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禅位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

(乾隆画像)

乾隆这个话,是主动说出来的。当时,他也于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确立了嘉庆为皇位继承人。由于并没有说明谁将是皇位继承人,但是,那些皇子们却都不敢有什么异动。为什么不敢有什么异动呢?

因为没有公布,那些皇子们可能会觉得,乾隆皇帝确立的是自己为继承人。那么,如果他们有什么异动的话,乾隆皇帝一定会很不高兴,说不定就把他们给撤换了,换成了别人。如果乾隆不是确立他们为继承人,那么,他们更不敢闹情绪。说不定后来乾隆又不满他确立的皇位继承人,而改换皇储,那样的话,他们可就有机会了。

这种情况,与提早把太子确立了是不一样的,与迟迟没有确立太子也是不一样的。康熙当年因为在很早的时候,就确立了胤礽为太子,而康熙又十分能活,因此,胤礽实在熬不住了,因此才有想提前夺取权力的举动。而这样的举动,也让康熙非常生气,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如果迟迟不确立太子,那么,皇子和朝中大臣都会蠢蠢欲动,毕竟国家未来的走向不明确,因此大臣们和皇子们的竞争肯定非常激烈。这种情况,在康熙废黜了胤礽,而没有确立新太子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整个朝廷,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的大战,而大臣们也都依附自己的皇子,互相倾轧。

正是因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雍正才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制度,极好地避免了上面两方面的问题。

(雍正画像)

由此可见,当时并不存在皇子们蠢蠢欲动,影响到乾隆皇帝继续执政的问题。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乾隆皇帝要说他最多干到执政60年退休呢?

我认为,主要是乾隆皇帝当时的统治,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乾隆皇帝时期的统治,是中国封建顽固统治的最高峰。由于乾隆皇帝采用了一系列帝王术、平衡术、驭臣术,因此,在乾隆统治时刻,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大臣都不敢有异动,老百姓都谨小慎微。整个社会,进入了死气沉沉的局面。

当时西方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大解放,工业革命悄然兴起。西方想要在这时候进入中国,打开中国的国门。可是,乾隆却把国门严密地关闭着,不让外国的思想及经济进入中国,这更加强了中国当时的禁锢和沉寂。

这种禁锢和沉寂,让社会的创造力急剧下降。整个“康乾盛世”,到乾隆中期就结束了。可以说,乾隆时期由于缺乏创造力,生生地把康熙和雍正积攒下来的老本,全部吃光了。

不仅如此,乾隆当时还存在另一个大问题。一方面,乾隆年间创造力严重下降,创造的物质财富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乾隆又特别喜欢铺张浪费,特别讲排场。

(乾隆下江南)

历史上都在说,隋炀帝因为修大运河下江南,把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事实上,这是对隋炀帝一种错误的理解。隋炀帝确实把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但他是因为穷兵黩武地发动与高句丽的战争,才会那样。而乾隆的六下江南,却是货真价实的铺张浪费,真正是耗费国力的举动。

一边是国库空虚,国家贫弱,一边是整个官僚阶层腐败成风。而且,乾隆皇帝还默认官僚阶层的腐败。

有人可能不理解,每个皇帝都不希望官僚阶层腐败,为什么乾隆皇帝反而默认呢?道理很简单,乾隆自己非常清楚国库的情况,知道国内生产力的情况。但是,他又喜欢铺张浪费,如此一来,他只能默许手下贪污。因为只有靠贪污,才能搞到钱,支撑他花天酒地。

最切实的例子就是和珅。他知道和珅贪污吗?当然知道。但是很多别人办不到的事情,还只有和珅能办到。他要的那些享受,只有和珅能满足。所以,只能默认和珅的那些贪腐行为。连和珅都默认,天下还有什么不能默认的呢?

这样一种糟糕的社会局面,乾隆自己是心知肚明的。他没有能力改变,也不想改变,但更不想的,是从皇位上下来。不想下来,国内的不满情绪却越来越高。因此,他设定了一个年限。想通过这个年限,缓解社会对他的压力。

可能乾隆也没想到他能活到85岁。他当时说那个话,可能也就是说说而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乾隆当太上皇的这三年,清朝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危机呢?

第一个危机是嘉庆皇帝的皇权危机,他虽然当了皇帝,可却无异于一个“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他又忍不住颁布了一份谕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显,朕呢,虽然已经说了要在明年归政给儿子,可是,朕归政之后,你们文武百官但凡谁要上奏什么事,也得统统上奏给朕,你们在奏疏称朕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庆对此什么反应呢?他什么也不敢说,因为权力确实一直被乾隆拿着,他要真敢反对乾隆的做法的话,他自己也怕会被乾隆给废了。所以,嘉庆不但不敢有丝毫的不满和抱怨,还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态,我的爹呀,儿子求您过了100岁后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也很满意儿子的态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庆的请求,当起了仍然总揽皇权的太上皇,这一当就是三年。这也就是说,嘉庆的皇权实际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压,长久之后,不仅会对嘉庆的性格造反负面影响,他将来即便亲政了,皇权也将会受到来自朝臣的压制甚至是威胁,如果嘉庆能力不足以应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后的局面的话,清朝很可能会迎来一场动乱。


对于这一点,嘉庆绝对是深有体会,乾隆的宠臣和珅就是一个让嘉庆没办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布立嘉庆为皇太子并且禅位给嘉庆的时候,和珅就已经知道了这事,然后偷偷跑去告诉嘉庆,想要巴结巴结嘉庆。可是,这事让嘉庆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儿子,和珅只是一个外臣,为什么乾隆却更愿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禅位给嘉庆的事,如果他不想让嘉庆接乾隆的班的话,故意去找嘉庆的茬,或者故意让嘉庆犯错,让乾隆改变主意的话怎么办?和珅的嘴,可是能够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况,当时乾隆年迈,他又更亲近和珅,所以给了和珅很大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珅已经能够仗着乾隆的宠信去压制嘉庆了。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对嘉庆的皇权的一个威胁,这也是嘉庆亲政后迫不及待地对和珅下手的一个原因。

嘉庆的皇权不仅受到了来自乾隆的打压,还受到了来自和珅的压制和威胁,同时也受到了群臣的质疑。所以,嘉庆才会在乾隆死后立刻对和珅下手,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树立起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权威,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皇权不可侵犯。



第二个危机是清朝的吏治危机,乾隆中晚年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将清朝的吏治给弄得一团乱了。

乾隆宠信和重用和珅,实际上就是清朝吏治败坏的一个开端。吏治是一个朝代得意稳定和发展的根本,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之衰亡,莫不始于吏治的败坏,一旦吏治败坏了,也就意味着这个朝代的根要烂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视吏治的整顿,可是后来重用了和珅之后,这一切就开始变了,他让和珅担任吏部尚书,和珅则运用职权打压异己,让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顿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听和珅的,


能升官。不听的,自然会被和珅想方设法地打压。所以,满朝上下可以说是遍布和珅的党羽,除了刘墉这样勉强还能和和珅斗一斗的之外,已经没有人是和珅的对手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让和珅当吏部尚书的同时,还让他兼管户部,吏部和户部,一个是管官的,一个是管钱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全让和珅给占了,这能不乱吗?

想升官,得求和珅。想让朝廷批点经费,还是得求和珅。所以,和珅想不腐败都难呀!清朝的吏治想不败坏都难呀!

但是,嘉庆亲政之后却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去整顿吏治,他甚至不敢动吏治这一块,他所谓的“整饬吏治,以清廉为本”,事实证明是雷声大雨点小。当时处理和珅的时候,有人建议他继续深挖,他根本不敢答应,只处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为乾隆和和珅将吏治败坏得太严重了,他要真敢牵一发,那就得动全身了。所以,嘉庆不敢动。



第三个危机是清朝国力衰退的危机,这个危机注定了无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给乾隆留了一个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够肆意地挥霍,然后就挥霍出了一个所谓的“乾隆盛世”。从这一点看,乾隆确实用钱将“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顶峰,可是,清朝鼎盛于乾隆,也衰落于乾隆。

乾隆留给了嘉庆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对于能力平平的嘉庆而言,他能够扭转颓势吗?显然不能,能够打倒一个和珅,发一笔横财,嘉庆就已经高兴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没辙了。


乾隆选了一个只能守成、不能进取的嘉庆,嘉庆选了一个不能守成、又不敢进取的道光,道光又选了一个更怕事的咸丰......

所以,清朝国力衰退的危机也就这么延续下去了。


小萝谈谈吧


1796年,乾隆下诏退位,其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登基,取年号为嘉庆,乾隆成为太上皇,与赵构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没有退权,在长三年半的时间内,乾隆依旧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那么,既然不想着放权,又为何将皇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1、太上皇介绍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几十名太上皇,当然成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后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亲以及朱元璋的父亲等;有的是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例如李渊、司马衷与朱祁镇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为太上皇,例如转嫁责任的赵佶、杀害岳飞的赵构、以及为了兑现其年轻诺言时候的爱新觉罗弘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无奈退位的太上皇,当然没有实权,而被迫无奈成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渊与李隆基等人。

而主动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实权,还是看太上皇的意愿。例如赵佶,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之后不久,国家就被金朝灭亡,当然没有实权。

56岁的赵构,在退位之后,声称自己颐养天年,不再过问政治,虽然赵构在25年太上皇岁月中,偶尔干预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权完全被其养子以及后来的继承人所控制,例如其养子为岳飞平反以及北伐等,赵构完全没有过问。

而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把握着皇权,永琰只不过是他的代言人罢了。

2、乾隆成为太上皇时候的政治危机

乾隆成为太上皇,虽然清朝还是在鼓吹天朝上国,但是已经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轻时候的承诺,具有乾隆在与大臣谈论康熙帝的时候,乾隆感慨其爷爷取得丰功伟绩,说了一堆的奉承话语。

最后说自己没有德与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爷爷,因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规律,而古代的皇帝寿命一般都不是太长,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数,而乾隆继位时候已经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么其寿命达到85,这已经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寿命了。

但是乾隆会养生,寿命比较长,在85岁的时候,依旧不糊涂。为了兑现君无戏言的承诺,乾隆下诏退位,当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

二是清朝危机四伏,虽然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在退位时候,四川与湖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八旗军前去镇压,结果节节败退。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八旗军已经走向没落了。乾隆皇帝学宋徽宗,在危机时刻,将皇权让位给自己儿子。

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三是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抗法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损失非常的惨重。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拿破仑感叹道,清朝是一个熟睡的狮子。

在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牢牢的掌握着大权。嘉庆虽然坐在龙椅之上,但是没有一点儿实权。决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庆只要有一点想要夺权的意思,就会被乾隆大声呵斥,成为这样的皇帝,嘉庆自然非常委屈。不仅如此,嘉庆还受权臣和珅的欺负。

而和珅成为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处大臣,权倾天下,即使嘉庆帝也要对于和珅毕恭毕敬。当然嘉庆对于和珅的飞扬跋扈非常的反感,嘉庆越是对于和珅谦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骑马到圆明园等。这也为嘉庆后来除掉和珅埋下伏笔。


小小嬴政


人人都知道乾隆退位但不让权,在和珅的辅助之下大权独揽,发号施令,依然是一国之主。嘉庆帝登上皇位保座却处在太上皇的控制之中,毫无作为,仅为傀儡。父亲对自己的考察并没有结束,必须小心应付,出不得一点儿差错,否则,下仅皇位难保,连性命也可能丢掉。名为一国之君,就连奴才和珅也跟自己指手画脚,这窝囊日子不知那一天才结束,唉!只有太上皇仙逝才能结束。军机大臣阿桂睌年多病,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和珅必死于嘉庆之手!只见阿桂斩钉截铁地说:我之所以不死,就是要等着皇上亲政,处死和珅,不然,我死不瞑目!!那么,阿桂到底都没有活着看到和珅倒台,嘉庆二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八十一岁。阿桂虽然死了,但他关于和珅必将死于嘉庆帝之手的预言确实不是一时气话,阿桂是对王朝政治的深刻洞察。其实,何止阿桂,就连和珅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和珅必死,因为和珅的亲信他们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幕:和珅对嘉庆帝夸夸其谈,指手画脚,嘉庆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脸上无动于衷,看不出喜怒的表情,嘉庆帝显得城府高深不可测。看到这儿,和珅的亲信心里哇凉哇凉的。亲信知道,和珅你死定了,你和珅根本斗不过嘉庆帝。然而,和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冻过冰?他到底意识到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吗??他的内心有没有压抑郁?有!和珅的压抑不是来源于窝囊,而是来源于恐惧。你别看和珅对嘉庆帝指手划脚,神气活现,每当夜深人静,阵阵恐惧的感觉会涌上心头,令他难以入眠。因为和珅得知阿桂咽下最后一口气断言自己必死嘉庆手上,你说和珅他怎么不怕呢?就连自己的亲信中也有人相信这一点。为此,也有人曾劝告过和珅,当然,话说得十分委婉。此外,和珅的老婆,儿子,儿媳妇(乾隆的十公主)也劝他能有所收敛,或者急流勇退。和珅呀和珅!你还用别人提醒吗?你到底知不知道,就连宫中的老太监都知道,新皇帝一上台,首先最倒霉的就是先皇的(大红人),而且,在前朝越是吃得开,这跟头栽得越厉害,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古往今来,这样的倒子多的是!和珅阿和珅,你难道不害怕??和珅当然害怕哦,他每睌都梦见嘉庆帝举起巨斧向自己的头上砍下去!和珅尽管害怕,但最终既没有收敛,也没有急流勇退,而且他做出了全力辅助太上皇抓权不放,压制嘉庆帝的选择。对此,有很多学者对和珅两种指责:或者指责他不过是个奴才,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又或者指责他因贪欲蒙蔽了理智,不能急流勇退,及时罢手。总之一句话:都认为他利令智昏,对大祸即将临头缺乏敏感。其实,这两点指责都有失公允。和珅最终选择了全为辅助太上皇,压制嘉庆帝,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那么,和珅为了活命选择另一条退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想想看,和珅有胆量(跳糟):转投嘉庆帝,全力帮助嘉庆帝掌握大权,嘉庆帝会接纳他吗?嘉庆帝有与太上皇对立的胆量吗?二个字:没有。退一步说,就算嘉庆帝暂时接纳他,恐怕也不过利用一下而已,(卸磨杀驴)是早晚的事儿,因为和珅毕竟是太上皇曾经的(大红人)和叛徒。远的不说,雍正朝的年羮尧,隆科多的下场不是明摆着吗?你指责和珅不能急流勇退,你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国有国法,山有山规,你当是细路仔(指小孩)过家家,想玩就玩讶,不想玩就回家?又或者像厌学的细路仔(孩子)装病请假那么简单?你不玩了想回家,你想得太天真想得太美,太上皇还没玩够呢。什么叫(身不由己)?这回你理解了吧。………正月十五,嘉庆帝向天下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罪名成立。


茹叔敬


1796年,爱新觉罗·颙琰登基称帝,史称嘉庆皇帝。而乾隆则改称为太上皇,实际上继续把持朝政。

事实上,乾隆在登基满六十年时将要禅位,已经在乾隆四十三年时就下诏明确:

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他又下一道圣旨予以明确自己禅位的决心: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奏对称太上皇。

不过,真等到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虽然完成禅位成了太上皇,但朝中的一应大小事务,依然皆出自他的决策。甚至于,有人将那时的嘉庆皇帝视为傀儡。

一般认为,乾隆皇帝恋权,因而迟迟不愿真正归政于新君嘉庆皇帝。

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乾隆皇帝退而不隐,担任太上皇期间继续专权,是因为清王朝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危机。经过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禁锢

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和禁锢的最高峰。别说是普通的民众,就连一向敢于直言的士族阶层都被迫禁言,整个社会进入到了死气沉沉的暮气之中。

在清军入关之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推行过极为严苛的文字狱。但是,随着清王朝统治秩序的建立,在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时,逐渐放松了文字狱。

可是,乾隆登基后,重新掀起了文字狱,甚至比之前更甚,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例如,前礼部尚书沈德潜曾题写过《咏黑牡丹》的诗句: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乾隆因此断定,这是在影射清朝以异族的身份夺取朱明王朝,存在着典型的反清思想。尽管沈德潜已经过世,但乾隆依然下旨将其锉骨扬灰,以儆效尤。

徐述夔在过世多年后,其遗著《一柱楼诗集》被乾隆翻出,因其中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被认定为明朝余孽。徐述夔不仅本人被开棺锉尸,其满族皆被乾隆下旨问斩。

一时间,社会中处处弥漫着惶恐之气。迫于乾隆帝严苛的“文字狱”,许多的士人和精英,都只得埋头于传统的八股文和封建礼教之中,再也不敢追求思想和文化的创新。

于是,民众在丧失反抗意识的同时,也丧失了社会创造力,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勇气,这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字狱”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与影响。

而当时,西方世界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和解放,工业革命也悄然兴起。而中国,却开始越来越落后了。

二、盲目排外

虽然已经落后了,但乾隆丝毫不了解世界形势,依然固执的继续着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与时俱进,拒绝开眼看世界,拒绝马嘎尔尼的通商请求。

早在17世纪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通过一次次的斗争掌握了政权。当政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和经济新政,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8世纪中期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紧接着,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来完成商品的销售。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向大清朝派出了七百多人的庞大代表团,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并手持自己的亲笔信,以为大清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特意向中国提出通商请求。

虽然,英国佬后来向我国倾销鸦片并发动鸦片战争,不断侵略大清朝。但是,笔者实事求是的说,1793年英国人的这次到访,他们是没有恶意的,他们真的是来谈生意的。

马戛尔尼不仅携带了大量的礼物,还携带了整船的外交、通商、文化、科学等人员,甚至连英国皇室的上层贵族都有随行。如果对乾隆帝说,英国人这次是漂洋过海来看你,此言并不夸张。

结果,当马戛尔尼的代表团在广州港登陆后,几乎就被全部软禁起来。马戛尔尼在四处打点并再三表明自己此行是为皇帝拜寿后,才勉强被准许进京。

马戛尔尼向乾隆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并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后,乾隆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之后,他还大言不惭地给英王乔治三世下了一道圣旨:

我天朝地大物博,无需与尔小国通商,若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是尔等必需之用,天朝将加以体恤,每年赏赐若干。

无奈和失望的马戛尔尼,只得带着乾隆的赏赐和圣旨,默默返回了英国,向英王复命。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马戛尔尼在归国后写道:

大清国好比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它之所以还没有沉没,是因为有一群幸运和勇敢的船员在苦苦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就只剩体积和外表了。

就这样,因为乾隆的盲目排外,清朝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并发展自己的机会。

三、吏治腐败

乾隆前期时,对于吏治尚能严厉整顿。但到了中后期,清廷的吏治已经充斥着腐败,完全混乱。其中,重用和珅,就是清朝吏治腐败的一个开端,也是一个缩影。

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国亡始于吏治”。一旦吏治腐坏了,就表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已近彻底激化,已近奔溃边缘。

乾隆晚期,和珅一人就身兼领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还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理藩院尚书。甚至,还有《四库全书》总纂官和步军统领等其他的军、政职务。

可见,乾隆对于和珅的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论是当年的嘉亲王,还是现在的嘉庆帝,都会忌惮和珅的权势。

乾隆过世后,嘉庆亲政所办的头等大事就是扳倒和珅,列举了他的二十大罪状。而且,其中的第一大罪状,还是和珅自己主动送上的: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前,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经查抄,和珅贪污受贿数额涉及金额在八亿两白银至十一亿两白银之间,算上其所有的田地、房产、古玩、玉器、字画等,超过清廷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而且,和珅仅仅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贪官而已,其他的大小官吏皆上行下效,搞得国家机器运转混乱,污水横流。

四、起义不断

乾隆时期,虽然号称“康雍乾盛世”,但国内却长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在乾隆晚期时,各地的起义更是不断。

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席卷了整个甘肃和青海;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农民起义,成为台湾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清起义;乾隆六十年, 苗民发动反清起义,几乎就控制了川、黔、湘三省,起义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万,持续了十几年;嘉庆元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席卷了中国的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多个省份。

乾隆晚年时,社会人口逐年增加,而土地的兼并现象也日益严重,可以开耕的荒地已经开发完毕。许多农民都流离失所,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只得躲进川、鄂、陕等省的边界避难。

这些饥民聚集在一起,自然就会滋生事端,再加上宗教势力的影响,很快就燃起了起义的熊熊烈火,并且蔓延到了其他省份。结果,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平定越来越难。

事实上,清兵在入关后,原属八旗及其后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乾隆朝晚期时,这些旗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由国家供养,即便是参军的,也出现了八旗战斗力大幅度锐减的情况。

就以白莲教起义为例,乾隆派遣八旗军前去平叛,结果却屡屡战败,只得增设了绿营兵参加平叛。这次起义,几乎耗尽了清廷所有的国库,彻底撕掉了之前盛世的面纱。

五、国库败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其一生铺张奢靡,数次出巡。

就以南巡为例,据

《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时,乾隆皇帝六次南下巡视江南之地。

乾隆每次出巡,声势和规模都异常浩大,符合他惊天动地的性格。每次出巡,除了沿途的接应和护驾不提,仅仅随行人员就在万人以上,所过之处,各地都犹如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据统计,乾隆皇帝南巡,仅直接花费国库的存银就在三千万两以上,其他的各项开支和损耗,无法估量。

除此以外,乾隆皇帝南征北战,不仅开疆扩土,而且还成就了他的“十全武功”

分别是:乾隆十四年,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乾隆二十二年,又一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族部的叛乱;乾隆三十四年,攻克缅甸;乾隆四十一年,又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的天地会反清复明起义;乾隆五十四年,击败了安南的边境挑衅;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尼泊尔平定其内乱;乾隆五十七年,又一次平定了尼泊尔的内局。

在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而且,在彻底击败了宿敌准格尔部落后,真正完成了新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自盛唐后,又一次将西域划入到国家的版图之内。

在文治方面,乾隆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因为书分经、史、子、集四部而得名“四库全书”。合计共有近八万卷,三万多册,八亿多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巨著。

雍正帝勤勉持政,给乾隆留下了六千万两白银的国库存银。而乾隆晚年时,国库存银已经几乎耗尽,不足几百万两。所以,文史不假个人历来对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存疑,似乎叫做“康雍盛世”或者索性就叫“雍正盛世”似乎更为妥帖。

六、新君平庸

嘉庆皇帝平庸,一向自视甚高的乾隆自然心知肚明。选择让他继位,也是无奈之举。

最先,乾隆心中确立的继承人,是他的嫡子永琏,为乾隆最宠爱的富察皇后所生。在永琏七岁的时候,乾隆就准备册立为太子,但圣祖康熙皇帝有严诏“坐朝之君不立太子”。所以,乾隆将永琏的名字写好后放在了“光明正大”匾额的后面。可惜,永琏短寿,在九岁时就夭折了。

之后,乾隆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皇长子永瑛。可惜,永瑛资质太差,总也不能令乾隆满意,父子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结果,永瑛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在二十多岁时就病逝了。

接着,乾隆开始寄希望于他的另一个嫡子永琮。可是,永琮也非常短命,在两岁多时就不幸夭折了。

乾隆皇帝的立储工作多次失败,令他极为沮丧。而且,他发现自己剩下的皇子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成器堪当重任的。

最后,乾隆选定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储君,也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罢了。颙琰的资质一般,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对于乾隆的指示,完全遵照执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逆。

对于这样一个只求守成不图进取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嘉庆,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自然不敢轻易放手。

果然,平庸的嘉庆皇帝选择了更平庸的道光皇帝为继任之君。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不仅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文史不假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乾隆皇帝在位可说是很长的时间了,他恪守孝道说在位时间不敢超过60年,而后在晚年的期间禅让给嘉庆皇帝,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总共统治时间可以说是达到63年多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



我们不得不承认乾隆确实是一位好的领导者,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也是相当安定,并且他还大力提倡人们发展农业,而且国家很多的饥荒地区也都在他的治理下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也因为他太热衷于自己手中的权利,和享受这一份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尽管自己年纪大了,已经让位,可是他仍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一直在暗中操控着朝廷。


虽然年尽90的乾隆皇帝交出了玉玺,当起了太上皇。但是却只是将:“郊、坛、宗、社诸祭祀”的行礼的事情交给嘉庆做。乾隆退位后,曾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仍然以“朕”自称,对前来朝贡的使者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在做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仍手握着朝廷大权,嘉庆也只是个傀儡皇帝。直到乾隆去世后,嘉庆才真正掌权。难道乾隆握住权利死不放手?


小编认为不能因此认为乾隆是贪恋皇权,其实他可能有他的理由。一是乾隆在选太子这件事上花费了太长时间,他在传位密诏上写谁谁死。所以到最后他能挑的皇子不多,让他满意的没有,只能在矮子中间选高个,勉强选中了皇十五子永琰。二是嘉庆资质平庸,并不是乾隆理想的继任者。正因为不是理想的继任者,所以乾隆虽然年纪不小,却也不放心就把权力交给永琰,他必须要带一下。所以。乾隆又干了4年,直到去世后,嘉庆才开始掌握实权。


乾隆一生近九十载,经历了太多事情,怎会到死不肯放下权利。权利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亲情可以延续。好了,小编解答完毕。把你的看法记得分享给小编哦!


昊涛说史


没啥政治危机,只是因为曾经许下的承诺。


话说,乾隆六十年,已经85岁(虚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发布旨意,说:“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庆年。”

意思就是说,现在朕要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就把皇位让给永琰。

这一下子就把大臣给整蒙了,当时乾隆虽然年纪比较大,但身体却看不出什么毛病,精神看起来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有大臣就问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为啥要退位呢?

乾隆解释道:我的祖父那么能干,也只是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么能超过他在位的时间呢?而我现在已经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岁,也应该实现曾经许下的承诺,把皇帝的宝座让给太子。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比也。若邀穷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规政退闲。”

乾隆所说的承诺,指的是乾隆元年,乾隆刚刚继位时在康熙牌位前许下的承诺:“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为了表达对康熙的尊敬和崇拜,乾隆刚继位就承诺自己只当六十年皇帝,当了六十年皇帝后就传位给太子。在乾隆六十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许下的承诺,担心史书和世人会说自己言而无信,而乾隆又是极为好面子之人,于是就将皇帝的位置让出去。


但乾隆只是“让位不让权”。

名义上,乾隆只是太上皇。实际上,乾隆仍然掌握着本属于皇帝的权力。

例如,在乾隆退位前,就下令:

“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就是说,以后但凡有文武官员上奏,都要给朕送过来,但现在朕已经不是皇帝了,你们就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吧!

这命令一下,刚高兴没几个月的嘉庆顿时就傻眼了,因为乾隆的意思很明显:朕只让你拥有皇帝的位置,但大权暂时还归朕。

所以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其实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谈不上什么政治危机。


金兔历史


乾隆退位做太上皇不过是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乾隆皇帝登基后,便承诺: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年,我是绝对不能超过他的。乾隆爷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真的做皇位六十年,康熙皇帝之前根本没有一位皇帝,在龙位上做了六十年之久的人,但禅让皇位之后,嘉庆皇帝有实权吗?问题中政治危机到底是怎样的呢?

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后,嘉庆皇帝有实权吗?

1796年,乾隆下诏书退位后,嘉庆皇帝成为皇上,乾隆自立太上皇。乾隆退位后本想放权给嘉庆,可和珅建议:昔日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将权利全数给了李世民,最终还不是孤独终老,郁郁寡欢而死吗?


乾隆皇帝听了和珅的话后,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和珅非常受乾隆欢迎,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对于和珅是非常憎恨的,毕竟自己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与做太子时无异,加上乾隆皇帝的身体非常好,何日西归,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嘉庆皇帝没有实权,还好乾隆皇帝在当太上皇并没有多长时间,相信时间再多一些的话,嘉庆很有可能篡位,毕竟这种等待是非常痛苦的,嘉庆一上位就杀和珅,与建议乾隆继续掌权脱不了干系。


乾隆退居太上皇本就是想颐养天年,不过由于和珅的经验,嘉庆皇帝失去了这次提前实践的机会,在乾隆的庇佑下,和珅我行我素依旧不把嘉庆这位皇帝放在眼里,但此时的嘉庆并无实权,这样被对待也算意料之中。

政治危机

我觉得当时最大的政治危机那便是大清王朝表面的强盛,实则特别腐败。天朝上国都是清朝统治者自居的,从没有人承认过,乾隆晚年大批的宗教、农民起义,将腐败的大清王朝差一点就要推翻,可见大清是多么惭愧,当时的八旗兵已经没落。


可以说此时的大清已经不是当初入关时鼎盛的大清了。



北部湾战役,法国对于北部湾地区垂涎欲滴,先后向清军多次挑衅。尽管清朝宣布抵抗法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损失非常的惨重。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拿破仑感叹道,清朝是一个熟睡的狮子。此时的清朝就已经成为狮子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个沉睡的狮子,一旦醒来必定矗立东方,但我们一定不会让他醒来。

相信乾隆并不想退位,只不过是由于自己当初的一个承诺,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政治阴谋也谈不上,毕竟说实话嘉庆对于一个人的处理已经很证明问题了。

很多人都在想乾隆这么老了,然后又被嘉庆抬出来做了太上皇,而嘉庆自己做了皇帝,那是否说明乾隆最后就已经被架空权力成为了一个傀儡呢?

那大家想想当时在朝廷内谁最活跃谁又是群臣之首,毫无疑问就是和珅,和珅是在乾隆死了以后才被嘉庆处理的,和珅这个人代表的什么东西代表着乾隆在朝廷内部的眼线,在朝廷内部的事例和生这个人这一生最大的本事不是说敛财,也不是说如何去治理朝政,而是如何去迎合乾隆的意思,乾隆想什么他就做什么,所以乾隆一直这么无条件的信任他。

因此和珅的存在与否证明着乾隆是否放弃朝政,我们必须得说的一件事情便是乾隆这个人,虽然他嘴头说的特别好,听说自己当皇帝当了这么多年肯定不能够超越康熙爷,所以他才退位当了太上皇,可是他名义上面是太上皇,可实际上他还是皇帝,嘉庆虽然是皇帝,可他还是太子,这种情况之下,嘉庆有什么能力去搞什么政治阴谋?他如果真的能搞政治阴谋,那就算乾隆还活着,只要她当了太上皇,嘉庆把权力攥在自己的手里面,和珅必须死。

其实乾隆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曾经夸下海口,没办法得兑现诺言,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可是这种事情呢,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你如果真的把权力交给你的下一代,那你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很难想象。

尤其是嘉庆和乾隆之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是存在着政治里面的差距的,这个差距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二人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虽然并不是生死大仇这般的差距,但是总有可能造成一个人会伤另外一个人,一个巴掌这样的情况出现。

历史上面,当太上皇的有这么几位,一位是唐玄宗,唐玄宗的是被逼无奈自己的权利被自己的儿子给架空了,然后自己只能去当太上皇了,然后自己这个儿子也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第二位是宋徽宗,宋徽宗面对女真人进攻的时候,直接把自己的儿子宋钦宗扔在了汴京,自己淘到江南去了,后来自己的儿子在别人的帮助之下把女真人给逼退了,宋徽宗回来自称自己是老朽,而且自降身份想要去江南,他这个儿子死活不同意,结果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被女真人一窝给端了。

第三位宋高宗赵构,这一对是已经算得上是能够有一些人情味儿的,但是最终结果呢,是自己的继任者对女真人的仇恨态度和自己对于女真人的妥协态度,最终导致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差距,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自己对自己的继任者多么的好,哪怕这个继任者本来不应该登上皇帝的位置,自己硬把他给抬上这个皇帝的位置,可面临国家大政方针的时候仍然还是药材。带着前任的尸体往前走,宋高宗赵构也成了这种尸体,当然这个罪责他必须得带,这是他杀了岳飞所必须要负的责任,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般来讲这个罪责可以稍微减轻一点,可是却偏偏被他的继任者一五一十的全部诉说给了后人,由此可见他的继任者就是直接狠狠地扇了她一个巴掌。

所以说大权旁落这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有可能会造成你晚节不保的命运,所以乾隆虽然他这一生看起来有一些傻,但是其实乾隆对权力这个东西抓的特别紧,这么多的潜力放在前面,乾隆也自然不愿意把权力给放松,所以无论是合身还是整个国家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握在乾隆的手里面,加庆表示,你们闹腾,随意,我就旁边在那里看看。


漩涡鸣人yy


乾隆为了彰显自己的孝与贤,他早年许下承诺,不会超过自己爷爷康熙帝的在位时长。

为何在身体条件还行的情况下兑现这个承诺,我觉得有三层意思:

1、致敬康熙,表示对祖辈的尊重,彰显孝心;

2、主动退位,表示自己的谦逊和大度;

3、避免再出现“九子夺嫡”的人伦惨剧,确保皇权顺利交接。

首先,乾隆确实是很崇拜康熙的,康熙在位期间,乾隆正是少年时,这位平定三藩之乱、北御沙俄、亲征准葛尔的爷爷肯定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无比耀眼的形象,而康熙对这个孙子也很满意,很喜爱他。所以乾隆为了保持康熙最长在位时间的记录,做出这样决定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乾隆自认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做人做事都是最优秀的。那么,主动退位更能彰显自己不贪念权力的优良品质,为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也给自己那些眼巴巴望着皇位的儿臣们喂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放心地等待,皇位交接不会遥遥无期的。

最后,由于康熙退位时,他的子嗣为了争夺皇位,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经历让乾隆对于皇位传承更加谨慎,虽然他爸爸雍正创立了用遗诏立太子的做法来避免儿子们对太子位的争夺,但这依旧不保险,假传遗诏的事依然有可能发生。于是乾隆采取了放位不放权的方式,确保权力平稳过渡,我想这也是乾隆选择当太上皇的政治考量。

乾隆退位仅三年就驾崩了,他一死,权倾朝野的和珅就被刚亲政的嘉庆干净利索的除掉了,再看看康熙除掉辅政大臣鳌拜的惊险经过,就知道乾隆这个权力平稳过渡的政治效果达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