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安居之下,好日子如歌——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上)

懷化,抬頭是山,低頭是山,綿綿不斷的大山,造就了懷化,也把現代文明擋在了山外。

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部分山區群眾生存環境惡劣,靠山難吃山,山上都是生態林,不能砍伐,換不成錢。山貨運不出,產業起不來。更愁的是看病難,小病拖,大病扛。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告別窮山溝,走上小康路,這是許多山裡人的夙願。

樹挪死,人挪活,遷出深山天地寬。從2016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懷化打響。幹群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啃最硬的骨頭。武陵山下,一曲壯歌浩蕩。

據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提供的數據表明,2016年至2018年,懷化共完成易地搬遷25793戶103904人。全市所有項目均已全面竣工,並已全部達到搬遷入戶的條件,提前兩年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搬遷安置建設任務。至今年11月底前,搬遷入戶率達100%。

“十萬鄉親‘挪窮窩’。”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懷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殷殷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撲下身子抓落實,下足繡花功夫,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五個精準”搬得出

11月25日傍晚,辰溪縣幸福家園集中安置區3棟一間新屋裡,易地扶貧搬遷戶黃三妹正在廚房做晚餐。不久後,在離家不遠處錦溪小學讀5年級的兒子放學回家。吃過晚飯後,一家人沿著小區內的人行便道悠閒地散步,其樂融融。

“搬出大山,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水、電、氣、網全通,我在小區對面的辰溪生態產業園上班,步行只要幾分鐘;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周邊還有醫院和公園。生活完全變了樣,感覺很幸福。”談起搬遷後的生活,黃三妹一臉燦爛如花。

安居是樂業之本。易地扶貧搬遷,首先要精準選址。懷化,八山一水一方田,山多平地少,選址太難,工作難度大。

“要把最好的地方給老百姓住!”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田敏說,按照這一理念,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地的安置點都要符合“五靠近”的原則:靠近縣城和集鎮、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沿線、靠近景區、靠近工業園區。同時,每個安置點都要進行規劃設計,避開滑坡帶,交通出行方便,水、電、氣、光纖同時配套。

懷化易地扶貧搬遷範圍涉及13個縣(市、區),搬遷重點集中在武陵山脈深度貧困地區,且分佈區域相當分散。搬遷任務之重為全省之最,是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主戰場。

為確保“應搬盡搬”,懷化確保做到“五個精準”,即“精準搬遷區域、精準識別對象、精準落實政策、精準安置方式、精準項目選址”。

推行“先定區域再定人”的高精度識別方法,將搬遷區域鎖定在高寒、地質災害頻發、資源匱乏區等深度貧困區域,以“範圍精準”確保“身份精準”。

懷化從精準識別對象入手,嚴把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審核關。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的“帽子”戴在該戴的貧困戶頭上。

除了精準識別搬遷對象“史上最嚴”,這次扶貧搬遷還有一個“史上最嚴”的硬槓槓,即人均住房面積不得超過25平方米。

“易地扶貧搬遷的是扶貧房,不是一步達到小康的富裕房,要堅決防止舉債建房,因搬遷增貧。”田敏說,懷化嚴令整改,一把尺子量到底。

安置不搞“一刀切”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在環境優美的靖州藕團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藕荷新苑,外地媳婦俞秋芳在打羽毛球。在搬來前,俞秋芳一度覺得“上錯花轎嫁錯郎”,夫家的村子山高路遠,耕地又貧瘠。

2017年,村裡40戶186人“拎包入住”藕團集鎮的藕荷新苑,成為了“街上人”。俞秋芳從心裡認可了自己“靖州人”身份,情不自禁地感嘆:“這裡新房美觀大方,交通、讀書、買東西都方便,跟搬遷前比真是天上人間,大夥兒都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真是舒心。”

舒心,來自對群眾意願的充分尊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懷化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根據村民的意願,採取不同的安置方式。

鶴城區推行“小集中”安置模式,集中安置點規模都不大。一般選擇交通便利、資源較多、距離原居住地較近的地方建安置點,政府統一建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談起“小集中”安置模式,鶴城區委書記熊安臺介紹這是充分考慮搬遷戶的生產和生活便利的實際,既避免了分散安置基礎設施建設量大面廣、投資效益低等問題,又解決了大規模集中搬遷建設徵地難度大、群眾背井離鄉、後續發展困難等問題,政府易於操作,百姓樂於接受。

中方縣城是一個“年輕”的縣城。針對縣城人氣不旺,結合“融市融城”戰略,該縣堅持以城鎮化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全縣共建7個安置點,其中4個安置點緊鄰縣城中心商業區、湘商文化科技產業園和懷化高新區。

“通過搬遷群眾下山,進城務工創業,助推我縣旺市融城戰略的實施,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速城鎮化水平。”中方縣委書記姜耀文說。

“根據搬遷戶的意願及自身條件,量體打造搬遷地。”辰溪縣委書記楊一中說,按照因地制宜規劃、尊重群眾意願、靈活選擇地點的思路,辰溪探索縣、鄉、村“三級梯度”搬遷安置模式,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集中安置到縣城或園區,將條件稍差或要求留在鄉鎮的貧困戶安置到中心鎮,對沒有離鄉意願和自身條件較差的貧困戶安置在中心村分散安置。

洪江區、通道、芷江等區縣,大打旅遊牌,將集中安置點向景區靠攏。

一排排新房,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錯落有致。近日,在洪江區櫻花園仁園小區,搬遷戶王金梅喜上眉梢。王金梅原來的房子在桂花園茅頭鄉,屬於地質災害點,“以前一下雨就擔心滑坡,現在住上了新房子,又靠近古商城景區,日子越過越好。”王金梅樂呵呵地說,她在景區旁一家供遊客就餐的餐館上班,每月有工資拿。

“我們把安置點選在洪江古商城附近,就是想讓搬遷戶享受全域旅遊的成果。”洪江區發改局負責人說,搬遷戶將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參與發展特色旅遊餐飲、提供旅遊服務等途徑,吃上“旅遊飯”。

“精準選址,精準安置,懷化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彭國甫說。

高位推進解難題

“天上掉下個太安社區!”這裡原是荒地,住戶都是從全縣20個鄉鎮搬來的,而搬遷點是去年才“冒”出來的。

2018年初,沅陵在城郊太常集鎮旁開山劈石,僅一年時間,52棟樓房拔地而起。社區總用地143畝,為全省佔地面積最大的安置區,共安置1392戶5331名貧困群眾,搬遷人口全省排名第二。

“安置區建得快、質量高,得益於領導高度重視。”太安社區黨總支書記鄭濤介紹,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市委副書記、市長雷紹業多次到太安社區調研指導,縣委書記欽代壽、縣長周重顏等縣級領導從選址、規劃到建房、後續管理及服務全程參與,及時解決項目中的難題。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懷化堅持高位推進,落實主體責任。

高規格會議推進、深入一線督查推進、約談問責推進,懷化堅持“三推進”。市委書記彭國甫、市長雷紹業等市委、市政府領導帶領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經常採取“兩不一直”的方式,直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一線,現場督查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存在的問題,並現場督導相關問題。

同時,為加強問題整改,懷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針對工作推進不力、問題突出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採取約談問責的形式,強有力推進問題整改,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全市371個安置點派出精兵強將,共落實300多位縣級領導包安置點,組成300多個工作班子,成員達到2000多人。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

搬房容易搬“心”難,啃下硬骨頭,關鍵還得靠幹部。針對搬遷群眾的種種顧慮,縣、鄉、村幹部一頭扎進村寨,挨家挨戶做工作,政策講細講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十萬鄉親挪窮窩,開啟幸福新生活。穿行懷化各易地扶貧搬遷點,看到的是老百姓的張張笑臉。

“樓室嶄新陽光滿,幸福生活黨恩深。”夜幕降臨,燈火星光照在新晃涼傘鎮萬家村寸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副紅彤彤的對聯映紅了搬遷戶吳肇軍的臉龐。

“搬出新天地,移來好日子。”吳肇軍眉飛色舞地說,過去住在山高坡陡的地質災害點上,坐在破舊的木板房裡就能看星星、曬太陽,日子過得心發慌。老母親也帶著孫子遠走他鄉租種荒地為生。如今,住上磚房寬敞明亮,流轉土地、基地幹活、入股幹活拿“三金”,年收入超過2萬元,接回老母親安度晚年。

風雨橋畔,一排排蘊藏著致富商機的鋼架大棚閃著銀光,大棚裡的蔬菜拔節吐綠、清香四溢,風雨橋上,飄來清脆的侗歌:“李花謝了桃花開,萬家村裡春風來,易地扶貧政策好,男女老少笑開懷……”

這歌聲,是那麼深情,又是那麼甜美,唱出了搬遷戶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