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火器差距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鸦片战争中,英军舰队入侵中国,清军数千门大炮难道是摆设吗?为什么打不过?

火器差距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国家,大清帝国似乎仍旧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余威之下,对于外边的事物,抱有蔑视嗤之以鼻的态度,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支配下,中国老百姓几乎不需要国外的任何商品。

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国家发展的主导,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需要扩大对华贸易,需要通过对华倾销商品以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的走向,即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中国这边,满清自从入关之后,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持限制、否定的态度。

清初著名的火器制造家戴梓曾制造出连珠鸟铳,并献给了清朝廷,这种鸟铳是一种能连续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它形似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吙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填火药和铅弹。这是一种早期的自动射击武器,如此精良的武器可惜并未进入清军制式装备序列,戴梓本人也因为才华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之后遭到诬陷而被发配东北。

火器差距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说到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戴梓是汉人,尽管康熙皇帝一再下令满汉一家,但是满是满,汉是汉,满汉之间的民族隔阂并没有因为康熙皇帝的一纸下令而消除,康熙朝距离满清入关也不过二十来年,扬州三日、嘉定屠城、血洗广州等发生在明清交际间的惨案还依稀的留在汉人的记忆里。

此外,满清之所以能定鼎中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满洲八旗精锐都是骑兵,而骑兵最怕的就是火器,当年戚继光督师蓟辽,带领军队用车阵打败蒙古骑兵,所依仗的就是明军先进的火器。而此时一个汉人又造出了更先进的火器出来,作为统治阶级,必然会心存芥蒂,况且在统治者的心中,明军当年的火器不可谓不精,然而最终还是抵不过八旗精兵,结果江山易主,汉人变发更服,火器也不过如此。

尽管在之后的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准格尔、打雅克萨、平定大小和卓、镇压大小金川等战斗中,清军缴获了一些火器,但是清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保持的时间并不长,战争结束后又是承平日久的太平日子,这种情况就使得清廷放弃了研制新武器的动力。即使是1793年英国马戈尔尼使团为觐见乾隆皇帝,特意送来了当时英国最先进、杀伤力最大的榴弹炮和炮弹、弹药车等作为礼物,在乾隆皇帝看来也不过是奇淫技巧不足为奇。使团还邀请福康安参观随行英军,结果被福康安轻蔑的推掉了,而使团赠送的榴弹炮,在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又被发现出来,而且是原封不动的保存着。

火器差距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此外,当时中国铸炮的冶铁技术相当落后,铁中的杂质较多,造出来的火炮上边气孔很多,品质粗糙,常常在试炮的时候出现炸膛的情况,而且清军当时对火炮的管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没有“退役”的概念。电影《林则徐》中,当林则徐和关天培来到虎门炮台的时候,林则徐问关天培火炮是什么时期的,关天培答曰是乾隆四十八年造的,乾隆四十八年是1784年,鸦片战争是1840年,火炮用了都快60年了,而且这60年来,一直就放在炮台上,任凭风吹雨打,清军也没有一点定期保养,就算火炮“有心杀贼”,也是“廉颇老矣”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不仅如此,清军火炮用的火药,配方完全是凭借制作人的经验和手感来进行配制,这种近似于作坊做出来的炮弹含硝量高,容易发潮,难以久贮,爆炸效力低,杀伤力极为有限。

诸多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清军的武器装备在入关后的200年时间里,基本上停留在了“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水平线上。

反观英军,在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人和美国人在美洲大陆打过一场独立战争,在欧洲大陆联合诸国组织反法同盟镇压拿破仑。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英国人也在不断研发更新自己的武器,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配备了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前者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后者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这样的射速、射程都是清军的鸟枪所无法企及的。

在火炮方面,英国人在工业革命后,冶铁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高纯度的优质用铁。所用的火药也经过近代的化学原理配制了最佳的配方,并已经进入到了近代化工厂的机械生产阶段,炮弹的质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火器差距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表面上看中英双方的武器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细微之处就见了真章。

此外,英军是职业军人,受过严格的训练,对于武器的操作轻车熟路。而当时守卫在炮台的中国官兵,大部分的胸前应该都写有一个“兵”字,虽然是兵,但是缺乏严格有效的训练,对于近代陆海之间的炮战没有概念,打仗时全凭一时血气之勇,而且这一时的勇敢还和阵地的主官有很大的关系,“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打不过,而虎门炮台上数百名清军官兵依旧和关天培一起战死沙场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