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以“盐”之姓,冠“城”之名(一)

以“盐”之姓,冠“城”之名(一)

盐城历史悠久,建县已2100多年。从开始的盐渎县,到今天的盐都区,县名多次易更,地理几经变迁,县治频繁更迭,可谓变化多端。为使今天的人们了解盐城的历史,现就县名变化情况作一简要叙述。

盐城因“盐”成名。从初名盐渎、盐城到现时的盐都,都离不开一个“盐”字,这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源分不开。

远古时期的盐城称古淮夷地。古代淮河直接入海,从上游桐柏山区带来大量泥沙,经海潮、风浪作用形成沙洲,使盐城得以成陆。《元和郡县志》说:“盐城,本汉盐渎县,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据当地考古发现,曾出土过有孔石斧等文物,与新石器晚期的青莲岗文化属同一系统,因此推断,盐城成陆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并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相传原始社会末期,北方曾有一个叫“奄及”的部落南迁,留下部分族人于淮夷之地,这就是盐城人的祖先。

在唐尧、虞舜和夏朝时期,盐城这片“淮夷地”为禹贡扬州之北地,商朝时属徐州三南地,周属青州。春秋吴国强盛之际,这里属吴,吴国曾在淮扬开邗沟,东北通博支、射阳二湖,北至末口入淮以通粮道。从而开始了江淮之间的商品交流,促进了这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吴越争霸,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北上大会中原诸侯之际,发雪耻之师攻吴都城,夫差自中原退师南返时,封其民于江淮之间,为盐城有史记载的第一次移民。越国灭吴后,盐淮转而属越。后来,楚怀王占领了越国的地方,将盐淮地封给了楚将昭阳做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盐淮地属泗水郡。秦始皇在五次大规模出外巡游的过程中,曾由长江口沿海北上,经过盐淮地,旧时盐城北门外有地名铁柱岗,相传就是秦始皇路过的“驱山峰以填东海”的遗迹,实际上是在这里浇铸铁柱,以镇海龙的旧址。

秦以后,盐淮地曾为西汉射阳侯刘缠的封地。刘缠就是项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曾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的性命,因此在刘邦当上皇帝后,赐项伯以刘姓,封为射阳侯,以示恩赐。西汉初,盐淮一带属古射阳县,《方與纪要》、《扬州府志》、《淮安府志》都说,射阳故县,在今盐城西九十里,其在宝应者为镇,在盐境者为村。可见,射阳故城应在宝应这一带地方。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古射阳县划出盐渎县,与射阳县“分湖为治”,二县分界在射阳湖东,并属临淮郡。这是盐城设县的最早记录。所谓盐渎,渎,词典的解释为河、沟。就是盐河的意见,据说当地先民在此煮盐,为了运盐外出而开河渠,故以盐渎名之。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载,盐渎在县“西九十里,其支流出大纵湖入官河,东入塘河,达安乐港,经侍其汊入射阳湖。”由此可见,盐渎县是因县内有盐河而命名的。

盐渎县建立后,一直“有县无治”,就是说,当时只设盐铁官,没有派县丞,仍由射阳县丞代管。直到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朝廷才派孙坚任盐渎县第一任县丞。孙坚是三国吴王孙权的父亲,他是见之于史书的盐渎县第一任县丞。按照汉制,县丞是辅助县令的官职,在今天来说,相当于副县长。按理说,盐渎是大县,朝廷理应派县令,但究竟派没派,当时县令是谁,已失考。相传,孙坚做盐渎县丞时,他的父亲孙钟,奉老母在城南种瓜为业,今盐城中学校园东侧的一口古井,就是孙钟当年挑水种瓜之井,明清时,孙坚故居尚有遗迹,后毁于战火,不复存在。

盐渎古城究在何处?明、清以来的《盐城县志》,都说在县城西北九十里,与古射阳县隔湖相对。其实是误传。据一九五七年秋,盐城北门外发掘出的大面积汉代遗址考证,古盐渎县的古城,就在盐城北门外东北部沙井头一带。这处汉代建筑群遗址,发掘出古瓦井九口,砖井四口,屋基多间,以及炼铜铁的场所,还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如战国封泥,汉代瓦当,铜铁器物,表明此处当是盐渎县的县治或盐铁官署。由此可见,今盐城市区东北一带,即使不是县治所在地,但在秦汉时期已是一个人烟稠密,盐铁兴旺,渔农繁荣的城镇了。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连年兵灾,盐城地处魏吴边境,为兵家争战之地,受害尤甚,一度居民四散,县废地墟。曹操做了魏王之后,他怕孙权渡江据北为屏,“征令江淮之民内徒”,将民户迁往徐州,泗州一带,民皆惊走,“江淮十余万众,渡江而东”,使江淮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盐渎,射阳两县皆荒废了。直到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招江淮流民返回故里,还鼓励吴人北迁,规定吴人,特别是百工(手艺人)北迁者,可免除徭役二十年,使人口大增。西晋太康二年,恢复了盐渎县。

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将盐渎、射阳两县分为盐城、东城、左乡、山阳四县,盐城始有其名,属徐州。南北朝时,刘宋以盐城属山阳郡,北齐时将山阳郡分开,在盐城设射阳郡。南朝陈时又将射阳郡改为盐城郡。隋王朝统一天下后,改盐城郡为盐城县,隶属楚州淮阴郡。隋末,炀帝淫暴,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在《隋唐史书》所列的隋末起义群雄中,两淮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大约在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他率领一支起义军占领了盐城,在盐城称王,置射州,将盐城县分为新安、安乐、射阳三县,并在盐城修筑了临时宫殿,地点就在今盐城中学东边,统治盐城达七年之久。现盐城西北楼王镇附近有大城头,小城头遗址,据传即为安乐县故城城址。唐高祖武德四年,韦彻归顺唐朝,射州复为盐城县,隶属淮安道。唐末,朝纲不振,各地军政长官拥兵割据,盐城为吴王杨行密所据,属楚州。据说杨行密曾在盐城建立行宫,偏安一时。南唐时,盐城又改属泰州。从汉朝到唐朝,这一段时期内,县治体制变化不定,废置纷纭,这种状况直到唐朝后期方有改观。宋朝以后,盐城县治沿革较前相比,变动不大。宋朝以盐城属楚州。元末时,草埝口盐民张士诚聚众起义,据有盐城。明太祖朱元璋平张士诚后,设盐城县,属淮安府。明清以来,一直未有变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