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解放前在西寧北小街口有一間不景氣的小鋪面,主人翁是一位東關地區回族的長者一一馬榮阿爺。他們的祖輩來至於甘肅臨夏,俗稱河州八坊。一生以賣醪糟為營,養家餬口。他的兒子是馬吉祥(已故)曾是原中共城東區區委常委及統戰部長。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正在製作醪糟。

在解放前,西寧東關地區的平民百姓主要是以開設商鋪和經營飲食和小吃為業。城市裡的人口較少(1949年全市人口約5萬人),生意也不好作,故以誠信和口碑為宣傳,能滿城盛名——馬榮阿爺所賣的小吃醪糟就以此而名,養家餬口,生活過的還可以。馬榮祖籍甘肅臨夏人從故藉八坊帶來了一門作醪糟的如手藝。遷居西寧城東區後,重操祖上留下的小吃手藝,以經營醪糟為業,在北小街口東關大街的十字路口開了一家醪糟鋪。由於堅持勤儉持家日子過的滿可以,所以供養兒子馬吉祥,進入校門學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對以後兒子的前途打了一定的基礎,解放初期,由於兒子馬吉祥有一定的的文化基本,被政府吸收為年青的幹部,從事政府的工作。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醪糟。

馬榮阿爺為人善良,老實忠厚,從不弄虛作假。他們家的醪糟由此而聞名。再加上地理位置較好,他家的鋪面周圍都是比較有名的商鋪和官僚們字號,所以開設的小部面在比較集中的東關繁華的商業區。前不到三百米就是當時最有名的湟光十字。每逢夜晚來臨,以最熱鬧的湟光十字為中心的商業區中心,來往行人絡繹不絕。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冬臘月,每逢夜幕降臨,在邊陲的西寧古城,閒霞的人們還是要約上幾個知己的三朋好友總要散步在東關大街的街頭,享受一下夜晚旳景色,順便吃點西寧夜市上的美食小吃,更為是舊時代亱生活,更是一種最單調的生活享受。由於民國時期,社會開始比較穩定,經濟開始慢慢復甦,大都市的夜生活也流入到了遠方的西寧,人們懂的了現代化生活美好意義。也給馬家阿爺爺的小醪糟部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機。為了更好的生存,馬家阿爺的醪糟,用料特別考究。是所用糯米是陝南和四川的上等的。經過老曲發酵四、五天後,在掌握恆溫較好的條件下,才能釀造成熟。打開盛裝的釀造的瓦缸盆,揭開缸蓋,一種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雖然那個時代人們不懂pH酸鹼值,但懂的味道的厚重度和甜香美味捕鼻而來。所以製作出來的醪糟,香甜可口適中帶有醉味,老人小孩皆為佳品。馬榮阿爺的醪糟,品種多樣,有牛奶醪糟、冰糖醪糟、牛奶雞蛋醪糟、清水醪糟、十樣錦的醪糟等。配方齊全,因人而異,伴隨著可口的香甜美味和消費能力而適應市場。特別是十樣錦的醪糟,用料非常多,有核桃仁、芝麻、葡萄乾、牛奶、雞蛋、冰糖、進口的高級食用糖精、青海的“人參果”等燒製而成。也是有錢人的高級補品和美食的最佳營養享受,算是一種高級的奢侈品。那時候還有一種麻花泡醪糟,大麻花經過醪糟的煮沸,皮軟裡脆,一面喝著可口香甜的醪糟,一面嚼著香脆的大麻花,即能改一下清淡的口味,也能填充吃客飯後茶條的口感,更是窮人夢想的主要佳餚。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牛奶雞蛋醪糟。

他們的小鋪面招來了各階層人士的光顧。主要是靠味正、量多、新鮮而得名。特別是那小風匣有節秦的響聲和小灶臺的火焰的互動,招來不少的美食家們的追捧客人。,這裡沒有雅座,更沒有高級的裝修,簡單的小鋪面,只有一條木製的板凳和一個小木桌子、一把亮淨的紅銅小炒勺,就會引來各方的吃客。小時候的馬吉祥放學後在鋪子裡打雜,人稱他;醪糟娃,主要是拉風箱,很有節奏聲飄滿半個街道,也是舊時代西寧故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己經消失了,早已看不到它原有的蹤跡。(來源:作者賜稿)

西寧東關的老味道一一馬榮阿爺的醪糟

牛奶雞蛋醪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