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王羲之的《圣教序》中,律的偏旁写法你能接受吗?

看看新闻长见识666


《圣教序》中,“律”字的偏旁写法非常高明,乃书圣神来之笔!

《集王羲之圣教序》是行书学习的优秀范本,是怀仁和尚一帮人受皇帝安排,花了整整20多年时间整出来的,不说是字字珠玑吧,也是能代表王羲之行书水准的。当然,不排除个别字因为王羲之原字没有,通过其他偏旁和部件组合起来,但“律”字,我看还是非常精彩的。


我学习和揣摩王羲之的行书多年,我认为王羲之行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变化,同一个字,同一个偏旁部首,变化之多,应接不暇,非常美妙。见附图《圣教序》中各种双人旁的写法。

就王羲之《圣教序》行书中的双人旁来说,就有十几种写法之多,每一种都不雷同,这就需要高超的结字技巧了,只有书圣王羲之才能驾轻就熟。而题主所说的这个“律”字的双人旁写法,正是变化中的一种,难得一见,让人眼前一亮!

为什么这么说呢?通常双人旁都是比较收敛,成竖式,以便右边的笔画舒展。而只有王羲之这个“律”字的双人旁,写完竖画后,往右有一笔很重的连笔,与右边相呼应,这样整个双人旁就比较开张了,左右两部分中间因这一笔“既相互独立、又笔画相连”,“既有空间布局,又有曲径相通”,非常舒朗,写出了特点。

读者朋友们觉得这个双人旁笔画变化得怎么样?也可以有反对声音,欢迎您把真实想法写在留言区。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王羲之《圣教序》中”律“的偏旁写法你能接受吗?
可能


你觉得他的偏旁写错了,是吧。这个字是“津”。圣教序中没有律字。在草书的偏旁中,彳、亻、言、氵,这些偏旁很容易混淆。所以在写草书时,有的字能用草书代用符号写,而有的字就不能。比如你举的这个“律”,如果按草书的代用写法,就会和“津”一样的写法,无法区别。所以在写“律”的时候,它的偏旁是不变的。

在彳旁的写法中,古代书法常常会写成氵,无论楷行草。为什么要这样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在书写时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原则是只要不会引起误读,怎样写都可以。


“津”在《圣教序》中的这句话是“乘五津之道”,五津为四川岷江的五个津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因其地势峻险。五津泛指四川道路艰险难行。太宗皇帝写这篇序文,是为了表彰玄奘法师印度取经的功绩。

这个“津”在正规出版物中的标注都是“津”。如果是“律”,则字意不通,前后文便无可联系了。


子衿书法


翰墨书道在试做答题前查了一下《集王圣教序》有关字典,发现题主所说的“律”字,“集王圣教序”中没有这个字,但有一个字可能切题主之问,不过不是律字,而是“津”字,见下图,这个字在《集王圣教序》中只有一个。按照题主提问分析“偏旁的写法能接受吗?”看指的可能是“津”字而不是“律”字。

在古代经典法帖中,律字的偏旁部首没有什么异样,见附图。但“津”字的偏旁的写法却略有变化,和我们常见的三点水的写法不一样。翰墨书道查了一下字典,这种写法只有《集王圣教序》中有。可能是一种特别的习惯写法。从所附字典中的范字推测,这种写法在唐以后并没有被人们采纳或接受,也就是说不是一种规范的写法,我们在临摹学习时可以严格按照原帖临摹,但在创作作品时大可不必采纳,当然使用有没有什么,经典字帖中有,使用了也不会说是错误或生造,到有一些别开生面。

单纯就这个字看,笔顺似乎不对,中间一点象是后补的,亦或是反写的。就是说是第一点完成后,写第二点时是由左下在右上写的中间点,然后右上收笔后向上行笔在向下落笔写竖钩符号状的第三画的。即便如此,也应该淘汰了,因为这种写法不顺势,偶然用一下效果也不错,但没有必要滥用,弄巧成拙。

我们再看《集王圣教序》中流的写法以及“法”“湛”“测”“源”几个三点水的写法。其中流的写法和“津”的就非常形似,但这种写法基本上后来都没有采用。实际上基本用了根本写不出圆来那样的自然而然的水平,故不如不去弄巧。

提示:今天仔细查相关资料发现题主所说的《集王圣教序》中的“律”字,原文为“一 乘五律之道”句,“五律”有解,“五津”意似乎不通。如有感兴趣的可以借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特此说明。




翰墨书道


王羲之《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重要法帖,其中笔法千变万化。

变化,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也是对行书结体的基本要求。在楷书中一个字的相同笔画、相同部首可能变化不大,但是在行书当中,就要求同旁(偏旁部首)异变,才能写出千姿百态,更富于美感,而决不能简单雷同。

我以为圣教序中行书偏旁变化多端,以律字旁的写法,彼旁浑厚,从旁廋劲,律旁简练, 整个字结体洒脱,飘逸而中心稳定。


岚风观察


我只知怀仁【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沒有【律】这个字,题主图片所指为【津】字。


Lzz浩然


王羲之在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创造的今体书法,介于于行草之间,典型代表为兰亭序,而此圣教序是根据王羲之的的书体集字而成,其中有许多字体选自兰亭序,集字者沙门怀仁及其认真细致,从所有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对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

此帖律字的写法,我们可以从古人的写法中找到根据,如图一为皇象急就章中的“律”字,它也写成双人旁,古章草中也出现这种情况。王羲之时代普遍使用隶书和章草,对于今体行书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书写规则,应是正常现象,之后,许多名家临圣教序,也都延续了王羲之的这种写法,如图二中为赵孟頫临圣教序,其中的律也作双人旁。(图一为皇象急就章选,图二为赵孟頫临本选,图三为圣教序选)





如石书艺


“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没有对错,只是一种书法罢了。


秝昕童


這個雙人偏旁我自己能接受,認為他沒毛病!



看看新闻长见识666


“律”偏旁是草书写法。另外,《圣教序》不是王羲之的,是一个叫“怀仁”的和僧“集字”,里面也定有错讹和伪劣字,并非一定100%是王羲之真迹。学习时要理解这一点,奉为圭臬就是愚蠢至极了。


zbz63


圣教序是集字,难免会出现个别拉郎配,强扭的瓜不甜,看着有些怪怪,可原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