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詩歌,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古典文學的藝術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在這顆明珠的光芒裡,一些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帝王都留下過耀眼的光焰。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他們博大的胸襟,感受他們不同凡響的霸氣,又或是我們常人都有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漢高祖·劉邦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自出徵後,很快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那刻的劉邦,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刻畫了他矛盾的心情。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了。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漢武帝•劉徹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漢武帝劉徹,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

漢元鼎四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山西萬榮縣北面)祭祀后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劉徹觸景生情,以景物起興,“顧祝帝京,忻然中流,與群臣飲宴,自作《秋風辭》。”

這首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該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死亡。

其實,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武王·曹操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首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詩中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隋煬帝·楊廣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古代頗具爭議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認為是隋唐帝國的開創之君。

另一方面,他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因為修大運河大興土木而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亡國之君。

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隋書·文學傳序》中記載隋煬帝“好學,善屬文”,被評價為“並存雅體,歸於典制”。他最為有名的詩就是這首《春江花月夜》。世人常知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就是受其啟發而作。楊廣這首詩在描繪花開景色這方面,也具有開先河之功,起了示範之用。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唐太宗·李世民

《望送魏徵葬》

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

哀笳時斷續,悲旌乍舒捲。

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

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


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的,還有李世民與名臣魏徵君臣和諧、上下同心的佳話。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病入膏肓,勢將不起。李世民聽說後,派使者慰問病情,賜予良藥,因為派的人過多,以致“相望於道”。

為了讓魏徵免去後顧之憂,李世民當場指婚,許諾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徵兒子叔玉,他對魏徵說:“公強視新婦”。然而,這些舉措都無法挽回魏徵的生命,沒過多久,魏徵還是病故了。噩耗傳來,李世民罷朝五日,命令九品以上官員通通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準備風光大葬。臨葬時,她的妻子說:“徵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徵志。”

李世民以為然,就用素車運送魏徵靈柩。眼前靈車緩緩向昭陵駛去,李世民登上苑西樓,“望哭盡哀”,並做詩文《望送魏徵葬》。整首詩可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真可謂,光耀千秋的君臣表率。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南唐後主·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詩是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夕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宋太祖·趙匡胤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水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逐殘月。


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當時任後周王朝的太尉,執掌兵權。

公元960年初,忽報遼國入侵,於是他帶兵去抵禦。開到開封東北郊陳橋驛這裡時,部下竟揹著他在暗中策劃,將黃袍披在他身上。一陣萬歲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寶座。就這樣,他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據記載,趙匡胤發跡前,曾見人寫詩讚美朝陽,文字上雖然見功夫,但立意淺陋,他看了不滿意,就自己寫了這一首詩。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陳巖肖讚歎說:“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歷史上,趙匡胤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杯酒釋兵權”了。

巧合的是,詩中的後兩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逐殘月。”恰好如同他對眾將們“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人生經歷。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明太祖·朱元璋


《不惹庵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

只憑嘵嘵問姓名。


中國自古以來,平民出身的皇帝,最出名的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二人。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以20萬對60萬,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他平定江南奠定基礎。大敗陳友諒之後,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立百官司屬。

朱元璋微服帶一侍衛在金陵遊玩,路過般若寺時天色已晚,便借宿寺中。廟裡和尚看他雖然身著布衣,但氣度不凡,待人接物也奇特,一舉手一投足,頗有王侯之風。那個侍衛也和尋常人不一樣。兵荒馬亂的年代,和尚們很小心,仔細追問他的來歷。朱元璋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便提筆在寺廟的牆上題了一首詩名曰:《不惹庵示僧》。

這一首詩,雖然相當口語化,但俚而不俗,很有“鏡頭感”,也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朱元璋當年恣意逞豪的性情。

歷代帝王詩詞,氣勢恢宏,各領風騷!


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示諸皇子》

勤儉守家法,為仁勉四箴。

讀書須立體,學問便從心。

佻達愆非淺,浮華罪漸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論古今。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諡號為“聖祖”。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人們所謳歌的“康熙盛世”,他不僅以文治武功躋身於中國歷史上明君之列,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也堪稱一流,為以後清代諸帝學習古典文學開創了先河。

在培養子女上,康熙盡心盡力、傾注心血,曾親自教授兒子詩書騎射。這位慈父曾多次寫詩贈給各位皇子,他把孩子們叫到膝前循循教誨,把做人處事的道理傳授給孩子們。

雖然太子(二皇子)有錯被廢,但是康熙皇帝特別寬容,一再給太子機會,再次立二皇子為太子,直到太子再次犯錯,不能承擔大任,康熙皇帝才第二次廢太子。

康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較成功,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