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林希元(1481年—1565年),字茂贞,号次崖,翔风里麝圃山头人(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垵山社区山头村人)。少年聪颖苦读,因家境贫寒,1501年考中秀才后,无力筹集赶考路费,遂到同安凤山天兴寺设塾授徒达九年之久。1510年离开天兴寺,外出游学,得晋江先正蔡虚斋《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即潜心熟读,穷经传,精奥义,希元颇有所得。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高中举人,正德十三年(1517年)联捷登进士第,初授南京大理评事。嘉靖皇帝登基,林希元上《新政八要疏》,历数前朝种种弊端,倡行新政,不久,林希元被提升为南京大理寺正。林希元通经史,尤其擅长《易》,著有《易经存疑》十二卷及《朱子同集》、《林次崖集》等,他一生共著一百四十一卷书,共分成十九种类型,多部著作被收录进乾隆时期编印的《四库全书》,世尊一代宗师,文宗廷尉,理学名宦。

林希元为人耿直,初督学岭南,继授大理寺评事。他不畏权贵,也不管个人得失,他上书直言,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脂民膏,贿赂朝廷权臣。奏疏有“纵鹰犬以鱼肉吾民”之句,触怒了当时朝廷当权者,被权臣莫须有的过错解官归家。后来由于正直朝臣据实上奏,复被任命为南京大理寺丞。辽东兵变,林希元连续上疏,完全不顾自己的个人得失,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兵变起于姑息政策”之句,又再次得罪了朝廷权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谪知钦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第二年7月抵达任所,林希元知钦州三年期间,“兴利除弊,约身裕用,严正不挠,豪猾屏迹。”宦海沉浮,丝毫没有撼动林希元为官利国利民之志,林希元在知钦州期间,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他真正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宿愿。

一、劝农屯田

嘉靖年间的钦州,地广人稀,耕作方法原始,只管撒种于地,其它如施肥、除草、灌溉全都没有。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当然收获有限。据《嘉靖钦州志》卷二载:“(林希元)始入州境,陆行三日,始抵州城,见平原旷野,一目望洋,高可种黍,下可种稻,皆为荒土,成田者,十仅一二”,于是林希元委派有生产经验的劝农老人来治理农耕工作。劝农老人正职叫田正,副职叫田副,每乡正副各一,共设十八名,专门教民耕织,督管农时之事。林希元还提倡推广种植粟、豆、麦、芝麻等多种作物,改变钦州历来单种水稻的习俗。又差官员丈量各乡荒废的土地,附近的城郊农村,林希元则亲往勘测。一共勘得荒田一百顷又八十亩,在“招人承耕,莫有应者”的情况下,林希元主张实行屯田,一面疏奏朝廷,一面开展工作。把勘得的荒田分五屯,他根据实际情况,用三种方法进行屯田。(一)、按汉朝用哨兵且耕且战之法屯田。州的千户所驻孟埇江口,统军一百名,分上下班轮换出海巡哨。让所部之半就近孟埇、茶山一带,通班上下,更迭耕作,彼五十军巡哨防海,此五十军适时种植,不失军务,不误农时;(二)、按东晋招收流民、游民之法屯田。不拘军余、客居、无粮人户,愿承耕者皆给田耕。于是招得军余户六十人,客居户及无粮人户六十人耕之,无牛者给牛。(三)、按唐朝用府兵无事则耕有事则战之法屯田。从州的一百八十名民快(即古之民兵)中,留一百名守城、守库、守监、追捕、巡逻,调八十名耕种。此八十名民快,春夏耕种,秋收后集中州城操练,不废农时,不阻军务。屯田的管理机构:知州督促州判,州判掌管屯老,屯老管理甲头,甲头督耕屯丁。据林希元奏疏说:“五屯之田,岁收一千八百七十五石”,屯田,府可实仓廪之粟,民可解冻馁之苦,实劝农良法也。钦州百姓沉寂多年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从此钦州民心安定。

二、兴社学

林希元为官时非常重视兴办教育,即兴社学。他在钦州时,为办社学共拨公田二十亩,共三百六十亩,做为各个社学办学经费。并且“立教杀,作训言,选名师,召七、八岁以上者教之。”各乡“子弟闻令,减制衣履入学”。林希元经常到各社学巡视后,他非常欣慰地写道:“数月而后,教读各以弟子见其父兄,共衣表、步履楚如也;进退、揖逊肃如也;讽诵、书仿朗如也”。办学教化,成效显著,林希元乐此不疲。

三、建桥梁

林希元知钦州三年而建桥五座,改善了钦州的交通。离城西二十公里有如洪渡(今黄屋屯江),撤渡造舟为浮桥,此其一;城南圩 (今鱼寮西街)与城隔壕相对,造桥方便行人趁圩,此其二;城西之西平桥久废,因而城西圩停,圩停而西门塞。重建西平桥,开西门,复西门圩,此其三;城东门外有渡叫州门渡,撤渡。建桥以通行人,此其四;建平安桥,此共五。

其中兴建平安桥时,还有一段曲折艰苦的建桥史。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 安南侵扰我国边境,督府申令各州县,凡江河有渡船的,一律造桥通兵马。林希元接令后,立即沿钦江勘测地形。初于原渡处(今文昌阁渡)勘测,水深十二尺,江宽四十二丈,若于此处建桥,工程浩大,钱粮耗费,不成。继在久废的东川桥旧址(今江滨旅社前面)勘测,水深九尺,江宽二十八丈,江面窄,水不深,于此处造桥,省工省料省钱,但非交通要冲,也不成。三到州门渡、旧学官(今广州会馆)前勘测,水深八尺,江宽二十八丈,江狭水浅,位处交通枢纽,林希元便决定在此造桥,选州人吴道亨、蒋麒、周广全、石显、冯宾、黄杰等为监工。挖桥基时,发现江底有大桩柱子,众贺选址得宜,称林希元眼力超群,与前人见识契合。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十一月兴工,期年五月竣工。六月,倾盆大雨,山洪暴发。灵山洪水,一泻千里,直冲钦江,桥被毁坏。大水过后,林希元及时亲往观察,发现江底是沙质,桥柱埋得浅,水冲,沙溃,桥遂坏。于是将桥面扩宽,桥身伸长,桥顶加高,材料加多。计桩柱一百二十五根,横梁三百五十二根,桥架二十五根,地牛十四根。复建时,除黄杰往他处设馆授徒外,另五人仍为监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复工,十八年(公元1539年)7月建成。桥成不久,复遇洪水,但该桥却象巨人般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州人请命桥名,林希元说:“皇帝有事于安南,此桥将通兵马征安南,就叫平安桥吧。”故得此桥名。

林希元所纂《嘉靖钦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社会生活等的珍贵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10月任满,带着钦州百姓的不舍,两袖清风,只留下钦州百姓修建的“林公生祠″享受春秋二祭。因林希元在任钦州知州三年间政绩斐然,得于提升为广东按察司佥事。林希元在离任路上,回头看呆了三年的钦洲,感慨万千,提笔写下《秋日遣兴》一诗,“天涯薄宦忽三年,能得身康即是仙。无病不须求物药,有官何必问升迁。青鸠至后菠萝熟,滴酒香时螃蟹鲜。谁道此方非乐土,迩来斗米近三钱。”清清白白而来,清清楚楚而归,林公至贤至清也,无愧于一代宗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厦门市翔安区志》,《钦州志》,《理学名宦林希元》。

2019.9.14钓者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贬钦州知州的“三板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