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孕媽們在順產前,會出現很多擔憂,比如害怕自己順產失敗中途剖腹產,受二茬罪;比如害怕自己遭遇順產側切,但於這些相比,孕媽分娩最怕的是順產過程不順利,出現難產症狀,

尤為怕醫生使用“產鉗術”助力分娩,因為多數產鉗使用,會在寶寶頭面部留下印記。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產鉗術”指的是使用一種類似“夾子”的工具,夾住寶寶的頭部,做外力牽引,幫助寶寶順利分娩,因為牽引力度的不同,可能對胎兒頭面部皮膚造成物理傷害。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芸芸總算是熬到了預產期,已經住進醫院等待分娩信號的到來,作為孕媽們,玲玲產前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因為先著順產對胎寶寶健康有好處,雖然胎兒體重超過預期,玲玲還是和醫生說,想嘗試順產分娩,實在不行再剖。

進產房後,玲玲的陣痛感來襲,利用自己之前自學的分娩知識,加上助產護士的鼓勵,前期產程很順利,沒多久就完成了順產前兩個階段,可等到即將進入順產最後階段時,因為芸芸體力不支,加上胎兒肩位過寬出現了難產跡象。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嘗試幾次無果後,芸芸聽到醫生讓助產護士“遞產鉗”的話,這可嚇壞了芸芸,因為她知道產鉗意味著什麼。連忙阻止醫生:“大夫,能別用產鉗嗎?我可以的,要不試試跪式分娩,網上說跪式會容易些……”

醫生聽到產婦這樣堅持,也就默許了,眾人協助芸芸翻過身,芸芸前傾跪式開始了又一輪“煎熬”。半個小時過去了,一聲啼哭,讓芸芸緊繃的神經鬆懈了,胎寶寶終於順利出生。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經過仰臥位和前傾跪式的兩次折騰,玲玲早已疲憊不堪,沒顧上看寶寶一眼,就迷沉沉地睡去。在場的醫護人員看著癱軟沉睡的新媽媽,因為雙膝壓力過大而變得腫脹,因為太過用力發紫的嘴唇和慘淡的臉色,不由得淚目,真是太偉大了。

為什麼多數孕媽害怕醫生用“產鉗”?原因很簡單

一:產鉗術易留印記

因為長時間難產可能誘發胎寶窒息風險,為了安全起見醫生可能採取產鉗助產的方式幫助胎兒成功分娩。孕媽們因為之前看過很多例子,說產鉗術可能導致寶寶面部留疤,所以對產鉗有恐懼心理,寧願剖腹產也不願意醫生用產鉗

二:產鉗術其實沒那麼可怕

大部分產鉗術的使用,都不會造成胎寶皮膚破損,只會

和產道擠壓類似,留下一道印記,雖然產後看著很明顯,但基本除了產褥期後印記就褪乾淨了,所以媽媽們也不必太過緊張。相比於胎兒健康安全來講,必要時使用產鉗救急,媽媽們還是要理解醫生的,畢竟保母子平安是他們的指責。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三:產鉗其實對孕媽本身傷害更大

相比於胎兒留印記,其實真正的風險和傷害是在孕媽這面,使用產鉗的過程中,很可能因為張力大損傷產道,誘發出血情況,所以如果可以還是能避則避吧。

延伸擴展:如何避免遭遇產鉗

和遭遇側切一個道理,產鉗的使用還是歸結於順產遇難產,這是並非是機遇性問題,和胎寶寶的頭圍、體重、孕媽骨盆收縮力都有關,可以在孕中期後就注意飲食,保證孕期體重健康均衡增長,多走路鍛鍊,擴大骨盆張力,讓順產更輕鬆。

每一位媽媽都很偉大,為了寶寶的健康會捨棄自身,希望寶寶們都能讓媽媽的順產過程別那麼遭罪,希望寶寶能健康長大。

無論順產還是剖腹產,媽媽們產後都需要產褥墊來解決不必要的麻煩,推薦這款吸力好,幫助媽媽更快恢復,有需要的可以點擊卡片按需入手。

寶媽們,你們有遭遇過產鉗或側切嗎?

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加入粉絲圈瞭解更多內容,更多育兒知識一起分享,限時免費中歡迎加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大夫,能別用產鉗嗎?”媽媽一個動作為寶寶“擋災”,醫生淚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