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请教一下,古代诛九族,嫁出去的女儿也诛吗?女婿诛不诛?

蓉月骑士


这个问题是比较残忍的。它背后牵涉的并不只是人伦问题。就这个刑罚牵涉的范围来说就很不合理。



凡事没有绝对,哪怕是在小偷家族中长大的孩子梦想也有可能是当警察。因此以一个人的过错罚全家人,甚至是全族人是不是太过分呢?这种以流血作为代价进行的惩罚,又能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呢?这些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都会进行探讨。

相信大家应该都对诛九族这个刑罚不陌生,在后来清朝更为残忍的那些酷刑出来之前,这个刑罚应该是所有惩罚措施残忍程度的天花板了。

正是因为它牵涉广,影响大,所以一般是不会被动用的,只有犯了造反,极度贪污这样的重罪,才会使用。

这次的问题是,在这个刑罚执行的时候,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受刑吗?还有女婿。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九族的范围。

九族都包括哪些人,女儿女婿也在内吗?

因为不同时期关于九族的范围也略有不同,所以这里挑最为人所知的一种来给大家讲一讲。

九族,包括父亲这一辈的四族,母亲这一辈的三族,妻子这一辈的两族,加起来总数为九。父亲这一辈里包括犯罪者生父和亲兄弟,姑姑,姐妹,女儿。



母亲这边包括外祖父,外祖母本家,姨母家。妻子这边除了妻子,还有岳父和岳母本家。从这些关系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儿是包括在内的,但是出嫁后的女儿并不包括,更别说女婿了。

这和古人认为女儿嫁出去以后就不算是自家人的观念有关。古时女子嫁出去以后要改名,名字直接改为夫姓加本性。

这相当于一种仪式,就是想要说明从改名这一天开始就是夫家的人了。所以,出嫁后的女儿不属于本家家族。

既然九族中不包括,那么诛九族时还要被牵连吗?

可能有朋友认为既然女儿嫁出去就不算是自家人了,那么即使娘家出了事自己也不会被波及到吧?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虽然九族之内不包括,但是一旦到了诛九族的时候,这个范围就被扩大了。不管罪犯家的女儿是否被嫁出去了,都要受刑。

同时还包括女儿的孩子。说得直白些,九族只包括血亲,在这个范围内都是和犯罪者有血缘关系的。

但是到了行使刑罚的时候,就要把姻亲也算在内了。所以不仅女婿,亲家也要跟着受罪。凡是跟这个人有亲戚的,都跑不了,而且统一都是死罪。

但是,这样做很不公平。且不说如此庞大数量的亲戚中可能有的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就说把所有沾亲带故的人都算上,那里面会不会有年幼的孩子呢?

为什么一个不想干甚至可能见了面他们都叫不出名字的人做错事,他们就要失去一切呢?

诛九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这个刑罚的真正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惩罚犯罪者,让他自己明白自己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


同时在惩罚当事人的时候,也警告旁观者,警告那些想“险中求富贵”的人别跟这些人学,如果你做了,后果肯定是你不想要的。

第二个原因相比第一个来说,更真实也更能体现实施者的真正意图。那就是为了防止犯罪者的亲属报复。

在那个杀亲之仇大过天的年代,即使你是皇上,你有足够的威严,你也阻挡不住人内心的仇恨。虽然古往今来刺杀君主的人没几个成功的,但是为了保险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可能。

因此,这个行为,用俗话中斩草除根这个成语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而这个刑罚,在那个年代效果还不错,除了个别不要命想成“大事”的以外没人敢试法。


但是我想知道,当那些刽子手在行刑时,如果刀下是个小孩子,他做完事晚上能睡安稳吗?背后下令的那个呢?他下令斩的草,会不会在深夜挠他的心?而他下令除的根,谁能保证某一天不会在他心底又长出来呢?


小小嬴政


诛九族与血缘关系挂钩,面对的是整个家族,九族基本上涵盖了一个家族的所有人。从九族的范围来看,女儿和女婿同属于九族的范围,自然是会受到波及。

而且女儿出嫁的一家都属于九族的范围,也是会受到牵连,这一刑罚面对的是整个家族,让整个家族被彻底抹除,也是一种防止报复和斩草除根的方式,。


九族的范围

诛九族是古代中非常严重的一种刑罚,一般用于叛国等重大罪名。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一下九族都包括哪些人。

九族中一是被惩罚者自己一家,二是被惩罚者姑母一家,三是被惩罚者已经嫁人的姐妹、外甥一家,四是被惩罚者出嫁的女儿一家,五是被惩罚者外祖父一家,六是被惩罚者外祖母一家,七是被惩罚者外祖母姐妹一家,八是被惩罚者岳父一家,九是被惩罚者岳母的娘家一家。

诛九族的来源

那么这么残酷的刑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记载,诛九族来自于秦变法时候的夷三族法。在我们印象中,秦朝的刑罚一直都非常残酷,秦朝信奉法家思想,讲究重压,于是采取了许多严酷的刑罚来巩固统治,而严重的刑罚也使人民压迫心里很严重,最后逐渐反抗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秦朝开启了诛三族、五族和七族的刑罚以后,后世一直沿用,不过到了隋文帝时候被废除了,隋炀帝时候又开始启用,并且扩大了范围,发展为诛九族。

历史上唯一的“诛十族”

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朝方孝孺的“诛十族”,在1402年,明成祖朱棣攻陷南京以后,为了自己的统治,命令方孝孺起早继位诏书。

不过方孝孺誓死不从,还破口大骂,最终惹怒了朱棣,下令诛九族,而且还包括了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所以也被称为诛十族。

方孝孺


这个事件共有873人被处死,而且被流放充军的人数也在2000人以上,方孝孺一家就此覆灭。他的冲动不仅招致了杀人之祸,而且也牵连了许多人,成为历史上非常血腥的一个案件。

虽然这个案件的细节史书中记载的不是很一致,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广,将诛九族的概念深入人心,让人听起来闻风丧胆。

诛九族的恐怖威慑力

与凌迟、车裂比起来,诛九族最为恐怖的是它的范围。其余刑罚只是针对个人,而古代宗族人口众多,一旦引发诛九族,就是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丧命。残酷的名声和威慑力也让诛九族被称为刑法中的核弹,它的使用次数虽然不多,但是威慑效果十足,称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一大利器。

在古代社会中,宗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而诛九族这一残酷刑罚可以很好的杀鸡儆猴和防止报复。

在历代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下,诛九族也就流传了下来。一旦涉及诛九族,就基本意味着整个家族的覆灭,往日辉煌的家族在这一刑罚下就会瞬间覆灭,留给世人巨大的警醒和恐惧。


青年史说


古代人对于刑罚这一块看的是特别的重,这也是帝王的一种统治手段。在古代往往有诛九族那么一说。那么这九族到底是那就族呢?其实这件事还真的需要好好的说道说道。

诛九族的由来

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诛九族这么重的刑罚,最严重的也就是对其进行夷三族。夷三族的兴起还是秦始皇率先使用的。当时的亲过是武力统一了六国之后。原六国的人对秦始皇就没有真心的臣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始皇没有办法只得采用重典治理国家。所以就让人推出了夷三族之说。也就是从这以后开始了灭四族一直到了灭九族最高的是灭十族。手段极其的残酷让古人不敢犯事。



九族的分类都是有哪些?

具体的来讲九族分为父亲的四族。母亲的三族还有老婆的两族。父亲的四族说的就是自己的爷爷兄弟,父亲的兄弟,自己的兄弟,以及儿子的兄弟。这是父亲四族的包括选项。母亲的三族是自己的姥爷的兄弟姐妹。姥姥的兄弟姐妹还有自己母亲的兄弟姐妹。这是母亲得三族。妻子的两族指的是自己的岳父兄弟姐妹一族,自己的岳母兄弟姐妹一族。这就是九族的统称概括。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

九族五服之说。

除了上面讲的那一个还有九族五服这么一说。就是把九族分为五服只要是不出五服的都可以统统的包括在五服之内。所谓的五服就是一服为自己的爷爷父亲,姥爷姥姥,岳父岳母,这是为一服。二服就是自己得父亲,兄弟姐妹,老婆,姑姑,姨妈,舅舅舅妈,这是为二服。三服就是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小舅子,还有姑父姨父之类的这些归纳为三服。到了四服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儿女,外甥,外甥女,还有自己得侄子侄女,自己的嫂子弟媳妇,这些北划为四服。最后的五服就是自己的孙子还有老婆的孙子辈了。这就是九族五服之说。


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往好与坏往往对于九族的范畴有所变动。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人的九族是不变的。有的人和自己的邻居关系比较好,有的和同窗好友之间的关系比较好。所以九族的最终确定也不是固定的,在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次雍正皇帝下令灭人的九族,最终就包括了这名犯人的同学还有学生。一起被算在了九族之内一并处死。

其实在古代皇权至少得年代,灭九族除非是一个人犯了天大的错误才会定这种罪名。能够被判灭九族的罪名也只有杀皇帝和背叛国家两个大罪而已。古代的皇帝灭掉人的九族就是为了灭绝犯人可以复仇的机会。避免给自己和整个国家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要知道在古代做皇帝可以一个极其高危的行业。如果没有一点铁腕手段的话是根本就控制不了国家的局面,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人受到波及。


藤树先生


请教一下,古代诛九族,嫁出去的女儿也诛吗?女婿诛不诛?

  在咱们的古书里,有不少地方可以找到九族这个词,比如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诗·王风·葛荔序》),在这个句子里,有大儒郑玄的批注,即“九族者,由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就是咱们说的,从自己开始,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加上自己这一代,一共九代人的亲属,称为九族。

  为什么不多不少刚好都是算四代呢?因为古人认为,丧服只有五服,自己往上数四代,需要服丧服,而含自己往下再数四代,也是需要服丧服,这样,五服之内的亲,就都包括了进来。后来的九族,也指宗族,比如说《汉书·高帝纪》里“置宗正官以序九族”,这个九族,指的就是皇帝的宗族了。

  所谓诛九族,其实在咱们古代,没有相关的条文。咱们现在说的诛九族,应该是从秦朝变法以后的夷三族变化而来。九族呢,也变成了亲属。

  哪九族?

  说法一: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已身,子,孙,曾孙,玄孙。(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孔安国,郑玄等人,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是古代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国家律法正式确认,明清两朝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如果是这种说法的话,出嫁的女儿就不在此列了,女婿自然不用算。

  说法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许慎。他们认为九族应该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里面包括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其子),出嫁的姐妹(其子),出嫁的女儿(其子),母族即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其子),妻族即指岳父一家,岳母娘家。

  这种说法,满足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

  ——如果是这种说法,出嫁的女儿也要倒霉了,女婿应该是不算的。

  不过呢,因为咱们历史上关于九族的范围,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父系为宗族,已经出嫁的女儿,早就不属于她自己的家族了,须知人家连姓都改了,还怎么追究?她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与父族无干了。既然没有享受利益,责任自然也不用扛了。

  咱们历史上族诛的事情,常有。事情也都是人干出来的,真要连根拔,可以找各种名目。真正族诛而不牵连出嫁女,大约是从晋朝开始的。所以,从那以后,碰上可能会族诛,有人就会赶紧把女儿嫁出去,以求活命。当然了,特别忠孝的女儿,跟着父系一起死,那也可以。

  奴仆虽不是家人,但是却是活着的财产,是附属品,所以诛九族时,也在被杀之列,当然,因为奴仆是财产,所以有许多的时候,不和主人一样被盯着严格执行,逃跑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影视剧里,赵氏孤儿这样的事情,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什么要诛九族?其实这个不用想太多都能明白,除了狠狠地打击报复以儆效尤之外,更多的是斩草除根,以防将来。要是真的族诛成功,也没有少康中兴,吴子胥伐楚了。

  一般而言,为了显示帝君的仁德,特别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话,帝君也会温和一些。比如只杀15岁以上的男丁(各朝最低年龄不同),未成年的男丁一律流放或成为官奴,女的沦为官妓,如果是少数民族造反的,男丁成年的杀头,未成年的割掉那什么然后卖为官奴,除此之外,还对其残余势力,进行分化,打压的打压,抬高的抬高,造成他们内部的瓦解,总之各种防范。——最厉害的就是明成祖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之说创历史纪录,一道圣旨下去,连方的学生都性命不保,873人头落地,入狱充军的,几千之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宛如清扬 网络图)


宛如清扬


说到古代的诛九族,这种刑罚是一种相当残酷的刑罚,一人犯罪,要祸及家人还不止,还要祸及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说,诛九族的刑罚是相当残酷的。

在历史中,只有犯了大罪的人,就要被诛连九族了,比如造反,这是不可饶恕的罪,对于造反的人来说,必须是要诛连九族的。

但对于不同朝代,君王不同,对于这种诛九族的刑罚,也会据具体情况而定。

所谓的诛九族这种刑罚,其实是包括:

  •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的父四族,是包括自己家一族,姑与其子,姐妹与其子,女儿与外孙。

  • 母族三包括娘家,外祖母的娘家,姐妹与其子。

  • 妻族二包括岳父一家、岳母一家。


所以说,诛九族这种刑罚是包括嫁出去的女儿的,因是女儿一家,所以自然包括女婿,就连女儿的孩子都会受到牵连。

但是历史中真正诛九族的人,在记载中只有一人。

  • 杨玄感造反被诛九族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对于隋炀帝是有功之臣,但杨玄感还是被隋炀帝诛了九族。杨玄感父亲杨素,帮助隋炀帝灭了陈国并且夺取了皇位。之后杨玄感自然为隋炀帝建功立业了。

而隋炀帝是出了名的暴君,在他即位期间,他频繁发动战争。以至于最后隋朝灭亡,其实跟隋炀帝的暴政有关。

杨玄感一直随父亲之愿辅佐隋炀帝,然而因为隋炀帝不断争战,引得百姓民不聊生。他不但不知道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就在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时候,杨玄感终于反醒,他不再助纣为虐。

于是杨玄感起兵造反,然而杨玄感虽然骁勇善战,但凭他一几之力,想要成功战胜隋炀帝,还是不够。终于杨玄感兵败自杀,然而隋炀帝却连他的尸体都不放过,先是将他分尸,然而挂在城墙暴晒。昭告天下,这就是与他为敌的下场,除此之外,还下令对杨玄感诛九族。

  • 上官婉儿父亲上官仪因造反被“诛九族”

上官婉儿能在武则天身边得到发展,也是跟自己的父亲上官仪有关。上官仪博学多才,然而却因得罪了武则天,招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上官仪对武则天一直都持不满态度,上官仪是一个忠臣,他忠于大唐,他上谏唐高宗,废除武后。也是因此,上官仪彻彻底底得罪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就诬陷了上官仪。

上官仪与王伏胜被诬陷造反,自古以来,造反这个罪名非同小可,造反是要诛连九族的。于是上官仪一家本来是要受诛九族的罪的,然而上官仪是被诬陷的,所以只判了抄家。

当时的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中,所以连同母亲一起被赦免。虽然死罪被免,但还是要受到一定的刑罚的,于是上官婉儿与母亲一同被送入掖庭当官婢。所以说,对于一些不同的朝代,诛九族这种刑罚不是轻易就实施的。

  • 荆轲刺秦王被诛七族

荆轲本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因他喜爱读书与击剑,他的击剑是非常有名的。因此,他还有一个刺客的称呼,他喜欢四处游历,在去燕国的时候,就被田光发现,并且把他介绍给了燕子丹。

于是两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秦国统一后,燕子丹不甘心,于是荆轲为燕子丹筹谋划策,并且亲自去实行计划。

于是就有了荆轲刺秦王,然而刺秦王并没有成功,于是荆轲成了秦王震慑天下的一个例子,秦王判荆轲诛七族,以儆效尤。

诛十族

历史中所谓的诛九族太过惨烈,一般君王不会真用,但历史上还有个被诛了十族的人,此人就是方孝孺。

或许是愚忠,也或许是自己的倔脾气,当朱棣问他怕不怕被诛九族的时候,他大义凛然回答,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

最后朱棣完成了他的“心愿”,诛了他的十族,而明朝刑法上并没有诛十族的说法,于是就把方孝孺的学生朋友都给算了进去,最后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因此说,古代的律法都是上位者定的,他们视生命如草芥,只要天子一怒,必定血流漂杵,而作为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也是够冤枉的,就因为他的硬气一堆人也糊里糊涂的跟着步了黄泉。


大国布衣


当然得杀了!皇帝下诏诛九族的目的不是为了罚罪,而是为了防止被报复。成吉思汗征讨塔塔儿人部落的时候,成吉思汗下令诛灭塔塔儿人首领的九族,结果他的长子朱赤在塔塔儿人首领的孙子里找到一个可以把第二支箭射到第一支箭里的箭术高手并请求成吉思汗赐其免死。结果成吉思汗斥责朱赤说,难道你想看到两杆箭同时射中大汗的心脏吗?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在皇帝进行灭族的时候都是要么不杀,要么全杀,既然仇结下了那就一定要做到鸡犬不留。

灭族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灭三族,父子孙三代全灭(包含兄弟跟侄子)。这种情况属于比较轻的,犯的是贪污腐败等罪。这种情况下一般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是没事的,不会被诛连。大部分人被判的诛族都是这种。

第二种是灭六族,除了三族中的父子孙三代外还得加丈人夫妇、女儿女婿以及外孙外孙女。其他人则搭配。这种情况属于中等,犯的一般是附逆罪(跟随造反)。但是历史上几乎没这么执行过,主要是皇帝会避免影响太大特赦这些人。

第三种是灭九族。这是属于重犯不可饶恕的,都是谋反或者得罪皇帝的事,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得到特赦。未出五服的人全部杀光,基本上就是屠村了。


优己


一般的诛九族有两种说法。

一种指的是父族(老太爷爷、太爷爷、爷爷、父亲相关直系血亲)和母族(自己和妻子的老太姥姥、太姥姥、姥姥、岳父/舅舅)及自己旗下子女、孙子女、女婿、孙女婿、孙媳妇等。

另一种说法更狠,在上述基础上还包括本家,也就是说,只要你和犯罪者同姓,都逃不过去。

一、诛九族的来源

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

众所周知,这是一种刑罚制度。指的是对那些穷凶极恶的人出于全部灭族的惩罚。

简单理解就是:只要你一个人犯了错,那么跟你相关的所有种族都有可能被连根拔起。

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刑罚制度中最出名的连坐、株连法,一个人犯法,甚至周边的人都要遭到祸害。

当然这都是基于古代的时候,大多数的种族人家都是聚集在一起,要是放在现在,可能很多人家根本找不到三代、四代全部的人。

一方面原因是古代的时候这些人即便是想离开也没地方可去,交通不便,另一方面是古代的人为了存货下去,种族观念较重,家族式发展很明显。

所以给了这种刑罚制度的实施可能性。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元朝的时候,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是保长制度(后来日本侵华的时候也有),十户人家选择一个保长,如有犯错,这十户人家将受到同样的惩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人敢包庇。

一般来说,历史上记载的真正诸九族的案例并不多,与之相关的是株连三族和株连六族,即便是这两个,其实也听的并不多。

这一名词更多出现于现如今的影视剧当中,为众人所知。

但事实是,古代的时候,所谓诛九族的大罪一般是谋反、叛乱相关的罪行,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可能真正的将所有九族的人都杀了。

就拿东宫霍乱来说,有几个就是被判株连的,但正儿八经株连的无非是母族、舅族相关的,甚至有时候舅舅一族能够受到的影响都很小,顶多丢官弃爵。

要知道的是在制度之内,相对来说大多数人的生命都还算是可以得到保障。真正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是那些所谓的战争狂乱时期,一夜之间屠杀村子几百户人家,又何止九族呢?

二、一个相关的事儿

说起这个话题,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事件——株连十族。

据考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似乎也只有这么一件,这就是方孝孺被株连十族的事。

方孝儒是明代大儒,可以算是那个时代所有文人的领袖。

当时恰逢和尚姚广孝撺掇着朱棣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从皇位上赶下来,自己做了明成祖,并建都北京。

和尚姚广孝很早之前就已经告诉朱棣,让朱棣善待文人,尤其是大儒方孝孺。

朱棣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恭恭敬敬的将方孝孺请到了殿堂之上,想要让他出仕为官为国家效力,甚至在当时朱棣已经有了编撰永乐大典相关类典籍的心思,如果不出意外,这事儿就是方孝孺的,没解缙什么事儿。

可是不得不说,文人骨子里面的那股愚忠和清高真的是不易折服的。

在朱棣的心里,其实已经认同了方孝孺,但是因为君王颜面,所以提出了让方孝孺写一份登基檄文。当然这也是个玩笑话,因为在朱棣出征的时候,方孝孺曾经写过一个讨贼檄文。

就算是方孝孺不写,稍微糊弄一下,朱棣也会接受的,毕竟我们可以了解到朱棣并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

可事实是方孝孺不但没有写,并且大骂朱棣是逆贼。

一来二去朱棣生气了,他恐吓方孝孺,要是再不写就株连九族。

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其实所谓的株连刑罚制度已经不怎么流行了,甚至要想真的凑齐所谓的九族都很困难,所以说朱棣更多是玩笑加恐吓。

可是方孝孺就如同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直接顶嘴说道:株连九族算什么,有本事你就株十族。

这一句话把朱棣惹毛了,当即下令,不但诛九族,还杀了所有方孝孺的学生和故交。

震惊整个历史的株连十族就如此发生了。

这个事情可以给我们如下教训:

1.别愚忠,更别嘴硬;即便如此,别带上你的家人朋友。

2.君王都免不了话赶话之后的怒气,更何况你和你老婆?


小伙伴,你还有其他见解吗?


三度扯历史


九族里可能不包括外嫁的女儿、女婿。

但是,诛九族这种大罪的时候,哪儿还管你嫁不嫁啊,照样会杀干净的。

看这张《本宗九族五服图》。

必须要指出,这是清朝时期的法律规定,女儿不属于九族的范围内,并不能推广到其他时期。例如,南宋的王应麟就认为女儿是算在九族内的,他认为:

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紫梅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也。

也就是说凡是跟你有亲戚关系的,不管是姻亲还是血亲,都是九族以内。清朝的九族显然是缩小了范围。

但是,不管算不算九族,涉及株连九族这种大罪,都是谋反那个级别的,你觉得能放过外嫁的女儿吗?

当然是不能的,正所谓斩草除根,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都难逃一死。就算是不死,也有至于这么杀下去,满朝文武还有几个人的问题,我觉得你真是小看了皇帝们。听说过朱元璋吗?洪武四大案杀了多少万人,你看朱元璋犹豫过吗?

总而言之,株连九族的事就不要有幻想了。


HuiNanHistory


首先古代的九族是指:父族四: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只要是自己这一族的,包括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那么综上所述,女儿是属于父族的,所以是属于诛杀之列的。连女儿生的的儿子都在诛杀之列。古代皇帝下达诛九族的命令,显然对这个人极为的痛恨,做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发泄自己的忿怒,显然是对其亲近的人格杀勿论的。

而古代女儿,女婿是姻亲关系,是极为亲近的关系。所以女婿一家也在诛杀之列的。


等说历史


诛九族,嫁出去的女儿和外孙在被诛的范围内,女婿不在。

九族,是影视剧中很常用的一个词汇,关于它具体指哪九族,主要有两种说法:

1、同一血统的九代亲族,包括至玄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孙、曾孙、玄孙九代血亲。

《尚书·虞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2、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春秋左传正义》:九族谓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及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并已之同族,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也。

至于为何女儿被诛,女婿却不被诛,这里面有一个观念的影响因素在其中: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在这里,兄弟指代的是亲戚,也就是说女婿是亲戚,并不属于被诛者宗族的成员。

九族这个概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出现于传说当中,古代其实并没有实施过几次,史料可查被实施诛九族的也只有杨玄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几人。

诛九族,更多时候,是作为威慑的武器存在,而非天子随意使用的手段,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满朝文物都没剩几个了。

提到九族,咱们顺便聊聊这个宗族关系。

在古代宗族制度逐渐形成的时候,姓、氏是和族紧密相连的,所谓“宗族”,《尔雅·释亲》解释为: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兄弟前文说过,指亲戚的意思)。

五帝时期,便已经流行,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组成族群。

随着族群规模的扩大,一个地方已经不能满足家族的生存,于是一部分人需要分家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分出去的人,算作旁支家族,由于旁支和主支同姓,为了对双方进行区别,旁支便会取一个氏名。

旁支和主支虽然出自同一个宗族,但几代之后,血缘疏远,两个家族之间的成员,也就不会算在九族之内。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