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愿方舱医院早日“关门大吉”

健康时报新冠疫情防控系列评论㊸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一个方舱医院,一叶生命之舟。

3月1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痊愈出院,武汉硚口武体方舱医院进入“休舱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武汉市首家“休舱”的方舱医院。与此同时,另一家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也有多达132名治愈患者大规模出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解决患者住院难问题,武汉共建成16家方舱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0多张,累计收治患者12000人。也就是说,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中,每4人中就有1人在方舱医院治疗过,且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说方舱医院是“中国之治”的样本,于今观之并不为过。一则,方舱医院在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并无先例,标准与运作、风控与管理等,都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二则,建院之初,有人担心交叉感染,有人盯住细节质疑……但一天建成的医院,用不到一个月的实践证明,这是“在医疗资源紧张、疫情扩散压力下”极其正确、果断的决定。

相较于床位有限的存量定点医院,机动灵活的方舱医院创设了救死扶伤的增量奇迹,其价值起码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救急。从“人等床”到“床等人”,方舱医院首先解决了大量病患亟待科学医治的健康刚需。二是添暖。王辰院士在访问方舱医院后欣慰地说:“有医生感慨,二十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治愈后离开的患者,甚至有不少人怀念方舱医院。三是赋能。受中国方舱医院经验启发,韩国政府也已启动“韩式方舱医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在实地考察武汉方舱医院后也表示,将把它介绍给其他国家。四是创新。摸着石头过河的方舱医院,无论是《方舱医院工作手册》,还是医护人员总结的工作流程,都扎实体现了中国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层面的创新治理能力。

有为爱逆行的医护人员、有携手共舞的医患关系,有兜底救助的应急思维、有精准施策的宏调举措……方舱医院,才真正成为战“疫”洪流中的诺亚方舟。时下,硚口武体方舱医院进入“休舱模式”,也意味着武汉疫情态势从高位运行期向中位运行期转变——这既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不断取得喜人进展,也说明战“疫”进入最为吃紧的决战决胜阶段。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休舱不是关舱,疫情仍严峻、防控仍吃劲,来不得半点的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尤其在全球疫情风险增高的背景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不获全胜,绝不言功。只有咬紧牙关、严防死守,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真正在试剂、药物、疫苗上扼住病毒的咽喉,也许才能如网友所祝福的:愿方舱医院早日“关门大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