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棣登基后,为何抓捕天下的尼姑?

秉烛读春秋


明朝皇帝朱元璋从最底层成为开国之君,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杀了很多目无法纪的骄兵悍将,并把其子嗣分派各地封王以镇守边疆。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不出现藩王之乱选择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就曾看出燕王朱棣有暗中培养自己势力的举动,以燕王已病让朱允炆防备自己的叔叔朱棣。当然朱允炆登基之后也是发现了藩王的威胁,由于自己太过稚嫩,根基未稳就急于削藩,致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有传闻朱允炆扮作僧人以图复辟。朱棣于是乎就派人暗访各大寺庙,甚至于让郑和出海寻找。可是朱棣在查找朱允炆的行踪之时,又让人抓捕了大量尼姑,这是为何?

朱棣之所以下令抓捕尼姑跟一个女子有关,跟朱允炆并没有关系,并不是认为朱允炆混进尼姑之内。

当年朱棣靖难成功后,朱棣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考虑到京城文武百官和军队的日常起居问题,随即大量在北京修建宫殿,也就是后来的紫禁城。

北京要修建宫殿而南方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如此这般声势浩大的工程,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肯定以民夫为主。其中有一个民夫在被征用之后,家乡正好又逢旱灾致使颗粒无收,其女和女婿去官府讨粮,不知为何其女婿被官府乱棍打死,民夫也在忧愤中离世,其夫人也因重病而死。

民夫之女,在一次为丈夫上坟时偶然间在山脚下的石头缝隙之内看到了一本书典和一把宝剑,于是她便自号“佛母”,以白莲教的名义发动起义,此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赛儿,就是因为她让朱棣不惜抓捕大量尼姑。

唐赛儿起义之初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支持,而制造了很多舆论给自己造势,对民众宣称自己可以剪纸为兵,预测未来,还通晓诸多法术。

所谓大灾必有大乱,很多民众在无粮食可食之下,一起与唐赛儿起义,她们卸石棚寨为起义地点,组建白莲军队,起义开始就斩杀了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初战的告捷,唐赛儿军威大振,很快起义的烽火便燃遍了附近十几个县,益都、诸城、安丘等地也出现了十几支义军。

朱棣看到唐赛儿的起义军已成为火候,有意安抚招降,谁知道唐赛儿竟然斩杀了朱棣所派的使臣,让朱棣大怒,随即又派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去镇压。

由于柳升对唐赛儿这群乌合之众轻视,结果让唐赛儿打的节节败退,幸好有东南沿海防备倭寇的都指挥率兵赶到,同他一同击败了白莲军。

唐赛儿在起义失败之后,混入尼姑行列得以逃脱,朱棣下令抓捕尼姑也是为了找到唐赛儿,结果唐赛儿如同建文帝一样,人间蒸发一般而音信全无。

此事在《明史》里有记载,朱棣如此痛恨唐赛儿,也许跟自己发动靖难之役有关系,毕竟朱棣此举有失公正,而唐赛儿以白莲佛母而起义,显然名义上对朱棣威胁巨大。

另外在找唐赛儿的同时也可以顺便查找下建文帝的行踪,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历史的结果却告诉我们,唐赛儿和建文帝一样,毫无音讯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豫北老崔


朱棣登基后,抓捕天下尼姑,只为寻找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女人~她就是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

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明史》

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后,主要战场在山东。朱棣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后,把帝国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征调民夫最多的省份也是山东。连年战争后,主要劳动力又被抽调,而至永乐年间,水灾旱灾频仍,百姓没有粮食吃,以树皮、草根充饥。但苛捐杂税依旧没减,广大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唐赛儿本是良家妇女,在官府的盘剥和压榨下,丈夫林三儿死于非命。唐赛儿由是走上了反明的道路,她借用“白莲圣母”的名义组织百姓,并宣称能带领大家过上好生活。 唐赛儿富有胆略,容貌出众,又熟悉魔术之类的江湖手段,迅速圈粉,并赢得了崇拜和拥戴。由于山东的形势糜烂透顶,她造反后,一呼百应,朝廷的官员们屡屡受挫,连靖难功臣柳升也曾铩羽而归过。


这次起义只存在了二个多月,击毙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较大的胜利,随后被明王朝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唐赛儿等骨干在民众的保护下安全转移。朱棣为此为发了雷霆之怒,曾先后下旨:

“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逮至京诘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

于是,前前后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押往京城审讯,但劳师动众后并未发现唐赛儿,她的结局是不知所终。

另据野史记载:唐赛儿最后在大明疯狂的搜捕下,终被生擒,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拷打,受过骑木驴等酷刑,最后被凌迟处死。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棣逆袭成功后,在天下大肆抓尼姑,这跟他对一个省份的恨有关系,也和一个神奇的女人有关系。省份是山东,女人是唐赛儿!

朱棣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发动“靖难之役”,把侄子的江山据为己有,也成就了他永乐大帝的英名。不过在他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山东是一个让他非常沮丧的省份。

山东是朱棣南下绕不过去的地方,进可长驱南下,退可据守自保,对于山东,朱棣是志在必得。可是天不遂人愿,他在山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用火炮猛烈地攻打山东首府济南,济南城危在旦夕。

守城的是山东布政使铁铉,看到这种情况,这位猛人二话不过,直接让手下挂出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高皇帝神牌”几个字,朱棣马上懵圈,如果再继续炮击,那就是直接向自己老爹的牌位开火啊!没办法只能停下来,由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结果铁铉找准机会果断出击,让朱棣吃了个大败仗!

后来朱棣成功的取得了天下,铁铉等人也被他毫不留情的处死,但他和山东的仇算是结下了,赋税、征丁等等事项上毫不留情,遇到出征需要钱粮,都从山东地面聚敛,哪怕是遇到灾荒的年头也不减免,有时更变本加厉!山东的百姓受了无妄之灾,苦不堪言!


这时候,朱棣最恨的女人又出现了!

她叫唐赛儿,本来是个好人家的儿女,结果在朱棣的盘剥和压榨下,丈夫林三儿死在了官府手中,唐赛儿一怒之下,开始用“白莲圣母”的名义聚拢百姓,宣称她能带领大家实现安定富裕的生活。

估计唐赛儿肯定是容貌无双,并且还会些魔术之类的江湖手段,很多人都狂热地崇拜她。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着信众开启了造反模式,一时间整个山东的形势糜烂之极,朝廷的官员们望风披靡,甚至朱棣的大将、靖难的功臣柳升都大败亏输折戟沉沙!


不过唐赛儿最后还是失败了,毕竟她在面对大明王朝全国之力时,还是太渺小了!失败后的唐赛儿,据说趁乱逃跑了,然后化妆成尼姑,躲到了尼姑庵里。朱棣穷追不舍,把天下的尼姑庵翻了个遍,最后也没查到唐赛儿的下落!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说是唐赛儿看着朱棣这么大规模地抓尼姑,抓到之后还跟残忍地虐待她们,白莲圣母慈悲为怀不忍看着姐妹们因为自己而受苦,最后投案自首,结果被朝廷判了骑木驴的惨刑!

朱棣这是做的不地道!


李飞叨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因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在位期间主持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编制《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影响至今的重大举措,被后世称之为“永乐大帝”。

那么朱棣在成功登上皇位后,为何要下令抓捕天下尼姑呢?

这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山东唐赛儿起义,唐赛儿是山东滨州蒲台县人,自幼好佛诵经,18岁时嫁给乡民林三为妻,婚后夫妻恩爱,感情和睦。

朱棣从北京发动靖难之役时,做为南下必经之路的山东成为主要战场,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朱棣登上皇位后,将京师从南京迁往北京,不仅大修宫殿,疏浚运河,而且还开凿会通河,实行南粮北调,以供养京师官员和军队。这一切都需要人力来完成,因此官府在各地大量征调民夫,山东民众再度首当其冲。唐赛儿的父亲和丈夫都死于官府勒派的繁重劳役之中,盛年寡居的唐赛儿为此痛不欲生,萌生了对抗官府之心,想替丈夫和受苦的乡亲报仇雪恨。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群众广泛信奉白莲教,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相互帮助,有一次,唐赛儿到坟地祭奠丈夫和父亲,回村时在山脚下的一道石缝里,意外发现了白莲教的法术秘籍和一把宝剑。

唐赛儿夫死,赛儿祭墓,回经山麓,见石罅露石匣角,发之,得妖书、宝剑,遂通晓诸术。——《明史纪事本末·平山东盗》

回到家中,唐赛儿闭门苦修。数月之后,她以全新的面目示人,自称“佛母”,“能预知前后成败事,亦能剪纸为人马相战斗”,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组织民众对抗官府。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赛儿组织五百余人,选择益都(今山东青州)境内,四面绝壁,易守难攻的卸石棚寨做为据点发动起义。朝廷委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兵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趁高凤立足未稳,夜间发动突袭,大败官军,指挥官高凤死于乱军之中。

初战告捷,唐赛儿名声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先后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捣毁官衙,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消息传到京师,立即震惊朝野。为了稳定局势,朝廷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唐赛儿怒斩招抚使臣及随从,表示与明朝势不两立。朱棣闻奏龙颜大怒,委派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唐赛儿遣人以“寨中食尽,且无水”为由乞降,将官军主力引至城东有水的地方驻守,集中全部兵力,趁夜向防御薄弱的刘忠部营垒发起突袭,都指挥使刘忠奋战而亡。天亮后,柳升发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立即分兵追剿,大败起义军,抓获刘俊等贼党百余人,贼首唐赛儿却不知所踪。

唐赛儿起义历时60多天,击毙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两次大捷。朱棣怀疑唐赛儿混在尼姑或道士之中,以躲避朝廷缉拿,曾先后下旨:“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逮至京诘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从中并未发现唐赛儿的踪迹。关于唐赛儿的下落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她被捕之后,行刑时刀刃不能刺入,于是被押入大牢,扎实的捆绑在木柱上,脚用铁镣锁住。结果不知她用了什么法术,竟然解开重重枷锁,逃得无影无踪。

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明史纪事本末·平山东盗》

唐赛儿起义反映出在永乐年间,虽然朱棣创造了足以光耀史册的伟大功绩,但民间百姓的生活却因官府的横征暴敛而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被迫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历史上,秦朝因修建长城、阿房宫而失去民心,隋炀帝因开凿大运河而痛失江山。在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都会使百姓的生活陷入窘境,形成官逼民反的态势。庆幸的是,在朱棣死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极力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国力得到极大恢复,缓和了阶级对立矛盾,创造了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


历史茶坊


永乐18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了一道圣旨,旨意是要抓捕天下的尼姑,全国上下的尼姑庵被闹得不得安宁,尼姑们也人心惶惶,被吓得不知所措。

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大规模的抓捕尼姑呢?为了找一个女人,她叫:唐赛儿

据《明史》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聚集数千白莲教徒,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

《明史》也有简单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家尼姑万人。

唐赛儿传教的时候自称是“佛母”,所以朱棣迁怒于佛教,派了这么多兵马,在民间也没擒到唐赛儿,指不定藏在哪座寺庙里当了尼姑呢!本来就不喜欢佛教,这回更有借口了,于是乎下诏全国,把庙里的尼姑全部抓到京城来,看看到底有没有唐赛儿。

全国搜捕了几万名的尼姑,进行审讯辨别身份,但事以愿违,直到朱棣去世也没有找到唐赛儿的踪影,唐赛儿的下落成为一个谜。

为什么朱棣会这么大动作去找一个仅3个月就被镇压了的唐赛儿呢?

因为起义军打着“白莲教”的旗号,这些邪门歪道蛊惑民心的事情不能在民间流传,那些被精神催眠的民众最难对付,快速镇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再者,起义军队伍发展得很快,并且在战争中多次大败官军,这让朝廷十分惶恐。朱棣认为除掉这个邪教才能安抚民心。

欢迎补充交流,我是孙小慢,更期待你的关注


孙小慢


历史一课,为您解答! 乍一看,皇帝朱棣和尼姑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让人不禁好奇,难道是朱棣的“桃色新闻”?其实不然,朱棣是为了找一个女人--唐赛儿!

先介绍下唐赛儿。

唐赛儿,她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莲教女首领,而且给了了明王朝沉重打击,后被镇压,但唐赛儿不知所踪。(朱棣就以为她逃跑出家了,所以抓尼姑)

起义很常见,但是女的领导起义就很少了!而且“反朝廷”,“沉重打击”“女首领”,“最后还不知所踪”,这几个词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

一介女流唐赛儿为什么要起义

俗话说,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唐赛儿起义其实都是被逼的。

唐赛儿是山东人,山东在靖难之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建文帝朱允炆和朱棣两军作战的主要战场,山东地区人民也遭受了沉重的灾难,能活下来的都是命大的。

后来朱棣登基后,开始迁都北京,大修皇宫。这个时候大运河派上用场了,朱棣打算利用运河将富庶南方的资源运到北方,为建设新都做准备。就开始开凿会通河,征调民夫,根据就近原则,山东人民占多数。

而这时的山东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并且原来还是作战区,受到极大破坏,百姓的温饱都成问题。政府却“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山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唐赛儿的公公被征去服劳役。后来她和丈夫去官府要粮食时,丈夫被杀害。公公知道后悲愤而死,婆婆也病重去世。

家里只剩下唐赛儿一人了,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她该何去何从?要是一般的女性或许会想不开去阴间找去世的家人。但是从小习武,并且武艺超群的唐赛儿没有,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起义!(这是不是和那时候的朱元璋有点像呢?)


不知所踪的唐赛儿

一般起义的时候,都需要师出有名。比如:“大楚兴,陈胜王”,“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

当时唐赛儿那块盛行白莲教,所以她就利用白莲教宣传自己,“初,唐赛儿夫死,赛儿祭墓,回经山麓,见石罅露石匣角,发之,得妖书、宝剑,遂通晓诸术。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明史纪事本末·第二十三卷》)

大致意思就是唐赛儿给丈夫上完坟,回来的时候经过山麓,在石缝里看到了一个匣子,里面有妖书,宝剑,于是唐赛儿就通晓各种法术。宝剑是个神物,只有她能用。

在做好充足的舆论准备后,唐赛儿就发动不满当时残暴统治的群众起义,并且自称“佛母”,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唐赛儿开始和政府军作战时,因为政府军的轻敌和自身的指挥得当,打了几场胜仗,最后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镇压下去,可是以唐赛儿为首的几名起义领袖逃走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棣一气之下,杀了山东的一批官员,又“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逮至京诘之”。(《明史纪事本末·第二十三卷》)

开始朱棣因为唐赛儿久久抓不到,以为她去做了尼姑或者道士藏起来了,就让人去抓北京和山东的尼姑,女道士,可以说是地毯式搜索了,后来还没有找到,就扩大了范围,抓了好几万女道士,尼姑,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我的看法

唐赛儿的起义就像当年的朱元璋一样,是被逼无奈的,谁不想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当时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山东可以说是民不聊生了,然而统治者还不看实际情况,加大剥削,到了一定程度肯定会有人反,所以就出了个唐赛儿。

而唐赛儿确实不是一般人,从起义到失败后的逃往,都有着非常缜密全面的部署,不然起义不会成功,她也不会顺利逃走。而朱棣为了找到这个人也是费尽了周折,抓尽天下尼姑,只为找唐赛儿,这其实和唐赛儿起义前的舆论宣传自己“佛母”称号是分不开的。

从百姓的角度讲,这是属于官逼民反。而从统治者的角度讲,这是为了政治建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但是他忘了一句话:以民为本!


历史一课


尼姑本是与世无争的修行者,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少有交往。但是,明成祖朱棣却下令搜捕全天下的尼姑,验明正身,原因只为寻找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

明史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朱棣做皇帝后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量征调民夫,山东人民首当其冲。

永乐年间,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残喘。但仍然苛捐杂税猛于虎也。广大人民的生活陷入绝境。

唐赛儿的父亲被抓服劳役,她和丈夫林三到官府讨要粮食,林三被官府杀害。他父亲也被气死,母亲也病重身亡。

唐赛儿忍无可忍,以白莲教名义率众起义。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只存在了60多天,就被明王朝残酷镇压了。但主要起义领袖唐赛儿、宾鸿、董彦皋等都安全转移。

这使朱棣皇帝非常震怒。杀了山东的很多官员。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当尼姑,混入道姑行列。朱棣在一年内两次下令: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姑和道姑者,全部押到北京讯问。

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北京讯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

据说朱棣临死前对两个人没找到一直耿耿于怀。这两个人一个是建文帝,另一个就是唐赛儿。

野史记载,唐赛儿最终被生擒。蒙受了惨烈的拷打和反复侮辱,最后被凌迟处死,三天后才断气。

现根据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的野史虽然有些夸大,但部分细节,的确有可信之处。


枫叶永刀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朱棣大肆抓捕天下尼姑,据说是和要抓捕一个叫唐赛儿的女人有关。

据《明史》及清代相关的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滨州,聚集数千名白莲教徒,他们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

农民起义它发生在山东境内,规模比较小,而且持续时间也不长,对于当时强大的明朝政权,其实没有太大威胁,但却引起了皇帝朱棣的震怒。

关于唐赛儿,是这样的。

成祖靖难之后,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需要修建大量宫殿住所。当时朝廷还进行南粮北调,修浚运河,需要开凿会通河。庞大的工程如此之多,就得抽调大量民夫。山东姑娘唐赛儿的父亲,是被抽调的民夫之一。

永乐年间山东发生连续水旱灾害,但当地官府依旧横征暴敛,老百姓饥肚少衣,只能吃树皮嚼草根。

唐赛儿的父亲被抓去服劳役后,唐赛儿和丈夫林三冲曾进官府讨粮,结果她丈夫被官府打死,再后来,唐赛儿父亲忧愤而死,其母也因病身亡。

唐赛儿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揭竿起义。自称在为丈夫上坟时,她从山脚下石头中发现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她便自号“佛母”,以“白莲教”名义发动起义。

起义发生时,恰赶都城北迁的前夕,这就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形象工程了,朱棣作为皇帝,决不允许在特殊时刻出乱子。

起义军队壮大后,曾屡败官军,唐赛儿对于朝廷的招安不予理睬,这让朝廷和朱棣感觉到颜面扫地。

因此注重颜面的朱棣,对唐赛儿分外仇视,下令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

起义军和强大的朝廷比起来,毕竟人数不多,因寡不敌众,腹背受敌,起义军只坚持了三个月以失败告终,后来唐赛儿下落不明。

据说唐赛儿逃到了佛门,朱棣为了消除心中愤怒,防止起义军死灰复燃,也为杀一儆百,他下令严查唐赛儿行踪,为防止她逃到佛门作乱,朱棣命在全国搜捕,几万名的尼姑被审讯,以辨别身份。

但事以愿违,唐赛儿自此没有了下落,不见影踪。


江水趣谈


和尼姑有仇

肯定是哪个尼姑得罪了他,并且躲了起来,但是呢又不好公布那个尼姑的身份,所以就退而求其次直接抓捕天下的尼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