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袁世凱與徐世昌、張謇等人的淵源

袁世凱字慰亭,一八五九年生於項城縣。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袁甲三的子侄輩如袁保恆、袁保慶、袁保齡等也都因從軍有功,得了個一官半職。袁世凱的生父是袁保中,他是長房長子。一生沒有做官,僅以附貢生資格捐了個同知。

袁世凱與徐世昌、張謇等人的淵源

袁甲三等都在外面做官。這操持家務的事情,也就都落到了袁保中的身上。袁保中的弟弟袁保慶膝下無子,就把袁世凱過繼了過來。而袁保慶對袁世凱也是痛愛有加。每走一步,都是把袁世凱帶在身邊。

一八七三年,袁保慶病死在江南鹽巡道的任上。次年袁世凱進京城,到其堂叔父刑部侍郎袁保恆處讀書。一八七六年回鄉參加鄉試。落第後仍到袁保恆處辦理事物。一八七八年,袁保恆死於流行病。袁世凱回到河南,到陳州定居。

在陳州他結交了一些朋友,並且還出資組織文社。

一天袁世凱在別墅仰山堂讀書時,有一位在淮寧縣署做文案的窮秀才徐世昌與其相見。袁見其雖不修邊幅,卻神采飛揚。雖青衣敞履,卻滿腹經綸。不覺讚道,“菊人,真妙才也!”當知其幼年喪父,母教甚嚴,生活極其清苦的狀況後,袁世凱即贈銀百兩以為川資,使其赴應天府鄉試。

袁世凱與徐世昌、張謇等人的淵源

好在徐世昌並不像賈雨村的得資後不辭而別,而是情深義重地與袁世凱結拜做了兄弟。

一八七九年,袁世凱又參加了一次鄉試,仍然名在孫山之後。於是決定要“投筆從戎”了。

一八八一年,袁世凱來到山東登州,投奔吳長慶。

吳長慶是袁世凱的父執,與袁保慶是結拜兄弟。當淮軍初建時,吳就率領五百人成立了慶字營,跟著李鴻章轉戰各地,並且步步高昇,此時,己官至提督,會辦山東軍務。並督辦山東海防。

吳長慶見到袁世凱來投奔,很是高興。留袁世凱在營中跟著他姐夫張謇(後來是清朝最後一名狀元,併成為東南立憲派領袖)讀書。不過,袁世凱自已覺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辦起事來卻總是頭頭是道。吳長慶便因著張謇的薦舉,委他“幫辦營務處”。

與其說吳長慶是袁世凱的“貴人”,倒不如說吳長慶用對了人。給了袁世凱一個能夠發揮能力的平臺。

袁世凱與徐世昌、張謇等人的淵源

一八八二年八月,朝鮮發生了“壬午政變”,清朝政府與朝鮮具有“宗藩關係”。應朝鮮政府之請,清政府派吳長慶前往。張謇推薦袁世凱主持“前敵營務處”。

吳長慶先佔王宮,將為首的王父大院君李昰應誘至,並將他擁上軍艦送往天津。後迎復王妃,平復事件。

袁世凱在朝鮮前後待了十二年,由一個未入流的官佐逐步升為“補用同知”,“儘先即補知府”,“簡放海關道”,“浙江溫處道”等。而他的實權也越來越大,由“慶字營營務處幫辦”至“總理親、慶等營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當袁世凱有了一些實力以後,他還要尋求另外一個自己的“貴人”,哪怕對先前的“貴人”有所傷害也在所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