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隋唐都要在容易发生饥荒的长安一带建都?以至于后来发生了皇帝逃荒的天下奇闻?

超级无敌小草


决定一个国家的都城地点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确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还有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

而长安从自然因素来说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隋唐的时候,北方有匈奴、突厥这样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长安靠近边疆,是链接内地和西域的纽带,是反击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从人文因素来说: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在隋唐之前,就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这11个国家建都于此,在隋唐之前,长安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长安都是最适合做都城的城市。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选择是正确的:隋唐建都长安后,长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最大的都城,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唐朝也成为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朝代之一,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时期,我们称之为盛唐。


子鱼闲聊


提问者虽居心不良,还是要讲下史实!

隋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至今影响深远!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初定都长安的明智选择!跟当初西汉刘邦选择国都一样,大家可以根据历史史实来评判!

定都在长安的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周秦汉隋唐都是如此,四塞四关之地,易守难攻!至于为何隋唐灭亡了?正是由于两代王朝抛弃长安而错误的选择了洛阳才导致灭亡!

隋炀帝杨广自从离开其父亲杨坚培育的关拢要地在洛阳建立东都后骄奢淫逸,虽然只在洛阳待了三年,却尽失民心,大隋随之亡国!

再看看盛唐是如何灭亡的!大唐之所以缔造盛世也是因为国都长安的正确性。李唐王朝以长安为中心开创万国来朝的空前繁荣!

唐朝为何亡了?主要源于三次劫难。一是武周篡唐,谋杀大唐贤臣,大逆不道!二是安史之乱,安禄山举兵叛唐,祸害大唐八年之久!最后一次就是三姓家奴朱温扰乱!将大唐最终搞亡!三次劫难的共同点就是:都洛阳!

所以说隋唐盛于长安,亡于洛阳是对的!

其实不光隋唐,周 汉两朝也是如此,兴于长安,亡于洛阳!

近代洛阳经受大饥荒水灾,因是四战之地无险可阻又轻易被日寇改名fu阳,很多人举家逃难到陕西(参考1942)…对此多灾多难之地深表同情!

现在自从郑州作为省会崛起后洛阳又失去曾经辉煌,沦为三线城市,可悲!


佐佑君


主要是关中地区历来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太多,但优势也得益于此,比如西汉刚开始建都洛阳,刘邦也愿意建都洛阳,但娄敬认为刘邦刚立国根基不稳,建都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有自然天堑,即使天下大乱关中地区也能保全,这便是西汉迁都长安以及唐朝刚立国时建都长安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在整个唐朝时期,除了“六味地皇丸”唐中宗李显外,每一位唐朝皇帝都在洛阳就食,唐朝皇帝自嘲是“逐粮天子”。再加上关中漕运不便,长安闹饥荒是常有的事,且长安城中水皆咸卤,和洛阳丰富的水源也是没法比的,整个隋唐时代大运河都以洛阳为中心,隋唐四大粮仓三个在洛阳。如果说长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那么洛阳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绝不是现在陕西人吹地西安独吞唐朝那样。实际上在唐人眼里东京洛阳地位甚至更高。唐朝宰相张九龄说:“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诗人韦应物(长安人)这样评价洛阳:“雄都定鼎地,势居万国尊”。再看看现在陕西人为了旅游业疯狂自吹自擂并且贬低洛阳,真是可笑。


犬戎和马蓉是哪里的


河南历来是个灾荒频发,民不聊生的贫瘠之地。万幸的是毗邻富庶兴旺的风水宝地关中龙脉长安。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乡村星罗棋布,农业人口占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所以,面土耕作、靠天吃饭的河南省,从古至今,饱受各种灾荒(黄水、蝗虫、干旱)的伤害,生活苦不堪言,要不是这片土地养不活人,又何必千里迢迢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奔赴长安呢!庆幸的是,关中人淳朴、忠厚、善良、耿直的性格及天子之地展现出来的包容热情的接纳了临省的豫家兄弟,帮助他们在关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劳作生存,生儿育女远离贫穷。任何一个在陕西生活过的人,都清楚有多少河南人在关中平原生活,今天又有多少河南人的后裔在这里世代相袭,查阅历史看看祖上都是怎么来的,而关中人如果这都不算宽厚宅仁又算什么?

时至文明社会的今日,看到这些黑陕西的文章时,感觉到令人气愤!关中人的善良和怜悯没有换来任何的感恩,却反被豫家兄弟当成讥讽、中伤和攀比的对象!这里指的就是那些到处写文章发帖子,借着贬低临省恩人而肆意意淫吹嘘“大河南”的部分河南人,无知者无畏,夜郎自大的蠢货,让人可怜、可憎、可悲、可发一笑!


自由呼吸77836915


为什么周秦汉隋唐开国定都全是抛弃洛阳首选西安?为什么没有一个大一统朝代选择在洛阳建都?为什么说盛世长安,乱世洛阳?为什历史上洛阳经常扮演西安备胎陪都的角色?为什么洛阳被河南抛弃了一千多年,先后被开封和郑州取代?为什么四大古都洛阳只能排第三?为什么洛阳只是一个没落的四线地级市?为什么洛阳像个嫉贤妒能得怨妇,总是对西安嫉妒羡慕恨?为什么说洛阳的祖先来自陕西?请提问者一一回答。









烈火柔魂ZL


长安乞食于洛阳确有其事。

每逢饥荒与战乱,便会乞食于东都。

洛阳居运河之便利,本身物产丰茂,漕运便利又令其如虎添翼。另洛阳有含嘉仓,兴洛仓等足够享用几十年的巨大粮仓。

长安漕运艰难,有三门峡之天堑,除了自给自足,别无它法。

乞食或迁都于洛阳最主要原因是(画重点):地下水污染严重,不适宜生存!排泄物的处理就是挖个渗井倒进去,污染了地下水。

汉代长安城地下水开始受到污染,隋唐时长安城污染则更加严重,到明末清初,西安城市的地下水因污染而供给己十分困难。现代的西安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业的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使围绕西安城的八水和地下水污染更加严重,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西安城市地下水污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污染物不断富积的结果。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汉代,汉长安城区因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手工业、商业的高度发展,就已经出现了对地下水的污染现象。《隋书·痪季才传))中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说明在汉代时长安城地下水就出现了污染,发展到隋初,污染已比较严重。隋唐长安城建立后,城区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中宗(705一710年)末年,“迥宅坊中井皆咸苦,唯此井甘美”。李肇《国史补》记载“善和坊旧御井,以供六宫”。五代以后,长安城内居民生活大多使用井水。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永兴军城(今西安)“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经陈尧咨建议,改用龙首渠水,引入城内,长安城才饮用上了甘甜之水,缓解了居民用水困难的问题。但是,龙首渠水并不能全部保证城内居民生活用水,西安城内仍有饮用井水的记载。

西安碑林现存一碑,记录了宋善感禅院新井,其中有“长安是汉唐之故都,当西安之冲要,衣冠豪右错居其间,连瓷接桶,仅数万家,官府佛寺道观又将逾百,计其井不含乎万也,然而咸卤之地,井泉惟咸,凡厥膳羞享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无一二焉”的记载。明代记载“宋渠湮塞,城内穿井饮水咸”。明王恕记:“城中水苦咸不可用,故昔人凿龙首、通济一渠。”《明史·李文忠传》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西征回师过西安,见城内汲水咸苦,乃上奏朱元璋,“西安城中水咸卤不可饮,请凿地引龙首渠入城以便汲,从之”。《明太祖实录》记载“开西安府甜水渠。初,西安城中皆咸卤,水不可饮……,乃令西安官役工凿渠以石,引龙首渠水入城中,萦绕民舍,民始得甘饮”。《明史·河渠志》载,天顺七年(1463年),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复请修疏龙首渠,同时开挖了通济渠,“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明史》卷一七八《余子俊传》云:“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橘河入灌,民利之。”总之,明代诸如“西安民苦城中水咸,饮多病”的现象多有记载。到清雍正年间,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居民各自打井,苦涩不堪饮用,全城可饮用的井寥寥可数,西门甜水井市人人皆知,地名流传至今,但一井之水量,不可能使全城官民摆脱食用苦咸井水的困境,城内大多数居民仍然饮用受到污染的井水。


用户978294670335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皇帝会去逃荒?稍微动动脑子,都知道这是伪命题!有些人说关中缺粮,那么周秦汉隋唐建都长安时,难道帝王身边的谋士他们就不考虑首都的粮食安全问题,难道古人都是傻子!这也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关中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自古富庶之地,难道不如小小的洛阳盆地?退一万步,即使缺粮,也有隋唐大运河到洛阳,通过渭河把粮食源源不断运送到长安广运潭。这才有了唐朝皇帝在长安东郊广运潭检阅几百只商贸船队的盛况。唐朝定都长安时为何营建陪都洛阳,主要是为京师长安做的一个物质中转站,把南方的物资通过隋唐大运河运送到洛阳,再转运到长安!这也早就了洛阳一时繁华!


超凡电脑科技007


真是无知呀,自隋以来运河开通直达洛阳,洛阳成为天下粮仓,为什么不修到长安一是长安地势太高潼关还隔着山,再就是隋修运河劳民伤财而亡,关中自炎黄起开发了几千年人口过于饱和到唐朝人口达到鼎盛,关中所产粮食不够用了,有了前车之鉴为了国家安定皇帝才不远千里来到洛阳,洛阳当了几年天下粮仓膨胀了吧,而且逐粮天子这个词也是唐朝最烂的皇帝高宗创立的,关中自古以来就是炎黄故里天子老家,高宗也是故土难离才说:岂有逐粮天子乎。后来在他弥留之际也说:若天地神灵延吾一两月之寿,得还长安,死亦何恨!”在唐朝包括唐以前洛阳一直属于京师长安管辖,可以说是首都的一块飞地皇家别院天下粮仓所在地,可怜的洛阳人不懂历史,妄想生搬硬套些许史实,掐头去尾蒙骗世人真是无耻至极,若你们的后辈儿孙也接受了你们编造的假历史做出一些无父无国之事就像现在的港独台独,那你们就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了,届时你们有何面目自称华夏正统中原主流



中国水龙头公司总经理


不是长安一带容易发生饥荒,而是因为大部分饥荒是人为造成的。隋唐在长安建都有其必然性:

第一,在长安建都是因为土地肥沃。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北面就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南面的汉中也是产粮大郡,所以正常年景绝对不用担心饥荒。同时隋唐时期已经在此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就算遇到天灾战乱也能随时调动周边储备救援。

第二,在长安建都是为了便于进攻和防御。隋末唐初河套以北就是突厥的地盘,西边不远就是吐蕃,西北是重要的丝绸之路,南面和西南相对比较平定。扼守长安有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用大量皇帝亲兵震慑外敌,发动对外进攻也能够迅速在此汇集全国兵力,内部政争时可以以巩固国都的名义收缴兵权,一举多得。

第三,长安饥荒与人口增长有关。一个国家的首都因为权利和财富集中,必然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国之初人口较少还体现不出来,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贫富差距增大,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隋唐时期长安人口已经达到185万,这在没有先进农业和运输业的时代,粮食压力会非常大。

第四,长安饥荒与战乱有关。每一次对外战争都会消耗大量粮草,必然对民间用量造成挤占。再者,封建帝王时代每一次帝王更迭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政局动荡,大大小小的内乱中,争斗双方互相袭击粮库,都会造成粮食被过度消耗。

第五,局部饥荒与世家大族的囤积与土地垄断有关。老百姓饥荒不代表世家大族饥荒,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地盘囤积大量粮草预防危机。同时土地兼并也造成失地农民吃不上饭,成为流民、饥民。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山寨、土匪、强盗团体,也会囤积一定粮草,消耗市面上的粮食,导致越老实的人越挨饿,最后大家都要造反。

综上所述,饥荒不一定就是粮食产量问题,说到底还是国家政治局势和三农政策问题。当皇帝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逃荒不一定是逃饥荒,更是逃兵荒、钱荒、权荒。


翻滚吧前浪


古代的很多灾情,其实都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关中平原发生饥荒,很大程度行为人口膨胀+过度开发,还有一些战乱。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将近四百余年的大分裂时期,还能等关中地区人口膨胀到极限,又遇到隋末动乱。一些列操作下来,其实隋朝到唐朝初期,关中地区的粮食+上外头的补给,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隋唐都是关陇贵族集团,传统地盘就在关中,而洛阳是另一个派系的贵族集团的地盘。毕竟隋唐并没能消灭这种地头蛇,把自己的政治核心放到别人的地盘上,也很不安全。躲在关中控制天下多方便,以前的秦国和西汉不就是利用关中易守难攻的特性?

只是唐朝时发生了不少大事。首先是关中人口快速、过度膨胀加上过度开发,粮食供给下降。

其次外部供给上。北方黄土高原生态层退,河套萎缩成黄河三套,和关中的间隔变成沙漠。南方自古就是蜀道难,帮不上大忙。关东洛阳而来的漕运,好是好,但是河南当时也受灾了,江南粮食补给,河南方面也消耗掉不少。

还有战争破坏,毕竟长安先后沦陷六次,所在的关中地区也不可能幸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