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却没有带来人们幸福感的提升。现代人被很多情绪问题困扰,焦虑一度将很多人吞噬。人生无常,我们该如何做到减少焦虑感呢?

顺应生命进程的自然,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的过程

希阿荣博堪布在他的书《次第花开》中有这样一句话:现代人的普遍焦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对无常的抗拒。我们总认为人生最好是百分百确定的,接受不了任何一点的变化。可是人的一生就是在变化中度过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进程。对于自然规律的抗拒,也让我们平添了许多的痛苦。

中国人自古以来忌讳谈疾病、死亡等不吉利的字眼,认为一个人如果生了某种疾病,是因为他这辈子或者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才得的报应,这也让很多病人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忍受着外界的非议。

而死亡亦是所避讳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鬼神方面的事情,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还没有弄明白,又怎么能明了死之后的事情呢?

可是作为人,就注定有一天会生病,会死亡,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课题,有的人避之不谈,有的人恐惧面对,却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坦然面对生死,无论是自己还是亲人的离开。

古代,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是多年的好朋友,便急忙赶往庄子家,对庄子表示哀悼之情。

没想到当他到达庄子家,眼前的一幕令他大为吃惊。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的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施先是愣住了,继而生出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对他说:“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施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一致总让人捉摸不透。”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的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时,我何尝不难过的流泪,只是细细想来,

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惚惚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安安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待生死的态度,足已比普通人高出一大截。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王阳明有一次看见一位友人坐立难安,万分焦虑的样子,就上前询问他遇到了何种烦心事,原来这位友人的孩子生病了,他心里万分焦急,担忧孩子的身体状况。

这时候王阳明劝慰他说:“此时正是你修炼的时候,以前学的东西,只有在遇到事情时想着去应用,才是真正的学到了。孩子生病了,做家长的心里难过是正常的,可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只知道一味的悲伤,就是存了一点私意,认为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生了病,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痛苦,这样只会让你的痛苦加重。当你能去一点私意,认为芸芸众生生病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去面对解决它就可以了,这样你会淡然得多。”友人听罢,悬着的心当即松了下来。

尼采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所有必然的东西,都不会使我生气,爱命运是我本性的核心。

亦如济慈所说:“承受所有赤裸的真相,平静的正视境况,这才是至上的美好。”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顺应万物自身习性的自然,不试图改造自己和他人

现实当中,我们很多人都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够美,去整容;觉得自己不会社交,去学各种社交技能;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就拼命迎合别人以获得外界的认可等等,却很少看到自己身上潜在的闪光点。最后努力半天,即使确实有进步了,但看到的还是自己的不足,结果是越努力,越悲催。

改造他人同样如此,不论是伴侣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将其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将其改变,反而对方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远。

我们之所以焦虑,也是因为现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有差距,现实中的亲人、爱人和自己理想中完美的亲情、爱情不一样。

当你努力了半天,却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你会产生怀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始终达不到我想要的呢?”

其实有太多的事情,不是光靠我们一味地努力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有时你越想要一样东西,它会更快的远离你,与其用蛮劲,不如变通一下,换种思路方法。

在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不同的习性、特点,存在如此多的差异性。

《庄子·至乐》篇讲了一个寓言,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内陆,栖息在鲁国京城郊外。鲁国国王对此鸟大为喜欢,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国王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自己以为好的就强加给鸟,全然不顾鸟自己的习性。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中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其实很像我们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有些努力表面上是为了自己更好,为了他人更好,但其实忽略了万物自身的习性,结果徒劳无益、画蛇添足。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是大鹏,就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小鸟,就自由自在地飞翔,万物本性不是生来一致的,切记不要用爬行能力去衡量一条鱼的价值。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强求一致只会徒劳无益,尊重事物的本性,顺应其本然生长,才是最好的结果。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对于自己影响圈的事情,要全力以赴

顺应自己的习性不是任性而为,找借口不作为,比如我们心血来潮想学习,买了很多专业书,结果看了几页就中途放弃了,得出一个结论:我不适合学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放弃吧。看到别人发的美图,自己备受刺激想健身,于是制定了跑步计划,结果跑了一两次就放弃了,对自己说:我太懒了,别人做到的我做不到,没办法。

顺其自然是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学会放手,同时又要为所当为,对于自己能控制的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关注圈是那些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我们需要将较少的时间放在它上边,否则容易产生消极能量。而影响圈是那些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我们要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的影响圈就会扩大。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爱比克泰德,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古罗马东部的一个奴隶家庭,他身体孱弱,一条腿残疾,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哲学家鲁佛斯,并获得自由。

尽管爱比克泰德一生苦难重重,无论是疾病缠身,还是身为奴隶,他都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认真学习斯多葛哲学,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

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我们可以看看爱比克泰德自己的论述:

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如果一个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幸福、平安、高尚与虔诚,他会为万事万物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会对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无论是焦虑还是人生当中的其他困难,其实都有面对它们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找,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认为的“好”的方向。

最后用爱比克泰德的话与你共勉:“将人生视如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

打败焦虑最好的方法:无为,无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