時,理學家程頤、朱熹等,以靜坐為事,必須靜神養氣。文學家如歐陽修、蘇東坡、陸游等,都有煉功的論述。明清時期,如王陽明之坐禪入定,李時珍復強調:「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人能通過兩脈,則百脈皆通。」楊繼洲謂:「二脈(指任督)上下旋周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久久行之可百病不作。沉嘉澍之「心息相依」。袁了凡之「聚精養氣存神」等。以上均為丹道文化高度發展之過程。

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


丹道養生學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與道教、佛教的創立發展一樣,有它的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古今往來,不僅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丹道理論方法,成為中國傳統丹道的核心和主流,從帝王將相社會賢達,從風流名士到黎民百姓,都曾在這一獨具特色和風格神奇的光環中沐浴過、修煉過,贏得延年益壽,而且對中國的宗教、醫學、科技、天文、地理、文化、藝術、音樂、民俗等都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西方養生學只是單純地追求健康長壽,並以此為唯一目的。而不涉及心性和道德的修養,因而西方養生學的學說中僅僅限於對體質和力量的闡述。中國道家養生學與西方不同,道家學說中,不但講命功(益壽延年的修煉),而且更講性功(心性、道德的修煉),把「性命雙修」作為一個整體大原則來發揚。社會上流傳的各種氣功健身術,就是古代仙家修煉的導引術或吐納術。只是一般人認為神仙學說是迷信而不願深究而已。神仙學說,目前尚難為科學界所接受,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可以發現修持仙術的人,雖然最終難以逃脫死亡的結局,但在世時健康且長壽,或具有特異功能卻是不爭的事實。可見仙術並非無稽之談。就算神仙不可期,但能得到健康長壽的效果,未嘗不是好事。

內丹修煉方術分為:存思、行氣、導引、守一、胎息等煉養方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