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祕之處?

在瀋陽故宮諸多建築群中,大清門東側的一個

“一堂黃”屋頂的建築群在黃琉璃綠剪邊的建築群中格外顯眼,它就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廟——盛京太廟。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盛京太廟始建時間大多文章寫是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文章說是天聰十年。天聰十年和崇德元年均是1636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所以到底是天聰十年還是崇德元年,那就要看具體日期是在四月十一日之前,還是之後?

位於盛京城(今瀋陽)撫近門(大東門)外五里許。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時下旨,將盛京太廟移到原明朝道教觀宇“三官殿”舊址,即今大清門東側,重新修建。

但這座盛京太廟長期未對遊客開放,今年5月11日,根據媒體報道,盛京太廟作為瀋陽故宮的一部分,正式對外開展觀摩體驗活動,這也是遼寧省開展的首項文物保護工程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

盛京太廟是清朝皇帝祭祀和供奉愛新覺羅氏祖先的家廟,坐落在大清門東側,自成一個獨立的四合院落,佔地1200平方米。正門面南,為三楹硬山式,屋頂滿鋪黃琉璃瓦。簷下正中懸掛著“太廟門”立額。太廟兩側配有東西兩個角門。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皇太極時期的太廟,前殿三間,供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太后葉赫那拉氏神位,開國功臣費英東與額亦都配享兩側;大殿五間,供奉努爾哈赤以上四祖及妣神位。凡國家重典,四孟時享、聖誕、忌辰、清明、中元、歲暮等俱至太廟致祭。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入關後,太廟原設所有神位先後遷移北京,順治五年時盛京太廟已是“名存實亡,神去廟空”。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乾隆時期,清高宗弘曆將盛京太廟遷建於盛京皇宮大清門東側,由太廟門、正殿和東、西配殿等組成。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1781年建成後,主要用來貯藏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位皇帝及皇后的諡寶、諡冊,與北京太廟並存。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清朝入關前的盛京太廟有何神秘之處?

盛京太廟院內北側正中為正殿三楹,硬山式屋頂。正殿內神案上,供奉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神位,其兩側配享開國勳臣費英東和額亦都神位。正殿前,有焚帛樓一座。

正殿南面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耳房各兩間。東配殿內,放置著冊寶櫃、香案、拜褥等。

西配殿供奉著努爾哈赤四代祖先考妣神位:正中為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清追尊為肇祖原皇帝)及其妻神位;左為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清追尊為景祖翼皇帝)及其妻神位;右為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清追尊為興祖直皇帝)及其妻神位;次左為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清追尊為顯祖宣皇帝)及其妻神位。

上述太廟正殿與東西配殿內的陳設,為移建前的陳設。重建後的盛京太廟,不再供奉祖先神位,而於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移送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五朝帝后玉寶、玉冊至此珍藏,以後歷朝遵循定製移送。

玉寶、玉冊也稱作諡寶、諡冊,是清代記載皇帝和皇后死後所立的廟號諡號所用。清代從順治初年開始有玉寶、玉冊制度,後來每位皇帝和皇后去世,都要按制製作玉寶、玉冊一份,供奉在北京太廟之中。玉寶、玉冊製作都相當精緻,其原料都選用整塊的青玉、蒼玉、碧玉。印面以滿漢文合璧,鐫刻帝(後)廟號和諡號。

清太祖高皇帝諡寶,白玉質,為清宮祭祀太祖努爾哈赤之諡寶。諡寶上部為單體蹲龍紐,四爪撐地,昂首前視,龍身粗壯,龍尾向上翹起。拱起的肚下系明黃絲繩,鬚眉鱗目雕刻很深,凹處戧金。寶文為滿、漢朱文合璧,左側滿文楷書朱文6行,右側漢文篆書朱文4行31字:“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之寶”。該寶以明黃四則團花暗雲紋織錦包裹,盛裝於雙層木質金漆龍鳳紋套盒內。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

一朝兩份寶冊、兩地尊藏

清代有諡寶之制,始於順治年間: “順治元年,進太祖、孝慈後、太宗玉冊、玉寶,奉安太廟。”按照規制,乾隆四十五年之前,清代列朝帝后諡寶、諡冊各一份,奉安於京師太廟之內。而盛京作為陪都,地位十分特殊,皇帝東巡、謁陵祭祖,必至盛京太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清高宗下旨用新疆和闐玉重製玉冊玉寶奉於京師太廟,同時,將原京師太廟尊藏的列朝寶冊,“敬諏吉日,簡派皇子恭送盛京太廟尊藏,以昭祖宗功德之成於萬代。嗣後凡有舉行寶冊事,皆以是為例,必為二分,一奉太廟,一送盛京。”開啟了一朝兩份寶冊、兩地尊藏的局面。

盛京太廟位於盛京皇宮建築群的南部,是一處獨立於宮殿主體佈局之外的封閉院落,原為明代的三官廟,清代改稱景佑宮。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傳旨,遵循“左宗廟、右社稷”的規制,“重修盛京天壇、地壇,移建太廟於大清門東”。乾隆四十七年(1782),盛京太廟移修後,新鐫冊寶亦告成,十月奉入北京太廟尊藏。翌年八月,乾隆四次東巡前,皇子怡親王永琅等先期出京師,恭送冊寶十六份至盛京太廟,包括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五朝的皇帝和十一個皇后的冊寶。其後,當清高宗駕臨盛京之際,曾親臨盛京太廟,於正殿依制舉行拜謁和祭祀活動,由此開創了清朝帝后諡寶、諡冊恭貯盛京太廟的歷史。

從嘉慶至光緒朝,仍遵循乾隆朝定製,在每次新制或改制冊寶時,另造一份送至盛京太廟尊藏。至光緒十四年(1888),最後一次由京師送至冊寶,盛京太廟共收貯太祖至穆宗諸帝及列後諡冊、諡寶各32份,均置於太廟正殿之內,貯於朱漆金龍大櫃中。大殿正面為太祖朝冊寶櫃,左右依昭穆之序(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分別排列著太宗至穆宗各朝冊寶大櫃。堂中陳放有香案供器等,以備各朝皇帝東巡時入廟祭奠。

自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開始,歷朝皇帝東巡盛京時,都要到盛京太廟正殿的玉寶、玉冊前上香行禮。

太廟是見證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

清初,三官廟原為處於皇宮區域內的一座特殊的明代道家建築。皇太極建盛京皇宮時,將它改為政治場所。於是,在三官廟發生了招撫張春、勸降洪承疇、爭奪儲位等重大歷史事件。

清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至次年二月間,明清兩軍在錦州、松山、杏山一帶展開了“松錦大戰”。當時,明軍的統帥是洪承疇。松山城被清軍攻破之後,已對雙方勝負有了把握的皇太極於崇德六年九月,先行回到盛京。當他接到松錦的捷報之後,下令將洪承疇解送到盛京。據《清史稿·洪承疇傳》中記載:皇太極親自來到三官廟看望洪承疇時,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親切地說:“先生不會感到冷吧?”洪承疇望著皇太極許久,終於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是真命天子啊!”於是歸降了清朝。

乾隆帝第三次東巡時,下令將三官廟改建為清皇家太廟。

太廟修繕是國家文物局重點工程

專家介紹說,此次瀋陽故宮太廟建築群修繕工程是國家文物局重點工程,今年2月20日開工,計劃10月30日竣工。工程主要解決牆體歪閃及裂縫、屋面滲漏、結構歪閃變形、基礎不均勻沉降等問題,同時保證建築群益壽延年。

當時的媒體人應邀在現場觀摩了“披麻”“做口線”“挑脊”等專業的古建築修繕工作。為了加深記者體驗感,瀋陽故宮特別批准媒體人登上了太廟的廟頂,近距離觀看“挑脊”的過程。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說,在文物保護工程開展的過程中開展公共觀摩體驗活動,是在根據工程具體情況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原來施工現場傳統的“封閉式”“隔絕式”,改為“開放式”“通透式”,讓公眾看得見,甚至摸得著、能參與,瞭解文物工程的施工工藝、構件名稱、製作方法等,充分發掘和利用在工程施工階段文物的獨特價值。

作為遼寧省首項文物保護工程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將會有效地弘揚古建築文化、宣傳文物保護理念、展示瀋陽故宮太廟建築群修繕工程的原工藝、原做法,使社會公眾深入瞭解、認識古建築修復的傳統工藝。同時,不斷提升瀋陽故宮的社會影響力。


作者富察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