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包青天為什麼可以穿龍袍?

SQ周大大


據說現在沒有圖都能瞎編了?不知道信息不會查資料嗎?

電視劇裡面的包公就是穿錯了,為的是舞臺效果,承認錯誤很難嗎?

糾正幾個謠言:

第一,宋代的官服根本就沒圖,沒有花鳥魚蟲,沒有五爪金龍,沒有飛禽走獸。

第二,蟒袍是明代出現的,就算是宋代有人穿蟒袍,也不能叫蟒袍。

第三,五爪龍的分別也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以前三爪、四爪、五爪都是皇家專屬。

第四,五爪龍是指五個指頭,不是五隻手。


別拿明清的官銜制度給宋代扣帽子

更重要的是,別拿電視劇裡看來的東西,就認為是真的。

電視劇本來就是演繹,為了舞臺效果進行一些加工也無可否非,僅憑一點就能認為電視劇無法還原歷史。

都知道包公黑,有誰知道色號是多少?所以根本沒辦法百分百還原。

其實宋代的官服很簡單,因為他們講求樸實無華,大公無私這樣一個辦公理念,不能穿的跟秀場似得,官就要為人民服務。當然,他們內心可能不是這樣想的,所以也只能說制度是這樣定的。

以下筆者講給大家介紹宋代的朝服,也叫具服,一般大型典禮、朝會什麼的才穿,這樣是宋代最華麗麗的官服了。至於官服,又叫常服,形式上簡單很多,顏色基本就能區分。

宋代的朝服也很容易看出來品階,主要識別冠、袍、裙、蔽膝、單、帶、錦綬、領、履。

給大家的挨個介紹一下:

冠:頭上戴的東西,又叫梁冠,也叫通天冠、進賢冠、高山冠、遠遊冠,不同時期的叫法不一樣,反正你要是去宋代的話,叫梁冠大家肯定聽得懂。

梁冠主要看橫脊,橫著的脊樑,數量越多,官銜越大。宋代有七梁冠、六梁冠、五梁冠、四梁冠、三梁冠、二梁冠,共計六種。

不過,這六種是宋神宗時期改的,包公主要伺候宋神宗的爺爺和爹。而當時主要為三種,分別為五梁冠、三梁冠、二梁冠。

五梁冠就是一品、二品的用;三梁冠是三品、四品(御史臺),還有兩省五品用;二梁冠就是四品、五品的侍祠用。至於宋神宗以前六、七品用什麼,筆者表示不知道,因為沒找到資料,也可能那些人根本穿朝服的機會都沒有。

至於梁冠屬於各朝各代都有,筆者也不知道宋代梁冠到底長什麼樣,所以就不放圖了。

袍:就是最外面那層衣服,形式比較簡單,基本上統一緋色羅袍,能帶五梁冠稍微高級點,用立筆緋羅袍。剛才也說了,宋代官服比較低調,不喜歡亂七八糟的花紋,還有亂七八糟的顏色,能統一的儘量統一,能簡化的儘量簡化。

畢竟考功名是為人民服務麼,雖然說是這麼說。

另外,緋色其實就是一種暗紅色,《說文新附》裡面的解釋是:緋,帛赤色也。

至於羅袍,羅是一種布料,是絲織物,工藝不算太好,也不會太舒服,所以現在沒人用了。

裙和蔽膝:裙大家都知道是什麼,畢竟古人喜歡裡面穿個褲子,外面弄個裙子,也知道為什麼,難道古代很冷嗎?

蔽膝可能就要截個圖了,看到綠色圈起來的那個地方沒,這就是蔽膝。

蔽膝的作用就是遮羞,這是古代文化意識的一種特殊產物。而且,穿那麼厚,天天悶著,不怎麼洗澡,也容易有異味,加上一層佈會好一些。

另外筆者也好奇一點,那麼多人穿漢服,追求傳統文化,請問蔽膝去哪兒了?這可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啊。

至於把裙和蔽膝放在一起介紹,原因很簡單,包公使其的宋代的裙和蔽膝,就一種形式,分被叫緋羅裙、緋羅蔽膝。剛才緋紅和羅都解釋了,這裡不再墨跡了。

單:又叫中單,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反正現在是沒人穿。其實就是裹衣,以前也叫中衣,用現在的詞理解,就叫裡衣。大家可以理解為古人的內內,但是因為比較大,多少會漏出來一點,比如領子的地方。

包公時期的中單並不太講究,五梁冠用白花羅中單,就是白花的顏色,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大官能露出來一點,至於三梁冠、二梁冠不要求,反正也包的嚴嚴實實的,別人也看不見。

帶:指的是大帶,其實就是腰帶,這東西也是統一化的,清一色白羅大帶。

錦綬:其實就是綬帶,不過可不是現在的綬帶,古時候綬帶是用來掛東西用的,也就是說在腰間。

剛才說到,包公時期的朝服總共分三種,其實就是對應不同的梁冠,那不同的梁冠,錦綬也會不同。

五梁冠是暈錦綬、三梁冠獅子錦綬、二梁冠練鵲錦綬。也就是說,宋代的花紋在錦綬上,由此可見,他們確實低調。

領:就是衣領子,包公時期的領都一個樣,叫白羅方心曲領,看下圖:

綠框框裡面的就叫方心曲領,然後包拯時期所用的材質是白色羅布。

履:這方面好像沒什麼特殊要求,筆者查信息的時候發現,應該是統一的皂皮履。皂皮就是黑色的皮革,至於宋朝的皮革技術怎麼樣,筆者表示不知道。

現在確認的宋代的官服形式,那包公應該穿什麼衣服呢?

首先,北宋初期的管制比較複雜,可以這樣來看,首先是官,這個是帶品級的,其次是職,有點朝中地位的意思,最後是差,就是說具體幹什麼活。

有人說包公做過樞密副使,所以品級很高,對不起,樞密副使當時是差,沒有品級,只有權利。

後來宋神宗改制之後,樞密副使才有了正二品的品級。

另外,包拯最大的品級是禮部尚書,不過是追封的,按照宋神宗改制之前的狀況,北宋應該沿用的是唐代的制度,也就是正三品。

包拯在世的時候,最大的官是給事中,在當時應該是正五品,而且屬於寄祿官,沒有職事,算是個發工資的職稱。

也就是說,包公的職稱一直都不高,不過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比如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這就相當於在中科院某了個職位,。

而且,包公的職權一直很高,也就是差這方面程度相當不錯,曾經權知開封府,就是代掌管開封府的意思。

有人說相當於北京市長,這點不正確。北宋時期的開封府一直是有官職的,基本上都是太子去,去了之後就當皇上,所以這個官職是屬於太子,或者有希望當皇上的皇子,包公僅是負責幹活。

所以,開封府尹的品級很高,如果是皇子去了,那就是從一品,如果暫時不立儲君,就由親王代掌官職,一般是正二品。

大家注意,親王代掌的是官職,包公代掌的是活兒。

當然,有人會說,展昭都四品御前帶刀護衛了,包公怎麼可能才五品?

對此筆者只能說:你要是拿《三俠五義》來聊歷史,我只能去找孫悟空來跟你掰扯了。

所以,包公長期的朝服是五梁冠那一套體系

而且,早期的包公連穿朝服的資格都沒有。

那麼,五梁冠朝服體系的整體描述是這樣的:頭戴進賢五梁冠,身穿緋色羅袍、緋羅裙、緋羅蔽膝,腰纏白羅大帶、銅劍、佩,練鵲錦緩,白羅方心曲領,皂皮履。

當然,朝服是最華麗的,宋代官員平時穿官服,也就是常服。

官服主要靠顏色區分,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

按照包拯的品級,其應該長期穿綠色,後期穿硃色。在影視作品中,連黑色都出來的,顯然就是為了效果麼。另外,包公權知開封府的時候,品級是尚書右司郎中,還不到五品,也應該穿綠的才對。

至於衣服的樣式,可以說包公時期的朝服已經夠簡單了,官服自然更簡單,白羅大帶沒了,直接改成革帶,白羅方心曲領直接用個暗色的圓領,梁冠這種高級貨自然也不會用,改成幞頭了,也叫烏紗帽,就是帽子上面有兩個小東西撲閃撲閃。看下圖就明白。

所以,影視劇中包公所穿的衣服,其實就是一種基於藝術的修飾。


最後必須要說一句,所謂的蟒袍,其實指的是蟒袍玉帶,起源於明代,而民間能接觸到的主要是戲曲之中。

所以,包公的官服和朝服,根本不可能存在蟒袍,五爪龍之類的說法,不知道某些大號是怎麼想著編出來的,什麼“一二品飾龍,三四品飾山水”,這在宋代是不可能出現的。

而且,即使到了明代,五爪龍為龍,四爪龍同樣龍。古代對於龍的描述和認識有很多種,包括真龍、蟒龍、蛟龍、螭龍、蟠龍、虯龍等等,帶了明代之後,五爪龍作為真龍,只有皇家可以用。而四爪龍,三抓龍,亦或者是無爪龍,就會分品級使用,其大部分叫做蟒袍。

但也僅限於明清,明清之間沒有這個說法。

另外大家可以看一些朱元璋的畫像,其中還有部分畫四爪龍的。

還有事情需要闢謠:竟然有人編出來皇帝賜蟒袍的說法。

明清之前根本沒有蟒袍這個東西,明代的蟒袍是官服,清代基本不受限制,不過綾羅綢緞普通人穿不起罷了。

怎麼可能有賜予蟒袍的說法?

還有顏色的事情:有人黃色是皇家專屬。

這是純扯淡,唐代的時候黃色是人民專屬,特別是清代使用的那種明黃色,當時皇家比較喜歡赭黃色,但那也是朝服用的,可以理解為重大節日。至於宋代,穿什麼的都有,而清代才算是將明黃色定位龍袍的官方顏色。

不過,也是朝拜祭天用的,皇上平時也不穿拿東西,一般都是青色的袍子。要知道清代皇上四點多就得起床,五點多早朝,穿一套衣服折騰一個多小時,還用不上班了?

所以奉勸一些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麻煩去考證,不想考證,也要想想裡面的邏輯。看了幾集電視劇就出來胡說八道,這叫坑人。



小言詹詹


非常有趣的問題。

其實說來,這是一個典型的張冠李戴+臆測歷史的現象。

大家應該都知道包大人又稱包龍圖,因為包大人被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其實這個說法不正確。在中國歷史上,內閣大學士之設,始於明朝。 明初,設中書省,其長官曰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後廢。洪武十五年,始置大學士,以備顧問,定為正五品。明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預政事。明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成為實際上的宰相。明世宗(萬曆)時,定四殿(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大學士、二閣(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之制,常侍天子殿閣之下, 故稱內閣大學士。   因此,包拯時候(宋朝),並無大學士,更無龍圖閣大學士!後世的劇作家,出於劇情的需(包拯應當是實際上的宰相),就虛構了一個宋朝的龍圖閣大學士!

那麼,這個官職有沒有原型呢?有的

宋朝有一種特殊的閣學士職名,簡稱“閣職”。有學士、直學士、待制和直閣四級。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後,必敕建一閣,以奉藏先帝遺留的文物。例如龍圖閣,就奉藏著“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及宗正寺所進書籍、世譜”。其後,又建有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及南宋的煥章、華文、寶謨、寶章、顯文等閣。 在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可說是代表最有學問的職位,百姓稱呼龍圖閣學士為老龍,龍圖閣直學士為大龍,龍圖閣待制為小龍。

問題來了,劇中誇張的龍袍怎麼出現的?

原來,中國戲劇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京劇等,成形於清代。是以,戲服的設定帶了清代的影子。帝王將相穿著的戲服則設定為蟒袍。所以,包大人的服裝是戲曲裡的服裝。(仔細觀察後還是五爪的)

蟒袍和龍袍造型非常的相似。那麼區分開來就要看爪子了,四爪的就是蟒袍,五爪的就是龍袍。而電視劇裡在這點上是個錯誤。

另外,在三俠五義小說裡,皇帝嘉獎包拯,特賜五爪蟒袍一件。貌似也能說得通,僅供參考。


顏公子看劇


包青天,名包拯(999_1062),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人。28歲中進士,先後任揚州,廬州,贏州,開封等知府。後在刑部,兵部,財政部任職。最後做到了朝廷的宰相。曾經當過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被尊稱為(包龍圖),(包青天)。


包青天為什麼可以穿龍袍?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包青天穿的,其實並不是什麼龍袍,而是蟒袍。只是外形酷似龍袍罷了。龍袍是皇上的御用服飾,怎麼可以隨便給別人穿呢。所以包拯是不可能穿龍袍的。

那麼什麼是龍袍,蟒袍,有什麼區別?

龍袍,

龍袍,顧名思義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有龍形圖文的袍服,古代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也叫黃袍。



據史料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進龍,其中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有兩個,還有一條隱藏在衣襟裡面。前胸和後背的龍也就是面相外的龍被稱(正龍)或者(坐龍)。側身上的龍被稱(行龍),行龍也分方向上下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為什麼要繡九條龍呢,原因就是歷來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詞描,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寓意真龍以飛上天,表達到了最高境界。象徵著江山穩定,唯我獨尊。

龍袍的特點是:圓領,右衽,主要以黃色為主,另有硃色和紫色。重點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

龍袍是歷代皇帝專用的服飾。

蟒袍,

蟒袍又叫花衣,因袍上繡有蟒形圖案而得名。古代官員的朝服,也叫禮服。蟒袍與龍袍的區別是,龍腳上為四趾,皇帝龍袍上是五趾圖案。因此四趾龍為蟒而非龍。

蟒袍下方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江牙海水)海水又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下端斜狀條紋組成的浪潮。平水指江牙下面麟狀的海浪。海水寓意海潮,與朝廷的朝同音。因此做為官服專紋飾。江牙又叫江芽,似姜之芽,寓意飽滿旺盛吉祥之意。總體圖案代表著太平盛世,江山永固之意。

蟒袍的特點:齊肩圓領,大襟,袖寬,帶水袖袍長及足。色彩以金色,銀色,紫色為主。

蟒袍是歷代朝廷將相和身份高貴之人通用的禮服。

綜上所述,大家看到包青天穿的龍袍,確實不是什麼龍袍。頂多算是蟒袍而已。因為帝王將相之別,包拯官職在大也不可能隨隨便便的穿上御用的龍袍。

所以包青天穿的不是龍袍。


任馳贏天下


這種衣服叫蟒袍,不是龍袍,雖然外形很像。龍袍是皇帝專用的,而蟒袍則是皇帝為了表彰有功的大臣,特別賜給他們的,是一種榮耀的表示。按照古人的說法, “五爪為龍,四爪為莽”。所謂的爪可不是腳,而是腳趾。龍袍上的龍每個腳都有五個腳趾,而莽的腳上都是四個腳趾。仔細看題圖裡的衣服,是不是發現是四個腳趾的。

不過電視劇中的樣式是被藝術加工過的,歷史上真實的蟒袍樣式有嚴格規定的。每個品級所能穿戴的蟒袍都有嚴格要求。

這種衣服跟官服不同,平時是不穿的。官員平時辦公、上朝時候都是穿的官服。蟒袍是什麼時候穿呢?一般都是重大節慶典禮、祭祀什麼的重要場合才穿的,就相當於禮服。

五爪的龍袍

蟒袍都是皇帝嘉獎有功勞的臣子的,如果你沒有突出的表現是得不到這樣的賞賜的,跟現在的軍功章一樣。所以有什麼重要場合的,比如皇帝請臣子們吃飯了,被賜有蟒袍的就會傳出來嘚瑟,沒有的就只能穿著官服眼饞了。

宋代官服樣子

而電視裡這樣,包青天不管斷案還是平時,都是穿著蟒袍,這其實是錯誤的。包拯是北宋時候的官,他在電視裡出現都是作為開封府的知府。放到現在就是首都的市長。這個官職在當時是個四品官,他平時穿的官服應該是下圖這樣的才對。


漂浮菌


題主看到的包青天形象,應該來自電視劇《包青天》。而電視劇《包青天》的包拯服裝,則照搬自京劇“包公戲”的戲服。但是,“包公戲”的戲服是完全不合歷史的,宋朝人的官服並不是那個樣子的。

宋朝官員的公服為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革帶,頭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三品以上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年間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下圖這樣子的才是宋代官員的公服——


那麼“包公戲”裡的包公戲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清代官員的“蟒服”。按清制,“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下圖就是清代的蟒服——


清代蟒服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繼承自明代的“蟒衣”。蟒衣始見於明朝,是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榮耀之服、恩寵之服,正統初年,只賞賜給各個部落的首領;不知何時開始,又賜給司禮監的太監;弘治年間,內閣大學士也得到大紅蟒衣之賜。嘉靖以降,蟒衣就氾濫開來了。


蟒衣是什麼樣子的呢?見上圖。另按《萬曆野獲編》的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的圖案看起來跟龍袍很像,區別在哪裡?龍袍上的龍圖案為五爪龍,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

但到了清代,這個區別也消失了,出現了五爪蟒袍。據《清稗類鈔》,“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清代蟒袍與明代蟒衣雖然一脈相承,但樣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包公戲”裡的包公蟒袍,樣式跟清代的蟒服更接近,包括蟒的圖案,也是五爪。

說到這裡,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包公戲裡的包公,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袍。但是,真實的包拯是不可能穿蟒袍的,因為明代才開始出現蟒衣。事實上,宋朝的皇帝也幾乎不穿龍袍。你能找到一幅宋代皇帝身著龍袍的畫像嗎?

編撰“包公戲”的文人,沒什麼文化,大概以為宋代的包拯也像清代官員那樣穿著一身醜陋的蟒袍。而電視劇《包青天》的製作方,肯定也沒多少文化,直接拷貝了舞臺上的戲服。


吳鉤的鉤沉


鐵面無私的包拯,在民間享有一般官員所難以企及的聲譽。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中,包拯更是被塑造成一位不僅斷案如神,而且清廉正直、敢於為民申冤青天大老爺。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子侄至親,只要是違反亂紀,狗頭鍘下絕不留情。



就我個人認為,93版《包青天》中包拯,應該是最符合歷史上包拯的樣子。相比於一些電視劇中把包拯演繹成一個名偵探的模樣,93版的《包青天》中包拯鐵面無私的判官形象顯然更加真實。再配合上金超群的演技,據中的包拯確實很有幾分不怒自威的氣勢。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由金超群主演的幾部包青天,電視劇中包拯的服飾應該是相當“囂張”:不論是以黑色為底還是緋色為底的官袍上,繡著一條張牙舞爪的“大金龍”。而且大家如果觀察的仔細一點的話,就會發現,這條大金龍一會爪子上有四個趾頭,一會又變成了5個趾頭。



在封建時代,皇帝們自命為“真龍天子”,龍是皇帝的象徵,龍袍是皇帝一人的專屬之物,包拯區區一個開封府尹,怎麼會有資格穿戴這樣的“龍袍”?

(實際上,正史上的包拯其實沒有當過開封府尹,其正式的職位應該叫做權知開封府事,相當於代理開封府尹,北宋時期開封府尹只有親王才有資格擔任。)

包拯當然沒有資格穿戴龍袍,但是作為北宋首都的代理市長,包拯的品級是相當高檔,是可以穿戴蟒袍的。

蟒袍和龍袍其實非常相似:龍袍上面的“龍”爪上有5個趾頭,而蟒袍上面的“龍”只有4個趾頭。五爪為龍,不是說龍長了5個爪子,而是爪子上有5個趾頭,現在各種小說中把五爪金龍描繪成長了5個爪子的金龍,其實是不對的。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電視劇中包拯的官袍上一會出現4個趾頭的龍,一會出現5個趾頭的龍,這是不對的。4個趾頭的蟒袍,包拯穿著倒是沒啥問題;不過5個趾頭的“龍袍”,包拯是萬萬不敢穿的,這個可是造反,要砍頭的!

另外,不論是龍袍還是蟒袍,造價都比較高,屬於禮服性質,只有在重大場合才會穿,平時一般都是穿戴公服或者朝服,而且蟒袍大多出現於明清時期,像電視劇中包拯這種天天穿著蟒袍的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小鎮月明


知名偵探“有書君”今天接獲一宗線報:"包青天穿龍袍!"


老包穿龍袍?他是要造反嗎?這個問題很嚴重呀,如果屬實,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呀!“有書君”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1.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接到線報後,有書君向報案者詳細瞭解“案情”。報案者說不僅電視劇《包青天》裡包青天穿著飾黃龍紋的龍袍,京劇“包公戲”裡的包公也穿著一樣的服裝。言之鑿鑿,難道包青天真的穿“龍袍”了嗎?


大家先彆著急,既然有了案情的線索,就讓有書君帶著大家來玩一個“案情分析”遊戲——“數爪辨身份”:


這位穿著“五爪”龍袍,這位一派老子天下第一的氣概,沒錯,這位是“一哥”——皇帝;


這位穿著“四爪”蟒袍,氣宇軒昂,這位是親王;


這位穿著“三爪”龍紋服,挺精神的,這是普通官員。


五爪金龍,每隻爪有五個分支,和人的手掌一樣,這樣的是真龍。龍袍,真龍天子的袍子,即皇帝的朝服。除了皇帝以外,不管哪位仁兄豪姐膽敢穿著五爪龍的服飾等同於宣佈造反,斬立決! 而四爪的龍形物,只能叫蛟龍,或蟒 ,似龍非龍也。


蟒,源於明、清時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即四爪龍為"蟒"。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案情資料”分析至此,有書君總結兩點:


一是連王爺都只能穿四爪蟒袍,如果硬要說包拯的官服上有龍紋,而且是飾以五爪龍的龍袍,這個跟歷史肯定是不符的,身為嚴明執法者的包大人當然不會讓自己“提著腦袋穿龍袍”啦!


二是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的是蟒袍,那也是不可能的。雖然從唐宋開始就有五爪、四爪、三爪龍形物的區分,但蟒袍是明朝才出現的。包公是宋朝人,如果說包拯穿的是蟒袍,難道包青天穿越啦?哈哈。



現在影視戲劇裡宋朝戲的戲服尤其是官服,實際上並不完全按照朝代設計,宋朝的官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些戲服是參考了明清兩朝的官服並加以美化而成的。因此包公戲服可以用蟒,還可以是黃色的。


至於官服顏色,正宗的宋朝官服並不是黑色的。影視戲劇裡包青天穿黑色飾黃龍紋的戲服,是為了襯托包拯的鐵面無私。


2.包大人身處的北宋,官服是什麼樣的呢?


既然造反嫌疑排除了,龍袍、蟒袍包青天都穿不成了,可是身為北宋官員的包大人總得穿官服吧,那麼包大人威風凜凜,帥氣大拍驚堂木時究竟穿的是什麼樣的官服呢?


宋朝官員的朝服沿襲了唐代官服的特點,朱衣朱裳,裡面穿著白色羅中單,外面扎系羅料的大帶,身上掛著錦綬、玉佩、腳上穿著白綾抹黑皮履。


朝服的樣式是統一的,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沒有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體現級別變化。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手裡要拿著笏(手板)。


宋代官服中最有特色、最有創新的是男子的首服——幞頭。這個時期的幞頭已經完全脫離了隋唐時期巾帕的形式,而變成一種帽子。


由於幞頭變成了帽子,併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官吏上朝面見皇上時帶的幞頭大多是直腳的,有一尺多長的帽翅,這種幞頭還有一個名字叫“交頭接耳”。


據說,這是皇帝防止臣子上朝時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呵呵,原來是皇帝也怕官員的開會開小差呀!)


宋朝的官服一般是以等級分,一、二品飾以龍(五爪以下),三、四、五品飾以山水,再往下官階飾以花鳥。



找到了,終於找到包大人可以名正言順穿的官服了。


包拯是進士出身,從知府做到開封府府伊(四品)再到樞密副使(一品),後被加官為龍圖閣大學士。龍圖閣大學士就等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在戲曲中,他穿的戲服上有龍,是大家喜愛他的表現。實際上,包拯的官服並沒有真龍的圖案。包大人不同時期穿的官服紋飾的圖案會隨著他官職的升遷而變化。


好了,有書君分析至此,案情已經水落石出了,“包青天穿龍袍”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大家都不用為包大人擔心了。


人們之所以說:“包青天穿龍袍”,有書君覺得一是人們把“包青天”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為人民伸張正義,就算穿龍袍也不過份;二是被影視戲劇美化了的戲服誤導。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最高峰時做到了副宰相之職,相當於現在的紐約市市長加國家司法機關最高長官兼皇家圖書館榮譽館長,真是好厲害呀!


有書君在此對一心為民的包大人深鞠一躬,同時為破解了“包青天穿龍袍”之謎還包大人清白,沒砸了"有書君"知名偵探的名牌而竊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包青天,即包拯,生活在北宋時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包拯祖籍廬州合肥,進士出身,素有孝名,在奉養父母天年之後,才入仕為官。

包拯從一州的稅官做起,一直做到了樞密副使之職,成為了宋朝廷的正二品大員。包拯去世後,歸葬家鄉廬州合肥,諡號“孝肅”,準確的概括了包拯的一生。

包拯的五爪龍袍服

包拯為人剛毅,不苟言笑,為官廉潔奉公,執法公正,斷案如神,在百姓中素有聲名。特別是在任開封府尹之時,大開府衙正門,令百姓可以直趨堂前告狀鳴冤,貴戚宦官皆憚之,為之斂手,素有“閻羅包老”之稱。又因為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其為民申冤做主之事,令百姓皆知其名,紛紛稱之為“包待制”。包拯在待制之後,又曾遷龍圖閣直學士之職,於是在後世劇本中,就有了“包龍圖”之稱。

我們在包青天相關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面黑如碳,額有月牙的包拯,穿著黑色繡有金色龍紋的袍服,升堂審案的情景。包拯不是皇帝,卻穿著龍袍,這不是僭越麼?不是應該被抓起來殺頭滅族的麼?

包拯的四爪龍袍服

完全不必擔心,這在宋朝這還真不是個事。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

我們現在普遍都知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紋制度。這裡的爪不是腿,也不是腳,而是龍腳上的指。“五爪”龍才是皇帝使用的金龍,才是真龍,其他的都是蟒蛇。而在某些宮鬥劇中,還有將五爪龍挑掉一個爪,變成四爪蟒的情節,用來掩蓋僭越的事實。

由此推斷,是不是隻要包拯穿的是四爪蟒袍就沒關係了?

如果是在清朝,的確是這樣。朝廷的高級官員是有權穿戴繡有四爪龍紋的蟒袍的,只是按爵位的高低,蟒袍上蟒的數量是不同的。清朝廷有明確的規定,皇帝的龍袍繡有九條五爪金龍;而親王、大臣的蟒袍上,按等級分別繡九蟒、八蟒和五蟒。按照包拯的級別,在清朝穿繡有八蟒的蟒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雍正的五爪龍袍畫像

明朝,不但皇帝可以用五爪龍紋,各宗室王侯也是可以穿繡有五爪龍的龍袍的。包拯如果在明朝,因為不是皇室,所以,穿四爪的蟒袍還是被允許的。

元朝,因為蒙古人相對以前的統治者漢族而言,是異族,他們為了樹立權威,就想將龍紋收歸官有。但是,漢人已經習慣了龍紋裝飾,實施難度巨大,於是元朝廷就做了折中,只規定了民間不可以用五爪龍,但是四爪和三爪龍紋,普通百姓可以繼續使用。因此,在元朝,只要是官員,都可以穿繡有五爪龍的袍服。此時,五爪龍是官用,而非皇室或者皇帝專用。包拯如果在元朝,是朝廷命官,沒事,隨便穿。

臺灣故宮所藏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爪龍袍畫像

而實際上呢,包拯可是生活在宋朝。在元朝之前,龍紋即不是皇帝專用,也非官方專用,包括五爪龍紋。普通百姓都是可以將龍紋用在各類生活用品上的,包括服裝,更不要說包拯了。

我們現在的龍紋使用常識,皆來自距離我們較近的清朝。所以,影視劇中為了彰顯包青天的地位,就給他的衣服上加了龍紋。我在研究了電視劇的服裝之後,發現包青天袍上的這個龍紋,有五爪的,也有四爪的。隨便看看就好了,反正宋朝時,對把龍紋繡在衣服上也並不在意,歷史上的包拯官服、禮服肯定不是那個樣子的。

其實呢,對比一下宋朝皇帝和明清皇帝的畫像就知道了,宋朝皇帝的袍服裝飾非常樸素,根本就沒有龍紋裝飾。而在朱元璋之後的明清皇帝畫像的袍服之上,才有了金龍裝飾。這種做法純粹是為了凸顯階級差別,加強皇權統治的封建糟粕。

宋仁宗身上的袍子雖然沒有龍,照樣是龍袍

既然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就有必要了解龍圖騰的演化過程。但是,龍圖騰屬於全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要尊重我們的龍圖騰,也都有權使用我們的龍圖騰。


奕天讀歷史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其實包拯包大人是不可以穿龍袍的。你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被《93版包青天》《包青天之開封奇案》《包青天之七俠五義》等等電視劇誤解了。電視劇中的包拯服裝可以稱為戲服,就是唱戲用的服裝,這種服裝在宋朝不但包拯不會穿,就是其他的官員也是不會穿的,因為他就沒有這種服裝。

歷史上的宋朝官服有一個特色就是簡潔、大方;而且前胸後背也沒有繡紋圖案,更沒有補子,同時也沒有全身都是繡紋圖案的。我看了一部分宋朝時期的電視劇,認為只有李雪健主演的98版《水滸傳》比較接近真實的宋朝官服。

下面簡單說一下宋朝的官服:

宋人公服為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革帶,頭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三品以上公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年間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所以宋朝時是以顏色來區分等級,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宋朝官帽又叫“長翅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在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趙匡胤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朝堂嚴肅性。宋朝官員平時戴幞頭,又叫折上巾,這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因為總是青黑色的,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烏紗”,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烏紗帽。


秋爽書齋


古代官員的衣服上都有非常醒目漂亮的刺繡,文官繡飛禽,五官繡走獸,所謂“衣冠禽獸”就是打這兒來的。——開個玩笑,我看到這個題,真的嚇了一跳。包青天怎麼可能穿龍袍?他是要造反?

包拯穿的肯定不是龍袍,只是蟒袍而已。

當時宋朝的大臣都穿蟒袍,如果蟒蛇沒有腳的話,看上去不夠威風,所以呢,就畫成了這種四角的大蟒。而我們都知道畫蛇添足的故事,實際上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並沒有錯,因為他是照著當時很多大官的官服上面的蟒圖來畫的,那上面的蟒蛇都是有腳的。

大家之所以有這種誤會,可能也是從包龍圖這個名字上來的。因為之前並沒有龍圖這個官職,只是包拯幫宋仁宗找到了老孃,皇上感激他。這位宋代皇帝特別擅長畫畫,就給包拯畫了一幅畫像。但是皇帝畫的像呢,又不能讓他自己隨便拿回家,只能專門蓋了一棟樓給他掛上,這個地方就叫龍圖閣,讓給包拯住。後來又封包拯為龍圖閣大學士。從此以後,龍圖閣就正式成為了一種官名,包拯包青天包龍圖就成了一個人。所以包龍圖跟龍跟皇上確實有關係,但是跟他穿的衣服卻沒什麼關係。

龍袍當然只有皇帝一個人能穿了。包公的蟒袍上面的蟒蛇可以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什麼色兒都行,但是衣服本身絕對不能是黃色的。所以包公一般穿的是黑色或者紫色的衣服,而只有皇帝能穿黃袍,就是黃顏色的龍袍。而蟒袍跟龍袍的圖案之所以有點兒像,是因為龍是一種中國古代神化創造的神異動物,他本身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口,虎鬚,額下有珠的形象,能騰雲駕霧,併吞雲吐霧。所以如果仔細分辨,龍和蟒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金瓶梅》裡西門慶搞到一個五品的副千戶之職,馬上置辦了一身蟒袍官服。想必西門大官人傳說它一定比包黑炭要帥多了!同樣是蟒袍,也有黃金蟒和大長蟲的區別,包大人您不得不服啊!

話休饒舌,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