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中西部7城科創活力比較:武漢第一 成都西安重慶緊追

王培霖

中西部7城科創活力比較:武漢第一 成都西安重慶緊追

相比沿海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中西部不少地方還處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不過,在中西部一些核心大城市,創新創業和新興產業的正在迸發,緊追沿海發達城市。

在中西部城市中,有7個城市去年的GDP總量超過了7000億大關,包括了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長沙、鄭州、合肥。這7個城市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區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城市,近年來在科創方面的表現頗為亮眼。

通過對比發現,這7個城市中,武漢、成都、重慶和西安這四個大區中心城市優勢十分明顯,長沙、合肥這兩個中部製造業大市正努力追趕,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會鄭州,科創方面的表現較為滯後。

武漢領跑中西部

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活力,可以採用經過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企業數量和研發投入兩大指標來比較。

中西部7城科創活力比較:武漢第一 成都西安重慶緊追

這其中,“九省通衢”武漢無論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還是研發投入都在7個城市中都位居榜首,優勢較為明顯。其中,去年武漢高新企業數量達到了2827家,比第二名的成都多354家。拿到全國來看,武漢這一數據也僅次於北上廣深、蘇州、天津和杭州。目前武漢與杭州的數量十分接近。

在研發投入方面,去年武漢全市研發投入達到了429億元,研發強度為3.2%,是這7個城市中,唯一一個研發投入超過400億的城市。

武漢的科創活力強,與武漢本身的高教科研實力有很大關聯。武漢的整體高教實力僅次於京滬和南京,坐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大批名校。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

截至目前,東湖高新區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851家,僅次於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高新區,居全國高新區第4位。

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改變人才的流向和城市發展格局。過去武漢畢業的人才大多“孔雀東南飛”,到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但近幾年,武大、華科等武漢著名高校畢業生留在武漢的比例越來越高,並超過了北上廣。十幾年前,高校最為集中的武昌發展態勢不如以商業為主的漢口,但現如今,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武昌整體的發展態勢逐漸趕超漢口。

在武漢之後,成都、重慶和西安在各有千秋,其中,成都在這三個城市中略微領先。尤其是在高新企業數量方面,成都相比重慶和西安有明顯優勢,但在研發投入方面,則少於西安和重慶。

成都高新區的發展速度也很快。截至2017年底,成都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突破千家,僅2017年即新增248家。去年全省新增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來自成都高新區的企業佔一半以上。目前成都高新區的上市企業數量達到30多家,約佔成都上市企業數的一半,四川的1/4。

重慶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研發投入總體上與西安各有千秋。不過相比近2萬億的經濟總量,重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研發投入都明顯偏少,研發強度只有1.79%,遠落後於西安和武漢,也與成都有較大差距。

重慶市統計局稱,目前全市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提質增效任務依然艱鉅。

在中西部的四個大區中心城市中,西北大區中心城市西安儘管經濟總量是最小的,但是在中西部,西安的高教實力可比肩武漢,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一批工科名校,優勢十分明顯,西安的研發強度達到了5.2%左右,是中西部研發強度最高的城市。

西安科創方面最大的不足就是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去年8月,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在中國共產黨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問:“為什麼我們科研院所林立,大專院校眾多,重大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在我市轉化能力不足,牆內開花牆外香?面對兄弟城市視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兩院院士、眾多專家人才,我們有沒有當好“店小二”,有沒有在打破校地壁壘、發揮高端人才作用上積極努力服務?我們的戶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沒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讓人才引進來、留下來?”

合肥、長沙、鄭州努力追趕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分析,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大區中心城市擁有的優勢十分明顯。這些高教資源豐富的大區中心城市,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下,正在逐漸重新撿回計劃經濟時代優勢,並將這些優勢盤活充分發揮出來。

這一點在中西部7大城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在這7個城市中,武漢、西安、成都、和重慶四個大區中心城市的科創活力明顯比其他城市高出一個層級。長沙、合肥、鄭州雖然近幾年經濟發展也很快,但是作為普通省會城市,無論是高新企業數量還是研發投入都明顯不如大區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行政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體現形式也有多種,有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等。四個大區中心城市中,重慶是直轄市、成都、武漢和西安都是副省級城市,他們配置資源的能力也會強過行政級別為地級市的長沙、合肥和鄭州。

不過,在合肥、長沙和鄭州這三座普通省會城市裡也有區別。其中,合肥和長沙作為近年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座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研發投入遠遠超出鄭州一大截。鄭州的高新企業數量僅相當於鄭州、合肥的一半左右,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也遠遠落後於合肥和長沙。

這裡面的一大原因在於合肥和長沙的高教實力要比鄭州強出不少,比如合肥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這樣的工科名校。長沙也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名校。兩地的高教實力雖然比不上武漢、西安,但並不比成都和重慶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優勢。

以合肥為例,近日,賽迪顧問發佈《中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白皮書》,通過對近40個人工智能重點城市進行評價,發佈了中國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強。合肥憑藉科研、政策的優勢異軍突起,僅次於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高居第五,目前合肥匯聚了一批以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為代表的行業頂尖企業,人工智能的從業人數全國佔比0.8%,投融資4.5億元,在全國佔比0.9%。

在長沙,這幾年裝備製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領域日漸重要。以裝備製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噹噹的裝備製造企業。

相比之下,鄭州的科創實力要弱了不少。目前整個河南省的211大學僅有鄭州大學一所,河南考生一本的錄取率非常低。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說,河南是一個創新基礎相對薄弱的省份,高質量、高水平的創新要素、平臺數量較少,層次比較低,因此必須加快打造創新平臺,加速創新要素的集聚。

目前河南也積極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打造“中原硅谷”。資料顯示,規劃中的鄭開科創走廊位於中原城市群的核心發展區域,西起鄭州大學,東至河南大學,其中核心區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總面積約22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