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羽菱君


导读:《雍正王朝》中,皇四子胤禛昔日的潜邸奴才中,以年羹尧、李卫最为有名;在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年羹尧、李卫、田文镜三人又成为雍正皇帝倍加倚重和信任的肱股之臣。但李卫作为一个流浪乞丐出身的小混混,和科举出身的年羹尧、久润官场的田文镜有着着根本上的不同。

但“鬼才”李卫在雍正皇帝的着重培养和提拔下,于仕途步步高升,年羹尧西北大胜的时候,李卫已经贵为江苏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李卫和年羹尧、隆科多等官场老手相比,显得有些稚嫩,但他却凭着自己近乎执拗的忠心和绝对出彩的政治智慧而深受雍正皇帝信任和重用,短短时间内,就从知县升至巡抚。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在江南地区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可谓是愁煞了这位新任江苏巡抚。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后台和“江湖手段”,李卫硬是治住了敢于和自己“正面刚”的按察使等人,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按察使”到底是个什么官职?为何敢于和一省绝对领导——巡抚“正面刚”?

我们就从清朝历史上的官员制度出发,对《雍正皇帝》中,江苏巡抚李卫和江苏按察使黄伦的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并对李卫和黄伦各自背后的真正对决,予以解析。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记载:

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饟一人,从二品。顺治元年,置江南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十八年,江南分省,更名江苏巡抚。
康熙三十一年,定督抚加衔制。由巡抚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二品。

也就是说,李卫担任的江苏巡抚乃系江苏一省(除了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的绝对一把手,从二品品衔,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康熙三十一年,又施行了“督抚加衔制”,也就是会给予一省巡抚加封京官职衔,予以更大权力的赋予,使之管理地方的更为高效、来京办事、奏事、理事更为顺畅。

巡抚一般会加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品衔就会变成正二品,成为副国级干部,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兼国务委员级别。

按照清朝地方政府体系组建,一省巡抚之下,还设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相当于现今的省长,但管理范围仅限于民政;

按察使:主管刑狱;也相当于现今的省长,乃系集省公安厅长、省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兼检察院检察长于一身的省长。

另外,对于江苏按察使的记载,在《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中也有体现: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雍正八年,江苏按察使徙苏州。

也就是说,从品衔上看,巡抚大于按察使;从职能上看,巡抚更是大于按察使。

那么,这个份属江苏巡抚李卫管辖的江苏按察使黄伦,为何敢于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正面刚”呢?

根据《雍正王朝》的剧情演绎,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年选”官员,有底气、有后台

李卫抓住了黄伦“骗占寡妇之身”的把柄后,黄伦冷汗直流,对着李卫悄声说道:

“李大人,下臣乃是年大将军举荐,您多少给留点面子!”

这说明,黄伦也属于当时权倾一时的年羹尧举荐的官员,乃系“年选”官吏之一。背后有着圣眷正隆的年羹尧做后台,黄伦的底气当然很足。别说是一个江苏巡抚,就算是两江总督,黄伦怕是也会瞧不起。

李卫虽然的背后虽然是雍正皇帝,比黄伦的后台要强大很多,但年羹尧的后台同样是雍正皇帝。而且,李卫在很大程度上是年羹尧调教并提拔起来的,所以黄伦才会有敢于和顶头上司李卫“正面刚”的行为。

2、士绅阶级同李卫的对抗

李卫在江南地区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乃系雍正皇帝在西北大胜以后,着力推行的新政改革之一,也是改善民生、恢复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雍正皇帝新政的推广,无疑严重伤害了当地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

再加上,当时的江南地区乃系“八爷党”的势力范围,江南地区的官员、士绅、富商们有很多出自“八爷党”门下,他们根据“八爷党”的统一安排和指示,以违抗雍正皇帝皇命为重要责任、以掣肘和制约雍正皇帝新政推行为主要任务,以达到从根本上架空雍正皇帝的目的。

作为一省按察使的黄伦,手中掌握着一省公检法的所有武装力量,被江南地区的士绅们钱财拉拢以后,黄伦已经成为士绅阶层的按察使,其手中掌握的公检法衙役也全部成为了士绅阶层的支持力量。

也就是说,黄伦是代表了江南地区的士绅阶层在和“孤零零”的巡抚李卫正面对抗,在黄伦看来,他有这个实力。

而且,黄伦对于新政的抵触心理也是江苏省各级官员的一致意见,相对于一个“光杆司令”李卫,黄伦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

3、对李卫的蔑视

李卫虽然贵为一省巡抚,还是出身雍正皇帝潜邸的一方封疆大吏,但其几乎毫无文化修为的负面形象,让其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委屈。

从李卫看不懂告示时,众位官员发自内心的嘲讽笑容,就能看出江苏一省官员对于这个“潜邸奴才”的轻视甚至鄙视。

文人出身的黄伦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会看不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是有了这份鄙夷,黄伦才会轻视李卫,才会敢于和其正面对抗。

一个按察使敢于和巡抚正面对抗,并不属官职高低的对抗,而是背后势力的对决和所代表阶层的对抗,说到底就是江南地区士绅阶层、京中的“八爷党”和雍正皇帝的皇权之间的对抗。李卫巧妙用计,将黄伦斗倒,并将新政予以顺利推行,也代表了雍正皇帝和“八爷党”之间的最终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

(文中具体人物、情节设定均取自《雍正王朝》,对此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烦请辨识!)


正说清代十二朝


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巡抚,什么是按察使。

在清朝,一省最高主官为巡抚,巡抚之下设布政使负责一省民政、财政,设按察使负责一省司法、刑名。

巡抚为一省最高主官,为从二品,但为方便巡抚节制地方军队,一般都加兵部侍郎衔,官品抬半级,即为正二品。

按理说,布政使和按察使各管其事,应该是平级,但由于布政使主管财政,牵扯到赋税征收的问题,所以其重要性要强于按察使,故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

所以,无论从官品上看,还是从权力上看,巡抚都要高于按察使。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指出来。



第一,在清朝,地方各省的一些重要官员,如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等,其权力并不是完全按照官品去排列的。由于清朝皇帝试图向地方扩张其专制权力,避免地方官员相互抱团的情形,所以皇帝大量授予密折专奏权,不仅总督、巡抚获得了密折专奏权,而且不少布政使、按察使,甚至是道台也都获得了这项权力。于是,地方大员们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

第二,江苏的特殊情况。清朝初年没有江苏这个省,而是叫江南省,地理范围接近于今天江苏、安徽两个省。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优势过于明显,清廷担心时间一长,无力控制,遂将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而江苏省的情况则更加复杂,江苏的政治中心是苏州,故江苏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基本都设在苏州,如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江苏按察使等。但由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赋税都是独立征收,两个区域的财政也相对独立,故江苏布政使只负责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地区,而苏北一带则另设江宁布政使负责,治所设在南京。更何况,南京还有主官两江的两江总督。于是,这也导致江苏巡抚对江苏全境掌控不利,尤其是对南京及其以北的苏北地区掌控不利。



而江苏按察使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按察使全面负责一省司法刑名,由于司法需要,还有调动绿营兵的权力,对江苏全境的掌控力实际上并不逊于江苏巡抚。

这是从清朝官制的角度去理解,而我们还应该从剧情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作为雍正皇帝潜邸的奴才,凭借自身能力和潜邸身份扶摇直上,从一个小叫花子成长为江苏巡抚。但即便李卫是潜邸旧人,在江苏士绅群体中也是完全没有根基的。更何况,他在江苏推行的是严重损害士绅利益的摊丁入亩新政。

所以,李卫遭到江苏士绅群体的集体反对,这里面尤其以江苏士绅的领袖黄伦为首。

黄伦的官职是江苏布政使,虽然不如李卫有权力,但黄伦的背后是江苏全省士绅,所以他的权力不仅来自于官职,更是来自江苏士绅。而李卫在江苏士绅群体中没有根基和威望,加之李卫是叫花子,没有科举功名,更为江苏士绅所不齿。



再加上黄伦还有一层身份,他是年羹尧保举的人,而这时年羹尧仍然在西北任大将军,权倾朝野。打狗看主人,黄伦在江苏的日子自然也是顺风顺水,无人敢惹,所以他不把巡抚李卫放在眼里,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达摩说


下图是一张清代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黄伦,也就是江苏所谓的臬台大人实际上位在巡抚之下,巡抚李卫是他的顶头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狱,大概就像现在的公检法司,正三品,而巡抚则相当于省长,正二品。

所以,从级别上讲,按察使怎么能与巡抚对抗呢?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下级跟上级顶牛,不想活了?

这还得从剧情来分析。

李卫到江苏任巡抚,主要是雍正要用他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谁人不知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么?对于这三个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们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场舞弊案,李卫已经用他的实力表演过一回了,连主考官张廷璐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这三人的出身和风格又有天壤之别。年羹尧将帅之才,骄横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乱后,更是目中无人。田文镜落魄书生出身,为人耿直刻薄,只知办事,不会拐弯。李卫忠诚可嘉,鬼点子奇多。

“摊丁入亩”的新政对于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户非常不利,因为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备受他们的抵制,而要贯彻落实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又必须依靠官僚体制内的官员来执行。于是,地主们必然与官僚联合起来,对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统治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础之上的,这会儿又来革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要让江苏的这些官僚们听话,规规矩矩落实“摊丁入亩”政策,那只怕太阳从西边起来了。所以,江苏的官老爷们就和李卫唱起了对台戏,先是从发衙门通告开始捣乱,让衙门的师爷们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糊弄李卫,欺负他是一个叫花子出身的官员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倒是没有难住李卫,这一回合李卫到大街上招来十个卖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摊丁入亩”的政策给整到通告中,让百姓能懂。

另外,他还招来四五个会打快板儿的叫花子,将“摊丁入亩”的政策整到快板儿中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儿形式宣传新政。

这些,都给李卫推行“摊丁入亩”打下了较好的宣传基础。但是,最终的执行者还是那些官员们啊。李卫要是摆不平他们,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江苏按察使黄伦是年羹尧举荐的人,他以年羹尧为靠山抵抗李卫,其实这是片面的观点。年羹尧的确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还杀了雍正派去的孙嘉诚。但是,年羹尧并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为伤及的是整个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受到来自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黄伦作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会抡起大旗反对新政。

这与官职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利益受损才是关键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过是不敢言语,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过李卫终究不是田文镜,他不直接与黄伦发生冲突,而是绕到黄伦的背后。既然你黄伦主管刑狱,就查你的审案,找你的小辫子。果然,因为刘王氏一案冤判,李卫揪住了黄伦,迫使黄伦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间作选择。

黄伦只是一只出头鸟,鞭打出头鸟,其他的鸟儿因为屁股上都不干不净,所以他们也只有屁颠屁颠的去推行行政,李卫就这样成功的将“摊丁入亩”新政落到实处。

所以,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按察使黄伦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巡抚李卫抗衡,相反,按察使还是巡抚的下属,只不过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与李卫对抗,实际上是对雍正“摊丁入亩”新政的反对。


青灯问史


按察使的地位和权力是不一般的,相当于朝廷正三品大员。但是理论上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同是属于一个省主官,三者属于同僚。但是巡抚拥有节制藩,臬两个司的权利,所以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实际上是巡抚的属官,权力还是没有他们大。但是

他仗着巡抚不敢对他怎么样就多次对着干。

但是其实名义上布政使按察使仍然属于省级主官,巡抚虽然可以节制布政使按察使,但是没有任免二司的权利。要想任免他们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同意。而当时李卫是巡抚,身为江苏按察使竟然和他叫板,可能也是知道他并不能拿他怎么样,才会这么嚣张。

电视里记载李卫是雍正帝的属下,算是铁杆小弟,一直为他卖命。当时布政使是科举正途出身,关系往往盘根错节,指不定他的背后就哪位朝中大臣做后台,所以他们对非科场出身的同僚向来是比较轻视排挤的,而李卫推行的摊丁入庙恰好损坏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加会对抗他。他当时虽然是江苏巡抚,但是他并没有任免布政使按察使的权力,做事情又必须要假手这些人,所以最后肯定会追他们下手。而他们也仗着他没有任免的权利,就对他进行反抗斗智斗勇。

但是其实真实的历史上李卫和江苏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最初是京官里的中层干部,后面外放到云南,浙江最终官拜直隶总督,并没有担任过江苏巡抚。


小囚


如果按正常的规章制度来讲,李卫作为江苏的一把手,按察使是没有胆子那么嚣张的。毕竟在当时那种贫富贵贱,级别分明的时候,更不会明目张胆的对抗上级了,要不他的官就不好做了,早晚会滚蛋。

但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这个按察使会这么嚣张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这个官压根就瞧不起李卫,我们都知道,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没有文化,没有身份,对于那些科甲出身,身份高贵的官员们,怎么会看的上呢,再加上,李卫抖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官员们对他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要不损伤自己的利益,是绝对不和李卫做对的。第二点呢,就是因为有后台支持,我们都知道,雍正在实行新政,而新政呢,又损害了商人们的利益,损害了商人的利益,就损害了官员们的利益,所谓官商勾结,这个时候,去实行新政,官员们能同意吗,再加上,李卫就是雍正派来干这个事的,当官的不和他做对和和谁作对,还有就是李卫开始的方法有问题,没有讲究方法,只管硬来,再加上官员们本身就看不起他,李卫一生气骂人,官员们就更不服了,所以,就当堂和他对着干,不怕李卫会有对付他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我来说说 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省长 江苏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公安厅厅长兼纪委书记 正常来说按照清代的官场制度 按察使要服从巡抚的号令 但是巡抚没有罢免按察使的权利 只有建议权 雍正王朝里是李卫实行摊丁入亩动了江苏士绅的的利益 所以江苏士绅买通了按察使让按察使不派兵 若是一般的人做江苏巡抚碰到这样的事情可能无可赖何 但是你们惹谁不好,偏偏惹李卫 李卫是从龙从潜底出来的奴才正宗的皇帝家奴 雍正待他如半个儿子 那时科场舞弊案,别人都不敢管,李卫带兵二话不说直接进考场 在说你黄伦不过是年羹尧的保举的 本来年羹尧保举了那么多官员雍正都有些不快 你倒好这样当众顶撞省长,不弄你弄谁啊






爱尚剧乐部成哥


就事论事,不管是否合情。

一、江苏巡抚

本官从二品,通常加兵部侍郎或者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注意,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实际管辖江南地区,控制江南提督、江苏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

下图中,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即为江苏巡抚实际控制区。



具体说,江苏省实际是三分,苏北地区归漕运总督(江宁布政使),苏南归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江宁府归两江总督。

位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司:



全国只此一省两布政使加一个特区的特例。因为江苏实在太富裕了,又文风鼎盛,给任何一个官员管辖也不放心。

二、江苏按察使

然而这就事实上产生了差异。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伸手不到全省,但与巡抚同驻苏州的江苏按察使却可以。

按察使,正三品,统管本省刑案与监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江苏按察使比江苏巡抚更象一个省级大员。而且拥有几千绿营军队(实际类似于今天省刑警总队,过去军警不分)

三、个人差异

虽然江苏巡抚是江苏按察使的顶头上司。但李卫不过一个乞丐,因投靠雍正成为包衣,科举出仕的江苏官员根本看不起他。


此外,李卫在江苏推动摊丁入亩等新政侵犯了士绅官员切身利益,在上下一致的利益驱使下江苏官员纷纷抱团反对。



按察使作为唯一拥有几千绿营军的文官,自然被推举出来正面怼李卫。

武将们可不敢出面,从一品提督、二品总兵副将在巡抚面前只能俯首,如三品以下的军官犯事,巡抚有权请王命旗牌,就地正法。

🍎🍎🍎🍎

真实的李卫,可不是什么文盲。因家中有钱捐官5品,深受雍正乾隆赏识,最后当到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看看这职位):


四川達州


职位不在于尊贵,有背景则行;权力不在于台面,有后台则灵。《雍正王朝》中,所有的权力博弈与利益角逐,并非单点对个人,而是背景对后台,江苏按察使对抗巡抚李卫就是其中一例。

按察使权力的来源

类似按察使的职位,唐、宋时均已设置,主要负责巡察。唐睿宗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宋仁宗以转运使为按察官。自从辽圣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狱,按察使由此开始负责刑名,因而也被称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臬司”。又因忽必烈将按察使改为廉访司,所以按察使又被后世称为“廉访”。

顺治初年,各省设按察使一人,唯直隶不设。到雍正二年,改直隶巡道为直隶按察使。至此,形成定制,十八省均设按察使。

清制,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品级位于各省布政使之下,合称“两司”。按察使之职位如果空缺,先由吏部开列具题,再由各省运使、道员升任;如果升迁,则任各省布政使、大理寺少卿或通政使司副使。

《大清会典》记载,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其具体职责可分为四条:

一、办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词状,管理囚犯;凡比较重大的案件,则会同布政使办理,并上报京城部院;每年秋后会审,则充主稿官。这是按察使最重要的职责,也是“猫腻”比较大的权力,一旦心术不正,就会造成各种冤假错案。

二、每五年一次“大计”的考察外官,由按察使担任。就是与督抚、布政使一起,对下面各州县官吏进行一次考评。

三、三年一次的乡试,由按察使担任监视官;

四、管理各省的“邮递”事务,负责邮路畅通,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按察使名义上以刑名和“邮递”为其主要职责,实际上凡省内一切政务,依旧需与布政使共同负责,同时参加督抚、两司、学政共同研究政务的会议。

提刑按察使司为按察使办公之衙署,俗称“按察司衙门”。其下设机构与属员,各省有所不同,一般常设机构为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

按察使职责重大,享受的待遇也不低,吉服冠顶用蓝宝石,朝带用镂花金圆版,官服补子绣孔雀;经济待遇,以江苏按察使为例,每年俸银130两,养廉银八千两,还有各种办公补贴,去世后朝廷发放316两祭葬银;阶称为通议大夫,老婆的封号为“淑人”。

江苏按察使背后的利益链

职位的高低很多时候并不与权力大小成正比。《雍正王朝》中,黄伦作为按察使,官位没有李卫高,口气却不小。他的底气除了按察使本身的权力,还有四个方面:

一、背后有年羹尧撑腰。

年羹尧刚打完胜仗不久,是当红辣子鸡,许多朝廷重臣都要给他面子,攀龙附凤者不计其数,黄伦就是其中之一。

年羹尧与李卫同样出自雍正潜邸,若论职位与影响力,年羹尧台面上更胜一筹。这就显示出山头的重要性,只要靠山够大,哪怕职位低一点,腰杆子也能足够硬朗。

可惜的是,黄伦不知道年羹尧就像小龙虾,大红之日就是大悲之时。即使黄伦没被充军,随着年羹尧的倒台,他也会面临清算。

二、掌握臬司衙门的兵丁。

黄伦掌握着江苏臬司衙门的兵丁,可以影响上司想法的执行。符合利益的事,他会主动执行;不符合利益的事,他可以变着花样打折甚至抵触。李卫要推行摊丁入亩,但想要成事,还是离不开底下人的配合。

三、有“文凭”优势,看不上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

在职场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学历歧视”,同坐一个办公室,个别985就看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这种事,在古代官场也屡见不鲜,进士往往看不上监生或捐纳。

黄伦称得上读书人,在李卫面前有很强大的“学历自信”。在顶撞李卫时,黄伦处处就透露出对他的不屑一顾,说他是潜邸出生……潜台词就是你李卫是个没文化、不入流的关系户。这就像追比户部欠款时,陈文盛故意问田文镜哪一科出生。

四、江苏士绅支持,合理运用规则。

摊丁入亩推行下去,触动的是士绅的利益。他们之前仗着一点功名,可以不交田税,突然交税,肯定不乐意。黄伦与这帮人有过勾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早就沦落为他们的代言人。动了江苏士绅的利益,就是动了黄伦的利益,他必然要反弹。

此外,江苏士绅将田地“挂牌”交易,利用了朝廷田地交易期间不交税的规则漏洞,合理也合法,因而黄伦才能理直气壮地与李卫唱反调。

秋媚说:臬司高一尺,中丞高一丈。底层出生的李卫,虽未读过几本书,但也没受书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他头脑更加灵活,不按常规出牌,用调虎离山打得按察使措手不及。


秋媚读史


按照清朝的官制,按察使是巡抚的下属,因而《雍正王朝》中的江苏按察使黄伦应该服从于江苏巡抚李卫的领导。

按察使,俗称臬台,是主管一个省范围刑法之事的正三品地方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公检法部门的权限整合。

巡抚,“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主管一省军政、民政等一切事务的正二品或从二品的地方封疆大吏。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最初创立巡抚制度的时候,巡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事安排,其主要职责也在于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而在省一级的地方官僚体系中,将传统意义上“省长”的一分为三,由“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主管“民政”,“刑名”以及“一省军务”,三者相互配合,并且相互挟制。直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巡抚由临时性的岗位变为了常设官职,进而节制一省的军政民务,成为一省最高的军政长官,“三司”成为了巡抚的下属。清朝时期继续沿用了明朝的这一官制。

因而,可以看出江苏巡抚李卫是江苏按察使黄伦的上级和领导,无论是官阶还是品级也都高于黄伦,而黄伦作为按察使也应该服从巡抚李卫的领导与管辖。


身为按察使的黄伦敢于同李卫正面对抗,不服从李卫的管辖,更多的还是因为黄伦背后的支持力量。

首先,是整个江苏士绅富户们的支持。

李卫到江苏任职巡抚,首要的任务就是推行雍正“摊丁入亩”的新政,而这也将极大的触动江苏地方的士绅以及坐拥广大土地的地主富户们的既得利益。

在此之前,清朝一直奉行的“人头税”政策,这也就使得纳税的主体落在了人数众多的无地甚至是少地的百姓身上,而这些士绅富户们则可以说是“坐享渔利”。然而,伴随着“摊丁入亩”的政策的实施,将按照拥有土地的多少来征收税银,因而他们也将成为纳税大户,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收益进行上缴,利益也就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损失。

所以,这些士绅富户们希望通过黄伦对抗李卫,进而阻挠李卫在江苏推进“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保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些士绅阶层成为了黄伦的坚定支持者。

其次,是整个江苏官场对于黄伦的支持。

在此之前的剧情的中,江苏省所辖属的扬州等地,都是“八爷党”的门人聚集地,可以说是“八爷党”成员密集分布,这些人本就因为政治集团的不同,与李卫所代表的雍正自己的集团关系不和,矛盾冲突更是根深蒂固。

更为重要的是,江苏的官员与江苏的士绅阶层关系极为密切,利益捆绑相当的紧密,而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等一些列的新政,既是触动了士绅富户们的利益,更是让这些官僚阶层的实际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损失。

所以,不管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黄伦对抗李卫,也就成为了江苏官场的必然选择。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黄伦的背后有年羹尧的支持。

黄伦之所以有恃无恐的悍然对抗一省巡抚李卫,对抗雍正的新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他的背后的支持力量,这便是年羹尧。当然,并不是年羹尧鼓动黄伦去对抗李卫,挑战雍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年羹尧为黄伦提供的庇护。

年羹尧在平定西北叛乱后,声望、地位得到了空前了提升,雍正都将年羹尧成为“恩人”,而年羹尧在回朝后也大肆保举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党羽势力,黄伦也就是在这样的“年选”背景下,出任江苏按察使。

也正是因为如此,背靠着年羹尧的这棵大树,黄伦自信认为,李卫不会过度难为自己,要给足自己面子,同时,即便是自己有错,也会因为有着年羹尧的庇护而安然无恙。

所以,正是因为有了江苏士绅的支持,江苏官场的支持,以及年羹尧的保举与庇护,才让身为江苏按察使的黄伦有了用气和资本,去对抗自己的上司,江苏巡抚李卫,更是带领着整个江苏官员,对抗着雍正“摊丁入亩”的新政。


最终,李卫一手“调虎离山”,成功拿下了黄伦,也就此震慑住了整个江苏官场。

面对气焰如此嚣张的黄伦,李卫来了一手“调虎离山”,故意将黄伦派去镇江查案的同时,开始对黄伦的清查工作,最终通过为刘王氏翻案,进而找到了黄伦与江苏富商程森勾结的证据,将黄伦一举拿下。

在黄伦被李卫拿下后,江苏的各级官员已是群龙无首,并且担心惹祸上身,丢掉前途,纷纷选择向李卫屈服,而江苏的“摊丁入亩”新政也得以顺利推行。

之后雍正来到江苏地面视察,得到了年羹尧擅杀孙嘉诚的消息,这也让雍正下定了处理年羹尧的决心。与此同时,年羹尧既已倒台,依附于年羹尧的黄伦,也将面临着悲惨的结局,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一切也都是咎由自取了。


雍亲王府


按照清朝的制度,每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要特别说明一下,那就是在总督这个职位。总督管理一省或者数省(某些总督只管一个省,如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同时四川省和直隶省也是没有巡抚的;某些总督多省,如湖广总督就管湖南省和湖北省,这种情况下,两湖还分别有自己的巡抚)。按照清朝的制度,总督地位和官阶在巡抚之上,但是二者之间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

关于总督和巡抚的关系,这里就不在展开说明,我们进入主题。

一般情况下,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总督就不说了),在巡抚之下,核心管理层还有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在这里只考虑行政官员,至于提督这样武职就不列入了)。

巡抚,总理一省之大权,包括军、政、民、财、学等各个方面,属于从二品官员,但巡抚往往加衔都察院右都御史,那就是正二品,下级往往称呼其为抚台大人。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巡抚就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布政使,地位仅次于巡抚,从二品官员,可以理解为是副巡抚,一省的二把手,主要分管民政和财政,下级称其为藩台。如果套用现在的系统,那么布政使就相当于常务副省长。

按察使,地位比布政使低了一个档次,属于正三品官员,下级称其为臬台,主要分管司法、监察、邮驿、治安。大体上就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厅厅长兼任司法厅长。

学政,主要是管教育的,没有固定的品级,属于朝廷特派官员,不接受巡抚的领导。

《雍正王朝》中,李卫任江苏巡抚,黄伦是按察使,按道理来说,黄伦属于李卫的属官,不应该抵制李卫才对,但黄伦偏偏就这么做了。

黄伦凭什么敢抵制李卫。

原因之一,黄伦手底下有人。按察使掌管一省之司法治安,手底下的兵丁数量还是不少的,巡抚一般也不敢轻易得罪按察使。

但是,这个原因也不是本质上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黄伦背后有人。

黄伦是一个集团的代表。李卫要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动了当地官员和乡绅的既得利益,势必要引起抵制,当地的官绅推出的代表就是黄伦。不要小看乡绅集团,在封建时代,乡绅是统治者管理百姓的重要助手,乡绅的能量其实是很大的。黄伦作为乡绅推选的代表,他有底气。

另外,黄伦是年羹尧保举的。换句话说,他是年羹尧的人。

雍正初年,年羹尧的权势滔天,雍正对年羹尧也是极为倚重。李卫虽然也和年羹尧一样出自雍亲王府,但是和年羹尧想比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有年羹尧在上面罩着,黄伦自然是不怕。

但是很可惜,黄伦还是过于小看了李卫。李卫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办事不拘一格,脑袋瓜子灵活,科举出身的黄伦还是显得稚嫩了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