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震会写诗词吗?他的诗词水平到底如何?

小虫象棋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而一个人的精力极其有限,能取一两个方向精研,便可能要穷一生之精力,如清末民初的中大教授陈洵,其平生便只研究清真和梦窗词,故尚可抽出精力用于诗词创作。



而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来说,其对诗词文化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我一直惊为天人。诗词鉴赏水平在当代也是屈指可数的高人。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推广上,更是功在千秋。

但是,教学和学术水平高,并不能代表创作水平高。康震教授是属于一个学者,而并不是一个诗人,因为除了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一首即兴之作外,尚未见有其他诗作发表。而这首即兴之作,显然未能达到专业水平,摘录如下: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起句化自南北朝.谢朓的诗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歌未央。”没比较便没有伤害,两句一比,便觉有天壤之别。其他解读,网上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再另述了。



之所以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想诉求一个观点:诗词创作,“写”比“读”更重要。

经常看到一些网文,认为学写诗词得先博览群书,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鉴赏之读和学写之读,一个是为赏而读,一个是为写而读,在读法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有不小初习诗词者问我,想学写诗词,要买些什么书,我说开始时一本纸质版的《唐诗三百首》足矣,这本书你便可能要读上十几次,耗时一两年。

假设是跟随本号免费课程的,学格律时,你便要读一次,并且要将其中的格律诗用铅笔标上平仄,学句法时,你便要将句子划出其构句方式,还有学意象、学典故、学章法等等,你便可能要分出十几个专题,读上十数次。最后还要进行一至两次的仿写训练,这便属于学写之读,也是博览群书之泛读所不能比。



回归题目,一句话,康震教授就诗词而言,学术水平非常高,但创作水平并不高。


诗词书院


一年一度的《中国诗词大会》又按期来到,康震老师也成了话题。

康震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连续在诗词大会做嘉宾,曾在一次大会结束后,应邀即席作了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本来就是一首现代绝句,不受格律的约束的,可是被一些喷子拿来在网上大肆贬低,说康震作诗出律,不会写诗等等。

其实这首诗不是格律诗的体裁,不存在“出律”的问题。

内容上,每句都含有古典诗歌的成分。1句“大江东去”是苏轼的,2句“芳菲”_人间四月芳菲尽,3句”雄鸡”一唱雄鸡天下白,4句“春晖”_报得三春晖。这也叫“嵌字诗”,构思还是很巧妙的。

可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懂得一点平仄的喷子就拿来说事,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大家知道,这是诗词大会的现场,歌咏的都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等等的经典诗词,也不要说康震,就是让郭沫若来作一首,和唐诗宋词比也是要逊色的。

可以这样讲,在我们国家像康震这样的多才多艺的教授不是很多,除了妙语连珠的点评,还会用书画出题,且功夫很深。

最后说,康震老师是研究诗词的,他会写诗词,也是有相当的水平的;只是主要精力没放在那罢了,因为他是著名学者。








风逐月影3


康震,是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愽士生导师。曾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康震没有出过诗集是事实。但不等于他不会写诗。而且,他的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古代诗词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古诗词的弘扬和传播。康震对唐诗宋词的研究,尤其是对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的研究都达到相当的深度,先后共出版专著23部,发表各类相关论文54篇。并对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文选都作过注析並出版发行。可见他功底之深厚。

康震对于普及中国古诗词是作了较大贡献的。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等;还担任央视《汉语桥》、巜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并先后担任国家、省级电视台文化类节目近20次评委。所有这些,都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而且有时在主持节目或当评委时,当众即兴赋诗,而且很显水平。

巜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康震继续担任点评嘉宾。毎次听他点评(当然也包括其他点评嘉宾),都觉得是一种美美的精神享受,也是对中国古诗词的高、大、精、美、灵的一种领悟。尤其在董卿给选手出画图猜诗的题目时,只要康震在场,就由他当场作画写诗,真的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中国,需要康震、蒙曼、王立群、郦波、杨雨等这样一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玉堂行佛人


著名文化学者康震老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

自其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舞台以来,陆陆续续地上了很多文化类的节目,比较有名的如中国诗词大会,因此,康老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一个人一旦出了名,那么关于他的话题总会层出不穷。像康老师这样以文化学者闻名的人,上的节目又总是和中国古典诗歌有关,所以,难免有人会问:

康震会写诗词吗?他的诗词水平到底如何?

我个人认为,如康老师这般的学者,研究诗词既已年岁日久,对诗歌的格律不可能不了解,只是,要作诗歌单只掌握格律顶多算及格,而要写出优秀的诗歌除了有形式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内容,这也是评价一首诗歌好与坏的标准。

而康老师其人,在一次中国诗词大会的收官时,曾经即兴作了一首诗歌,诗云: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此诗一出,大有惊天动地之威力,原因无他,正如许多网友指出的,格律尚且不及格,至于内容,更是乏善可陈,这对于早已声名在外的康震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黑点。


可是,这是一首即兴之作,也算是应景之作,写不好也实属正常,而且,人家康老师只是一位诗歌研究者,而不是诗人,单以此盖棺定论,则未免有些偏颇。本来,写诗与做诗歌理论研究是二而一,也是一而二的事,但若真要讨论一个人是否会创作诗歌,还必须得从既有的作品考量。

而康老师,虽有书籍出版,可是还未看到有原创类的诗歌流传出来,或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只是,在没有作品为其正名的情况下,我们姑且还是认为康老师是一个不会作诗的诗歌学者吧!


国学先锋官


看了下面风逐月影3的评论,我想笑。一首诗写出来,别人评论就不行,别人说不好就是喷子?难道别人一定要象你一样做跟屁虫?

康震大江东去流日月这首诗,首先不合平庂,再者毫无诗意,拾人牙慧,拼凑出来,过于俚俗。你说他写的是古风,也不错,不必遵守格律。但也写得平白如开水,写不出意境来。这首诗一出来,根本与他的形象不符。康震是教授,他是名嘴,他是网红,他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他没诗才。请记住,诗有别才,无关学历,无关名气。莫言名气够大了吧?但他写过一首好的唐诗宋词吗?写过一副好的对联吗?就连平仄,他也搞不懂。会耍嘴皮的,未必写得好诗词。(下面是我四年前刚写诗时写的一首古风一首七绝,和康震教授写的诗对比一下。)




鉴水渔翁


俗话说,会者不说,说者不会。会者不累,累者不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者,多数是卖嘴皮子的,不会卖嘴皮子的,多数是动手的。这说明术有专攻,人各有长。康教授会不会做诗,这个无所谓,中国诗词大会请的就是会卖嘴皮子的,不然,冷了场救不了场比会写一首诗更糟糕。倘若诗词大会要求上擂台者人人献一首诗,恐怕会是另外一种风景,这就好象是在比武打擂,若比武者不动手动手真打,仅仅是动嘴论招式,初看还热闹行啊!看多了就泄气了。但是不管怎样说,康教授属武功师傅中的教头级别,若写诗只有花架子,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河九龙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期康震点评柳宗元的《江雪》让我印象深刻,柳宗元在垂钓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孤独、无奈的美,康震在诗词大会上创作的诗词类型是新时代、新气象、豪放派诗词。

在毛主席的诗词《重上井冈山》,体现了毛主席的大格局、大胸怀、大眼界、大无畏,读毛主席的诗词后让人振奋了起来,好像也无所不能了,毛主席诗词有这么大的气势,这与毛主席的一路经历有关,毛主席从小立志出乡关开始,再到“看万山红遍”,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甚至流血牺牲,最后这一切艰难事情都取得胜利。



在人世间没有任何惧怕的事情,正是这种经历变成一种意识,并融入到了他的思想深处,他的思想以诗词为载体向外传播,在辐射范围之内让人无不叹服,毛主席是近现代中国无诗人词人巨匠,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我非常喜欢康震老师点评毛主席的诗词,看康震老师点评毛主席的《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文化指路人


大凡研究者跟作者从古以来都难以凝聚在一人身上,各个专业门类通常如此。

就像,研究哲学的人未必都是哲学家一样,更别说是哲人了。“大家、大师”从来都是给别人研究用的,他们自己不会研究自己,也很少把精力皓首穷经似的放在研究别人身上,他们专注于自身领域的原创工作,忙于思考、探索、吸收、述作。

研究者则不同,他们终日抓着研究对象不放,紧随其后,亦步亦趋,进行分析、对比、品评、归类工作,而其著述,亦多为基于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现。寄研究对象之篱下,甚至老死于窗下。

从创新与发展,不落窠臼的角度看,我们尊重研究者的辛苦,但是研究者的原创贡献难以追赶上其研究对象,更别说比肩和超越了。

比如说李白多少人去研究它,但是李白只有一个,如果没有这一个李白,后世的那些研究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千万个研究李白的人中有几个能追赶上李白的水平,显然不可能。所以研究者大多默默无闻,他们扮演的是一种推广普及的角色,而李白这一类被研究的对象扮演的是原创作者和高水平成就的代表的角色。

研究别人的人始终是大多数,而被研究的人则始终是少数,但是少而精。这个社会两种人都需要,既需要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拓展眼界宽度。也需要像少属被研究者那样引领一个时代的高度带动更多的原创作品问世。

如果我们非要排出一个孰先孰后的次序,那么我认为研究者是第一性的,研究者是第二性的。



光穆诗


我认为康老师会写诗词。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作点评嘉宾时的一首即兴小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虽然平仄,韵律,对仗,相粘等诸多格律不是很规范,但即兴之作,贴近大会主题,对诗词流传千古感到欣慰,对文化复兴与创新发展进行了展望,对诗词的未来及选手在大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期待,不落俗套,充满新意。

康老师更是一流的诗词鉴赏家。不用说他在巜百家讲坛》上讲李白丶杜甫丶李清照等诗词名家如何受欢迎;也不用说他在大学开的公选课巜唐诗选读》350个名额遭到“疯抢”,上课时甚至能挤进去400人;仅凭他在诗词大会上的讲诗作画,就让人拍案叫绝,圈粉无数。

自带流量的“诗词男神”非他莫属。


千古诗词故事


诗评或说鉴赏与写诗作词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评价也可说成是另一种类型的创作,但远比原创容易的多。评价毕竟只是有案可稽,有例可援,尤其对古诗词的评价前人论述实在太多,不少评价者或照本宣科索引一下,或在此基础上强调一下就大功告成了,这对于视野狭窄的听者或许是显学高才,实际不过尔尔,当然真正的鉴赏评论家还是有的。纯粹的诗词创作则不然。社会现实,客观物象,生活经历,志趣追求等因素对创作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创作者有感而发。再一点,无论你是否承认,创作其实存在一定的禀赋,这种天生质资加以主观上的努力,也是创作者出佳篇的原因所在。当今的所谓教授养尊处优,其面对的现实,个人的经历,社会责任感,对诗的认知等等与古人差之千里,自然也不会写出古人彪炳史册的佳作。所以奉劝诸位,别难为唐震郦波了,唐郦诸大家更不要自识高大,一拭身手了,毕竟你们的作品实在是鞋帮上的屎——提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