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古代如果截杀外地来的新官,冒名顶替后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吗?

佛经缘


1、古代新上任官员被人冒名顶替,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古代官员在赴任时往往会带着告身、官凭,这上面会很清楚写着官员的姓名、样貌,所赴任的地点等信息,但由于没有照片,那么就会存在一个漏洞,假如这位上任的官员被人截杀,然后截杀者拿着这个人的告身、官凭去赴任,显然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比如南宋著名的柔福帝姬案,南明时期的崇祯太子案等,都是因为有人自称是公主、太子,惊动了朝廷,清朝时,武昌甚至还有人冒充是光绪皇帝的。

当然,这些人或者原本就是真身但因为牵涉到了皇权利益被当做假的杀了,或许本就是假的,只不过想浑水摸鱼获得某种利益好处才来冒充。不管属于哪种,至少说明,在古代,连皇亲国戚都有人冒充,那么地方赴任的官员,那就更有可能被冒名顶替了。

虽然冒充是有可能的,但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成功。

条件一:截杀者与赴任者容貌形似,比如如果官凭上写着赴任者“面黄长须,身高几许”,那么截杀者就得具备这样的体貌特征,这样到了地方后才能验明身份,交接官印。

条件二:截杀者不仅识字,还得了解当时的官僚系统,否则你就算顶替了真的赴任者,你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赴任,赴任时要走哪些程序等等,不懂这些,很容易就露馅了。

条件三:乱世+偏远地区,如果赴任者去的是京畿腹地这些地方,那么就算被截杀了,冒充者也是没有胆量前去赴任的,唯有偏远地区的县城,冒充相对容易。但即便如此,古代的朝廷也有3年一考核的机制,地方官都需要定期到省城和京城述职,接受吏部考核。所以,唯独碰到乱世又正好是偏远地区时,冒充的成功率才会更大。

条件四:机会成本。首先要明白,截杀赴任官员然后冒充上任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钱,但一旦下定决心这么做,就要明白这其中的风险,一是一旦被发现后会遭致杀头并且一定会牵连家人,因为古代截杀县令(知县)、太守等官员是重罪;二是赴任以后怎样才遭遇考核前的短时间内能赚到理想数额的钱。显然,机会成本风险太高。

2、虽然风险高,限制条件多,但古代还真发生过这种情况。

据《雷州盗记》记载,崇祯年间,一位在南直隶认部曹的小官员,受命外放为雷州知县,结果刚到长江,就遭遇盗匪,自己和随从都被杀死,而这位盗匪显然不按常理出牌,杀人后没有逃走,反而拿着这位官员的委任状,大摇大摆的替他去赴任了。

这个案例其实就满足了上面提到了的几大限制条件,乱世(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地方偏远(广东雷州半岛)、相貌相似,关键是这个盗匪居然识字(这点很关键,下面会提到)。

但这个盗匪仅仅上任一月就被人发现了,原来,真知县的儿子前来雷州探亲,路遇知县出门却发现不是自己的父亲,但打听知县姓名籍贯又和自己父亲完全一样,这才感觉事情不对,急忙报告了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监司。监司官员以宴请为名,邀知县与儿子对质,漏出破绽,最终这伙盗匪被剿灭。

虽然盗匪集团被剿灭了,但是当地百姓却不干了,因为在盗匪赴任之前,雷州是贫病地区,但盗匪在冒名顶替的这一个月里,不仅廉洁能干,而且把雷州治理的井井有条,让乱世中的雷州出现了大治的情况。所以,当地百姓对盗贼一伙被杀感到扼腕叹息,称赞他们是好父母官。由此推测,这名盗匪可能是落魄的秀才,怀才不遇落草为寇。

作者徐芳在把这件真事记载到自己的小说集里时,也感慨的说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秦皇汉武


老郭说过一段单口相声:蜂麻燕雀!

里面有提到,古代有专门以此为生的团队!

只要够专业,完全没问题!

有兴趣的了解一下!


哈动动


这让我想起《西游记》中唐三藏的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却在与妻子共赴官任途中被强盗刘洪杀死,刘洪拿着官诰堂而皇之地前往江州上任,直到十八年后陈江流长大成人,明白真相带兵捉拿刘洪。

这其中虽然有作者虚构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来冒充顶替他人上任还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