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湖北的中心是荊州,為何後來會被武漢所取代?

Dawn-遠


荊州是上古九州之一,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上古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這九州泛指整個古中國大地,相傳周天子曾築九鼎,每個鼎代表一個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這裡的九州相當於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上古的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全部、廣東一部分、廣西一部分、江西一部分,位置相當大。

為了不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及閱讀方便,在這裡把荊州視為省一級行政區,是天下九州之一,而把江陵看成是今天湖北省的荊州市,本文均按此規則。



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在古代叫江陵,唐代詩人李白曾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有詩句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裡的江陵指的就是今天的湖北省的荊州市。

江陵城在春秋時期曾經做為楚國的都城有400多年,當時的名字叫郢。秦朝統一天後,分天下為36郡,江陵屬於南郡,並且江陵是南郡的治所。之後,歷經兩漢、三國、兩晉,江陵一直是南郡的治所。

今天的湖北省在當時屬於荊州,荊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江陵,也可以說江陵是荊州的中心,也就是說古代湖北的中心是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荊州市)。



雖然說江陵是荊州的中心,但由於當時中國的中心位於長安及洛陽一帶的河洛之地,荊州的人口及經濟重心都在荊州北邊靠近中原的襄陽地區,把治所設在江陵,更多的考慮控制整個荊州的地域任用,當時的荊州太大了。應該說襄陽是經濟、人口中心,江陵是政治中心。

武漢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管轄,隸屬於天下九州之一的荊州,到秦統一天下,到兩漢至三國時期,武漢屬於荊州七郡之一的江夏郡沙羨縣。

隋朝時武昌為江夏縣的治所,唐朝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唐朝的州與上古時期的州不同,唐朝的州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是二級行政區,此後武昌經宋、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期武昌屬鄂州,南宋抗金將領岳飛就是駐防鄂州(今武昌),從這裡興兵北伐中原的。1281年(元朝),武昌首次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的治所。也就是說武漢直到元朝時,地位才與兩漢時期的江陵城相當。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的中心一直在長安到洛陽的河洛之地,以黃河流域為主要聚焦地,直到西晉後期,五胡亂華,晉室東流,漢人大量南下,長江流域才得到大量開發,而江陵和武漢都位於長江流域。

從東晉開始,中國的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期,南方的經濟、人口首次超過北方,長江流域超過了黃河流域,當南方獲利開發後,武漢的地理位置開突顯起來。



到明末清初時,武漢的漢口鎮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當時天下“四大名鎮”,武漢被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為什麼武漢到後期會取代江陵,成為湖北省的中心呢?

主要原因還是地理位置。

古代中國,從中原南下荊州的路只有一條,就是經宛城,南陽盆地,從襄陽南下,到荊州,自古以來,北方政權想要南下攻佔荊州之地,肯定要走這條路,包括曹操南下,蒙古南下,都是走襄陽這條路,而且蒙古打襄陽還打了幾十年,襄陽一破,整個南方基本上就無險可守。



到了後期以後,南方經過大開發,特別是明清時期,武漢的地理優勢就顯露出來,武漢作為長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其水深、長江寬度、流向都優於江陵,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長江在江陵這一段九轉十八回,大船不好走,相對來說,武漢的港口條件比江陵要好得多。

再一個就是陸路,江陵向南面是洞庭湖,陸路不好走,向西面是夷陵(今宜昌),山路險峻,夷陵也是江陵的西邊屏障,向東沿長江就到了武漢,向北經荊州到襄陽,只有北邊一條陸路好走,其它方向都不好走。

武漢經過開發,四面八方都有陸路可以走,而且武漢的位置算起來在湖北省靠東的地方,在整個中國來看,正好在最中間的位置,四個方向的陸路都好走,再加上長江水路,在明清時代,武漢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成為了湖北省的中心位置。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荊州在元朝以前是古代湖北的中心城市之一,到了元代以後開始衰落,而當今的武漢(漢口、漢陽和武昌),到了元朝以後開始逐漸崛起,到現在成了湖北的最重要城市,也是中國的核心城市之一。

下圖 武漢 黃鶴樓

下圖 荊州古城

造成這種現象有以下原因:

1 元代開始,武昌政治地位高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這一制度也被現在的中國所採用,元代湖廣行省的中心,也就相當於省會是在武昌,清朝和民國時期也是這樣。政治地位的提高,就會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將周邊的資源往自己這裡集中。可以這麼講,元代成為了荊州衰落的開始。

下圖 元 行省

2 武漢位置比荊州優越

京廣鐵路和長江航運線的交叉點就是武漢,便利的交通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漢口在清朝末期就是一個開放的通商口岸,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清朝末期,京漢鐵路的修建,就基本奠定了武漢的樞紐地位,荊州與漢口差距變得更大。

下圖 武漢長江大橋

3 武漢科技教育發達

武漢在中國,是科技教育重地,武漢大學等高校數量眾多,是世界上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在中國,沒有幾個城市在高等教育方面能與武漢相比,這種優勢,是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荊州根本無法相比。

4 經濟重心的東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長期是經濟的中心,西安、洛陽和開封,被多個王朝確定為京城。因為古代是典型的農耕經濟,而中原地區是農業最發達的地方。到了清朝末期以後,隨著中國門口的逐漸開放,經濟重心出現東移, 華南、華東和京津成為經濟核心地帶,武漢區位優勢凸顯出來,而荊州的地位則在不斷下降。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也是導致武漢脫穎而出,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以上四個方面。


寶劍鋒


要這麼比較的話,那古荊州和現荊州是兩回事兒!

通俗點講,在古代,湖北屬於荊州;在現代,荊州屬於湖北!

接下來我們分別從這幾個地方來分析分析。

古荊州

《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古荊州是《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而這句引用的意思就是“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大體相當於現今的湖北湖南全境以及河南南部地區!

古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都成為“郢”,但是這個“郢”代表的不止有一個地方。

楚國從建國到滅亡,都城頻繁遷徙,總共有七個之多,分別是:

丹陽:楚國初代國君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河南省淅川縣。也有一說是在今湖北省宜昌枝江一帶。

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在此建都400餘年。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首都。

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上述都城所在地,基本都在古荊州的範疇之內,並且楚國最強盛的時候,都城中心就是在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區這一地區。

楚國在春秋,是五霸之一,在戰國,更是七雄中的大國強國!因而古荊州在楚國的治下得到了相當大的開發與發展,人口擴大,經貿繁盛。

有了楚國的基礎,順歷史往下,荊州都是繁榮富庶之地,戰略要地;最家喻戶曉的便是三國時代,為爭荊州,打的死去活來!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都與“水”有不解之緣,黃河被稱之為母親河!而荊州所在地以長江,漢水為代表的水系眾多,且良田,險阻不計其數,適合生產,貿易,還有戰略險阻抵禦侵略,自然是這一大片區中心之地的不二之選!

現代荊州

01城市級別

現荊州屬湖北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690萬。

02地理分佈

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

地形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

03交通運輸

普通公路:207國道,318國道,351國道,荊松一級公路,荊當一級公路,荊監一級公路等

高速公路:“二環三橫六縱”市域快速通道。

鐵路: 現有漢宜高速客運鐵路,焦柳鐵路,在建蒙華重載鐵路,江漢平原貨運鐵路。規劃武貴高速鐵路,荊嶽高速鐵路,荊荊客專。

航空:荊州民用機場將於2020年初建成通航,也就是荊州人民要航空出行,以荊州中心城區為起點,需駕車1個多小時車程到宜昌三峽機場或者2至3個小時車程到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水路:荊州(鹽卡)港是長江中上游僅次於武漢、重慶的第三大綜合性港口,

可停靠5000噸級船舶,年集裝箱運輸能力60萬標箱。

武漢

01城市級別

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08.1萬

02地理分佈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

,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武漢市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間,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武漢市土地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628平方千米,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

03交通運輸

公路:截至2015年末,武漢市公路通車裡程15658.70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5394.30千米。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633.50千米。公路路網密度195.00千米/百平方千米。

鐵路:武漢是中國高鐵客運專線網的重要樞紐,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六大鐵路客運中心、四大機車檢修基地之一,是京廣高鐵、滬漢蓉鐵路兩條國家級高速鐵路大動脈的交匯地。

航空: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位於武漢市黃陂區,1995年4月15日啟用,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門戶機場、首個4F級機場。

水路:武漢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交通部定點的水鐵聯運主樞紐港。武漢還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武漢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是長江中上游地區首條通江達海的優質航線,陽邏港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的長江沿線港口。

小結

古荊州承載了他的歷史使命,到現代,為了更便捷的管理,行政權分屬於相應的各個省區,現代的荊州市作為一個地級市自然無法與古荊州相比。

而在現今時代,武漢的區位優勢明顯大於現代荊州,湖北省的“九省通衢”之稱主要源於武漢的地理交通的廣闊。也正是這個區位優勢讓武漢的發展逐漸獲取更多更大的國家政策和資源,其飛速的發展是肉眼可見的!

武漢現在作為副省級城市,特大城市,即便全國有293個地級市,它的整體實力也是絕大多數城市難以望其項背的,2018年的城市排名,武漢就是僅次於北上廣深的存在!

因此,現如今,武漢作為湖北的中心是不言而喻的!


史海浮沉假行僧


在元代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放射狀的輻射到全國。

特別是到唐代以後,中國的經濟通道,基本路線是:長安→洛陽,

往北就是洛陽→保定→北京,往南就是洛陽→南陽→襄陽→荊州。

為什麼是這樣?

是經濟和地理二者共同決定的。

長安、洛陽是政治、經濟中心,很多經濟從這裡走向南北。

洛陽往北,沿太行山以東是華北平原,洛陽可以從這裡北上……

而洛陽南下,南陽、襄陽以東是大別山,阻礙了南下,只有南陽-襄陽這一線南下剛好有一個缺口,從襄陽南下就到達了江漢平原和長江邊上的荊州,然後從荊州通過長江可以到達湖北湖南各個地區……

就是這樣的地理大格局決定了古代荊州一直都是湖北的行政中心!


變化開始出現在元代。

元代以前,中國經濟地理交通基本格局是東西走向,

元代以後,中國地理空間實際是變大了,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交通都變得很重要,武漢正好處於東西南北交通的交匯點……

尤其是元代以後,一直到近代都是……

元代以前,襄陽是荊州的門戶,打開襄陽,就可以直取荊州了,可以控制楚地了……

但是元以後,要控制東南半壁江山,顯然武漢的位置更加優越,荊州實際更像是武漢的門戶。

漢水和長江在武漢匯合,那麼從陝西、河南來的物質可以在在武漢中轉,通過長江,可以轉運到南京、南京、長沙等地,武漢所在的區域就成為了一個大的節點和樞紐,輻射也比荊州更大……

這就不難理解,從元代開始,湖廣行省的政府機構設在武昌了!

到了近代以後,隨著盧漢鐵路(後來的京廣鐵路)修通,武漢的水陸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穩固。

到晚晴和民國,武漢一躍為當時的一線城市和主要經濟中心,

這個時候,荊州已經完全沒有辦法比了。

無論交通區位(水路、鐵路,陸路等),還是經濟社會發育的程度,武漢早已大大領先荊州,

所以,武漢取代荊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情其實還不止這樣,49年以後,處於荊江段的荊州南部地區,都是長江最重要的分洪區,故而荊州建設並不是全省的重點,更別說是全國了。

相較,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一度還是全國第一個直轄市,是全國重點建設的地區……

從此,荊州一步步走向邊緣,以至於荊州現在在湖北的地位也不突出!

這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地理區位決定城市興衰的案例!


偉奕星,專注於城市人文與經濟地理,歡迎關注!


偉奕星城


事實上,武漢/武昌成為一省之會始於元朝。元朝時期,武昌就是湖廣行省的治所之所在,管轄範圍為今湖北、湖南、廣西和廣東、貴州的一部分,是全國最大的行省。武漢的興起在中國歷史的城市發展史上很有代表意義,而論武漢則必不能單論武漢一市,而需放大到全國的視野、通史的尺度。為理解方便,以下行文均採用現在的稱呼。

現代武漢的形成,《天津條約》將漢口立為通商口岸無疑被當做代表性事件,但武漢優勢地位的確立要早於此,為什麼這樣說:一來,漢口已經早就成長為全國性的商貿口岸,否則列強也不會選這樣一個深入內地的內河港口,即開埠更多的是結果而非原因,對比同樣是《天津條約》通商口岸的其他城市(如營口、煙臺、汕頭、九江、鎮江)的日後發展,也不妨作為一個反證;二來,自元代重新分定全國的行省,武昌就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並延續至今。它所取代的是今襄樊、荊州兩市的省會地位,也是我們要拿出來對比的三城

北宋行政區劃圖,此時襄樊、荊州的地位還遠大於武漢。

而說到這,就不能提到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宋元鉅變(我自己發明的詞,因為越讀史,越覺得宋到元的變革在中國歷史上堪稱一次翻天覆地的衝擊)這裡拋開其他政治、文化等不談,則中國的經濟地理結構在這個期間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前在宋及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主要還是在黃河-渭河一帶,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向周邊發散

這時從中心到荊楚是走南陽-襄樊-荊州一線,到宋時,這種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甚至成為北宋覆滅的主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江南雖然已經是經濟重心,但尚不足以撼動黃-渭中心區的核心地位。之後而經過自五胡亂華到遼金元歷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特別是金滅北宋、元滅南宋之戰,促使中國的經濟地理發生幾大變化:1)更多的衣冠南渡使江南徹底成為中國的經濟核心區;2)北方在歷代諸國的交錯中也在找尋自己的經濟重心(如大同等選項),並最終敲定為北京這點看宋元前後的都城對比就很清晰了,宋之前都城之選僅在長安、洛陽、開封而已;元之後,都城只在南京、北京。3)作為1的延伸和海洋時代的到來(這點是外因),嶺南的經濟也得到長足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三極之一。所以:元之後,中國的經濟地理結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中央發散型(所有的交通幹線都以長安、洛陽為基點),而需要更大的結構來支撐,這種結構逐漸演變成為由幾條東西-南北向的大交通幹線所構成(大致如今日京滬、京廣、隴海、滬蓉幾條鐵路線以及長江航道)

武漢的優勢地位即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誕生的,即位於南北幹線和東西幹線的交匯點:東西幹線很明顯,就是長江,這點因為江南的發展而被極大的凸顯出來;南北幹線呢,原先的南陽-襄樊-荊州一線由於長安、洛陽本身的衰落,以及向北不便溝通北京已經無意義了,而變成了現在北京-鄭州-武漢-長沙-廣州一線。

對比武漢、襄樊、荊州三市,誠如

《湖廣方輿紀要序》中述,其中荊州之於湖廣,原文已經寫的很清楚了;襄樊之於中國,我在問答為何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長江那麼長,別的地方不能渡河嗎?中恰巧也有涉及;唯獨武漢之於東南,似乎有點一頭霧水——非常巧,我們不妨看看元滅南宋的進軍路線圖:

襄樊是整個中國南方的鎖喉;武漢是東控江南、南通湖廣的樞紐;荊州則是湖廣的門戶。

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大發展的產物,這個大發展催生了了北方、江南、嶺南三大核心區,衍生出瞭如今的交通幹道網,今日中國的框架即由此而定,而武漢,恰恰是這個大發展的代表性產物。


漢陽賤三爺


從春秋到南宋,湖廣的中心在江陵,也就是現荊州,包括楚國都城,東漢末年到南朝的大荊州首府,唐朝南都,兩宋荊州湖北路首府,延續兩千多年。

元朝將湖廣省會設在武昌,以後明清到近現代延用。元朝將省會由荊州遷到武昌是改變地區格局的最重要決定性的一步。

至於元朝對湖廣省會的改易,顧祖禹解釋的比較清楚。一是天下形勢,視建都者為推移。兩漢建都長安,魏晉建都洛陽,南朝建都建康,北宋開封,南宋臨安,則江陵城地位突出,為藩籬。二是元朝宰相伯顏的戰略判斷,顧祖禹認為伯顏也是判斷失誤了,明清沿用元朝慣例,也沒有深究。


車兒


我個人覺得有兩種可能。一是武漢交通便利,長江自不必說,關鍵還有漢水。要知道中國有相當長的時間政治中心在陝西,而陝西對外聯繫很大程度上依賴黃河和漢水。黃河航運能力有限,造成中國的中心逐漸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長江的航運能力遠超黃河,漢水承擔了長江流域向中國西北方貨物運輸的絕大多數份額,而武漢卻恰恰在漢水和長江的交匯處!所以,之前荊州和襄陽樊城的名氣遠大於武漢,但是荊州只有長江,襄陽樊城只有漢水,而武漢卻是兩個都佔著,不發展才奇怪了。第二,可能跟長江水患有關。長江出了三峽之後便是一馬平川,荊州一直是受長江水患最嚴重的地方,解放以後相繼修建了荊江分洪區和葛洲壩三峽大壩,才基本解決問題,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政府不可能投資太多,否則都被大水沖走了也未可知。比如說鐵路,荊州通鐵路都沒幾年,能發展才怪了。


文死賤武死顫


就這樣被水果湖給分割了![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獨釣寒江71905


都說的太複雜了。簡單點說古代的中心都是為了打仗,依險可守。現在的中心是為了交通,東西南北四通八達即能體現城市經濟價值。


朵爸的騎行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